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ZT——[西事纪闻]飞腾的火焰 萨珊波斯四百年(超长慎入)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9882 回帖:31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补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就在东罗政局动荡的同时,西罗的局势也在发生巨变。401年,斯提里科受朝廷之命,前往高卢,富庶的意大利地区兵力空虚。在塞尔维亚做了4年穷鬼的阿拉里克认为有机可乘,立即发兵西征,或曰举族迁徙,这也是阿拉里克第一次进入西罗境内。位于意大利北部的波河(Po R.)流域,自古至今都是意大利最富庶、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拥有米兰、都灵、热那亚、威尼斯等名城。阿拉里克连续攻陷维罗纳、帕维亚、都灵等城,将西罗皇帝霍诺留团团包围在首都米兰。正在高卢的斯提里科得到战报,立即回师勤王,顺利解除了米兰之围。
  
  402年4月6日是复活节,斯提里科与阿拉里克率各自的主力,在泼伦提亚(Pollentia, 意大利Pollenzo)展开会战。在这个神圣的日子,西罗的尼西亚派牧师、哥特-阿兰人的阿里安派牧师,都声嘶力竭的鼓舞本方的士气。两军都认为自己的信仰才是正宗,决心在这耶稣※※复活的日子,为上帝耶和华的荣耀而殊死决战、消灭邪恶的异端。经过一天的血战,双方都伤亡惨重,阿拉里克的妻妾子女被俘,斯提里科的骑兵却被对手歼灭,双方互有得失,难分伯仲。最终双方达成停战协议:交换所有战俘,阿拉里克及其所部必须立即离开意大利。从结果来看,斯提里科达到了驱逐阿拉里克的战略目的,阿拉里克则血洗了波河流域多个名城,很难说谁占了便宜。

403年,百折不挠的阿拉里克卷土重来,再次入侵意大利。斯提里科前来迎击,双方在维罗纳城下展开会战。最终阿拉里克失利并逃离战场,他带着残兵败将逃进阿尔卑斯山区,在山坡上用战车围成防御圈,缩成个刺猬做出殊死一搏的姿态。面对困兽犹斗的对手,斯提里科也无可奈何,只得与阿拉里克再次和谈,他允许对手撤军,代价是阿拉里克承诺不再入侵意大利。
  
  阿拉里克与斯提里科,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对手,虽然阿拉里克屡战屡败,却败而不溃,部下从未因失败而哗变或叛乱,阿拉里克的个人魅力和统帅力可见一斑。兵法云:【善胜者不阵,善阵者不战,善战者不败,善败者终胜】,所谓名将不一定非要百战百胜,败而不溃者才能最终获胜,刘邦、刘备都是善败者,最终都建立了相当的功业。
  
   在阿拉里克2次入侵意大利期间,霍诺留皇帝做出一个影响深远的决定—迁都。霍诺留的首都本来是米兰,迁都的目的地,并不是陈腐糜烂的罗马城,而是亚得里亚海岸边的小城—拉文纳(Ravenna)。拉文纳位于波河河口附近,距离亚平宁山脉不远,此城不像罗马、米兰那样,是所在地区的经济中心或边防要地,反而远离交通主干道,但这正是霍诺留选中它的主要原因。拉文纳一面靠海,其余三面是难以逾越的波河沼泽地,只有一条小径通往外界,可谓易守难攻。与其说拉文纳是个城市,不如说是监狱,此前也确实有多位罗马帝国的高贵囚徒和俘虏,被监禁在这里。在被阿拉里克围困米兰吓破胆的霍诺留看来,拉文纳不但很难被攻克,实在顶不住还可以乘船逃往东部,投靠哥哥阿尔卡狄乌斯,所以他决定把自己囚禁在拉文纳,做最高贵的宅男。
  
   虽然2次打退了阿拉里克,斯提里科依然闲不下来,随着匈人的日益强大,被挤压进入罗马帝国的蛮族侵略军,规模越来越大,攻势越来越猛。萨珊皇帝伊嗣侯一世,则利用罗马内乱带来的太平岁月,实施自己的改革,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明帝察察》。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400年前后的东罗政局的一系列变动,不仅极具戏剧性,也有几个引人注目的看点。首先,宫廷贵妇和宦官的权力大为加强。罗马皇帝使用宦官的传统并不长,只能追溯到100年前的戴克里先皇帝,罗马人包括皇帝都采用一夫一妻制,本来无需使用多后妃的东方宫廷才有的宦官,戴克里先这么做,完全是为了体现皇帝和宫廷的排场和神圣性。传统罗马宫廷贵妇对政局的影响,也远不如中国、波斯,往前追溯的话,270年代当上帕尔米拉女皇的芝诺比娅,不能算正统的罗马人,只有塞维鲁王朝的太后们曾经弄权,但那已经是200年前的事情了。皇后奥多希娅和大太监奥特罗匹乌斯的崛起,说明东罗马帝国的皇权得到了空前提高,帝国体制正在东方化,与皇权至上的萨珊帝国逐渐靠拢,传统的共和外衣被彻底抛弃。虽然皇帝懦弱无能,可皇后和宦官的权力基础,完全来自皇帝,他们可以被视为皇帝的代理人或皇权的代行者。
  
   其次,相比于西罗,东罗官民对蛮族更为反感和憎恨,绝不容忍蛮族骑到自己头上,这也是东罗没有被入侵的蛮族拆散和湮没的重要原因之一。可能有人读者会问,罗马※※也有几个蛮族出身的皇帝,如※※※人菲利普(Philip the Arab)、色雷斯人马克西明(Maximinus Thrax)、努米底亚人马克里努斯(Macrinus)—他是个黑人,为何罗马人能接纳他们仨做皇帝呢。对这个问题,我以为有2方面的原因。
  
  1. 上述三位皇帝生活的时代,罗马的主要宗教还是以罗马神话为核心的诸神崇拜,罗马※※※或帝国的宗教传统是,每个被征服的国家或民族的神明,都会被送入罗马万神殿供奉。在罗马人看来,任何神灵能被那么多人信奉,说明此神多少有些法力神通,本着信其有不信其无的态度,在万神殿给个位置好了,还能让罗马城成为被征服者的心灵家园,降低宗教冲突,简直是最和谐的宗教政策了。待罗马帝国以一神崇拜的※※※做国教之后,意识形态就完全不同了,信阿里安派的日耳曼蛮族,与国教尼西亚派格格不入,一个上帝,自然只能有一个信仰,异端的信徒怎能做皇帝呢?
  
