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77431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上一件宝贝属于吴王阖闾,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属于其子吴王夫差的器物,可以比较其风格的传承和变化。

248
吴王夫差鉴

春秋     盛水或盛冰器
传河南省辉县琉璃阁出土
高44.8厘米、口径76.5厘米、重60千克

ZT
       鉴为盛水器,可用于盛水照面或冰镇食物。体形巨大的鉴还多用作礼器或陈设器。此器敞口,方唇,折沿,束颈,深鼓腹,平底。颈部两侧有兽首衔双环耳,两耳间的口沿装饰有浮雕伏虎,虎弓身曲体攀在器口作探头状。器身装饰有三道繁密的蟠虺纹,最下饰三角纹,内饰蟠虺纹。腹内铸有铭文2行13字,铭文为“攻吴王夫差择厥吉金,自作御监”,记载吴王夫差用青铜作此鉴。
      春秋后期吴国国力开始强盛。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一度攻破楚国,其子吴王夫差又曾战胜越国,迫使越王勾践屈服求和,并北上与晋国争霸。公元前473年,反被越国所灭,夫差自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47
吴王光鉴 (局部特写)

ZT
       吴王光鉴是一件中国春秋晚期的吴国青铜器。1955年在安徽省寿县蔡侯墓中出土。因作器者为吴王光而得名。是吴王光为其女儿叔姬{jī}远嫁蔡国而制作的媵{yìng}器(也就是嫁妆)。鉴在古代是一种重要的水器,可以盛水以洗浴,可以贮水以照面,此外还可以装冰。这也就是说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冰箱,而且国君嫁女,嫁妆就是冰箱。
      吴王光鉴 圆腹平底、双兽耳。器身上布满了细致而精美的羽翅纹,器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鉴上有铭文52字,腹的内壁相对有4小圆环。四小环是用来架冰用的,下面留有空隙则是为了冰融化成水后盛水用。说明此器不仅可容水,也可放置冰做降温使用。
      吴王光鉴的背后,我们看到春秋时代晚期,楚国势力渐渐强大,对吴蔡两国无疑都是很大的威胁,两国便通过政治联姻来巩固彼此的盟友地位。即便吴蔡联姻出于政治博弈,俗话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我们也能看到两千年前的皇族贵戚,当时悲喜交织的人伦亲情,寄托了父亲对女儿的深深爱意和思念,这与当普通百姓的情感没有什么区别。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46
吴王光鉴 (局部特写)

延伸阅读:
吴王光鉴:冰冷的柔情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45
吴王光鉴  

春秋    盛水或盛冰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35厘米、口径57厘米

ZT
       中国春秋晚期的吴国青铜器。因作器者为吴王光而得名。是吴王光为其女儿叔姬出嫁制作的媵器。1955年在安徽省寿县蔡侯墓中出土。共两件。另外一件现为安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两器均为圆腹平底、双兽耳。安徽馆收藏的一只器高35厘米,口径59厘米。出土时器内各有一小铜瓠。鉴上有铭文52字,说明作器原因,为吴王光嫁女于蔡所作之器。吴也叫句吴、攻吴,姬姓,其始祖是周太王之子太伯、仲雍,拥有今江苏大部和安徽、浙江的一部分区域,建都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市)。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其女叔姬名寺吁。铭文记载当时吴、蔡两国间的关系。铭文证实吴国为姬姓后裔。鉴出于蔡侯之墓,表明吴、蔡关系密切。两国均为姬姓,互通婚姻,为古代少见的同姓通婚之例,说明当时已打破了同姓不婚的禁律。也反映了蔡、吴两国的关系。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44
楚王熊悍铜鼎  

战国 楚  祭祀礼器
传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李三孤堆出土
高55.6厘米

ZT
    铜鼎的器、盖口沿有刻铭。从铭文看,该鼎是楚幽王熊悍(公元前237~前228年在位)销毁缴获的兵器而改铸的礼器。寿县在战国初是蔡的首都(下蔡),蔡被楚灭后改称寿春。公元前241年,楚考烈王熊完被秦所逼,迁都寿春,称郢。熊悍是熊完之子,死后葬于寿春,此鼎出土之地即其陵墓所在。
    这件青铜鼎腹部微弧,两侧有一对长方形附耳,三只蹄形足,足上端装饰兽首。器盖上有一圆环和三个变形的鸟型钮。腹上部饰细密的涡纹,腹中部饰弦纹。器及盖口刻有铭文62字,记录了楚幽王时期楚国大败秦军,将缴获的青铜兵器熔化后铸造此鼎,以彰其功绩。“熊悍”青铜鼎共有2件,大小、形制相同,另一件藏于天津博物馆,铭文66字,内容基本一致,也是为纪念战功而铸造的青铜器。
    熊悍即楚幽王,公元前237年-前228年在位。战国晚期,其父考烈王熊完被秦逼迫,把都城从郢(今湖北江陵)迁到寿春(今安徽寿县),也称为郢。楚幽王三年(公元前235年),秦继攻赵之后,命大将辛梧率四郡兵马,联合魏国,对楚国发起攻击,后兵败而退。楚幽王十年(公元前228年)三月,幽王卒,葬于寿春附近。
   此青铜鼎出土于楚幽王的陵墓。该墓在20世纪30年代被※※盗掘,出土的器物流散到京、津、沪等地收藏者手中,后几经易手。新中国成立后,该墓部分流散的文物被集中收藏在国家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馆等单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43
栾书缶

