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78467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不解之迷 发表于 2012-11-7 15:59
这个钳子叹为观止


和现代产品相差无几。

273
错银青铜扣  战国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1.836
主题: 27
帖子: 1481
注册: 2004年9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11-7 13:27
272
铜手钳

战国  秦   1979年陕西凤翔出土
这个钳子叹为观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72
铜手钳

战国  秦   1979年陕西凤翔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71
青铜武士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70
兽头形陶范

春秋   1961年山西省侯马市铸铜遗址出土
残长8.1厘米、高11厘米、厚6.2厘米

ZT
       此范为一兽头形半模母范,背面平,嘴下部、头后部略残。此范出土地共发现陶范3万多块,能够配对成套、复原器形的约有百件。此时铸造青铜工具和兵器一般仍用单范,而且一范多用;铸造青铜容器则用复合范,除整体浇铸外,附件与器身则普遍应用分铸法。此件陶范是器物附件的母范。陶范的制作是先把准备铸造的器物形状制成母范,并刻镂花纹,然后从母范上翻出外范,并制作内范。侯马铸铜遗址出土的大批陶范,陶土选用、配比合理,制作精细,反映了这一时期青铜铸造工艺的较高水平。
       此陶模形态近似虎首,为半模,背面平,嘴下部、头后部略残。从陶模的形态看,其所铸造的器物应当是某种大型青铜器的附件。
      模是器物的原型,是制作青铜器的首要工序。制造模的过程就是青铜器的设计过程。在先秦时期,陶模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模,一种是半模或等分模。全模是指与所生产器物等大同形的器物。半模则是指将需要铸造的器物制成等分的一半,之后在翻范时翻制两次将左右部分组合成铸型。半模和等分模对于生产仿动物造型或有对称纹饰的器物非常实用。半模等组合式的陶模出现在春秋时期,这种分开生产外范的方法,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利于铸造形态复杂的器物及部件,体现了工艺的进步、规模的扩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镂空兽纹铜奁形器

战国 楚   盛器
1957年河南省信阳市长台关北小刘庄出土
高14厘米,口径11.8厘米

ZT
       这件青铜奁造型美观,器形似笔筒,口微侈,直壁向内斜收,通体镂空装饰变形兽纹,器底设三蹄形足。奁是古代盛放梳、镜之类化妆用品的盛器。此器口大底小,而且通体有镂空纹饰,有学者认为可能另有它用。镂空透雕是楚国传统的青铜工艺之一,多用于青铜镜、青铜奁、青铜杯等器物,甚至许多大型器物也用这种工艺装饰,艺术水平都很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68
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

战国 魏  车辕饰件
1951年河南省辉县固围村出土
高8.8厘米、长13.7厘米、管径4.8厘米

ZT
    这件铜辕饰呈马首形,其头部和颈部用错金银的工艺装饰云纹和鳞纹,制作精美,为车用装饰,装配在车辕的前端。是战国时期错金银铜器的典型代表作品之一。魏在春秋时代是晋国的一个大贵族,是晋国的“六卿之一”,后来逐渐成为一支强大的政治势力。公元前471年,韩、赵、魏三家消灭其他势力瓜分晋国(史称“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魏与韩、赵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成为战国时期中原的强国。魏的疆域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南省北部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后迁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战国初,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西门豹等进行经济、政治和军事改革,加速了魏国的封建化进程,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有名的强国。辉县固围村大墓是形制规模很大的“中”字形墓(两墓道的墓),周围有陵园,类似诸侯陵墓的规格,所以出土的车辕饰异常精美。
    这件错金银马首形铜辕饰出土于战国中期魏国贵族墓,此墓是目前所知魏国墓葬中规格最高的一座,出土的器物多工艺考究,精美绝伦。这件错金银青铜代表了魏国青铜器铸造及错金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贵族生活的奢靡。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大树迎风 发表于 2012-11-6 18:57
这个东西好精致,真难想象。