  2. ※※※人、色雷斯人、努米底亚人要么完全被罗马征服,要么是手下败将,他们做罗马皇帝,罗马人容易接受。日耳曼人完全不同,不仅从未被征服,反而从赫尔曼的条顿森林战役,到弗里提格的阿德里安堡战役,让罗马人吃了很多大亏,罗马人对他们没有任何心理优势。我举一个未必合适的例子,如果华裔、韩裔、日裔同时竞选美国※※,那么成功希望最大的是那个韩裔,其次是日裔,只要中国有足够实力,华裔不可能当※※,如果那个韩裔还信※※※,他成功的希望更大,华裔当部长的希望反而比韩裔、日裔大得多,因为便于与中国打交道。
  
  
  第三,教会权力大为提高,达到了可以影响政局的程度。好在东罗皇权的成长速度高于教权,所以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大牧首从未获得天主教教皇在西欧的地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事实证明,君士坦丁堡才是金嘴约翰展示才华的合适舞台。下车伊始,他就四出布道,号召民众、信徒们尊崇上帝,过简朴的生活,克制各种欲望;他还以身作则,将所得的丰厚薪水拿出来,创办医院和慈善机构,救济病人、穷人和乞丐。随着声誉日隆,他获得了与其地位不相称的实际权力,愿意为他赴汤蹈火的市民、官员、军人,大有人在。
  
   手握重兵却不能掌握帝国最高权力的现状,让盖纳十分不满。按帝国的传统,像他这样兵强马壮的军头,肯定能当上皇帝,但朝野官民的一致反对,让他寸步难行,又愤懑难当。转过年来的400年,盖纳终于决心武力夺权。7月20日,哥特禁卫军进攻皇宫和各个※※职能部门,也顺便抢劫城中的富商和※※。虽然禁卫军是京城最强大的武装,君士坦丁堡市民却未被叛乱者吓倒,他们自发行动起来,拿起武器,设置街垒,关闭城门,与蛮族进行巷战。一贯看不惯蛮族禁卫军的尼西亚派教堂,主动承担起发动、支援市民的工作。经过数日激烈巷战,7千蛮族人战死,却依然没能攻下皇宫,眼见部下再衰三竭,盖纳率领少数亲信逃出帝都,一路流窜渡过多瑙河,投靠了匈人※※乌尔丁(Uldin)。乌尔丁对这个※※者的处置,是砍下他的脑袋,作为礼物送给阿尔卡狄乌斯皇帝。
  
   401年,史上第一个派遣到罗马帝国的匈人使团进入君士坦丁堡,全城百姓万人空巷来围观这些穿着、打扮都前所未见的人:皮衣、皮裤、皮靴,矮小的身材,扁扁的鼻粱,圆圆的头颅,所有头发都剃光,只在天灵盖上飘着一条长辫子。阿尔卡狄乌斯对匈人的好意大喜过望,他立即宣布匈人是东罗马帝国最好的朋友,还为此建造了凯旋柱,东罗与匈人从此建立起相当融洽的双边关系。盖纳之死还标志着东罗的政权再次转移,落入奥多希娅皇后和大主教约翰手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2章 血染波河
  
  大太监奥特罗匹乌斯(Eutropius),是罗马帝国※※上第一位弄权的宦官。394年的弗里基德河战役前,提奥多西派他去埃及求神问卜,他得到的神谕是提奥多西将以惨重的伤亡夺取决定性的胜利,这个神谕坚定了提奥多西与西军会战的决心。提奥多西死后,他与西部权臣鲁费努斯争权,通过把奥多希娅嫁给阿尔卡狄乌斯皇帝,成功的排挤了鲁费努斯。最终在他的指使下,禁卫军长官盖纳杀死鲁费努斯,他成为东罗的真正掌权者,更有甚者,他还获得了执政官(consul)的头衔,成了罗马帝国第一位获此头衔的宦官。
  
  奥多希娅(Aelia Eudoxia)皇后的父亲Flavius Bauto是个法兰克人,母亲是罗马人,所以她与斯提里科一样都是半个蛮族。Bauto以蛮族雇佣兵或盟军身份,在罗马※※服役,积功成为深受提奥多西信任的大将。Bauto死的早,所以年幼的奥多希娅以军烈属的身份,得到了提奥多西的善待,可以经常出入皇宫,与阿尔卡狄乌斯青梅竹马。作为法兰克、罗马混血儿,奥多希娅是个妖艳动人、身体健壮、聪明机智的美女。对奥特罗匹乌斯而言,父亲早亡缺乏根基又年轻貌美的奥多希娅,很适合以自己的代理人的身份,做懦弱无能的阿尔卡狄乌斯的皇后。于是在他的安排下,在396年,奥多希娅成为东罗马帝国※※上第一位皇后或女皇(Augusta)。后来的※※发展证明,奥多希娅是一位喜欢、善于弄权的女性,开创了东罗皇后、公主弄权的先例。
  
   随着奥多希娅成为皇后、鲁费努斯被杀,奥特罗匹乌斯的权势如日中天,无可匹敌。奥特罗匹乌斯肯定没听说过《周易》中的【亢龙有悔】,哥特裔禁卫军长官盖纳,对他的权势嫉妒的发狂。恰好在399年,东哥特※※特里比基尔德(Tribigild)在小亚细亚境内发动叛乱,蹂躏了弗里吉亚地区,率军平叛是盖纳的本职工作,于是他火速率军东进。到了前线的盖纳,先利用与对方的同胞身份套近乎,忽悠特里比基尔德率部投降自己,再转身杀回君士坦丁堡共图大业,特里比基尔德果然上当,率全军投降。盖纳见对手上钩,马上凶相毕露,一面吞并特里比基尔德的部众,一面将其处决。这样盖纳不仅成了平叛功臣,自身势力还大为增强。当盖纳率领他的大大膨胀的蛮族大军返回君士坦丁堡时,他的威望和势力已经压过奥特罗匹乌斯。399年底,失势的奥特罗匹乌斯被处盖纳处决。
  
   奥特罗匹乌斯的死,并不意味着盖纳可以大权独揽,他手下的蛮族雇佣兵,军纪极差,在帝都四处扰民,生活习惯、阿里安派信仰也与娇贵的首都市民格格不入。更重要的是,盖纳发现自己多了一个劲敌,著名苦行僧—圣约翰-克里索斯托姆(St. John Chrysostom),让他无法大权独揽。约翰于349年生于安条克,自幼学习希腊修辞学和辩论术,成为※※※士后,以雄辩的口才、优雅的辞藻声名远扬,【克里索斯托姆】(Chrysostom)是希腊语,意为金嘴(Golden Mouth)。然而让他声名鹊起的最重要原因,是他遁入叙利亚沙漠苦行6年之久,只是由于他体质虚弱,才被迫回到尘世,否则肯定会死在沙漠里。约翰有个叫马龙(Maron)的苦行僧朋友,在※※※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开创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教派—马龙派(Maronite Church),长期是叙利亚特别是黎巴嫩境内最重要的教派。小小黎巴嫩能在中东※※※的海洋中独树一帜,与多数黎巴嫩人信仰马龙派有直接关系。笔者小时候在新闻中听说了一个黎巴嫩政党的名字—马龙派长枪党,马龙、长枪,听起来就很帅,从此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扎根,不可磨灭。
  
