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宽容度的比较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8686 回帖:32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8.448
主题: 26
帖子: 8631
注册: 2009年2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8-13 17:20
你对比一下A7R3的jpeg直出与ACR解码,看看曝光有多大差别。


你直接说A7rIII哪一个感光度的jpg和raw曝光参数差别大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42
主题: 0
帖子: 9735
注册: 2002年10月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8-13 08:52
很多人都认为“噪点高是因为ISO高”,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噪点高不是因为ISO高,而是因为曝光量低,噪点多和ISO高是由曝光量低引出的两个结果,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后期提亮后“噪点更多”也只是把原本暗部的噪点变得更明显了。

在了解了“曝光量影响噪点”这个原理之后,就完全不必担心这个所谓的“曝光补偿”程度影响“高ISO可用性”了,因为无论相机把“18度灰”在数值化时保存为0.18、0.12、0.9或是0.6,其曝光量都是一样的,以18度灰为基准的高低各档的信噪比也都是一样的;而其“补偿”也不同于我们平时所做的“后期提亮”,而是让它回到50%灰的明度,并不会因此导致“可用性下降”。

你可以理解为没做“补偿”时相当于正确出片然后压暗,“补偿”是为了抵消这一“压暗”效果。

高光宽容度高的并不影响信噪比,而是会降低正常使用时的有效动态范围,相当于把14ADC位采样的相机当13位、12位采样去用,被丢弃的还是细节层次最多的部分那一两档,但对于普通应用来说无论是动态范围还是细节层次基本上都够用了;而且还可以通过“向右曝光”来弥补这个问题并且还能提高信噪比,高光宽容度越高,也就意味着通过“向右曝光”提高信噪比的潜力越强。

更正:
因为无论相机把“18度灰”在数值化 ...
[/quote]
谢谢详解。

可以说:后期的对于RAW数据的处理都不影响信噪比,前期曝光和硬件工艺水平才是保证画质的关键。

补充一点就是:一般说的高ISO的噪点,主要因为环境光线不足造成的信号不足,ISO增益了噪声造成的。因为对于一个CMOS像素来说,最大输出的有效光信号值可以认为是固定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melfes 发表于 2021-8-13 17:13
各家的jpg之间基本没有亮度变化,但是富士的曝光时间长0.5~0.7EV,EXIF调整※※里面也看不到对曝光和tone curve的调整

如果你觉得XT2的jpg经过ACR转存会影响亮度的话,那A6600的exif一样看得到ACR转存的痕迹,大家都是一个流程后出来的结果,但是A6600在曝光时间更短的情况下最终出片的亮度和XT2的亮度还是一样,XT2这到底算不算虚标呢?

真正在ACR处理过的是raw对比,直接把曝光参数都固定,ACR直接连白平衡都矫正到一样

当然,虚标最后肯定是不会影响信噪比的


你对比一下A7R3的jpeg直出与ACR解码,看看曝光有多大差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logical 发表于 2021-8-13 16:29
既然差异是0.5EV,大于1/3的允许误差,就是超标了。不能说超的少就不算。


这个曝光量的0.5差异,究竟导致了18%灰点有多少偏差,必须用吸管工具才能确定,肉眼看、直方图都无法确定,我举个例子,图片如下,18%灰点一样,因为影调曲线不同,高光、阴影亮度可以相差巨大。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8.448
主题: 26
帖子: 8631
注册: 2009年2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8-13 04:57
你可以进一步从XMP里分析ACR解码时,使用了怎样的调整参数,就能只找到亮度不一样的原因。


各家的jpg之间基本没有亮度变化,但是富士的曝光时间长0.5~0.7EV,EXIF调整※※里面也看不到对曝光和tone curve的调整

如果你觉得XT2的jpg经过ACR转存会影响亮度的话,那A6600的exif一样看得到ACR转存的痕迹,大家都是一个流程后出来的结果,但是A6600在曝光时间更短的情况下最终出片的亮度和XT2的亮度还是一样,XT2这到底算不算虚标呢?