战国  盛酒或盛水器
通高40.5厘米、口径16.5厘米、足径17厘米

ZT
    此器光素无纹,器颈至肩下有铭文5行40字,由左而右,字皆嵌金,为栾书子孙祭祀祖先而作,但多年来习称栾书缶。器盖上亦有铭文8字。栾书又称“栾武子”或“栾伯”,是春秋时晋国大夫,执政14年,于鲁成公四年(公元前587年)将中军,卒于公元前573年。器上错金铭文字形规整,至今熠熠生光。错金技法创于春秋中叶,但此缶无论从器形还是字体看,都属楚国作风,故实际是后来入于楚国的栾书子孙的遗物。
   “栾书”青铜缶器形似壶,小口,短颈溜肩,圆腹,矮圈足,圈足外缘有三个等距离的小长方形片状饰向外侧伸出,底部作十字形凸起。盖顶弧形,盖面内沿有三个等距离的小长方形微凸的卡。盖上和腹侧各有四个对称的环形耳,耳上有阴线的云纹。缶盖与腹表均有铭文。盖铭2行8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腹铭错金5行40字:“正月季春元日己丑,余畜孙书也择其吉金,以作铸缶。以祭我皇祖,虞(余)以祈眉寿。栾书之子孙,万世是宝。”此缶铭文线条柔韧婉转,婀娜多姿,呈风流妩媚之态,颇堪玩味。
此器相传出土于河南辉县。1958年容庚、张维持的《殷周青铜器通论》将其定名为“栾书缶”,认为栾书即为栾武子,“栾书”青铜缶铸成在鲁成公十二年(公元前579年)。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将“栾书”青铜缶作为春秋中期晋国的器物来看待,视之为一件极具史料价值的珍贵文物。                   
    20世纪90年代初,有学者根据新发掘的考古材料,对传世的“栾书”青铜缶的年代和产地有所质疑,指出该器应定为楚式器物,而不是晋器。作器时间,有的认为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或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也有人认为应在战国时期。                  
    金银错工艺产生于春秋中期前后,其工艺程序是先在青铜器表面铸出浅凹的纹饰或铭文,如果是特别精细的纹饰,则是在器表用墨笔绘出纹饰,按纹饰用硬度较大的工具錾刻浅槽,然后在浅槽内嵌入细薄的金银片或金银丝,再进行打磨,使嵌入的金银片与铜器表面相平滑,最后在器表用木炭加清水进一步打磨,使器表增光发亮,从而利用金银与青铜的不同光泽映衬出各种色彩。这种工艺在初期时比较注重施于铭文。此缶造型古朴,是目前所见最见的一件错金铭文铜器,对研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42
鲁伯大父簋

春秋   盛食器
1970年山东省历城县北草沟出土
高25.4厘米、口径20.1厘米

ZT
    此簋底有铭文18字,是鲁伯大父为季姬所作媵器。鲁伯大父所作媵器,先后在山东出土过3件,形制相同。鲁国是公元前11世纪周初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在今山东省西南部,都曲阜。春秋时鲁国国势衰弱,但保留周的传统文化最多。春秋后期鲁国公室为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3家所分。战国时沦为小国,公元前256年为楚国所灭。
    这件青铜簋分器、盖两部分。器身子母口、鼓腹、圈足,腹两侧有兽首耳,耳下有珥,圈足下接有三个兽首小足;盖面隆起,※※有捉手。盖缘和口沿下各饰一周“S”形有目穷曲纹,盖面和器身则均饰瓦棱纹,圈足饰垂鳞纹,捉手盖面※※也有纹饰。内底有铭文18字,显示这件器物为鲁伯大父为季姬所作之媵器。其形制在青铜簋中较为常见,是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最流行的样式。
    鲁伯大父应为鲁国重要的贵族,季姬则当为其亲属。春秋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但这件簋所出地点却不在鲁国疆域内;结合其媵器的性质,推测其出土地点可能为季姬夫家之所在。鲁伯大父器传世还有两件青铜簋,也是媵器(分别为孟姜和仲姬俞所作),现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湾※※博物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41
“徐王义楚”青铜盥盘

春秋 徐  1979年江西靖安水口李家村出土

ZT
     1979年4月,靖安水口李家村出土3件带有铭文的徐国青铜器:盥盘、炉盘和炭铲,其中盥盘内底部有12字铭文:“徐王义楚,择其吉金,自做盥盘”。徐王义楚,是东周时期的徐国后期的君主,大约于鲁昭公同时。出土文物徐王义楚铜耑、徐王义楚剑、徐王义楚盘,是证明古文献关于义楚记载的实物资料。鲁昭公六年(前536年),徐王义楚聘于楚国,楚国人把他扣留,不久义楚逃归。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40
青铜方壶(局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39
青铜方壶(局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在先后看了洹子孟姜壶和陈侯壶后,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件大气磅礴工艺臻于极至的青铜壶
面对它,已无需多言,只管屏息震撼。

238
青铜方壶

春秋 晋  盛酒或盛水器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高84.5厘米

ZT
    铜壶出土地侯马一带,春秋时为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遗址于1952年被发现。此后历经调查、勘探,发掘出一系列的古城遗址。在这些古城以南,分布有制作青铜器、陶器、骨器和石器的作坊;古城东南,有祭祀、盟誓遗址。晋是周成王叔父叔虞的封国,都于唐(今山西省翼城县西)。春秋初期晋昭侯分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造成分裂局面,后为曲沃武公所统一。晋献公迁都于锋(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南)陆续攻灭周围小国。晋文公改革内政,国力富强。公元前632年,晋联合齐、秦等国伐楚救宋,在城濮(今河南省濮城)大败楚军,会诸侯于践土(今河南省广武县),成为中原霸主。公元前585年,晋景公又迁都新田,从此新田成为历时200多年的晋国都城。
    这件方壶由壶身和壶盖两部分组成。壶身侈口、高颈,颈两侧有衔环的兽首耳,四棱为兽形扉棱;腹明显外鼓,四棱上部也是兽形扉棱;圈足上有镂孔,下部垂直下折呈台状。壶盖上有外侈的镂孔捉手,下有子口以伸入壶身;盖四棱也有兽形扉棱,兽首在上,张口衔上缘。壶身和壶盖均有纹饰:壶身颈部纹饰可分两组,由上到下分别是一周波带纹和两周简化龙纹,腹部主题纹饰是交龙纹,龙纹下还有蛙纹和鸟纹等;盖缘则饰一周穷曲纹。                 
    这件方壶体形较大,纹饰繁缛,气势不凡,为春秋晋国青铜器中的精品。据《左传》等文献记载,公元前585年,晋由绛迁都新田(新绛),考古发现证明今山西侯马即晋都新田之所在。这件器物所出的侯马上马墓地13号墓,是晋都新田时期的一座重要的贵族墓葬;同墓还出有与方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的另一件方壶,现藏山西博物院;其他共出青铜器还包括徐王之子庚儿所作的青铜鼎。                
    壶是当时最主要的盛酒器,按形状可分为方壶和圆壶。根据《仪礼》的记载,方壶多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等级也较高。目前发现的春秋时期较高规格墓葬中,多随葬有成对的方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37
陈侯壶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尺寸:通高50.5厘米。  
出土时间.地点:1963年肥城县孙楼※※小王庄出土。.  