  398年,奥特罗匹乌斯在巡视叙利亚时,听说了约翰的大名,决定调他进京,担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Archbishop)或大牧首(Patriarch),由于担心叙利亚的信众阻止这位德高望重的牧师离去,他密令叙利亚总督用一辆轻便马车,秘密的强行将其送入帝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858
主题: 111
帖子: 3423
注册: 2011年6月
没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273
主题: 3
帖子: 2414
注册: 2008年10月
楼主想讨论什么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596
主题: 35
帖子: 1604
注册: 2004年4月
mark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在380年代中期,即384或387年,沙普尔三世与提奥多西合伙瓜分了亚美尼亚。东、西亚美尼亚,分别成为萨珊、罗马附庸,两国国王分别是安息三世和库斯洛夫四世。西亚的面积很小,只有东亚的1/5,亡国也更早,很快提奥多西就废黜了安息三世,将这个附庸亡国变成了自治区,设置一位督军来管理。东亚国王库斯洛夫,虽然是萨珊皇帝沙普尔三世的妹夫,可他是个※※徒,并不完全符合帝国需要。据史书《Narratio de rebus Armeniae》记载,4年后库斯洛夫被沙普尔废黜,巴赫兰-沙普尔(Bahram Shapur)就任亚美尼亚国王。
  
   《Narratio de rebus Armeniae》的这段记载,一直很有争议,因为沙普尔三世在位时间为383~388年,如果库斯洛夫为王发生在384年,4年之后的388年依然是沙普尔三世在位,则这段记载是自洽的。如果发生在387年,那么4年后的391年是在巴赫兰四世的统治下,与沙普尔三世废黜库斯洛夫冲突。另一个问题是巴赫兰-沙普尔的身份,有说是沙三儿子的,有说是沙三弟弟的,还有说是安息皇族的。笔者从萨珊皇室对安息皇室的一贯压制态度,而巴赫兰-沙普尔做国王持续到 410年代来判断,巴赫兰-沙普尔是萨珊皇族,应该是沙普尔三世的弟弟、伊嗣侯的叔叔。无论如何,388或391年,随着库斯洛夫四世的被废,安息王朝亚美尼亚王国彻底灭亡,此后的亚美尼亚以萨珊藩国的身份,成为萨珊帝国的一部分,虽然间或有些民族起义,但直到萨珊帝国被※※※人灭亡,亚美尼亚都没能彻底摆脱萨珊帝国的控制。
  
   对罗马帝国而言,4世纪的最后几年显得比较安静。被斯提里科放出希腊的阿拉里克,北上进入了塞尔维亚境内,此地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多瑙河右岸,东、西罗马帝国之间,是抵御北方蛮族入侵的边防要地,经济一直很落后,阿拉里克在这个北方蛮族、东西罗马三不管的地方驻扎,反而让各方都能接受,于是东罗马帝国将其招安,任命他为伊利里亚(Illyria)总督,让他抵御西罗的斯提里科和北方的日耳曼蛮族,这样阿拉里克摇身一变,成了东罗的封疆大吏。鉴于斯提里科的风头正劲,无机可乘的阿拉里克在塞尔维亚的总督任上,一呆就是4年,至少表面上看,他已经安生下来,成了帝国的守边忠臣。
  
   虽然阿拉里克的叛乱告一段落,东罗内部的权力之争却愈演愈烈。禁卫军长官、哥特人官盖纳,是个参加过提奥多西对西部欧根皇帝远征的老兵,到了399年,积功成为东部头号将领。眼见西部的斯提里科声威日盛,他也来了精神,他外结阿拉里克和另一位日耳曼蛮族首领特里比基尔德(Tribigild),内结禁卫※※的日耳曼将士,积极积蓄力量,打算一举扫清各路政敌,成为东部的斯提里科。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一章《血染波河》。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靠武力推翻叔叔上位的伊嗣侯,本身就是个有胆有识的人物,他上位之后,即使为了避免重蹈叔叔覆辙,也要加强权力,刷新内政,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他从即位之日起,就开始打击贵族,施行新政,彻底结束了世祖去世以来的【廿年之痒】。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马兹达信仰的捍卫者,帝国的幸福,伊朗的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delight of the realm, Yazdegerd, King of Kings of Iran)。他的皇冠的特征,正前方有个新月,脑后无丝带,头上的球状物较小。皇帝没穿斗篷,穿着无领圆口上装,佩戴巨大宝石穿成的项链。
  
   背面铭文为【伊嗣侯之火】,火焰两侧各有一个新月,火坛基座竖直,两侧装饰有丝带。火坛两侧各是皇帝和一位教士,两人相向而立,斗篷较小、较短。
  
   伊嗣侯(Yazdegerd I)通常被译作【伊斯特格德】、【雅兹德格德】等等,他的一位同名后裔,在※※※征服过程中,一路东逃到中亚,向大唐求助,这位后裔在《旧唐书 西域传》中被称为【伊嗣侯】,为了弘扬国学,本文使用伊嗣侯为译名。Yazdegerd是个复合词,由Yazad、karta两部分组成,前者意为【神圣存在】(divine being),后者意味【制造】(made),合起来是【神造】、【神赐】的意思,与【提奥多西】(Theodosius)的涵义相当。这个词在不同的文字中,有不同的拼法,例如巴列维文中的Yazdekert、叙利亚文中的Izdegerd、希腊文中的Isdigerdes等等。萨珊皇帝的名字中,阿尔达希尔(Ardashir)、沙普尔(Shapur)、巴赫兰(Bahram)常见于早期皇帝,伊嗣侯则是个典型的中晚期皇帝名字,著名的库萨和 (Khusro)是典型晚期名字,总的来说,越到帝国晚期,皇帝名字的宗教色彩越浓厚。

===== 伊嗣侯一世的银币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可能有读者会问,如果一个强势的皇帝即位,倒霉的最后不还是教士或贵族?就算是皇帝上来偏向一方,倒霉的另一方不也是贵族或教士么?我的回答是,萨珊皇室本身就是最大的家族和封建主,权贵们都团结在皇室周围。虽然一位强势君主,会削弱权贵们的权利,但皇帝本身又是权贵们的代表,大家的总体利益是一致的,英主会把蛋糕做大,让权贵们获得更多的好处。萨珊的政治制度,有点像贵族※※,或寡头政治。君主的产生,有些像蒙古帝国早期的忽里台和满清早期的诸王合议制度。以忽里台为例,拥有选举权的诸王,一方面希望大汗给他们好处,另一方面希望大汗强有力。元太宗窝阔台、元宪宗蒙哥都是强力君主的代表,窝阔台整死了弟弟拖雷,二哥察合台死的及时,否则恐怕也要被整肃。能力较差的定宗贵由、弱势的失烈门,都杯具了。再如清※※努尔哈赤死后,如果诸王想选个弱势君主,那么年龄幼小又深受努尔哈赤宠爱的多铎和多尔衮,是最合适的人选,事实是诸王选出了能力最强的皇太极。
  
