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通过一篇SONY论文分析SONY传感器DXO暗部信噪比很高的原因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8456 回帖:69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741
主题: 37
帖子: 8768
注册: 2003年11月
spot 发表于 2013-2-20 20:27
其实,这么基本的概念用脚想想都很清楚,要是CMOS输出的电压信号,都必须统一到“标准”电压才能得到相同的数字信号,手机、小DC还怎么做啊


我玩ADC的时候,你还不知道在哪呢!居然敢跟我上课.

告诉你,这个ADS855x的ADC还真是工作在标准电压范围以内的,data sheet上就有说明.外部信号就算是+-12V,也是要衰减到3V以下后才送进内部ADC的,因为参考电压最大只有3V.任何强度的模拟信号,都得转到+-3V以内的标准电压范围内,模数转换才能正确工作. 内部提供SAR比对电压的DA转换器输出的电压也是3V以内. 你认真看看产品说明书好好理解理解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2-20 15:53
从RawDigger导出了所有的统计数据看了,2048以下,真的几乎没有数据。偏移量是这个程序自动判断的。判断得还算很准。
最大数据,只有A99的超出了16384。所以我说,显然A99用了特别的压缩模式。也许不是15bit+N*11bit,但总体应该差不多


这个偏移量没有你开始想的那么重要,这就相当于是一个black point和white point,这是加法的关系,不是乘法的关系,就用你的数据来说,假设最小是2048,最大是15500,那么仍然有15500-2048=13.7bit,基本把14bit也占满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hybupt2005 发表于 2013-2-20 14:54
下面这个网页的内容说明,佳能的CMOS也采用了类似的固定模式噪声降噪技术
http://www_canon_com/technology/s_labo/light/003/05.html
然而佳能的暗部没比索尼的好,说明导致这个差异应该是另有原因,而不是模式噪声降噪的原因。 @SPOT


佳能这个CDS是模拟电路,是作用在AD转换之前的,它可以有效消除复位噪声的影响,但跟SONY在AD之后的数字CDS相比,不能消除固有模式噪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没有就是 发表于 2013-2-20 15:09
就你还冒充专家在这大放厥词,你懂什么CMOS? 你拿个一列像素2个的CDS来猜测一个存曝光前数据,一个存曝光后数据然后相减,你根本就不懂那有一列的数据!两个CDS怎么能存得下一列像素的数据呢?


呵呵,你还真顽强

模拟CDS第一次采集的电荷保持,最简单的只要在像素里面加一个晶体管就可以了,当然也还有很多种其它实现方式,明白了?

让你去看的文章,看了吗,像素复位有没有噪声啊,是不是你说清空,它立马就完全清空了,有没有这么听话的半导体器件啊?

没有就是 发表于 2013-2-20 15:45
我刚好就是懂点ADC电路常识的人,告诉你,你那个ADC根本不能用在CMOS上,那个电压范围是靠分档衰减器实现的.


你还有ADC常识,从头到尾没有一句话说对

你可以试试,只要你能找到任何一篇技术资料,里面提到ADC的输入范围必须调整成统一的“标准”电压范围,我就承认你懂点ADC常识

我随便找本ADC应用的入门教材给你看看吧:

红线标出的那句话意思是,ADC把输入的模拟信号,转换成相对于参考电压的数字输出信号。
下面这段,红线标出的意思是,ADC的输入电压范围由ADC用的参考电压Vref决定。
其实,这么基本的概念用脚想想都很清楚,要是CMOS输出的电压信号,都必须统一到“标准”电压才能得到相同的数字信号,手机、小DC还怎么做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887
主题: 31
帖子: 5039
注册: 2009年2月
dng的马甲 发表于 2013-2-20 19:37
徕卡自己都没说是16BIT啊。


说了,正儿八经的16bi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73
主题: 4
帖子: 110
注册: 2002年10月
没有就是 发表于 2013-2-20 16:49
在这个贴里面最多只能获得一些启发,其实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讨论的,只能吵吵架抬抬杠,再怎么讨论都是皮毛而已,不会有啥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其实大家只要用眼睛看图就够了,D800比5D3很明显要好.佳能在技术上是落后了.