      容酒器。扁方体,长颈,垂腹,圆角方圈足,盖为子口,盖顶有圆角长方形捉手。颈两侧附象首套环大耳,象鼻上扬。盖、颈、足饰弦纹,腹饰“田”字纹。  器盖对铭,各阴文13字:“陈侯作妫橹媵壶,其万年永宝用。”“陈”,先秦国名,妫姓,原在河南睢阳,后迁安徽亳县。“妫櫓”是他女儿的名字。“媵壶”即陪嫁的壶。 此器是陈侯为其女儿妫(gui)橹(lu)做的陪嫁器。
    同时出土的青铜器共12件,其中陈侯壶两件,除本件调拨到国家博物馆外,其它12件青铜器目前均收藏在山东博物馆。
    壶是盛液体的器皿。商代已有,春秋战国尤其盛行。河北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铜壶内就保存有二千三百年前的古酒。也用于盛水。商代的壶多扁圆,贯耳,圈足。西周的壶圆形,长劲,大腹,有盖,兽耳衔环。春秋的壶扁圆,长颈,肩上有二伏兽,有盖,盖上常作莲瓣装饰;也有方壶。战国的壶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瓢形等。圆形壶到汉代称锺,方形壶则称“钫”。

精彩视频
国宝档案《陈侯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36
洹子孟姜壶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高22.1厘米、口径13.4厘米

ZT
    这件青铜壶长颈鼓腹,腹部最大径偏下,双兽耳衔环,圈足。双耳上饰扁角龙首,垂环饰重环纹;颈部有波带纹和穷曲纹,腹饰两重波带纹,足饰夔纹。颈部内壁有铭文19行共142字,记叙了齐侯的女儿洹子孟姜家里有丧事,齐侯自愿服丧,但是有些不合当时的礼制,所以他派人到王都,通过管理礼制的大宗伯向周天子请示,得到许可。齐侯服丧,要求齐国民众在服丧期间不许有娱乐活动。齐国是周初分封诸侯中地位最显要的异姓大国。齐地原为东夷之地,姜太公封于齐以后,“因其俗,简其礼”,大大简化了周朝制定的君臣之礼,以适应东夷地区的习俗。
    对壶铭的考释,清末孙诒让考证此器为田洹子之妻孟姜丧终时所作,是春秋晚期的器物,这种观点得到郭沫若、杨树达等先生的支持。也有人认为是是齐侯为田洹子之父所作的祭器。铭文记述田洹子之父死后,齐侯※※于周王,为死者举行多种典礼。田洹子(桓子)即田(陈)无宇,娶齐侯之女孟姜为妻。齐国自齐桓公死后,内部发生纷争,逐渐失却霸主地位。至齐景公之世,政权下移于卿大夫,卿大夫之间的兼并斗争愈演愈烈。斗争中,田(陈)无宇先后消灭栾氏、高氏,壮大了自己的势力。公元前481年,田(陈)常杀齐简公,从此田(陈)氏完全控制了齐国政权。
  李学勤先生通过对器型、铭文和史料的对照分析,提出此壶的作器者为齐襄公,年代定在公元前694年,属于春秋早期的器物。

延伸阅读:
由清华簡《繫年》谈洹子孟姜壺相關問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35
鸟形铜鼎(鸟形青铜匜)

战国   炊具
1952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通高16厘米、通长22.9厘米

ZT
    全器呈鸟形,器体似匜,流与鋬均做鸟首状,比较少见。该器出土地属燕国。燕国是周王室同姓诸侯国中最靠北边的一个,东为孤竹,北为戎狄,东北为肃慎,东南与齐国接界。因受九河和戎狄的阻隔,春秋时期燕国与中原各诸侯国较少往来。燕庄公二十七年(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燕告急于齐,齐桓公北伐山戎,至孤竹而还。当齐桓公回国时,燕庄公长途相送,不觉越过燕界进入齐境,齐桓公以诸侯相送不出国境之礼,将燕庄公所至之地割给燕国,燕庄公在止步之地筑城,取名燕留,以作纪念。燕留故城在今河北省长芦县东北。
   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其形制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瓢,前有流,后有鋬。为了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有“奉匜沃盥”的记载,沃的意思是浇水,盥的意思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是中国古代在祭祀典礼之前的重要礼仪。
    这件青铜匜流部呈鸟首形,上有眼、冠、耳,上喙可开合;匜身呈横椭圆形,圜底,下承三个细高的兽蹄足,后有鸟首“S”形鋬。流部鸟首饰鳞纹,并有一道凸箍,口缘下饰一周纹,腹部饰横鳞纹,匜内底饰鸟纹。
    此青铜匜形制较特殊,与其形制相近的还见于河北灵寿西岔头和唐县北城子等地,地域特征鲜明。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不解之迷 发表于 2012-11-4 12:16
文化大餐,拜读了


欢迎光临,感谢支持!