   那么萨珊的君主继承制度,与罗马的军功选帝制度有什么区别呢?首先,波斯人有忠君的传统,从第一波斯、安息到萨珊,都是如此,非皇族者不能为帝。什叶派、阿巴斯人在波斯成功,与波斯人的忠君传统有着直接关系,既然波斯人信了※※※,那就忠于先知家族。相比之下,※※※人就没那么死脑筋,先知女婿阿里 (Ali)及其后人的统治,居然被老牌走资派苏富扬(Abu Sufyan)的儿子穆阿维叶(Muawiyah I)推翻。所以萨珊帝国无论怎么换君主,皇帝只能由萨珊家族来做,罗马人做不到这一点。
  
  其次,萨珊皇帝有祆教神权贵族支持,有执政的合法性保证,并不像罗马那样完全依赖军功。※※※崛起之后,东罗和西欧各国的君权,都有了教会背书,改朝换代就没那么频繁了。提奥多西王朝之前,比较长的王朝,如塞维鲁王朝(Severan dynasty, 193~235)、君士坦丁王朝(Constantinian dynasty, 305~363),也就 50 年左右。提奥多西大举扶植※※※,他和他之后的王朝,寿命就长多了。长期把持墨洛温王朝实权的加洛林家族,想篡位夺权,就比较麻烦,需要向教皇送礼(丕平献土),得到教会背书才行。
  
  在中国※※上,经常有垂拱而治,由大臣实际管理朝政的弱势乃至白痴皇帝,例如汉惠帝、晋惠帝,与伊嗣侯同时代的东晋安帝也是一个白痴,【自少及长,口不能言,虽寒暑之变,无以辩也。凡所动止,皆非己出】(《晋书 安帝纪》)。在萨珊帝国的政治生态下,弱君很难出现,即使出现也难以长期执政,很快就会被渴望强势君主的权贵们推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6季 山河破碎
  第1章 世纪之交
  399年,即东晋的白痴皇帝—安帝司马德宗的隆安3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天兴2年,萨珊帝国发生了一件大事。在位11年的巴赫兰四世,被他的侄子、沙普尔三世之子伊嗣侯一世(Yazdegerd I)带领党徒乱箭射死,成了萨珊立国以来,死的最惨的皇帝。鉴于巴赫兰四世的11年在位期政局尚属稳定,基本消化了东亚美尼亚,所以我给他中等偏上的谥号【昭皇帝】,取【昭德有劳曰昭】之意。
  
  自226年萨珊开国以来,特别是272年太宗沙普尔一世去世之后,萨珊多次发生非正常皇位更迭,数位皇帝非正常死亡,但除了293年被废黜的巴赫兰三世之外,其余的非正常皇位更迭的皇帝,最多只能算疑似横死,例如巴赫兰四世的前任沙普尔三世,据称是被倒塌的帐篷中的柱子砸死的。巴赫兰四世开创了皇帝公然被弑的先例,而且死的很惨,死于乱箭之下。

从379年世祖沙普尔二世去世,到399年伊嗣侯即位,整整20年间,萨珊帝国更换了3位皇帝,分别是阿尔达希尔二世、沙普尔三世、巴赫兰四世,他们都不是前任的儿子,有兄终弟及,有废叔自立,总之即位过程都很蹊跷。3帝平均在位不到7年,只有巴赫兰四世在位时间较长,为11年。动荡的政局,严重削弱了帝国的国力,扩张和对外战争都陷入停滞。一再废帝弑君的权贵们,越玩胆子越大,对皇权越蔑视,地位虚弱的皇帝被迫不断让渡权利给权贵们,精力充沛又无法通过外战泻火的贵族们,纷纷把矛头对准国内,在朝招权纳贿,在野兼并小农和国有土地,一些远离京城的地方贵族蠢蠢欲动,企图割据一方。整个帝国日益内卷,日渐式微,虽然没有强有力的外敌入侵,困局不像罗马帝国那么明显,但每个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萨珊帝国需要强有力的※※集权和雄才伟略的皇帝,来实现中兴,收回贵族们手中的各项特权,真正还利于小民。
  
  相比于与罗马帝国的权贵,萨珊的贵族的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他们完全忠于皇室,虽然弑君事件不少,可权贵们都有着强烈忠君倾向,公认非萨珊皇室不得为帝。其次,萨珊的权贵们,分为僧俗、祀戎两大集团,皇帝是世俗的最高统治者,也是宗教界首席祭司,两大集团有合作也有斗争,皇帝是两大集团的共主、仲裁人,僧俗贵族都希望皇帝是个有能力、有魄力的统治者,而不希望出现弱势的虚君。

 ===== 20年动荡期的3位皇帝,无一人是前任的儿子。伊嗣侯之后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孙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6季 山河破碎
  序言
  本季名为《山河破碎》,从399年,萨珊世宗明皇帝伊嗣侯一世即位,写到 457 年,宣宗襄皇帝伊嗣侯二世去世为止,其间有58年。这段时间,与匈人※※乌尔丁崛起,到 453 年阿提拉去世基本一致,是民族大迁徙的高潮。
  
  这 58 年中的萨珊帝国与罗马帝国的状态完全不同,萨珊维持了顶级强国的风范,特别是野驴巴赫兰五世,以大破嚈哒的辉煌胜利,保证了领土与※※完整,迫使嚈哒20 年不敢南下牧马,躲过了民族大迁徙的浪潮。东罗马帝国的情况比萨珊差一些,可提奥多西二世的 42 年稳定统治,成功的让东罗躲过一劫,为百年后的查士丁尼复兴,打下了坚实基础。西罗马帝国最悲催,国势日衰、君主昏暗,多次发生自毁长城的悲剧,逐渐被蛮族湮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回到西部的斯驸马,没得到丝毫休息。他的下一个敌人,是盘踞迦太基叛乱的柏柏尔人吉多(Gildo)。前文提到,提奥多西的父亲—老提奥多西的最后战功,是平定北非的一场叛乱,随后老提就被格拉提安皇帝处死。老提在北非作战时,与吉多是同事兼战友,双方有很深的交情。提奥多西上台之后,吉多得到了重用,提奥多西去世时,他已经是阿非利加的军政一把手。根据东西分治方案,吉多治下的阿非利加属于西部皇帝霍诺留。由于面包篮子埃及属于东部,阿非利加就成了西部的粮仓,频繁的战争导致西部物价特别是粮价飞涨、民怨沸腾,吉多认为有机可乘,索性利用民变造反,并向东罗求援以增强力量。对西罗马朝廷而言,吉多的威胁远比阿拉里克大得多,命令斯提里科率军平叛。北非的战事还算顺利,吉多很快就彻底失败,自杀身亡。
  