同档ISO之间对比自动曝光御三家都差不多,三星富士奥巴都爱延长曝光

真正在ACR处理过的是raw对比,直接把曝光参数都固定,ACR直接连白平衡都矫正到一样

当然,虚标最后肯定是不会影响信噪比的 本帖最后由 melfes 于 2021-8-13 17:2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84
主题: 6
帖子: 7873
注册: 2011年10月
logical 发表于 2021-8-13 16:29
既然差异是0.5EV,大于1/3的允许误差,就是超标了。不能说超的少就不算。

富士以前的旧机,iso虚标大概就是1/3~1/2这个范围,也有人说是2/3,但我实测应该没这么多。现在的新机我没有,可能是控制在1/3以内,没这么明显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42
主题: 0
帖子: 9735
注册: 2002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8-13 15:03
1/750、1/1000,相差0.5EV,如果两台照相机比较,ISO允许的最大误差是1/3EV。

0.5-1/3=0.17,不用吸管工具,仅凭肉眼看、直方图比对,在18%中性灰点上,能察觉出0.17ev的误差吗?

你图片上的直方图倒是能看出两张照片白平衡不同导致的差别。

既然差异是0.5EV,大于1/3的允许误差,就是超标了。不能说超的少就不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78
主题: 0
帖子: 167
注册: 2017年6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8-13 15:03
1/750、1/1000,相差0.5EV,如果两台照相机比较,ISO允许的最大误差是1/3EV。

0.5-1/3=0.17,不用吸管工具,仅凭肉眼看、直方图比对,在18%中性灰点上,能察觉出0.17ev的误差吗?

你图片上的直方图倒是能看出两张照片白平衡不同导致的差别。

所以我一直说叫楼主发原图,绝对有问题,他根本不回应,不敢发。还回别人的很多话都是别人不懂他很懂的感觉,这种没有真实性的讨论有什么意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191
主题: 2
帖子: 5215
注册: 2015年7月
Hink 发表于 2021-8-13 15:07
白平衡不同是导致颜色的差异,亮度差异不大。一直就是说富士iso虚标1/3左右,你觉得能接受,不代表不虚标。
就上图来说,如果我富士调到1/1000,整体就明显比索尼要暗了,正常人都能察觉
也就是说,用同等光圈快门,要达到同索尼亮度,则需提高ISO(这才是真实的ISO,与软件上增加亮度基本一样),噪点增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84
主题: 6
帖子: 7873
注册: 2011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8-13 15:03
1/750、1/1000,相差0.5EV,如果两台照相机比较,ISO允许的最大误差是1/3EV。

0.5-1/3=0.17,不用吸管工具,仅凭肉眼看、直方图比对,在18%中性灰点上,能察觉出0.17ev的误差吗?

你图片上的直方图倒是能看出两张照片白平衡不同导致的差别。

白平衡不同是导致颜色的差异,亮度差异不大。一直就是说富士iso虚标1/3左右,你觉得能接受,不代表不虚标。
就上图来说,如果我富士调到1/1000,整体就明显比索尼要暗了,正常人都能察觉 本帖最后由 Hink 于 2021-8-13 15:1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Hink 发表于 2021-8-13 14:50
N年前就测试过了
索尼的:
富士的:
标准模式自动白平衡JPG,同一个镜头转接,光圈一样,iso一样,但快门却不同。直方图形状基本一样,索尼甚至观感还更亮一点。结果富士快门是1/750;索尼快门是1/1000,如果快门一样的话,iso也是同样的差异,证明富士虚标了


1/750、1/1000,相差0.5EV,如果两台照相机比较,ISO允许的最大误差是1/3EV。

0.5-1/3=0.17,不用吸管工具,仅凭肉眼看、直方图比对,在18%中性灰点上,能察觉出0.17ev的误差吗?