234
青铜素命镈(局部特写)

延伸阅读:
素命镈应叫鲍氏镈    春秋素命鎛”极限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836
主题: 27
帖子: 1481
注册: 2004年9月
文化大餐,拜读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33
青铜(素命)ling镈
春秋·齐(公元前770-前476年) 乐器
通高65厘米,鼓间34.5厘米,铣间44厘米
传1870年山西荣河后土祠出土  

ZT
    青铜铸成。鏄身呈圆筒状,中空,上小下大,平口,口部与舞部横切面作椭圆形。钲上有圆形微凸钉状枚3行,每行6枚,前后共36枚,篆间。鼓上饰雷纹。舞上饰扁钮,主体圆像为镂空对称龙兽搏斗。龙头有弯曲角,圆眼,张口吞兽,龙颈向下弯曲,身向上扬起,有翼,尾翘外卷。纹饰奇异。
    素命(左素右命为一个字,音ling)镈有铭文l74字。铭文大意为:鲍叔牙之孙素命铸造这件乐器,用来祈求齐国国运昌盛,福泽万年。同时,素命用此器享祀追思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以及自己的父母,祈求先祖保佑鲍氏子弟健康长寿。同时,他表示会严格鲍氏子弟的行为规范,以求子孙永享富贵。素命还追述了自己的祖父鲍叔牙有功于齐,齐侯赐予鲍叔牙封邑(鲍邑:现在的山东历城)和人民,并以此勉励自己奋发努力。
     铭文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这件器物的铸造者素命是齐国※※上著名的贤相鲍叔牙的孙子。鲍叔牙是齐桓公登大位前最得力的辅佐,他向齐桓公推荐了中国※※上最著名的改革家管仲,从而使齐国一跃成为天下第一强国,齐桓公也因此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镈是大型单个打击乐器。贵族在宴飨或祭祀时,常将它和编钟、编磬配合使用。其特点是环钮、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 镈的一般形制略如钮钟,但形体较大,腹微鼓出,平口,截面呈椭圆形,并且有的是复钮。早期的镈体四面各有一道垂直的扉棱,称克镈。春秋以后,扉棱逐渐消失,形体也渐小,如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的编镈为8件。
      先秦时期有特镈与编镈之分。特镈多为大型,用来加强乐曲的重拍和主音;编镈有大型和小型,用以演奏乐曲或伴奏。自春秋以后,小型编镈逐渐流行而与编钟相抗衡;约自唐宋以来,不少编钟逐渐改取镈的形制,遂致钟镈不分,镈名亡而实存。
        铜镈是商周时期常见的青铜乐器之一。从传世和考古发现出土的材料来看,整个商周时期的铜镈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春秋后期至战国末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体较矮、无扉棱、有钲间和篆间及36乳、一般饰蟠魑纹的镈。李纯一先生称此类镈为"北系镈或中原系镈";第二类是以湖南湘江流域出土为主,体较瘦高、有两条或四条扉棱、无钲间或篆间、一般饰兽面纹的镈。李纯一先生称此类镈为"南系镈或越系镈";还有一类是被李先生包括在"中原系镈"之内的矮体、有扉棱、无钲间或篆间、一般饰龙纹的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32
秦公簋

春秋 秦景公时期(公元前576-前537年)盛食器
传1921年甘肃天水出土
高19.8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19.5厘米

ZT
    这件青铜簋双耳,有盖,圈足外撇。盖边缘及器口下饰勾连形蟠螭纹,腹部饰瓦纹;双耳有兽首装饰;圈足饰波带纹。盖内有铭文54字,器内有铭文51字,记述了秦国的祖先已建都12代,作器者要继承前辈事业,永保四方土地。另外器盖还有秦汉时期后刻的铭文各8字,记录了此簋在秦汉时为西县官物,曾被当作容器使用。 铭文均由印模打就,青铜器的此种制作方法,仅见此例。铭文字体整饬严谨,微曲中求劲健,表现出强悍雄风,也是春秋时期秦国的传神写照。
秦,嬴姓,其祖先因擅长养马,被周孝王封于秦邑,周宣王时,秦庄公大破西戎,兼犬丘之地,被封为西垂大夫,其子襄公因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德公时迁都雍(今陕西凤翔)。秦穆公时与晋联姻,并助晋公子夷吾(晋惠公)复国,在与晋国的交往中恩威并施,使晋国屈服,秦国开始向东发展,为日后走向强盛奠定了基础。
      关于“秦公”青铜簋制作年代,近百年来一直有多种学术观点。王国维先生认为此器作于秦徙雍以后,用于供奉西垂陵庙;郭沫若先生、陈昭容先生认为是秦景公时器;李学勤先生从器型、铭文、字体等方面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器。目前大多学者采用秦景公作器的观点。

《秦公簋銘文考釋與器主及作器時代的推定》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31
王子婴次炉

春秋   烧炭燎炉
传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
高11.3厘米、口纵45厘米、口横36.6厘米

ZT
   1923年,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青铜容器、乐器、车马器、兵器、杂器以及玉石器等,其中出土的近百件青铜器更为引人注目,在※※上被人们称作“新郑彝器”,并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而新郑大墓也就成为20世纪初中国尚未进入科学考古之前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整的青铜器群。而在考古发掘中,判断墓主人身份的最具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墓中器物上的铭文,新郑大墓中出土的100多件青铜器中,惟一一件有铭文可考的器物便是这件“王子婴次炉”,这对判定新郑李家楼大墓墓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此器形状似盘,圆角平底,器壁两侧有环钮,两端各有3节提链。器底下部有柱状残足23个。器壁内侧有铭文7字,意为王子婴次之炉。据研究,有人认为该炉为楚国令尹子重所作,是鲁成公十六年(公元前575年)晋楚“鄢陵之役”楚师兵败后遗于郑地的。但当时楚国诸侯不称王。从此炉纹饰看,颇具吴器风格,故这个婴次又可能是吴王之子。
该器整体呈长方盘形,敞口,方唇;四壁斜直下收,两长壁外壁※※各有一环耳,两短壁外则各有一个吊链;器底残缺,只余一周23个残短柱。四壁饰细密的斜方格谷粒纹。内壁有铭文7字:“王子婴次之燎炉。”
    关于该炉底部的形制,学者有不同的复原意见。有学者根据考古发现的其他实物,推测其原本为长方形支柱状圈足。关于该器物的国属争议颇大,这与对器主王子婴次身份的认定关系密切,目前学术界多认为他是楚令尹子重(名婴齐,字子重,公元前470年卒),若此该炉则为楚器。另外还有郑器、吴器之说。近年,有学者根据炉的形制和纹饰特征,提出它有可能是徐器,王子婴次为徐之王子。关于炉的用途,学术界多认为是燃炭以取暖的燎炉。与其器形接近者,有江苏邳州九女墩出土的残方炉。
    出土该炉的新郑李家楼大墓,以随葬器物丰富、精美著称,学术界多推测是春秋时期郑国国君之墓。“王子婴次”青铜炉无论是楚器还是徐器,都体现当时不同区域社会上层的文化交流情况。