   转过年来的399年,从东方的萨珊帝国传来一个消息,萨珊皇帝巴赫兰四世下课了,他的侄子、沙普尔三世之子伊嗣侯一世即位。伊嗣侯的上位,标志着萨珊帝国的20年动荡期的结束,第5季《廿年之痒》也就此结束。欲知萨珊帝国究竟发生了什么,请看第6季《山河破碎》。
  
  最后附上本季年表。
  
  379,东罗马提奥多西皇帝即位为东帝,萨珊平帝阿尔达希尔二世即位。
  382,阿塔纳里希与东帝提奥多西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开创西哥特模式,此后不久阿塔纳里希去世。
  383,萨珊平帝阿尔达希尔二世下课,世祖之子静帝沙普尔三世即位。不列颠督军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攻杀罗马西帝格拉提安,并自立为帝。罗马3位皇帝并立:东帝提奥多西,西帝瓦伦提尼安二世、西帝马格努斯。
  387,马格努斯入侵意大利,罗马※※开始
  388,静帝沙普尔三世去世,其弟昭帝巴赫兰四世即位。提奥多西杀马格努斯,罗马帝国有2位皇帝,东帝提奥多西,西帝瓦二
  391,提奥多西回到东部,留下大将阿波加斯特监护西帝瓦伦提尼安二世
  392,阿波加斯特杀瓦伦提尼安二世,拥立老朋友欧根做西帝
  394,罗马※※再起,提奥多西挥师西进,于弗里基德河战役,击破并杀死欧根皇帝和大将阿波加斯特,最后一次统一罗马帝国。
  395,东罗世祖武皇帝提奥多西去世,长子阿尔卡狄乌斯为东帝,次子霍诺留为西帝,罗马彻底分裂。阿拉里克起兵造反
  397,西罗将领斯提里科率军攻入希腊,准备剿灭阿拉里克。后者通过成功运作,不仅逃出生天,还受到东罗招安,当上了伊利里亚总督。
  399,萨珊昭帝巴赫兰四世被侄子伊嗣侯一世杀害,后者即位称帝,萨珊帝国第2瓶颈期结束。
  
  ========================= 本季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自以为为帝国立下大功、又得到禁卫军和阿拉里克背书的鲁费努斯,从此愈加飞扬跋扈,企图将女儿嫁给阿尔卡狄乌斯皇帝。他的嚣张行径,很快就引起大太监奥特罗匹乌斯(Eutropius)的不满,11月27日,在他视察军营时,被已经与奥特罗匹乌斯勾结在一起的盖纳杀死。之后东罗的军政大权,由奥特罗匹乌斯(Eutropius)、盖纳、皇后奥多希娅(Aelia Eudoxia)瓜分。
  
   侥幸逃出生天的阿拉里克,放弃了进军君士坦丁堡的计划。正如君士坦丁※※选择君士坦丁堡的原因,君士坦丁堡扼守欧亚、黑海地中海交通的要冲,如果阿拉里克不攻下君士坦丁堡,就无法进入亚洲,巴尔干北部太穷,西面的意大利则是西罗马帝国的核心区域,一时难以攻取,所以可供阿拉里克征服的地域,就只剩下巴尔干南部的希腊了。由于距离多瑙河前线较远,又地处东地中海的※※,因此希腊是巴尔干最富庶、兵力最空虚的地区,数百年的太平岁月,早已磨平了曾经尚武的希腊人的斗志。396年,阿拉里克军一路奔向西南,翻越著名天险和希腊门户—温泉关。连克科林斯(Corinth)、阿尔戈斯(Argos)、斯巴达 (Sparta)等神话时代就大名鼎鼎的城市,除了雅典用巨额财物换取阿拉里克的饶恕之外,其余城市都惨遭屠掠。然而这些来自贫穷的莫西亚的蛮族大军,也很快醉心温柔乡,乐不思蜀、不思进取起来,阿拉里克似乎也打算在希腊立国了。
  
  ※※的时针指向397年时,东罗的局势已经糜烂不堪。叙利亚地区有匈人盘踞,希腊则有阿拉里克在蹂躏,首都君士坦丁堡在两大敌人的夹击之下。毫无疑问,距离帝都更近的阿拉里克是帝国的最大威胁,必须优先解决。但以哥特人为核心的禁卫军,却不愿面对同胞阿拉里克,一再消极怠工。左思右想之下,东罗朝廷终于硬着头皮,邀请隶属于西罗的斯提里科入境平定阿拉里克。斯提里科也报以积极响应,迅速进军希腊。俗话说无利不起早,斯驸马这么积极也不仅仅出于对帝国的热爱,虽说东罗深陷困境,但经济实力和富庶程度依然在西罗之上,东部的埃及是全罗马的面包篮子,小亚细亚盛产骏马,叙利亚扼守着通往萨珊、中国的丝绸之路。无论是东罗还是西罗,军队的核心都是日耳曼战士,罗马军队与其说是※※军,不如说是雇佣军,两个朝廷养兵的成本大幅上涨,没有东部的财政支持,斯驸马也无力维持他的大军。既然东帝来求自己,自然要提供军饷,阿拉里克占据的希腊,也是个富庶地区,消灭或赶走阿拉里克之后,对希腊再来一遍劫掠,东罗朝廷不会也无力阻止,又是一个发财机会。
  
  于是斯驸马的大军沿着亚得里亚海,海陆并进,迅速占据和切断狭窄的科林斯地峡,将阿拉里克隔绝在贫瘠、干旱的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眼看又要全军覆灭,阿拉里克再次利用罗马朝廷与斯提里科的矛盾,用重金买通奥特罗匹乌斯,让他切断斯驸马的补给。希腊从来不是个盛产农产品的地区,地形崎岖多山,平原很少,除了葡萄酒和橄榄油等经济作物之外,粮食一直要靠海外进口,至今粮食都不能自给。随着东罗的背叛,斯驸马与阿拉里克一样,都陷入断粮的窘境。斯驸马也看出来了,东罗通过豢养阿拉里克对付自己,那么他也可以通过放阿拉里克一马,向相对富裕的东罗朝廷攫取好处,这世界上谁比谁傻呀。于是斯驸马对阿拉里克网开一面,纵其北上进入塞尔维亚境内,阿拉里克再度躲过一劫。
  