有没有价值你老人家说了算?总不能把大家都当一堆苍蝇在这里旋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67
主题: 0
帖子: 67
注册: 2013年2月
identify 发表于 2013-2-20 19:34
我自己大把M9的raw,S2的raw问朋友要的。都是1.6万多的色阶。这不科学啊。


徕卡自己都没说是16BIT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67
主题: 0
帖子: 67
注册: 2013年2月
莞蓝星 发表于 2013-2-20 18:06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对的.技术上的探讨固然有用,与其不分白天黑夜发帖,不如用一部分时间找相机镜头实测,更事半功倍.其实测试也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网上找一些片面的数据,然后不停推测,这样的结论能可靠吗?


其实实测早已证明佳能在CMOS技术上落后于SONY了,只是楼主从情感上接受不了罢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887
主题: 31
帖子: 5039
注册: 2009年2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2-20 17:32
这个软件应该功能少,但不至于漏数据啊。徕卡RAW哪里找?我也看看
补充:在IR找到M9的了。
发现确实只是14bit的,exif里面就说了,不过这个DNG只有14bit,是压缩的。也许16bit是有的。但可惜找不到RAW了
不过徕卡确实对画质精益求精。M9的放大量程比CN高一倍。同样那个灰度色块,到了白色,徕卡M9比CN的数值高30%多,
换句话说,色阶会精细很多。也就是所谓的灰度好。
当然,数据和图片上也很典型的,高光更容易过曝。

IR是配合反差小锐度高的徕卡50f2镜头测试的,不是CNS的那个simga70微。还有这个结果,如果用高反差单反镜头,那高光就更容易飞了。

M9适合暗光、人文,不适合大光比的风景。要拍风景,要么舍弃白云要么用渐变。也许,用非压缩的DNG可以解决(这个没有拿到RAW,不肯定)

我自己大把M9的raw,S2的raw问朋友要的。都是1.6万多的色阶。这不科学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67
主题: 0
帖子: 67
注册: 2013年2月
identify 发表于 2013-2-20 16:16
你这个软件是不是不准啊,我看了leica M9和S2的raw。都是1.6万的最大灰阶,但道理他们16bit应该是6万多灰阶啊。
还有偏移量是啥意思


没错,徕卡是14BIT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97
主题: 2
帖子: 2893
注册: 2004年8月
没有就是 发表于 2013-2-20 16:49
在这个贴里面最多只能获得一些启发,其实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讨论的,只能吵吵架抬抬杠,再怎么讨论都是皮毛而已,不会有啥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其实大家只要用眼睛看图就够了,D800比5D3很明显要好.佳能在技术上是落后了.
我觉得这个说法是对的.技术上的探讨固然有用,与其不分白天黑夜发帖,不如用一部分时间找相机镜头实测,更事半功倍.其实测试也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在网上找一些片面的数据,然后不停推测,这样的结论能可靠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identify 发表于 2013-2-20 16:16
你这个软件是不是不准啊,我看了leica M9和S2的raw。都是1.6万的最大灰阶,但道理他们16bit应该是6万多灰阶啊。
还有偏移量是啥意思

这个软件应该功能少,但不至于漏数据啊。徕卡RAW哪里找?我也看看
补充:在IR找到M9的了。
发现确实只是14bit的,exif里面就说了,不过这个DNG只有14bit,是压缩的。也许16bit是有的。但可惜找不到RAW了
不过徕卡确实对画质精益求精。M9的放大量程比CN高一倍。同样那个灰度色块,到了白色,徕卡M9比CN的数值高30%多,
换句话说,色阶会精细很多。也就是所谓的灰度好。
当然,数据和图片上也很典型的,高光更容易过曝。