延伸阅读:
也谈王子婴次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30
王子午鼎(局部特写)

ZT
      王子午鼎造型的显著特征,就是极度夸张轮廓线条,使轮廓线在不同的平面上,沿着不同的方向自由地收缩或伸展。各部位和部位结合之间,都拒绝了直形,而频繁地使用斜形、弧形线条的组合,以求得造型空间上的变化。如鼎耳的造型呈弧形,摒弃了常见的直立安装法,而采用极为夸张的向下倾斜的形式,安装于口沿之上;鼎腹的中部向内收缩,形成一个明显的腰形结构,从而将腹部的轮廓线一分为二;鼎足的外侧则使用内凹的弧形线条,造成鼎足向内收敛的视觉感。整体看去,其造型轮廓有“一波三折”之感。这是东周时期楚国所独有的一种造型形式,故又被称为“楚式鼎”。在鼎腹的周围,附有六只以失蜡法铸就的怪兽,它们的前爪紧抓住口沿,后爪蹬着腰部,正在向鼎内探视,似在觊觎鼎中的美食。鼎足的上部浮雕兽面纹,鼎腹部的外壁和耳部雕镂当时流行的龙形纹和蟠虺纹。“王子午”鼎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鼎足与底部的结合还采用了冷焊工艺,这是中国古代冶金工艺史上极其重要的突破。这些精湛的制作工艺的运用,使得“王子午”鼎进入了非常完美的境界。
王子午鼎内壁铭14行86字,铭文字体修长,笔画婉转逶迤,颇多类似鸟虫书一样的装饰性笔画,看上去别具一格。铭文大意是说,在某年的正月丁亥日,王子午选择上好的铜料,铸造了七件列鼎,用于祭祀祖先神灵以及进行严肃的盟誓,祈求长寿安康。希望子孙后代永远像他一样:恭敬而严肃地对待祭祀和盟誓,既要有胆有识,无所畏惧,又要小心谨慎,避免失误;既要施行德政,又要不失威仪;既要以保卫楚国社稷为根本,又要照顾国民的意愿,急民之所急。并将此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铭文中的王子午,即《左传》所记载的“公子午”,又名子庚,乃楚庄王之子,楚共王之弟。王子午也曾立下战功,前560年,楚共王卒,吴国乘机发兵侵楚,楚将养由基(就是那个有名的神箭手)穷于应付,子庚率师支援。双方大战于庸浦(在今安徽无为县南),吴人果然轻敌冒进,楚军伏兵突然从四面杀出,吴军毫无防备,大败亏输,吴公子党也做了俘虏。第二年,楚人为报吴侵楚之役,由令尹子囊率军伐吴。吴人坚守不战,子囊只好退兵。可子囊也犯了吴军上年所犯的同样错误,以为吴不能战而疏于防备,结果吴也设伏于险隘,大败楚军,俘楚公子宜谷。子囊悔恨交加,回国不久就病死了。享年约四十余岁。
    王子午鼎的主人名叫“王子午”,并称其为“令尹子庚”。此人在史籍中有据可查,《春秋左传》等史籍中有多个地方讲到他。根据这些记载和后人的注释,可知王子午(史籍中称公子午)字子庚,就是那个春秋五霸之一并“问鼎中原”的楚庄王的儿子,也是楚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共王时任司马(相当于※※※※)之职。有一次护送王后秦嬴(秦景公之妹)回娘家,却被秦国扣留。他的弟弟以三百金贿赂了晋国大臣,让晋国修筑壶邱城(陈国地,在今河南新蔡),并对秦国说,如果你们放了楚王的弟弟,我们就不筑城。秦人怕晋军因此长驻陈地,只好放了子庚。为此楚国又送了三百车重礼给晋国以示感谢。为什么秦国甘冒外交风险要扣留子庚,晋国则甘冒战争风险迫秦放人,而楚国不惜重金也要让子庚回国。可以想见子庚在当时多么被人看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29
王子午鼎(局部特写)

ZT
  王子午鼎1978年出土于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它的出土可谓“天时地利”。当时河南地区久旱不雨,淅川县境内的丹江水库干枯,河床出现了裂缝。 有一天,一个孩子在水库边玩耍,不小心被绊倒在地,仔细一看,竟然是个铜制的东西,而在它的旁边还有几件模样相似的青铜器露出一角。孩子不明白这是什么,回去将这一消息告诉大人们。因为淅川县以前就发现过文物,人们意识到也许这又是不知哪个朝代的文物,于是立即拿起工具赶到河床。他们发现,河床上露出很多大小不一的“铜角”。大家不敢怠慢,立即上报了淅川县文物局,淅川县文物局得到消息后,立即组织考古人员进行保护挖掘工作。3天之后,发现这是一个墓葬。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赵世纲回忆:“根据墓中出土的礼器、乐器、兵器、玉器判断,墓葬所处时代为春秋时的楚国。墓葬虽曾被盗,但还是出土了不少陪葬物,且8成以上为国家一级文物。在出土的诸多文物之中,2号墓出土的一系列鼎让人尤为惊叹,一共是7件,造型纹饰几乎相同,只是大小有所差别。”这些鼎出土时好几个已破碎。专家们经过近4年的修复,终于让其中的5个鼎重现了当日的华美。