   虽然阿拉里克没有被剿灭,可他的势力已经被严重削弱,他的新流窜区,位于东西罗马帝国之间,现在是谁的威胁还不好说。富庶的希腊的※※,无疑是件值得东罗君臣庆祝的事,君士坦丁堡的安全局势,大为缓解。缓过劲来的东罗朝廷,通过一系列谈判和军事行动,最终迫使盘踞叙利亚的匈人撤军。到398年时,东罗马帝国基本转危为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在法德边境镇守莱茵河前线的斯提里科,率领所部,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横穿半个欧洲,在阿拉里克抵达君士坦丁堡之前,于色雷斯地区,追上并包围了阿拉里克。阿拉里克的数次殊死突围尝试均被斯驸马粉碎,眼看日后混的风生水起的西哥特就要全族覆没,斯提里科收到东罗马帝国皇帝阿尔卡狄乌斯发来的一封信。
  尊敬的斯提里科将军:
  您近日来在※※领土上的行为令朕十分不解和愤怒!根据※※内阁成员近日来的报告,您在未经我本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率领军队开入※※领土,杀戮※※人民,赤裸裸地破坏※※的国家※※和领土完整。我不得不遗憾地通知你,此事已经严重地破坏了来之不易的双边友好关系。我,东罗马帝国皇帝,在此严正地责成您,立即停止目前的这种侵略行径,毫不迟疑地率领您的全体部下返回贵国领土,并对贵军对※※造成的一切损失给予相应的赔偿。否则的话,我,东罗马帝国皇帝,将立即向贵国宣战……
  
   斯提里科的军事行动,确实没得到阿尔卡狄乌斯的批准,而是应鲁费努斯的请求而发起的。然而鲁费努斯是阿尔卡狄乌斯的辅政大臣,鲁费努斯的意思就是东帝的意思。按眼前这封信的说法,他放弃莱茵河的防务,千里来援的行动,全都成了【侵略行径】,不仅不会得到任何奖赏,相反却要【对造成的一切损失给予相应的赔偿】?!西罗马帝国不仅肯定不会支付这笔费用,很可能还要追查他擅自行动的责任。啼笑皆非、两面不是人的斯提里科立即拔营起寨,率部西返,罗马帝国的灾星阿拉里克就这样逃出生天。
  
  整个事件的内幕并不复杂:一、鲁费努斯受了阿拉里克的贿赂,后者还答应不再攻击君士坦丁堡;二、鲁费努斯和阿尔卡狄乌斯不希望斯提里科立功太多,因为这样会威胁他们君臣的地位;三、鲁费努斯希望以夷制夷、养寇自重,留着阿拉里克对付斯提里科并抬高自己的身价;四、为了讨哥特裔禁卫军的欢心,鲁费努斯认为有必要放走阿拉里克,他自己甚至还穿上哥特的民族服装去拜访禁卫军长官—哥特人盖纳(Gaina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说完19度线,接着说罗马帝国。在后提奥多西时代,除了3位年轻、年幼的皇帝、公主之外,最重要的人物,莫过于提奥多西的侄女婿—斯提里科。此时斯提里科 36岁,按当时的平均寿命,这个年龄可谓年富力强的黄金年龄,斯驸马有才干、有功勋、身兼皇亲国戚,如果没有意外,他会是除了皇帝之外最有权势的人物。鉴于次子、西帝霍诺留年龄太小,西部的国防压力又更大,所以提奥多西让斯提里科去西部辅佐霍诺留,担任西罗马的全军统帅(de facto),或曰太尉,镇守莱茵河防线,对付阿勒曼尼人和法兰克人。
  
  曾经有论者质疑,为何提奥多西不让斯提里科做共治皇帝呢?罗马人使用罗马法,在继承制度上,女婿与儿子的地位差不多,四帝共治时代戴克里先和马克西米安就让女婿做继承人。其实这个问题不难解答,只要看看阿波加斯特的经历,就知道身为汪达尔人的斯提里科不可能当上皇帝,最多以幕后掌权者的身份做事实皇帝。由于阿尔卡狄乌斯、霍诺留过于年轻,他俩的皇权都不出意料的落入大臣手中,东部权臣是宫廷总管鲁费努斯(Rufinus),西部的实际统治者则是米兰大主教安布罗西,总之2位皇帝都对堂姐夫斯提里科十分忌惮,想方设法的削弱他的影响。
  
   就在395年,东晋烈宗孝武帝司马曜的太元20年、北魏※※道武皇帝拓跋珪的登国10年、提奥多西去世的同年,罗马帝国发生了2件大事。一是经过20年的沉寂,匈人又显露出咄咄逼人的扩张气势,一支匈人大军从东欧草原出发,翻越高加索山脉,一路向西南奔袭罗马人实际控制下的西亚美尼亚王国、土耳其东部的卡帕多西亚(Cappadocia),直驱叙利亚。原本驻扎在叙利亚,防御萨珊入侵的数个罗马军团,由于连续多年的罗马-萨珊的友好关系,加上阿尔卡狄乌斯企图在分家过程中多占便宜,而被调防到西部,导致叙利亚的防务空虚,匈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城叙利亚的首府、罗马亚洲第一大城安条克。接下来的数日,则是血腥的屠城,数十万市民被屠戮和掠卖为奴。如入无人之境的匈军,惊诧于叙利亚的富庶和空虚,既然东罗无力驱赶他们,就索性住了下来,直到398年才完全撤军。另一支匈军则渡过多瑙河,横扫巴尔干半岛北部,从保加利亚一气打到克罗地亚。
  
   第二件大事则是东罗马帝国头号名将兼西哥特-阿兰人※※阿拉里克(Alaric),举兵造反了。阿拉里克对罗马帝国的不满,可谓由来已久、源远流长。往远了说,本来应该是个独立王国的西哥特王国,在阿塔纳里希死后,就被提奥多西实际控制了,从独立王国变成自治区。往近了说,阿拉里克和他的西哥特-阿兰战士,在弗里基德河战役中出生入死,伤亡惨重,为提奥多西统一罗马帝国立下首功,却没得到足够的赏赐。阿拉里克看出来了,提奥多西是【杀死敌人除外患,打死我军除内乱】的套路,照这么玩下去,他和他的部曲,早晚要彻底覆灭。阿拉里克造反的导火索,则是面对匈人入侵无可奈何的东罗朝廷,要他们离开定居20年的下莫西亚(Lower Moesia),举族迁徙到多瑙河南岸,去与匈人硬碰硬。阿拉里克既不想与强大的匈人拼命,他的部曲也不想离开生活了20年的故居,于是被以部曲抬上盾牌的形式选举为国王的阿拉里克索性举族反叛,南下直驱君士坦丁堡。此时君堡的东罗禁卫军,不仅人数少,成员也多是日耳曼人,相当同情同族的阿拉里克,不但不愿与阿拉里克打仗,甚至颇有人愿意做带路党,只要阿拉里克大军一到,他们就打开君士坦丁堡的大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这次利比亚※※,是该国东西部各种积怨的总爆发,埃及明里暗里支持班加西政权,是可想而知、合情合理的。埃及在利比亚※※中的角色,很像南斯拉夫分裂时期的德国,只不过埃及也刚刚结束内乱,对外比较收敛,否则一定会率先承认承认昔兰尼加独立,或者公开、大举支持反※※武装。对利比亚乱局的结局,我认为会利比亚分裂为2个国家。即使维持统一,东部的昔兰尼加也会像伊拉克的库尔德地区一样,实现事实独立,的黎波里和班加西会成为平行首都,否则无法平衡东西部矛盾。为了维持独立或事实独立,昔兰尼加会成为埃及的小弟,的黎波里塔尼亚则成为真正的马格里布国家。