你图片上的直方图倒是能看出两张照片白平衡不同导致的差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84
主题: 6
帖子: 7873
注册: 2011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8-13 14:37
那你也可以上图,让大家看看。

N年前就测试过了
索尼的:
富士的:
标准模式自动白平衡JPG,同一个镜头转接,光圈一样,iso一样,但快门却不同。直方图形状基本一样,索尼甚至观感还更亮一点。结果富士快门是1/750;索尼快门是1/1000,如果快门一样的话,iso也是同样的差异,证明富士虚标了
本帖最后由 Hink 于 2021-8-13 14:5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84
主题: 6
帖子: 7873
注册: 2011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8-13 08:16
问题在于富士有点冤!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全幅照相机都有这样的所谓虚标!富士虚标的程度也没有过大,只是最早Adobe对富士解码时少解析了一个曝光补偿标签,造成LR、ACR解码出来的jpeg欠曝了1、2级。

Adobe为此做过解释,等同于道歉,并且迅速打补丁纠正过了。但是这个富士虚标的说法至今流传甚广。

我没有富士照相机,也从来不用富士照相机,但是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曾经对富士的RAW解码,但它那个反马赛克算法太伤脑子,就放弃了。后来发现Adobe Converter可以绕过反马赛克,又一次对富士的RAW做了分析,结果与我先前想的一样。

技术上的事儿,应该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我特别讨厌门户之见。

富士一点也不冤,早期的机器虚标十分严重,现在的还好。你没有富士相机也就是纸上谈兵了,正确做法是转接同一个镜头测试,光圈快门调到一样,然后调整iso,直到两者直方图形状基本一致的情况下,看看两者iso数值有什么区别,区别大就是虚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Hink 发表于 2021-8-13 14:34
如果影调曲线不同,直方图也会有差异的,我说的是直方图形状几乎一样的情况下,两者的iso明显不同


那你也可以上图,让大家看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384
主题: 6
帖子: 7873
注册: 2011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8-12 18:16
是的!

因为影调曲线的形状不同,照片看起来亮度不一样,直方图也不一样。

如果影调曲线不同,直方图也会有差异的,我说的是直方图形状几乎一样的情况下,两者的iso明显不同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7
主题: 4
帖子: 112
注册: 2021年5月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8-13 12:05
假设都用ISO100来拍照:
1、像素缩小50%,调整感光电路,在像素受光量相同时得到的电压为原来2倍,放大电路不变;曝光量相同时像素受光量降低50%,但最终得到相同的ADC输入电压。
2、像素缩小50%,感光电路和放大电路不变,起步ISO降低一档(比如从ISO100变成ISO50);当依然使用ISO100曝光时放大电路放大倍数为2,曝光量相同时得到相同的ADC输入电压。
3、像素缩小50%,感光电路与放大电路不变,调整ADC电路参数,令相同电压量化的数值提高一倍,曝光量相同时ADC输入电压降低50%,但得到相同的量化数值。

总之相机的设计就保证了相同曝光量配合相同感光度得到相同的曝光结果;或者说相同的取景内容配合相同的曝光值得到相同的曝光结果。

虽然原理不是全懂,大致意思还是明白了。
感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影子武者 发表于 2021-8-13 11:52
请教一下,那ISO的增益加减是什么原理呢?调节的是那部分的光亮?

假设都用ISO100来拍照:
1、像素缩小50%,调整感光电路,在像素受光量相同时得到的电压为原来2倍,放大电路不变;曝光量相同时像素受光量降低50%,但最终得到相同的ADC输入电压。
2、像素缩小50%,感光电路和放大电路不变,起步ISO降低一档(比如从ISO100变成ISO50);当依然使用ISO100曝光时放大电路放大倍数为2,曝光量相同时得到相同的ADC输入电压。
3、像素缩小50%,感光电路与放大电路不变,调整ADC电路参数,令相同电压量化的数值提高一倍,曝光量相同时ADC输入电压降低50%,但得到相同的量化数值。

总之相机的设计就保证了相同曝光量配合相同感光度得到相同的曝光结果;或者说相同的取景内容配合相同的曝光值得到相同的曝光结果。
本帖最后由 树下的石头 于 2021-8-13 12:1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7
主题: 4
帖子: 112
注册: 2021年5月
logical 发表于 2021-8-12 00:21
错。光圈大小不需要考虑单个像素,也不需要考虑像素密度。这个在胶片和数码上没有区别:像素密度大,单位面积像素数量多,每个像素的受光亮就成比例减小。