采用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工艺都特别细腻。

267
鎏金银盘

战国 秦 昭王三十三年(公元前274年)
1978年-1980年山东淄博临淄西汉齐王墓出土
高5.5厘米,口径37厘米

ZT
    此盘敞口、折沿,浅腹,平底。通体银质地,遍体饰浅浮雕变形蟠螭纹,纹饰表面鎏金。此器虽然出土于西汉齐王墓周边的陪葬墓,但从造型、纹饰上都有战国时代特点,与洛阳金村战国墓所出银器非常相似。银盘上有三种铭文,其字体分别属于战国周人系统、秦人系统和西汉初年样式。有学者分析,秦式文字中有“左工”、“卅三年”等字样,应是三类铭文中最早的铭刻,为秦昭王三十三年由秦国工官“左工”制造。而后来不知是何原因,周人得到此盘并将其价格刻于盘上,藏于“中府”—即周王所藏财货之地。最后辗转进入西汉齐王府中。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116
主题: 34
帖子: 15440
注册: 2006年1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11-6 12:38
263
铜盏

春秋  盛食器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
高19.5厘米、口径23.2厘米

ZT
       铜盏盖上有握手和4个环钮,器有2兽耳和2环耳,下有3个足。盏盖握手及器下三足镂空,玲珑剔透,铸造工艺精致,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是先将易熔的黄蜡制成蜡模,然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铸型,再经烘烤使黄蜡流出,形成型腔,最后浇铸铜液成器。与此器同出的一件铜禁,亦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其透空部分由表层纹饰和内部多层铜梗组成,纹饰极其精美。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器,表明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在中国已有悠久的※※
       盏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食器,进入春秋后才出现。这件青铜盏直口,腹微鼓,圜底、三只镂空螭纹足。盖正中有平环形捉手,由八组对称的蟠螭纹盘绕而成,螭首上下盘绕,螭身卷曲,螭尾接于器盖。捉手外侧盖面上有4个环钮,腹侧有环耳,器身上有2兽耳和2环耳,盖面有绹索纹、蟠虺纹和蟠螭纹所组成的纹饰两周。盖沿饰锯齿纹一周,沿下饰附兽首状边卡三个。器身饰绹索纹、蟠虺纹带各二周及锯齿纹一周。盏盖握手与器下三足镂空装饰是采用失蜡法铸造。
       所谓失蜡法是指将易熔的黄蜡或蜂蜡制成蜡模,然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 ...


这个东西好精致,真难想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66
错金铜舟

战国  韩   酒具
1965年山西省长治市分水岭出土
高8厘米、口长17.1厘米、宽12.3厘米

ZT
       此铜舟整体呈椭长杯形,束颈,腹长壁两侧有一对宽边环形耳,矮圈足。器身饰错金夔纹,颈与圈足饰错金斜角云纹,腹部饰简化的“S”形龙纹,纹饰皆错金。制作精巧,造型优美。长治在战国时称“上党”,为韩、赵、魏三国交错地区,韩曾在此建立“别都”,可见其政治、军事地位的重要。分水岭墓地在长治北郊,墓地形制阔大,出土器物非常精美,当是韩统治者重要人物的墓葬。
       该铜舟出自长治分水岭126号墓,同出其他文物大都损坏严重。关于分水岭墓地的国属,众说纷纭,因为它地处东周的上党地区,赵、韩都曾在此有势力范围,战国以后的墓葬一般认为属韩。
    夔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补一张嵌赤铜狩猎纹壶的片子

265
嵌赤铜狩猎纹壶(局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64
铜盏(局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63
铜盏