 ===== 解体后的南斯拉夫,红线是东经19度。此图比较老,黑山还没独立,但很典型。红线以东的塞、黑山都是东正教国家。西面的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信天主教。波黑是天主教、东正教、※※※教犬牙交错的地方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19度线的另一个影响,是在巴尔干,最终导致南斯拉夫分裂。今天塞尔维亚的版图,大致是个长方形,黑山的近乎菱形,塞尔维亚的西部边界和黑山的西北边界,大致就是19度线。此线以东,是东罗马帝国和东正教的地盘,后来落入奥斯曼帝国手中;以西—包括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是西罗马帝国和天主教的地盘,后来落入奥匈帝国手中,文化上深受西欧和德、奥等日耳曼人的影响,经济较为发达。线两侧成为一个国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事情,作为战胜国的塞尔维亚王国 —刺杀奥匈帝国斐迪南大公的刺客就是塞尔维亚人,兼并了解体的奥匈帝国治下的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成立南斯拉夫王国,南斯拉夫国王兼任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国王,头戴3顶王冠。由上述的脉络可知,南斯拉夫的寿命比利比亚还要短,所以东欧剧变期间,克罗地亚和斯洛文尼亚立刻脱离南斯拉夫,率先承认克罗地亚的国家,正是奥匈帝国的铁杆盟友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继承国—刚刚统一的德国,失去克、斯的南斯拉夫则成为南联盟。受克、斯独立的鼓舞,19度线以西的波黑也闹起了独立,把南联盟闹成了塞黑,最终黑山也独立了,让塞黑变成塞尔维亚,南斯拉夫的解体终于彻底结束。

===== 一战期间的巴尔干,注意当时的塞尔维亚王国,及其西部边界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今天的利比亚(Libya)的版图,正※※是宽阔而深凹的锡尔特湾(Gulf of Sirte, 也叫锡德拉湾/Gulf of Sidra),海湾沿岸基本都是沙漠,不适合人类生存。锡尔特湾西面,叫做的黎波里塔尼亚(Tripolitania),得名于今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 (Tripoli)。早在迦太基时代,的黎波里塔尼亚就在迦太基的版图内,属典型的西地中海文化圈。布匿战争之后,的黎波里塔尼亚被罗马帝国征服,罗马人将的黎波里塔尼亚及其以西的北非,统称为阿非利加(Africa),战胜汉尼拔的大西庇阿,也叫阿非利加的西庇阿(Scipio Africanus)。锡尔特湾东面,叫昔兰尼加(Cyrenica),首府是班加西(Banghazi),由于地理上原因,昔兰尼加在陆地上受埃及影响,在海上受希腊影响,属典型的东地中海文化圈。大多数埃及王朝,都同时拥有昔兰尼加。罗马帝国时代,罗马人将北非分为2部分,埃及、阿非利加,埃及包括现代埃及和昔兰尼加,阿非利加则是埃及之外的北非统称。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时代,昔兰尼加属于埃及大区,归东帝所有。罗马帝国完全分裂之后,昔兰尼加一直在东罗马帝国治下,※※※征服的浪潮中,此地也与埃及一道被※※※人征服。

※※※征服后,※※※人沿袭了罗马人对北非的划分。西部的阿非利加改称马格里布(Maghreb),包括的黎波里塔尼亚、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东部依然叫做埃及,昔兰尼加是埃及的一部分。到了近代,的黎波里与阿尔及尔等马格里布城市一样,成了巴巴里海盗(Barbary corsairs)的老巢。昔兰尼加则一如既往的是埃及的一部分,受奥斯曼帝国统治。由于长期的分隔,昔兰尼加与的黎波里塔尼亚,在文化传统、经济模式等方面差距很大。直到1911年的意土战争,意大利吞并昔兰尼加、的黎波里塔尼亚,将两地合并并命名为利比亚(Libya),才创建了现代利比亚的雏形。由以上※※沿革可以看出,利比亚是个毫无※※积淀的人造国家,从意大利人搞出利比亚至今,恰好100年整,如果从独立的利比亚伊德里斯王朝(Idrisid dynasty)开始算,至今不过60年。
  
  利比亚的两大城市的黎波里、班加西,分别在版图两端,尤其是的黎波里,非常靠近突尼斯边境。整个国家大致呈现两头蛇布局,不问可知,两大城市的居民互相看不上。从整体上看,利比亚属于东北非,西北非的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才算马格里布,但卡扎菲的利比亚还是加入了马格里布联盟,导致另一个北非国家埃及,孤立于北非。如果利比亚只有的黎波里塔尼亚,那么卡扎菲加入马格里布无可厚非,但利比亚还有传统上属于埃及的昔兰尼加,那么只能认为卡扎菲觉得埃及是他的头号大敌,必须依靠马格里布的集体力量来对抗埃及。对内,上校的国策是抬高西部,打压东部。

===== 利比亚局势图,红线是东经19度,我认为利比亚会沿着红线分裂。即使能统一,也会事实分裂,的黎波里和班加西成为平行首都,否则无法平衡东西的利益和地位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6章 一生之敌
  提奥多西的第一任妻子,是Aelia Flaccilla,他们俩有3个孩子,其中2个男孩,分别是长子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 378~383~395~408)、次子霍诺留(Honorius, 384~393~395~423),1个女儿—幼年夭折的Aelia Pulcheria。大约在385年,Aelia Flaccilla去世,身为皇帝的提奥多西,很快就续弦另娶,新皇后是瓦伦提尼安一世的女儿,格拉提安皇帝的妹妹加拉(Galla),这样提奥多西就与瓦伦提尼安王朝搭上了亲戚。加拉生了3个孩子,长大成人的只有一个女儿—生于392年的普拉西迪娅(Aelia Galla Placidia),394年,在老公的弗里基德河战役前后,加拉死于难产。
  
  395年提奥多西驾崩时,他是个鳏夫,在世的子女有 3位:17岁的阿尔卡狄乌斯、11岁的霍诺留、3岁的普拉西迪娅。在此之前的383和393年,阿尔卡狄乌斯、霍诺留就已经相继被老爹册立为东、西部皇帝,所以提奥多西去世时,罗马帝国便在哥俩之间分家,双方以东经19度为界。后世史家将395年视为罗马帝国分裂的年份、西方※※的标志性时间点,不过从当时的罗马人看来,这只是帝国的多次分治之一,根本不足为奇。1国2帝乃至3帝、4帝,都是帝国常态,阿、霍兄弟只能叫分治,不能叫分裂。事实上,直到 800年查理曼当上皇帝,法统上的罗马帝国,从来没有分裂过。