又错了:CMOS总面积如果一样(画幅一样),半导体制程工艺如果一样,那么1亿像素和1000万像素的CMOS, 接收到的总光量是一样的,同时每个像素的受光量小了十倍,亮度还是不变。但是:因为像素多了十倍,信息量确实多了十倍 -- 当然噪声也同样大了十倍,所以总的信噪比不变。这里的概念就是:亮度和信息量是两码事,亮度和信噪比也是两码事。

如果是两倍画幅面积,两倍像素(像素密度一样)。那么亮度不变,单位像素受光亮也不变。可是信息量多了一倍,噪声强度一样,最终成像的信噪比更好了。

请教一下,那ISO的增益加减是什么原理呢?调节的是那部分的光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7
主题: 4
帖子: 112
注册: 2021年5月
两套系统的进光量一样吗?
不一样的话所谓的相同参数拍摄不是毫无意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191
主题: 2
帖子: 5215
注册: 2015年7月
城池之巅 发表于 2021-8-13 02:57
他一直不敢放原图,我留言了两次都视而不见,很明显的作假,那么多人还在莫名其妙的根据他得出的结果延伸讨论,先把源头真假搞清楚讨论也不迟。
对的。纸上谈兵为半幅富士辩护找理论依据是另有用心,实图再截取(左a7c右x100s,iso1600经+3ev、-3ev、-3ev、+3ev)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树下的石头 发表于 2021-8-13 08:52
很多人都认为“噪点高是因为ISO高”,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噪点高不是因为ISO高,而是因为曝光量低,噪点多和ISO高是由曝光量低引出的两个结果,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后期提亮后“噪点更多”也只是把原本暗部的噪点变得更明显了。

在了解了“曝光量影响噪点”这个原理之后,就完全不必担心这个所谓的“曝光补偿”程度影响“高ISO可用性”了,因为无论相机把“18度灰”在数值化时保存为0.18、0.12、0.9或是0.6,其曝光量都是一样的,以18度灰为基准的高低各档的信噪比也都是一样的;而其“补偿”也不同于我们平时所做的“后期提亮”,而是让它回到50%灰的明度,并不会因此导致“可用性下降”。

你可以理解为没做“补偿”时相当于正确出片然后压暗,“补偿”是为了抵消这一“压暗”效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我来解释一下这张图片。

快门速度都一样,光圈也一样(F5.6),假定场景照明一样,镜头的透光率也一样,快门时间没有误差,就可以确认两张照片的曝光量一样。

曝光量一样,光子散弹噪声就一样,这样可以比较客观地看出信噪比的优劣。

ISO一个是100,另一个是200,有没有关系?

没有关系,因为ISO就是个增益放大器,放大噪声也放大信号,信噪比不变。这就是所谓的ISO不变性。

为什么我们比较高感噪声是都是要求相同的ISO?

其实,使用相同ISO的唯一原因是需要保持曝光量一样。同一场景,相同照片亮度下,ISO一样,就是曝光量一样。只有曝光量一样,理论上的光子散弹噪声才一样大,这样比较出来的噪声区别,就是像素开口率、QE,就是CMOS设计、工艺的优劣。

为了肉眼容易看出信噪比的区别,需要把照片调成一样的亮度,后期ACR解码时修改的曝光补偿,就是对RGB乘以一个常数,也是放大了信号,也放大了噪声,对信噪比没有影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192
主题: 9
帖子: 4583
注册: 2018年12月
logical 发表于 2021-8-13 08:22
我也没用过富士。

说到这个“曝光补偿标签”,是各家都有的吗?富士的补偿量如果比各家都大,那就有会对使用者造成困扰 -- 至少,富士的高ISO的可用性就打了折扣,这也是那些用家的切身体会。

很多人都认为“噪点高是因为ISO高”,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噪点高不是因为ISO高,而是因为曝光量低,噪点多和ISO高是由曝光量低引出的两个结果,它们之间没有因果关系;后期提亮后“噪点更多”也只是把原本暗部的噪点变得更明显了。