  这些鼎的拥有者是谁呢?专家们发现这7个鼎内均有铭文,而且这些铭文字体常不规则,且有很多装饰性的线条,与以往的篆书等字体差别甚大。“这是鸟虫文,也叫鸟虫篆,是金文的一种。”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李宏说。这种文字习惯呈鸟、虫形,是流行于春秋中期至战国早期的吴、越、楚等地的一种金文字体。因为字体形制优美,因此鸟虫文被称为“中国最早的美术字”。随着工作人员对鼎中铭文的研究、释读,发现铭文中十分清晰地记载了“王子午”的字样。王子午在史籍中有据可查,《春秋左传》等史籍中有多个地方讲到他。根据这些记载和后人的注释,可知王子午,字子庚,是春秋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儿子,也是楚共王的弟弟。他在楚共王时任司马之职。据史料记载,有一次王子午护送王后秦嬴(秦景公之妹)回娘家,却被秦国扣留。他的弟弟以三百金贿赂了晋国大臣,让晋国修筑壶邱城(陈国地,在今河南新蔡),并对秦国说,如果你们放了楚王的弟弟,我们就不筑城。秦人怕晋军因此长驻陈地,只好放了子庚。为此楚国又送了三百车重礼给晋国以示感谢。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想像王子午在当时对楚国是何等重要。铭文中记载了王子午一生的功德,说他有德于民,有功于国,所以受人尊敬。同时铭文中还表明这件鼎是用来祭奠先王和盟祀用的,可见这是王子午生前所铸。“鼎是礼器之首,只要刻了名字的鼎,一般不会送人,且会随着主人下葬。”赵世纲说。如此一来,王子午鼎不仅提供了墓主人的身份,鼎中的铭文还印证了王子午的存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28
王子午鼎

春秋  炊器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2号墓出土
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重100.2千克

ZT
    铜鼎腹内及盖内有鸟篆书铭文,盖铭4字,器铭84字,作器者为王子午。王子午系楚庄王之子,又名子庚,颇有战功,楚共王时他为司马,在吴国入侵楚国时曾率楚军大败吴师。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继任令尹,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病卒。楚国开始在今湖北西部建都,后迁都于郢。春秋时不断与晋国争霸,楚庄王曾为霸主。
    这件青铜鼎平底、束腰、外撇耳,有盖。腹部外围有六条镂空的怪兽附加装饰。腹内壁有84字的铭文,内容主要是王子午叙说自己的德政,同时上祭祖先,下为子孙祈福。王子午是文献记载中楚庄王的儿子子庚。楚共王时子庚任司马,曾率军队大败吴军;楚康王二年(公元前558年)任令尹(相当于后世的丞相、宰相),楚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卒。
    “王子午”青铜鼎是春秋晚期楚国王族铸造的礼器,出土时一共有形制相同而大小规格不同的七件,此件是其中最大的一件。其整体曲线造型一改商周青铜鼎硬朗的风格,使厚重的青铜鼎尽显柔美。其铸造使用了当时先进的焊接技术和失蜡铸造技术。先以失蜡法铸出6条立体龙形怪兽的兽身、兽角、腰饰、尾饰四部分,在相应的连接点预先铸出连接孔和榫头,然后注入焊料连接。怪兽、鼎足与器身的结合也使用了铸焊工艺。经分析,焊料合金的含锡量达98.23%,硬度很高,保证了各连接点结实牢固。器内铭文使用的是华丽的鸟篆体。鸟篆是一种美术字体,大致起源于春秋时期,在楚、吴、越、蔡等国流行,一般在兵器上的简短铭文中使用,像该器这样长篇的铭文中使用鸟篆体是十分罕见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中国古代陈列第三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ZT
第一单元 大国争霸和七雄并立

    中国※※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上称为春秋时代。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活跃、民族融合、政治大变革的阶段。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jì)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中国的战国时代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代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时期之一,其主体时间线处于东周末期。战国时代是华夏※※上分裂对抗最严重且最持久的时代。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给西周以来的政治秩序带来严重的冲击;战国七雄的兼并征战,促使地区间政治经济趋于平衡,统一的趋势日渐显现,为秦王朝建立统一的※※集权国家奠定了基础。

227
牛头蟠螭纹蹄足青铜列鼎

春秋 晋,1988年山西太原金胜村晋赵卿墓出土

ZT
      这是山西太原赵卿墓出土的列鼎。赵卿是春秋晚期晋国执政卿,依礼制可用五鼎。赵卿墓共出土三套列鼎,分别为七鼎、六鼎和五鼎。此套六鼎一组,既不符合奇数的礼制,也不符合赵卿身份等级,体现了赵氏家族日益壮大的实力和礼崩乐坏的史实。
    1988年5月,太原一电厂改扩建工程中,文物部门在太原金胜村发掘的一座迄今保存最好,获得资料最为丰富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和一座大型车马坑,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的重要收获。大墓为坚穴土圹木椁墓,开口长11米、9.2米、深14米;木椁长8米、宽6.2米,四周积石积灰290立方。墓主人使用三重漆棺,四周殉人四个。共获得各类随葬品3134件,其中青铜器2100多件,包括青铜礼器148件,代表死者身份等级的两组七个青铜列鼎。最大的一件青铜鼎高1米,口径1.04米,是国内已知最大的春秋大鼎。大型车马坑面积110平方米,共有战车、仪杖车17辆,马44匹。
  赵卿墓共出土文物3421件,青铜器、玉器、金器,陶、木、骨、角、蚌、贝器俱全。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全,礼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工具和生活用品皆有,且多为精品。所出乐器音质音色完好如初,车马坑规模宏大,遗迹保存完整。   
    根据考古发掘资料和有关文献记载综合研究分析,大墓主人是春秋晚期晋国正卿赵简子。赵简子名鞅,字志父,赵武之孙,赵成之子。他主宰晋国军政,纵横中原,匡合诸侯,争执牛耳,是春秋战国之交的风云人物,也是赵国的奠基人和晋阳城的创建者。
太原金胜村发掘的大型春秋晚期墓葬,是晋墓葬中发现最大的一座,也是※※已发现的七鼎墓中资料最完整的一座。车马坑轩辆种类齐全,保存完好,兵车呈双列排列,在国内亦属罕见,该墓位于太原晋阳古城西一公里的西山脚下,其地域属赵氏势力范围。它的发现,为研究晋及三家分晋前后的※※,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延伸阅读:
赵卿墓:诠释晋阳※※
          春秋晋国青铜宝藏--山西太原赵卿墓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1-3 21:34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再补一张毕姬墓出土文物,这是一件(组)并不引人注目的文物,陈列中一字排开的几件,我只拍了一件,回来查阅资料方知这组文物价值之珍贵。