IR是配合反差小锐度高的徕卡50f2镜头测试的,不是CNS的那个simga70微。还有这个结果,如果用高反差单反镜头,那高光就更容易飞了。

M9适合暗光、人文,不适合大光比的风景。要拍风景,要么舍弃白云要么用渐变。也许,用非压缩的DNG可以解决(这个没有拿到RAW,不肯定)

本帖最后由 fasciae 于 2013-2-20 17:5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54
主题: 1
帖子: 1677
注册: 2007年9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2-20 16:10
内置对噪声几乎没多大意义。对速度有极大意义。索尼这样做的好处是未来的视频和连拍速度。当然,代价可能是成本过高,以及热量过大。从目前14bit的只有6fps来看,确实是有瓶颈的。

下面说说内置为啥对噪声没啥意义。

sensor是每个像素都是光电结后直接接放大器的。因为光电结是光到电流的转换,输出电压时极低的。必须有电压放大才行。否则光漏电流就将这个微小的电压损耗掉了。

而CMOS是移位传输方式,并不是像素里面的电压直接送到AD的。而是集体移位到下一个像素,直到移位到最边上的寄存器上,才送到AD去。寄存器和外部AD之间,要做到高保真难度并没有想象那么大。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大电压然后传送。内置的话,很难说CMOS上的AD用12V工作电压,而模拟电路用5V电压。但外置的话,这很正常。

而且,外置AD数量少很多,完全可以用更昂贵的铜连接工艺和更好的稀土晶体。毕竟sensor是模拟电路。AD更接近数字电路。最顶级的设备制程也有难以统一。
实现更高精度的AD。内置的AD,不可能要求一个芯片上有两种片基。这也注定了AD部分在大工业时代、在民用中低端产品上,会比较落后。 、
如果是F3那种几十万美金的机器,内置AD做得好,那是有成本空间的。但如果是全副单反这个价位 ...

考虑到您说的问题的话就太细节了,设计一个与像素输出合拍的ADC,以及产生V_ref,都是在设计考虑的范围之内。至于所谓电流(电荷)到电压的放大,有很多可能性可以实现,最早的PPS(passive pixel sensor)是把电荷直接输出到列放大器,而APS(Active pixel sensor)是每像素放大然后用一个follower amplifier作缓冲。这个放大过程能够获得的放大倍率被称为conversion gain。现在常用的工艺则是做一个电容在下面充当电荷到电压的转换,这样做的话conversion gain和满井容量有负相关性(电容的容量决定了满井容量),换言之满井容量越小每电荷的放大倍率越高。
至于“内置”AD这说法就更含糊了,有些地方明确认为CMOS工艺的定义就是必须on chip的AD。当然现在列AD也是正常的。不同阶段的AD,当然就采取不同的设计,尤其是从哪里做出V_ref其实是挺头疼的一件事情,因为这里的V_ref需要考虑到每像素输出的固有噪音(如前面所说、一般通过CDS电路消除),同时本身必须保证非常稳定。
无论如何,相信随着工艺水平的提高,集成度必然会越来越高,把AD提前应该是大势所趋。
当然了、纸面上的设计咱们都读的明白,决定最后设计最重要的一个考量——成本——我们却无从知晓。众所周知传感器制造在整个半导体应用中属于比较低端(相比于CPU复杂度非常低——甚至都没内存高)的应用,一般都是外包给fab做的,canon当年把心一横搞出了自己的cmos fab,得以量产FF sensor,独领风骚很多年。现在Sony传感器可能也是基于fab的优势才做出比较先进的设计。增进QE最关键的进步之一,应该就是背照式传感器,而这些都是跟工艺密切相关的。另一方面,CMOS相对于CCD的比较大的劣势之一应该就是固定模式噪声,我想Sony在消除FPN方面的努力是颇有成效的。

本帖最后由 elfp 于 2013-2-20 17:5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elfp 发表于 2013-2-20 16:58
数码相机一向推荐向右曝光的嘛。缺点就是要做后期:)