在了解了“曝光量影响噪点”这个原理之后,就完全不必担心这个所谓的“曝光补偿”程度影响“高ISO可用性”了,因为无论相机把“18度灰”在数值化时保存为0.18、0.12、0.9或是0.6,其曝光量都是一样的,以18度灰为基准的高低各档的信噪比也都是一样的;而其“补偿”也不同于我们平时所做的“后期提亮”,而是让它回到50%灰的明度,并不会因此导致“可用性下降”。

你可以理解为没做“补偿”时相当于正确出片然后压暗,“补偿”是为了抵消这一“压暗”效果。

高光宽容度高的并不影响信噪比,而是会降低正常使用时的有效动态范围,相当于把14ADC位采样的相机当13位、12位采样去用,被丢弃的还是细节层次最多的部分那一两档,但对于普通应用来说无论是动态范围还是细节层次基本上都够用了;而且还可以通过“向右曝光”来弥补这个问题并且还能提高信噪比,高光宽容度越高,也就意味着通过“向右曝光”提高信噪比的潜力越强。
本帖最后由 树下的石头 于 2021-8-13 09:04 编辑
以下内容由 树下的石头 于 2021-8-13 10:39 补充
更正:
因为无论相机把“18度灰”在数值化时保存为0.18、0.12、0.9或是0.6
应为:
因为无论相机把“18度灰”在数值化时保存为0.18、0.12、0.09或是0.06

如果把18度灰数值化为0.6甚至0.9那这个相机就没法用了。

此外,我前面说的“曝光量决定信噪比”是针对特定传感器来说的,真正决定信噪比的是“受光量”,但对于特定传感器来说,传感器有效受光面积和每像素有效受光面积都已经固定了,这时曝光量就能决定“总受光量”和“每像素受光量”,对于“DXO屏幕模式”和“DXO打印模式”来说曝光量决定信噪比都能成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logical 发表于 2021-8-13 08:22
我也没用过富士。

说到这个“曝光补偿标签”,是各家都有的吗?富士的补偿量如果比各家都大,那就有会对使用者造成困扰 -- 至少,富士的高ISO的可用性就打了折扣,这也是那些用家的切身体会。


对!各家都有,基本上都是向左曝光,以增加高光宽容度。

对!甘蔗没有两头甜,所以最终的正道还是清楚自己照相机的高光宽容度,拍摄时用曝光控制这个高光宽容度,最好地发挥出照相机的性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logical 发表于 2021-8-13 07:59
还有就是:动态范围测试时候的"screen"适用于屏幕100%放大的情况,反映的是单像素的信噪比。此时,全幅和半幅,只要像素密度接近,工艺水平接近,就不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像下图中的SONY 6400和R4)。

而“print”是像素归一化之后的比较,此时像素密度的作用就降到最低,全幅就会有明显的缩图优势了。


完全正确!

全幅的优势仅仅在于“缩图”,而“缩图”的算法太多了,不好的就可能抹杀了全幅的优势。

现实情况是,截幅没有人好好做,而M43的olympus设计的芯片,QE都远高于同时代产品,以弥补画幅小带来的劣势,结果就是成本太高,现在也不干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42
主题: 0
帖子: 9735
注册: 2002年10月
rivershaw 发表于 2021-8-13 08:16
问题在于富士有点冤!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全幅照相机都有这样的所谓虚标!富士虚标的程度也没有过大,只是最早Adobe对富士解码时少解析了一个曝光补偿标签,造成LR、ACR解码出来的jpeg欠曝了1、2级。

Adobe为此做过解释,等同于道歉,并且迅速打补丁纠正过了。但是这个富士虚标的说法至今流传甚广。

我没有富士照相机,也从来不用富士照相机,但是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曾经对富士的RAW解码,但它那个反马赛克算法太伤脑子,就放弃了。后来发现Adobe Converter可以绕过反马赛克,又一次对富士的RAW做了分析,结果与我先前想的一样。