春秋  盛食器
1978年河南省淅川县下寺楚墓出土
高19.5厘米、口径23.2厘米

ZT
       铜盏盖上有握手和4个环钮,器有2兽耳和2环耳,下有3个足。盏盖握手及器下三足镂空,玲珑剔透,铸造工艺精致,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失蜡法铸造工艺是先将易熔的黄蜡制成蜡模,然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铸型,再经烘烤使黄蜡流出,形成型腔,最后浇铸铜液成器。与此器同出的一件铜禁,亦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其透空部分由表层纹饰和内部多层铜梗组成,纹饰极其精美。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失蜡法铸器,表明用失蜡法铸造青铜器在中国已有悠久的※※
       盏是楚国特有的一种食器,进入春秋后才出现。这件青铜盏直口,腹微鼓,圜底、三只镂空螭纹足。盖正中有平环形捉手,由八组对称的蟠螭纹盘绕而成,螭首上下盘绕,螭身卷曲,螭尾接于器盖。捉手外侧盖面上有4个环钮,腹侧有环耳,器身上有2兽耳和2环耳,盖面有绹索纹、蟠虺纹和蟠螭纹所组成的纹饰两周。盖沿饰锯齿纹一周,沿下饰附兽首状边卡三个。器身饰绹索纹、蟠虺纹带各二周及锯齿纹一周。盏盖握手与器下三足镂空装饰是采用失蜡法铸造。
       所谓失蜡法是指将易熔的黄蜡或蜂蜡制成蜡模,然后用细泥浆多次浇淋,并涂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做成铸型,再次烘烤使蜡模融化流出,剩下的泥壳形成空腔,借助这一空腔浇铸青铜液成器。下寺1号楚墓属于春秋晚期前段的墓葬,这件青铜盏是目前已知较早使用失蜡法铸造的器物,纹饰精美,工艺成熟,显示失蜡法铸造在中国已经有较为悠久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62
嵌赤铜狩猎纹壶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51年河北省唐山市贾各庄出土
高34.9厘米、口径10.9厘米

ZT
        铜壶腹部饰以由双重结纽绳索形纹饰构成的12个方格,上下两层,每个格内均用赤铜嵌出狩猎纹。狩猎纹中有人物和禽兽等图形,人手持长矛,与兽争斗。兽形可辨的有牛、象等,禽有奔走和飞腾两种。嵌出的赤铜纹极清晰。在铜器上用赤铜镶嵌图案,始见于春秋晚期,除燕国外,在代、蔡、赵等国铜器中亦有发现。
        这件青铜壶鼓腹、长颈、颈部有一对环耳,有盖,盖顶有一环钮。壶腹部在由双重结纽绳索形纹饰构成的12个方格内,用赤铜镶嵌平错出狩猎纹,表现人物手持长矛与牛、象等动物搏斗的场面。
        在青铜器上用赤铜镶嵌图案的工艺始见于春秋晚期,除燕国外,代、蔡、赵等国的青铜器也有使用这种工艺的。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1-6 11:29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61
“廿一年相邦冉”青铜戈(右下)

战国 秦

ZT
      此戈为秦昭王廿一年(公元前286年)相邦(即相国)魏冉监造的器物。
      相邦为先秦官名。简称相。战国时百官中最高者。春秋时,相本为君主或贵族行礼时的赞礼者。据《仪礼》、《礼记》记载,凡饮酒礼、射礼、丧礼中都有相或相者主持有关礼仪。国君外出,亦有相跟随左右,如鲁定公和齐君在夹谷相会,即以孔子为相。春秋时,贵族家中之家宰也称为家相。家相主贵族家室之事,故也称为相室。战国初年,有些国家的卿大夫因掌握大权而渐渐变为有国之君,作为他们亲信的相室便成为邦国之相,相邦由此得名。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60
郑右库青铜戈(左下)

战国 韩 1971年河南新郑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59
宋公栾戈

春秋   兵器
传1936年安徽寿县出土
全长22.3厘米

ZT
     此戈有铭文6字,为错金鸟篆体。宋公栾即宋国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16年)即位,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公元前451年)。宋国为子姓,开国之君是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公元前11世纪,周公平定武庚的叛乱后,把商的旧都周围地区分封给微子,建都商丘(今河南省商丘南),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春秋时宋襄公曾企图称霸,未成,此后国势衰弱。公元前4世纪中叶,司城子罕逐杀宋桓侯,夺得政权。公元前286年为齐国所灭。
     尚武的时代,君主武官都有专用的兵器。王者之戈矛,古兵之至尊,君主诸侯兵器上多用错金字署名,而卿大夫则铸铭文。这件青铜戈胡部有6个工整的错金鸟篆铭文,“宋公栾之造戈”。“宋公栾”是宋国第27任国君宋景公,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即位,卒于周贞定王十八年(公元前451年)。
     戈是一种用来勾杀的兵器,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一般为青铜铸造,配以木柄。
     宋国为子姓,周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封商纣王的庶兄、当年曾投降周朝的微子启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国号宋,以奉商朝的宗祀,所辖范围有今河南东部和山东、江苏、安徽部分地区。宋国一直是小国,春秋时有所发展,齐桓公称霸时,宋国一直是齐国的盟友,因此齐桓公临终时把公子昭托付给宋襄公。宋襄公是宋国第20任国君,他不负重托,联合诸侯军队平定齐国内乱,助公子昭当上国君,即齐孝公。宋襄公成功帮助公子昭当上国君后,自觉有实力在诸侯中称霸,但终因国力弱小而失败。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synyan 发表于 2012-11-5 21:32
楼主的首博写得很好,很多介绍让我们这些没有实地看的人大呼过瘾!我这几年也很喜欢逛博物馆,去过好几个博物馆,愿意与博主分享:


欢迎光临!兄台足迹广泛,奶五也使得好。国外的博物馆让人大开眼界,湖北博则让我重温了4年前一行的旧梦。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尊盘乃是我见过最为精美瑰丽的青铜器。

258
战国错银青铜弩机

ZT
       弩机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军事中的重要武器,直至1100年才传入欧洲。
      弩由弓和弩臂、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弩机用以扣弦、发射。使用时,将弦张开以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瞄准目标,而后扳动弩机,弓弦回弹,箭即射出。弩箭有方头的(方镞箭)、角锥头的、梯形的等,有的带倒钩。西方学者认为中国战国时期的弩机可以和近代的来复枪相媲美,是古代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之一.
     据传,是战国时期楚国的琴氏“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发明了弩(春秋时期,地处南方的楚国在扩展疆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与当时的少数民族部落发生冲突,从中受到启发,学到弩的制造方法也是自然的。)。弩发明后,不断得到改进,主要体现在弓力的不断加强和弩机的改进上。据记载,当时一张弩质量为369kg,最大射程可达800m。这样的弩单靠人两臂的力量当然是拉不开的,必须由力士以坐姿用两条腿两只手合力张弩(踏张)或利用机械的力量。  
    弩上最重要的青铜组件。出现于战国,盛行于秦汉,是古代远射兵器中最早的青铜机械装置。包括外框部分的”郭”,钩住和放开弓弦的“牙”,作为扳机的”悬刀”及瞄准的“望山”。用这种弩射出的箭更准确,更具穿透力。
  到了战国时期,攻守双方已经开始使用一种更大的弩。例如《墨子·备高临》中的“连弩之车”,所用之箭长1.9m,尾部有绳,在射出之后可以卷回再用。
  对于当时以步兵和车兵为主构成的难以横向移动的大型方阵来说,弩具有很强的杀伤力与威慑力,所以为当时兵家所重。如公元前260年发生的秦赵长平之战中,秦军的强弓硬弩发挥了巨大作用,最终将赵国主将赵括射成“刺猬”,取得了这场夺天下之战的胜利。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925
主题: 66
帖子: 4826
注册: 2003年10月
楼主的首博写得很好,很多介绍让我们这些没有实地看的人大呼过瘾!我这几年也很喜欢逛博物馆,去过好几个博物馆,愿意与博主分享:

伊皮兰加博物馆

巴西拉美纪念馆

印度国家博物馆

德里红堡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三把锋利的绝世名剑,一段延绵几十年的恩仇,剑背后的故事值得玩味......

257
青铜剑

春秋  兵器
1965年湖北省江陵县望山1号墓出土
长60.6厘米、宽5厘米

ZT
    此剑剑身满布菱形暗纹,剑谭上嵌有蓝色琉璃及绿松石。剑的表面经硫化处理,有一层黑色硫化物保护膜,铜剑至今光亮如新,剑锋寒气逼人。此剑与著名的越王勾践剑同出,而二剑又极为相似,只是没有铭文,大概也是越国铸造的。春秋晚期吴越之剑天下闻名,当时的铸剑师已经掌握了金属铬盐处理技术。

“吴王光”青铜剑(中)
春秋 吴 1964年山西原平出土;