但,此推荐非彼推荐。毕竟多数场景很容易超过+2.5EV。我说的是降低光比后向右曝光。
我认为,哪怕光比小了,但是由于高光部分区分度更高,后期将高光部分加大对比度,模拟大光比,也会比正常曝光获得更好的平滑色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54
主题: 1
帖子: 1677
注册: 2007年9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2-20 16:38
1、都是线性的。
2、目前来看。如果不做深度PS,都基本满足8bit的需求。但在RGB较为欠缺的黄色色域上,是不够用了。考虑到马赛克固有分辨率问题,如果正常曝光的话,真的很勉强。
3、数码相机一般+3EV就已经过曝完全无法挽回细节了。甚至+2.5EV就已经开始损失细节了

下面是我的一个想法,有待实践:
如果不考虑摄影师自己的感官的话,可以尝试这样拍摄人像,可能会得到细节出众过渡平滑真实的影棚人像照片

先布光。设定光比。正常曝光拍一张照片。这时候应该是高光部分刚好不过曝。

然后,主光不变,减少产生高光的哪些光源至少一倍。过曝光1EV拍。然后后期在RAW层面-1EV。千万不能JPG层面-1EV

数码相机一向推荐向右曝光的嘛。缺点就是要做后期:)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没有就是 发表于 2013-2-20 16:36
我也只是看图的理解,图里标示的噪声源就是加在高频模拟输出线路上的,高频线路混入高频干扰的可能性更大.AD前置的一个好处是AD本身产生的噪声会大大减小.因为要在同一时间内处理百万象素的数据,如果用一个外置AD,那么就是一个高频信号的AD转换器,其采样频率就更高,精度就越难控制.如果内置每列一个,那就比原来多了3位数的AD,这样的AD器件的工作频率大大降低,采样频率也大大降低,AD噪声和失真就会更小.

以上这些只是从一个sony小CMOS概念上的猜测,实际上高级单反CMOS肯定不是这篇文章说的那么一回事,说不定人家早就是多个模拟通道多个AD转换了.

尼康之前都是直接抛弃索尼的片上AD。用外置AD的。至少4通道,就是至少4个AD。看DXO等评测,同样12bit下也比索尼的还好。我的理解是,这个频率的影响还不够高。是可以克服的。

将来像素高了或者连拍上来了。无非就是外置AD翻翻而已。现在4、8就够用了。顶级机器1D,D4也才16个而已。这种器件,性能极好的,满足16bit精度的AD没几个钱。而且是通用产品,批量生产流水线寿命很长,比集成在CMOS内成本要低多了。换句话说,同样成本下,外置AD应该在性能上一致都会保持优势。

索尼的是有想法的,如果连拍速度去到24fps甚至60fps。模拟切换通道电路的噪声可能太大了。内置理论上会有这个优势。但反过来说,同样情况下,这个内置可能也是劣势,因为当24fps来临,索尼就要面对AD部分发热量剧增的问题。而且。万一到时候CN都采用了16bit的AD。那么索尼就更加头疼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741
主题: 37
帖子: 8768
注册: 2003年11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2-20 16:28
你思路绕弯路了。想得太多反而忘了目标了。
建议你清空一下思路。把思路有价值的东西重点再去讨论。其实你提到的很多东西是可以讨论下去的。但你自己后面又自己打岔搞乱了。
而且。在讨论5D2和D700上,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D700已经过去,虽然他还值得购买,但和5D2对比这件事情,就让他过去吧


在这个贴里面最多只能获得一些启发,其实没有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可讨论的,只能吵吵架抬抬杠,再怎么讨论都是皮毛而已,不会有啥真正有价值的技术.其实大家只要用眼睛看图就够了,D800比5D3很明显要好.佳能在技术上是落后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682
主题: 118
帖子: 2333
注册: 2008年7月
markinon 发表于 2013-2-20 12:29
我对2家raw文件局布层次进行夸大发现,2家的都线性且高度一致!
该图是图片中算是任意一个中等亮度的部分。对2者进行一模一样的局布亮度夸大得到如此一致的画面真是巧合要么2者均高度精确的线性!
如果不一致的话一个刚好显示出此扑克另一个早该完全过曝或者完全黑了,与其周边景物一样。