226
帏荒

西周中期 2004年山西运城绛县毕姬墓出土

ZT
      不得不说,横水墓地1号墓主毕姬是位了不起的人物,因为她的墓室里藏着一个千年难遇的宝物——是考古工作者绞尽脑汁才保护下来的。事情发生在1号墓葬发掘的第5天,考古队员发现一处红色物品遗迹,仔细一看都惊呆了:居然是纺织品的遗迹。3000多年前的纺织品能遗留下来简直是奇迹!发现后能否提取,又成了一个难题。现场人员研究后决定先停工,不惜代价做好保护,而后再请专家来支援。最后,从西安和北京赶来的专家从两层淤土之间提取了总共10平方米的纺织品,因年代太久了,它其实已印在了土上。
    这就是“帏荒”,也是如今所说的棺罩,先秦史籍《周礼》《仪礼》等对它均有记载。可之前,考古人员发掘过大量周代墓葬仍无法确认。此次大面积“帏荒”现身,终于使人们看到了西周时期“帏荒”的“真面目”。从实物看,“帏荒”由两幅布横拼而成,上下有扉边,每幅布宽约80厘米,葬时总高约1.8—2米。北壁的画面图案保存较完整,每组图案中间是一个大凤鸟纹的侧面昂首形象,翅上扬,两腿与利爪健硕有力,尾部下卷,气势磅礴。大凤鸟前后,分别是上下排列的多只小凤鸟。这些凤鸟的造型,与西周中期青铜器上凤鸟纹饰风格相同。
   专家考证,这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墓内装饰图案实物。它之所以得以幸运保存,可能是下葬不久,椁室内进水淤土,位于棺椁间的“帏荒”便被封护住了,它穿越3000年和今人见面,堪称千年奇遇。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毕姬墓出土文物的最后一张,中国古代陈列第二部分-夏商西周到此结束,我们将继续转入烽火连天群雄逐鹿的春秋战国时期。

225
青铜编钟 青铜盘 青铜觯

西周中期 2004年山西运城绛县毕姬墓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24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23
玉佩

西周中期 2004年山西运城绛县毕姬墓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22
玉佩

西周中期 2004年山西运城绛县毕姬墓出土

延伸阅读:
绛县横水大墓沉睡3000年竟是西周倗国国君、夫人墓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21
玉佩