ZT
     吴王光即吴王阖闾,姓姬名光。春秋时期,吴国在吴王僚执政的时候,前代吴王的一个儿子公子光自认为自己是王命所归。一次他设宴款待吴王僚,派刺客专诸借上菜的机会拔出藏鱼腹中的剑,刺死吴王僚,专诸当场被吴王僚的卫士杀死。这就是※※上有名的“专诸刺王僚”、“鱼肠剑”故事。公子光弑君自立,即为吴王阖闾,也就是吴王光。
  阖闾即位后,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拜孙武为将军,整军强国。阖闾两次伐楚。第一次,吴大胜楚,楚王丢下都城郢落跑,伍子胥鞭尸报仇。第二次,楚国被迫迁都。阖闾又打败了越国,一时称雄天下。公元前496年,阖闾在与越国的一次战争中受伤而亡,临终前交代太子夫差报仇。
  夫差上台后,继续练兵备战。三年后伐越,越王勾践投降。勾践忍辱负重,献西施迷惑夫差。夫差中了美人计,拒谏信谗,疏于防范,放虎归山;勾践卧薪尝胆,反攻倒算成功,夫差自缢。这些故事都是中国人耳熟能详的。

     
“吴王夫差”青铜剑(下)

春秋    兵器
1976年河南省辉县出土
全长59.1厘米、剑身宽5厘米

ZT
    此剑剑锷锋利,剑身满饰花纹,剑谭饰嵌绿松石兽面纹。近镡处有篆书铭文10字,为吴王夫差用剑。吴王夫差兵器已发现多件。夫差是吴王阖闾的儿子,于公元前495年继王位,次年击败越王勾践,继而转师北上,争霸中原。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与晋定公盟于黄池(今河南省商丘县南)。
    这件青铜剑剑身中间隆脊有棱,近镡处有铭文10字“攻(吴)王夫差自作其元用”。
    吴国,姬姓,是周太王之子泰伯后人的封地,周武王时周章始封,都吴(今江苏苏州),历12代王,公元前473年被越国所灭。吴国最强大的时期在春秋晚期,曾经短时期称霸中原,而吴王夫差正是吴国最强大时期的国君。春秋战国时期是征战频繁的年代,军事的需要推动了兵器铸造的发展。吴国和越国的地势都不适合车战,步兵较多,剑这种短兵器的使用量很大,因此吴越地区铸剑的水平,远远超过中原地区,有很多被世人称羡的名剑,各诸侯国也以得到吴越的宝剑为荣。这个时期的剑用青铜铸造,在不同的部位加入了一定量的锡、铅、铁、硫等成分,以保证剑身的韧性和刃部的锋利,使其刚柔相济。目前出土和著录的“吴王夫差”青铜剑有9把,其形制和铭文大体相同。

延伸阅读:
美人如玉剑如虹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JOHNNICK 发表于 2012-11-5 20:24
楼主知识真是渊博,好贴收藏了。


欢迎光临,您过奖了,基本都是搜集复制的资料。

第二组 手工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在铸范的制作、合金原料的配比选择、冶铸的技巧上更加讲究,其中合范铸造、熔模铸造、焊接等多项技术的出现,错金、错银、嵌赤铜、包金、鎏金、镶嵌、刻镂等新工艺的使用,使青铜器制作呈现出新的风貌。丝织品的种类繁多,拥有当时世界上领先的织造技术;原始瓷器的烧制有所进步;大量金银器和精美玉器、漆器的使用,表现出王室贵族追求奢华的时尚。