我对d4也做了同样夸大发现,对这种中等亮度物体还是高度吻合,但奇怪的是d4在最暗部比d600和5d3都暗些。
d4倒没有保留比d600更多的细节,但有明显的模式噪声(网格噪声)!

d4是lz所说的”正常“的感光器,与佳能比较像的感光器。会不会这正好说明了尼康与索尼一样on-chip ADC但缺少了那个降噪,就显露了其模式噪声呢?正好lz所说的降噪是消除d4这种模式噪声呢?


D4这种网格噪声比D600还重些,这种网格噪声在固定位置,和Pixel设计有关,就相当于“田埂”。叫做Fixed pattern noise。 和前面说的无序的热噪声不是一回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ddr 发表于 2013-2-20 12:22
你做的工作很有价值,我有一个疑问请教:RAW的信息量分布如果是线性的话,是否意味着我应该采用右侧曝光策略,后期拉回,这样可以尽量降低图像暗部的噪音,而不会损失层次。反之如果不是线性的,我就尽量采用中间亮度区域对图像的重点区域(如人像的脸部)进行曝光,这样可以最大化图像重点区域(如脸部)的层次,但会损失一些暗部的纯净度和动态范围。
所以RAW的信息分布方式很重要,直接影响到追求极致画质时的曝光策略,还请fasciae大侠研究一下。我想是否nikon偏向线性而canon偏向非线性?

1、都是线性的。
2、目前来看。如果不做深度PS,都基本满足8bit的需求。但在RGB较为欠缺的黄色色域上,是不够用了。考虑到马赛克固有分辨率问题,如果正常曝光的话,真的很勉强。
3、数码相机一般+3EV就已经过曝完全无法挽回细节了。甚至+2.5EV就已经开始损失细节了

下面是我的一个想法,有待实践:
如果不考虑摄影师自己的感官的话,可以尝试这样拍摄人像,可能会得到细节出众过渡平滑真实的影棚人像照片

先布光。设定光比。正常曝光拍一张照片。这时候应该是高光部分刚好不过曝。

然后,主光不变,减少产生高光的哪些光源至少一倍。过曝光1EV拍。然后后期在RAW层面-1EV。千万不能JPG层面-1EV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741
主题: 37
帖子: 8768
注册: 2003年11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2-20 16:10
内置对噪声几乎没多大意义。对速度有极大意义。索尼这样做的好处是未来的视频和连拍速度。当然,代价可能是成本过高,以及热量过大。从目前14bit的只有6fps来看,确实是有瓶颈的。

下面说说内置为啥对噪声没啥意义。

sensor是每个像素都是光电结后直接接放大器的。因为光电结是光到电流的转换,输出电压时极低的。必须有电压放大才行。否则光漏电流就将这个微小的电压损耗掉了。

而CMOS是移位传输方式,并不是像素里面的电压直接送到AD的。而是集体移位到下一个像素,直到移位到最边上的寄存器上,才送到AD去。寄存器和外部AD之间,要做到高保真难度并没有想象那么大。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大电压然后传送。内置的话,很难说CMOS上的AD用12V工作电压,而模拟电路用5V电压。但外置的话,这很正常。

而且,外置AD数量少很多,完全可以用更昂贵的铜连接工艺和更好的稀土晶体。毕竟sensor是模拟电路。AD更接近数字电路。最顶级的设备制程也有难以统一。
实现更高精度的AD。内置的AD,不可能要求一个芯片上有两种片基。这也注定了AD部分在大工业时代、在民用中低端产品上,会比较落后。 、
如果是F3那种几十万美金的机器,内置AD做得好,那是有成本空间的。但如果是全副单反这个价位 ...