西周中期 2004年山西运城绛县毕姬墓出土

ZT
                           倗国:3000年后横空出世

      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有过多少朝代是个确数,但出现过多少个基本符合国家形态的“国”,就没有绝对准确的数字了。考古者在临汾翼城县境内发现了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霸国,就是这样一个例证。
    其实,在霸国之前,山西考古工作者还在运城绛县发现了另一个同样不被现有※※载录的国家——倗国(倗与朋同音)。,今天向您讲述倗国的故事:
    绛县横水西周墓地项目被列入200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2006年,该项发掘工作获得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自上世纪70年代陕西临潼兵马俑发掘之后,这一奖项长达30多年一直空白着。
    2004年4月的一天,天色已黑,绛县横水镇横北村北面的麦地中,出现了一群鬼魅般晃动的人影,接着传出沉闷的爆炸声。“有人盗墓!”联想到村子里连日来出现许多陌生人的情况,听过不少盗墓传言的村民意识到情况严重,马上报了警。
    但损失已经不可挽回——接到报告赶来的县文物局工作人员和民警看到,绿油油的麦田杂乱不堪,在被践踏得乱七八糟的麦苗下,大大小小有9个盗洞直通地下。
    这个被盗的墓葬,后来被考古工作队编为M3——也就是第3号大墓。好在因为报警及时,3号墓的盗洞中,盗墓贼准备运走的一批青铜鼎以及他们来不及搜寻的玉器留了下来。至于盗墓贼盗走了什么,可能永远是个谜。
    经运城市、绛县两级文物部门探测,这是一片以前未发现的西周墓葬群,其中不乏大型墓葬。从被盗的3号墓的情形推测,墓主人应是周代诸侯国国君级的人物。
    横水墓地群位于一块坡地,北倚绛山,南望中条,中淌涑水,墓地北高南低,呈缓坡状,背风,向阳,近水。从风水讲究来说,这里是“龙脉”所在,而从居住环境学来说,这片土地很适合埋人。
    从2004年10月开始,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局和绛县文物旅游局组成了绛县横北西周墓地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工作队,发掘工作前后分为三期。在2007年11月基本完工,2008年年初才真正收尾的3年多时间内,考古队发掘面积达到35000平方米,发掘墓葬1326座。
    墓葬中出土铜、陶、蚌、贝、漆、玉以及织品等文物14000多件套,文物等级之高、价值之重大、数量之众多,蔚为大观。
    是谁把这么多的宝贝东西和洋洋洒洒的古代文化带入了地下?答案出现在墓葬群中最先发掘的1号、2号墓中。
    墓号排列是在初步勘探时确定的,因为规模大,构造相对复杂,两座墓室面积在接近30平方米左右的墓自然成为了1、2号,它们深度在15米左右,且带有很长的斜坡式墓道,墓道大约长25米,两座墓墓道平行排列。幸运的是,1、2号墓都没有被盗过。
    在出土大量青铜器等文物后,1号墓主的遗骸终现端倪。从骨骼上判断,这是一位女性,她仰身平躺,嘴中含玉,可能是下葬后棺内进水,墓主陪葬的一玉饰发生了移位,全都堆到她的下颌底了,而且考古队员凭经验推断,这些玉片原本是项饰和玉组佩。这个墓主人着实不一般,她不仅拥有横水大墓群中最大的一座墓,在她的棺外还有3个人殉葬,且都是一张苇席包裹了事。
    墓主随葬5鼎、5簋,加上其他,共出土青铜器25件,其中8件有铭文。其中一个铜鼎的内腹壁上刻有“倗伯乍毕姬宝旅鼎”,翻译一下就是“倗伯为毕姬做的礼器”,这段文字证明,该女名叫毕姬,她是倗伯的夫人,倗伯为倗国国君,毕姬是国君夫人。
    倗伯本人在2号墓里,面部朝下趴在里面,全身饰有玉覆面、玉串饰、玉璧、玉柄形器等,随葬3个鼎、1个簋等,加上其他器物,总共16件的青铜礼器,其中也是8件有铭文,写着“倗伯□(注:该字破损不能辨认)作宝鼎……其万年永用”,意思是:倗伯为他自己做了个结实的宝贝鼎,让他千秋万岁一直用下去。倗伯的殉人比夫人多一个。可惜的是,倗伯叫什么名字,恰恰应是铭文中被锈蚀模糊掉的那个字。
    仅从陪葬礼器数量来看,倗伯对他的夫人姬真是疼爱有加,给夫人陪葬的鼎簋比自己都多两个,其他器物也多。
    可是,从西周的礼仪制度来看,不可能出现这种越礼之举。
    考古人员推测,这有两种可能:一是毕姬的“姬”是姓,周天子姓姬,毕姬应是周天子之女或至少是王族之女,下嫁给倗伯,血统比倗伯高贵。这个推测还有一个例证,那就是毕姬墓中还出土了周王室宰相送给她的青铜鼎,这个特殊的礼遇,也说明毕姬来历非同寻常。另一种可能,也许在毕姬死的时候,倗正是强盛之时,所以规格高,陪葬品也多。
    倗国是哪一国?
    横水墓地挖出了倗伯、毕姬和署名“倗伯”的陪葬礼器,但“倗”这个国家未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而且,横水墓地从地理范围而言,一般被认为是晋国的统治范围,考古队员疑惑,难道晋国范围内、距都城如此近的地方,还有倗国这样一个国中之国?
    其实,从之前对霸国的报道中已经知道,这种状况属实。不过,真正说来,让※※学家以及考古工作者第一次重新审视西周晋国疆域变迁、晋国※※乃至西周的※※的考古发现,其实正是始于倗国的发现,它的发掘考古为“霸”国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倗”字在西周金文也就是青铜器的铭文中还是较为多见的。上世纪90年代,上海博物馆曾经从香港购置回一件西周铜鼎,该鼎有这样的铭文:“晋侯令□(注:该字破损不能辨认)追于倗,休又禽”,翻译过来便是:晋国的军队追杀敌人,到了倗国边境时停了。
   为什么要在“倗”停止追击?以前人们莫名其妙,而倗国墓地的发现,恰恰印证了倗国与晋国之间有着相对独立的关系。
    横北墓葬的埋葬习俗一般为头向西,头朝向墓道,俯身葬,有殉人,与同时期姬姓诸侯国墓葬的葬俗明显不同,与不远的曲村晋侯墓地及其中小型墓葬的流行埋葬习俗也有区别。这种葬俗有相当大的非周传统。那么,倗国人是什么人?狄人。研究者指出,倗系隗姓,隗姓属于狄人的姓。倗国是被商周中原文化同化中的戎狄之国。
   为戎狄之国,倗、霸之间是不是有更亲密的关系?这还需要研究和考古发现证实。不过,之前的报道称,在之后发掘的翼城大河口霸国的墓葬中,发现了倗国国君送给霸国国君的礼器。
   倗国后来是如何消亡的?专家推测,它最有可能就是融化在晋国之中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004年,在山西运城绛县横水镇北约一公里之地发现一处西周时期的墓地,经过考古人员数年的艰苦发掘,一个不见史载、尘封近三千年的西周封国跃然重现,这就是倗国。此墓地从西周早期延续至西周晚期,揭示了倗国的兴衰与辉煌。其中,西周中期的倗伯与其夫人毕姬并穴合葬墓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而且,毕姬墓出土的青铜礼器、玉器、荒纬极为耀眼。

220
玉组佩

西周 2004年山西运城绛县毕姬墓出土

ZT
      组合玉佩是西周时期贵族间开始盛行的一种由许多玉件串联组成,挂在颈上、悬于胸前或佩戴在手腕上的佩饰。通常由玉璜或玉片串连玛瑙、绿松石及彩珠、贝壳而成,也有用数个玉璧、玉璜、玉管、玉勒几龙凤玉佩穿联而成的。大型的结构繁复的组合玉佩是贵族们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服饰,是要按一定的礼制规定所设计的。
     这类多璜组合玉佩,在西周王室、诸侯王等高级贵族之墓葬中都有大量的发现。从发掘情况看,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其所佩组佩的结构越复杂,长度也越长。但也有僭越礼制的极个别案例。
     这类大型组合玉佩在西周晚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作为朝廷官员礼仪服饰之规矩却一直延续下来。史记有载:东汉明帝佩戴的是白玉连璜大佩(大佩即组合玉佩),晋代天子佩戴的是白玉重珠大佩,唐代天子百官皆佩玉带,宋代朝廷也有明确的佩玉规定,明代帝王佩戴是三环相连的五组合玉佩,清代朝廷官员都佩戴朝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