上面的是国博的解说,我要说的是,任何技术的发展,最早应用的场合一定离不开军事,让我们来看一组春秋战国的武器。

256
三戈铜戟  
战国 曾 兵器
1978年湖北省随县擂鼓墩1号墓出土
长3.43米

ZT
    三戈铜戟的柲为木制。外裹竹条,以丝线缠绑,再涂漆,挺括坚韧,平滑而有弹性。此戟顶端装铜矛头和有内铜戈,往下4.7厘米处又装一无内铜戈,再往下5厘米处再装一无内铜戈,一矛三戈同柲,当是战车上使用的长兵器。这种兵器在中国是首次发现。随县擂鼓墩1号墓是战国早期曾国诸侯名乙的墓,在这个墓中出土了很多珍贵的文物,关于曾侯乙墓,我们后面还要详细说。
    戟是一种矛和戈合体安装在长木柄上的兵器,集勾、刺、啄、割几种功能于一体,是※※古代一种先进的长柄兵器。这件戟是在一件长柄矛上安装了三件青铜戈,木柄外裹竹条,用丝线捆绑,然后涂漆,使用起来平滑坚硬而又有弹性。这种多戈戟多见于这个时期的南方地区,起初是徒兵的武器,用于步战。这件长达3米的多戈戟,应该是车战的兵器,用于勾击对方的车士,同时也能攻击对方接近战车的步兵。
    迄今中国古代最早的青铜戟出现于商代晚期,其戈、矛系分别铸造,然后通过柲联装在一起。西周时期铸造的青铜戟,是直接把矛和戈的功能合二为一,浑铸为十字形。春秋战国时期,戟仍然回到矛戈联装的方式,并普遍用于军队装备。在冷兵器时代,戟的优势十分明显,它可以装备在步兵、骑兵、舟兵等多个兵种,杀伤力大,因此成为一种使用范围广,延续时间长的兵器。战国末期,随着铁器的出现和广泛使用,铁的坚硬和韧性更适合用于兵器制造,铁戟开始出现。由于铁不容易折断,所以戟的形状发生很大的改变,再次把矛和戈的功能结合在一起,铸造成矛戈一体戟,大约呈“卜”字形。文献记载中常常用“持戟百万”、“长戟百万”来作为士兵的代名词,表明戟在当时兵器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虢太子元徙”青铜戈(中)
春秋 虢 1957年河南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出土

ZT
      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发现的春秋虢国墓地,主要进行过两次大规模发掘。1956年至1957年发掘有二百多座墓葬。属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汉书·地理志》云:“北虢在大阳,东虢在荥阳,西虢在雍州。”上村岭属北虢。史载,北虢在公元前655年被晋国所灭,地理位置在今河南三门峡市和山西平陆一带。虢墓群中,在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以1052号墓出土的虢太子元徙戈最富价值。

“廿年郑令”青铜矛(右)
战国 韩 1971年河南新郑出土。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1-5 20:43 编辑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1-5 22:25 补充
虢太子元徒戈(中)

春秋    兵器
1957年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1052号墓出土
全长17.1厘米

ZT
    此戈上有“虢太子元徒戈”6字铭文,可知墓主人为虢国太子。虢有东虢、西虢、北虢之分。北虢都上阳(今河南省陕县李家窑),占有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和山西省平陆县一带,公元前655年为晋国所灭。上村岭虢国墓地属北虢。
    这件青铜戈中胡上有四穿,援中部起脊,前锋呈三角形,锐角,内有横穿,穿的两侧铸有“虢太子元徒戈”六字,说明此戈是虢国太子用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13
主题: 0
帖子: 13
注册: 2012年7月
楼主知识真是渊博,好贴收藏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55
金镡金首铁剑(上)
春秋 兵器
1957年河南省陕县后川出土
长38.7厘米

ZT
     此剑剑身为铁质,已经锈蚀;剑镡及剑首为金质,这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少数春秋时期铁器之一。在铁剑上附以金质剑镡和剑首,说明当时以铁作剑尚较为稀少珍贵,受到特别的重视。
     ※※现出土文物中,最早的剑出现在殷周时期。在西周初期的车战组合中,剑的地位并不重要,主要用于自卫或肉搏。春秋之后,因为步兵的兴起,剑作为一种武器开始受到重视,长度在28--40厘米之间。到三国时期,军队中大量装备的短柄兵器,就只有刀了。自东汉之后,剑在战场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带宝剑的风气未变,另外剑也作为法器或象征物而存在。自明之后,冷兵器逐渐式微,而剑则退出了※※舞台。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1-5 20:46 补充
青铜柄铁剑(下)

春秋 秦 1957年甘肃灵台景家庄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第二单元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和生活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革新促进了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铁器的普遍使用提高了农业产量,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繁荣。原先是各国政治、军事中心的都邑,到战国中期,都发展成为工商业大都会。