我也只是看图的理解,图里标示的噪声源就是加在高频模拟输出线路上的,高频线路混入高频干扰的可能性更大.AD前置的一个好处是AD本身产生的噪声会大大减小.因为要在同一时间内处理百万象素的数据,如果用一个外置AD,那么就是一个高频信号的AD转换器,其采样频率就更高,精度就越难控制.如果内置每列一个,那就比原来多了3位数的AD,这样的AD器件的工作频率大大降低,采样频率也大大降低,AD噪声和失真就会更小.

以上这些只是从一个sony小CMOS概念上的猜测,实际上高级单反CMOS肯定不是这篇文章说的那么一回事,说不定人家早就是多个模拟通道多个AD转换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没有就是 发表于 2013-2-20 01:29
如果你学过信号处理的基本理论,就很容易理解我所说的东西,一个微弱信号如果比另一个微弱信号弱一半,那么无论你怎么处理,信躁比一定差2倍以上.5D2的CMOS工作频率比D700高得多,增益大得多,躁声控制难度会大很多.

你思路绕弯路了。想得太多反而忘了目标了。
建议你清空一下思路。把思路有价值的东西重点再去讨论。其实你提到的很多东西是可以讨论下去的。但你自己后面又自己打岔搞乱了。
而且。在讨论5D2和D700上,已经意义不大了。因为D700已经过去,虽然他还值得购买,但和5D2对比这件事情,就让他过去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54
主题: 1
帖子: 1677
注册: 2007年9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2-20 15:48
没看清晰那个论文。仅仅问问:如果,要求只是ACF filter。那么完全可以不必每像素级别的啊。每列一个,加控制就可以了啊。本来CMOS就是每列移位输出的啊

这个是个具体实现的问题了,确实靠列输出也是一样的,就是取速度和电路复杂度的一个平衡。原理上没多大冲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887
主题: 31
帖子: 5039
注册: 2009年2月
fasciae 发表于 2013-2-20 15:53
从RawDigger导出了所有的统计数据看了,2048以下,真的几乎没有数据。偏移量是这个程序自动判断的。判断得还算很准。
最大数据,只有A99的超出了16384。所以我说,显然A99用了特别的压缩模式。也许不是15bit+N*11bit,但总体应该差不多

你这个软件是不是不准啊,我看了leica M9和S2的raw。都是1.6万的最大灰阶,但道理他们16bit应该是6万多灰阶啊。
还有偏移量是啥意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hybupt2005 发表于 2013-2-19 23:49
你不会是想说,去除像素电路和AD转化带来的固定模式噪声,可以用过后期的降噪实现吧。。。
这种噪声没有热噪声的随机特性,怎么去除。。。
这个不难吧。固定噪声本来就变化少。只要固定几个ISO,固定几个曝光时长,全黑曝光一遍就可以记录好。直接放到固件里都可以了,都没必要每次都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没有就是 发表于 2013-2-19 23:47
这篇材料,以我的理解,SONY的改进应该只是将AD前移,将AD移到CMOS的列上,避免了模拟信号长距离传输过程中混进的其他干扰信号躁声.因为像素是微米级的,模拟信号传输线是厘米级的.

内置对噪声几乎没多大意义。对速度有极大意义。索尼这样做的好处是未来的视频和连拍速度。当然,代价可能是成本过高,以及热量过大。从目前14bit的只有6fps来看,确实是有瓶颈的。

下面说说内置为啥对噪声没啥意义。

sensor是每个像素都是光电结后直接接放大器的。因为光电结是光到电流的转换,输出电压时极低的。必须有电压放大才行。否则光漏电流就将这个微小的电压损耗掉了。

而CMOS是移位传输方式,并不是像素里面的电压直接送到AD的。而是集体移位到下一个像素,直到移位到最边上的寄存器上,才送到AD去。寄存器和外部AD之间,要做到高保真难度并没有想象那么大。其中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放大电压然后传送。内置的话,很难说CMOS上的AD用12V工作电压,而模拟电路用5V电压。但外置的话,这很正常。