技术上的事儿,应该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我特别讨厌门户之见。

我也没用过富士。

说到这个“曝光补偿标签”,是各家都有的吗?富士的补偿量如果比各家都大,那就有会对使用者造成困扰 -- 至少,富士的高ISO的可用性就打了折扣,这也是那些用家的切身体会。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logical 发表于 2021-8-13 07:30
光信号转换成RAW数据最后输出成JPG, 信号增益得到的亮度信息,先要经过相机硬件的ISO增益设置,然后通过机内处理直出或者后期软件输出时候的影调曲线包含的信号增益部分,才能得到。

而宽容度或者动态范围的大小,以及最终图像的噪点和细节的丢失,和信号增益是反相关的:增益越大,动态范围(信噪比)的损失就越大。从这个角度说,要达到同样的最终图像亮度(无论是机内直出还是后期RAW处理),富士采取的在相机硬件的ISO增益的强度设置上的相对保守,依赖机内或后期的影调曲线进行更大的增益的做法,对于ISO增益对画质或者信噪比的影响来说,类似于一种反向的“超频” -- 对于使用者和测试者来说,说富士的ISO"虚标",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描述。

链接一个图说明动态范围和ISO增益的关系,做机内或者RAW后期信号增益,理论上是一样的:


问题在于富士有点冤!

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全幅照相机都有这样的所谓虚标!富士虚标的程度也没有过大,只是最早Adobe对富士解码时少解析了一个曝光补偿标签,造成LR、ACR解码出来的jpeg欠曝了1、2级。

Adobe为此做过解释,等同于道歉,并且迅速打补丁纠正过了。但是这个富士虚标的说法至今流传甚广。

我没有富士照相机,也从来不用富士照相机,但是为了彻底搞清楚这个问题,我曾经对富士的RAW解码,但它那个反马赛克算法太伤脑子,就放弃了。后来发现Adobe Converter可以绕过反马赛克,又一次对富士的RAW做了分析,结果与我先前想的一样。

技术上的事儿,应该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我特别讨厌门户之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42
主题: 0
帖子: 9735
注册: 2002年10月
还有就是:动态范围测试时候的"screen"适用于屏幕100%放大的情况,反映的是单像素的信噪比。此时,全幅和半幅,只要像素密度接近,工艺水平接近,就不存在很大的差异(就像下图中的SONY 6400和R4)。

而“print”是像素归一化之后的比较,此时像素密度的作用就降到最低,全幅就会有明显的缩图优势了。 本帖最后由 logical 于 2021-8-13 08:1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42
主题: 0
帖子: 9735
注册: 2002年10月
光信号转换成RAW数据最后输出成JPG, 信号增益得到的亮度信息,先要经过相机硬件的ISO增益设置,然后通过机内处理直出或者后期软件输出时候的影调曲线包含的信号增益部分,才能得到。

而宽容度或者动态范围的大小,以及最终图像的噪点和细节的丢失,和信号增益是反相关的:增益越大,动态范围/信噪比的损失就越大。从这个角度说,要达到同样的最终图像亮度(无论是机内直出还是后期RAW处理),富士采取的在相机硬件的ISO增益的强度设置上的相对保守,依赖机内或后期的影调曲线进行更大的增益的做法,对于ISO增益对画质或者信噪比的影响来说,类似于一种反向的“超频” -- 对于使用者和测试者来说,说富士的ISO"虚标",是一个比较恰当的描述。

链接一个图说明动态范围和ISO增益的关系,做机内或者RAW后期信号增益,理论趋势上是一样的:
本帖最后由 logical 于 2021-8-13 08:0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17
主题: 48
帖子: 7256
注册: 2007年7月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Z 8
melfes 发表于 2021-8-12 21:14
DPR在raw对比的时候拉到一样的亮度来比较的,大家都是一样的起跑线

XT2那jpg看起来比RAW暗,但是实际上jpg的曝光时间是1/16,RAW是1/20


你可以进一步从XMP里分析ACR解码时,使用了怎样的调整参数,就能只找到亮度不一样的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关于宽容度的比较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