第一组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
  春秋时期,中国人已经掌握了冶铁技术。战国时期,铸铁技术日趋成熟,特别是铸铁柔化技术的发明以及铁范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铁器的产量。到战国中期,铁器已广泛应用于农业,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254
铸铁范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11-5 20:03 补充
战国燕锄铁范,1953年河北兴隆古洞沟出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53
令狐君嗣子铜壶  

战国 韩  盛酒器
传1927年河南省洛阳市金村古墓出土
高46.5厘米、口径14.8厘米

ZT
       铜壶盖四周出6莲瓣,器身有5道蟠螭纹,中间以凹下的环带相隔。该壶颈部有铭文23行50字,内容是令狐君的嗣子铸壶的颂辞。令狐在今山西省猗氏县西南。战国初晋封其大夫于令狐,称令狐君。
       该青铜壶分壶盖和器身两部分。壶盖上有镂空的六莲瓣状捉手,下有子口以纳入壶身中。壶身侈口,束颈、溜肩、鼓腹,壶底有圈足,肩部两侧有相对的衔环耳。盖缘和壶身均饰散虺纹,其中壶身纹饰共5周。铭文位于壶颈部,共23行50字,中有“命瓜”(令狐)字样,揭示了器主的族氏和身份。
      该壶出于洛阳金村的一座墓葬中,同出者两件,形制、纹饰和铭文基本相同,另一件在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命瓜”在文献中写作“令狐”,见载于《左传》、《国语》等,其地在今山西临猗一带;春秋中期,令狐是晋国魏氏的封邑,战国时期归属魏国,令狐君当与魏国有密切关系,作器者为其后嗣。洛阳金村墓地的性质,历来有秦墓、韩墓、周墓等几种说法,当以东周墓或周墓最为可能,有学者推测令狐君嗣子可能为周王之臣子。
        壶为盛酒器,按形状分方壶和圆壶两类,在东周较高等级墓葬中,青铜壶大多成对出现。此类带莲瓣状捉手的壶盖,出现于春秋中期,盛行于春秋末年到战国中期,代表器物有著名的莲鹤方壶。与本器形制较接近的有山彪镇1号墓出土的几件青铜壶,有的在莲瓣内还有立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52
蔡侯申方壶(局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51
蔡侯申方壶(局部特写)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白鸟自由飞 发表于 2012-11-5 13:04
精彩,叹为观止!


感谢您的支持!

250
蔡侯申方壶

春秋 盛酒或盛水器
1955年安徽省寿县蔡侯墓出土
高79.8厘米,口长18.5厘米、口宽18.3厘米

ZT
       此壶为蔡侯申作器。蔡侯申即蔡昭侯。蔡是周初武王弟叔度的封国,后因叔度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于此,建都上蔡(今河南省上蔡西南)。春秋时期蔡常受楚的逼迫,多次迁移。平侯迁新蔡(今河南省新蔡),昭侯时又迁州来(今安徽省凤台),称下蔡。该墓出土青铜器486件,其中有铭文的60余件。蔡是小国,处于吴、楚之间,既要尊戴周王,还要讲好吴、楚,处境艰难。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
      这件青铜方壶是盛酒或盛水器,有盖,盖上为镂空的莲瓣状装饰。长颈,颈部有两个大兽耳;腹部作十字分栏装饰。颈部和腹部的上半部有细小的蟠螭纹,底有4个动物形足。壶颈部内侧有铭文6字:“蔡侯申之用壶”。该器出土于安徽寿县的蔡昭侯(名申)墓,此墓的发现是20世纪50年代的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出土的青铜器有486件,其中有铭文的60余件,这些铭文是我们研究蔡国※※的珍贵文字资料,填补了史料记载的空白。同时,这些青铜器制作精美,品种丰富,时代明确,成为判断春秋晚期青铜器的标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711
主题: 29
帖子: 955
注册: 2007年2月
精彩,叹为观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49
吴王夫差鉴(局部特写)

两耳间的口沿装饰有浮雕伏虎,虎弓身曲体攀在器口作探头状。
颈部两侧有兽首衔双环耳
伏虎身上的浮雕纹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