而且,外置AD数量少很多,完全可以用更昂贵的铜连接工艺和更好的稀土晶体。毕竟sensor是模拟电路。AD更接近数字电路。最顶级的设备制程也有难以统一。
实现更高精度的AD。内置的AD,不可能要求一个芯片上有两种片基。这也注定了AD部分在大工业时代、在民用中低端产品上,会比较落后。 、
如果是F3那种几十万美金的机器,内置AD做得好,那是有成本空间的。但如果是全副单反这个价位,这个营业额来说,很难。至于ASP-C这种低利润产品的CMOS。就更加不要抱希望了

不过这里我不是说佳能的外置就好。牙膏厂也是看对手下料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2-19 20:38
呵呵,这个2048只是一个固定的偏移量,其用途是在内部计算时避免小信号精度损失。你如果看RAW文件里的数据就清楚了,饱和时的数据也不是16384,也加上了2048,因此转换的时候直接减掉这个偏移量就可以了。

从RawDigger导出了所有的统计数据看了,2048以下,真的几乎没有数据。偏移量是这个程序自动判断的。判断得还算很准。
最大数据,只有A99的超出了16384。所以我说,显然A99用了特别的压缩模式。也许不是15bit+N*11bit,但总体应该差不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elfp 发表于 2013-2-19 19:49
从技术角度讲,实现那篇paper的电路本身不需要非常复杂,其中最大的难点应该是每像素下面要铺一个ACF filter。当然这也不是不可能,不过实现难度可比buffer大多了。假设我们不采用ACF filter,

没看清晰那个论文。仅仅问问:如果,要求只是ACF filter。那么完全可以不必每像素级别的啊。每列一个,加控制就可以了啊。本来CMOS就是每列移位输出的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741
主题: 37
帖子: 8768
注册: 2003年11月
spot 发表于 2013-2-20 11:08

你去随便找一个懂点ADC电路常识的人,给他们看看下面这个表,他们就会告诉你,2000个光子和4000个光子的两个系统,怎么在相同增益的放大器下输出同样的数字信号


我刚好就是懂点ADC电路常识的人,告诉你,你那个ADC根本不能用在CMOS上,那个电压范围是靠分档衰减器实现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42.741
主题: 37
帖子: 8768
注册: 2003年11月
spot 发表于 2013-2-20 11:08
呵呵,你说话很冲嘛,我真没看出来,你哪来的这个勇气

你连最基本的ADC结构都不知道,对传感器结构也一无所知,就敢这么大言不惭?

给你看个最基本的名词:reset noise,我试了一下,用CMOS sensor reset noise去google上查询,居然有超过200万个结果,自己慢慢看去吧,等看懂其中任何一篇,弄懂reset noise跟kTC是怎么回事,再来大放厥词吧


就你还冒充专家在这大放厥词,你懂什么CMOS? 你拿个一列像素2个的CDS来猜测一个存曝光前数据,一个存曝光后数据然后相减,你根本就不懂那有一列的数据!两个CDS怎么能存得下一列像素的数据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72
主题: 12
帖子: 160
注册: 2011年5月
markinon 发表于 2013-2-20 12:29
d4倒没有保留比d600更多的细节,但有明显的模式噪声(网格噪声)!

d4是lz所说的”正常“的感光器,与佳能比较像的感光器。会不会这正好说明了尼康与索尼一样on-chip ADC但缺少了那个降噪,就显露了其模式噪声呢?正好lz所说的降噪是消除d4这种模式噪声呢?


下面这个网页的内容说明,佳能的CMOS也采用了类似的固定模式噪声降噪技术
http://www_canon_com/technology/s_labo/light/003/05.html,
然而佳能的暗部没比索尼的好,说明导致这个差异应该是另有原因,而不是模式噪声降噪的原因。 @SPOT
本帖最后由 hybupt2005 于 2013-2-20 14:55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通过一篇SONY论文分析SONY传感器DXO暗部信噪比很高的原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