说到这里,笔者要扯几句闲话。东经19度是罗马帝国的传统东西分界线,它对地中海世界的地缘影响极为深远,余波荡漾至今,今天热热闹闹的利比亚局势,上世纪的南斯拉夫分裂,都是围绕东经19度线展开的。

===== 罗马帝国的分治 =====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281
主题: 56
帖子: 1945
注册: 2008年1月
好文章, 吗克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随着阿波加斯特、欧根的败亡,罗马帝国再也不会容忍※※※之外的宗教了,象征着罗马传统文化和信仰的胜利之神维克托瑞(Victory)的祭坛,永久失去了搬回罗马元老院的机会。罗马※※※、罗马帝国都以武功立国,胜利之神维克托瑞(Victory)是最受罗马朝廷和百姓尊崇的神明之一。君士坦丁※※于马尔维桥战役击杀伪帝马克森提乌斯,占领罗马城之后,为了表明自己与传统宗教决裂,下令将维克托瑞的祭坛搬出元老院。到了360年代,叛教者尤利安又把祭坛搬回元老院。之后格拉提安皇帝在米兰主教安布罗西(Ambrose)的影响下,再次将它搬出元老院,还放弃了罗马皇帝的头衔之一—首席祭司(pontifex maximus),或者说他是最后一个用过这个头衔的罗马皇帝。384年,老派官僚 Symmachus 建议瓦伦提尼安二世将祭坛搬回到元老院,他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条条大路通上帝】(many ways to reach God),安布罗西的回应非常直截了当:【通上帝路只一条】(only one way to reach God),最终阻止了瓦二搬回神坛的念想。等提奥多西一统天下,传统宗教彻底丧失翻盘的机会。提皇帝做的另一件大事,是在393年结束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理由是奥运会是希腊传统宗教的遗毒,与※※※义冲突。

就在统一罗马帝国的次年—395年1月17日,提奥多西病逝于米兰,终年48岁,在位16年。鉴于他对※※※事业的伟大贡献,※※※会授予他※※(the Great)的称号。笔者给提奥多西的称号是【世祖武皇帝】,与晋武帝司马炎的称号相同,提奥多西与司马炎的共性,是都统一了各自的帝国,死后都帝国分裂、蛮族横行。
  
  欲知提奥多西去世后的罗马帝国,会往何处去,请看下一章《一生之敌》。
  ========================= 本章结束,谢谢观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表面上看,阿波加斯特的所作所为,与罗马※※上的众多内乱没什么区别,但深究一下就会发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迹象。首先,日耳曼人或日耳曼人为核心的军队,在帝国军政界的地位日益增长,直到其代表人物阿波加斯特杀害皇帝,完全掌控半个帝国。其次,虽然蛮族的实际地位已经如此之高,却还不能像之前的军头那样,公然披上紫袍称孤道寡,只能退而求其次,躲在幕后做太上皇。第三,蛮族军队与罗马百姓的关系非常恶劣,严格的说蛮族不是罗马公民或臣民,对帝国没有忠诚和归属感,他们参军完全是为了军饷和战利品,本质上说他们是雇佣兵。此时罗马已经完全丧失了对外扩张能力,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防御战和※※,在帝国境内行军打仗的蛮族军队,军纪涣散,四处扰民,民愤极大。在这种局面下,蛮族将领自知当不了皇帝,便退而求其次,拥立罗马人做傀儡皇帝。最后,日耳曼等蛮族多信阿里安派,而罗马人多信尼西亚派,这也是阿波加斯特们不能做皇帝的重要原因。日后克洛维的法兰克王国能成为西欧最成功的蛮族国家,与克洛维及其徒众接受了尼西亚派信仰,有着直接关系。
  
   欧根是个修辞学家,深受希腊哲学和文化熏陶,在信仰上,他是个并不虔诚的※※徒。为了巩固权位,他处处与虔诚的※※徒提奥多西唱反调,积极寻求异※※支持,对抗提奥多西的※※化政策。异※※们则将其视为新的尤利安,纷纷聚拢在他的周围。对西部的异动,提奥多西也采取了相应措施,393年1月,他任命次子霍诺留为西部副帝。此时霍诺留只有9岁,根本不可能执政,提奥多西这么做,显然是要分欧根和阿波加斯特的权力,欧根和阿波加斯特对此表示不能接受,这样帝国东西2个朝廷只能分道扬镳,各自调兵遣将,准备用※※来解决纠纷。
  
  394年5月,经过周密准备的提奥多西,率领阿德里安堡战役以来最大规模的罗马大军西征。不过这支军队已经与此前的罗马大军有着本质不同,军队的核心不再是罗马人,而是军纪败坏却战斗力强悍的日耳曼人。在他的军队中,有2位蛮族年轻人最令人瞩目。一位是皇帝的干女婿,汪达尔人斯提里科,另一位是西哥特※※阿拉里克。
  
   斯提里科(Stilicho)大约生于359年,他的父亲是汪达尔人,母亲则是罗马人。他长期在提奥多西手下服役,383年受命出使萨珊帝国,与沙普尔三世谈判亚美尼亚事务。据说他的翩翩风度打动了躲在幕后的萨珊公主的芳心,不过已经订婚的他,为了避开公主的情书和国王的宴会,躲到泰西封的郊外去打老虎,直到规定的出使日期满了为止……据说从此之后,不幸的老虎就在萨珊境内绝迹了。他的妻子是提奥多西的弟弟霍诺留的女儿—塞蕾娜(Serena),由于霍诺留早死,提奥多西收养侄女为养女,所以斯提里科实际上是皇帝的侄女婿。
  
   阿拉里克大约生于370年,是个纯粹的西哥特人,376年为躲避匈人的追杀,而随西哥特※※阿塔纳里希进入罗马帝国境内。382年,坐上东罗马皇位不久的奥多西皇帝,与阿塔纳里希签订《君士坦丁堡条约》,从此西哥特-阿兰蛮族在罗马帝国境内建立起自己的半独立王国,蛮族战士则以盟军(foederati)的身份在罗马※※服役。条约签字后不久,阿塔纳里希就去世了,使西哥特人群龙无首,在提奥多西的分化瓦解之下,刚刚有些摸样的西哥特王国被皇帝实际控制了,否则罗马帝国大分裂的局面将提前100多年出现。出身西哥特贵族家庭的阿拉里克,与多数同胞一样,很早就以罗马盟军的身份,投身军旅生涯。由于作战勇敢、武艺高强、组织能力卓越,很快就成为西哥特人的※※。这次皇帝组织大军西征,他率领自己的部曲,以方面大将的身份加入了皇帝大军。虽然笔者不能确定在此次远征之前,阿拉里克是否就与斯提里科共事,但此战之后,他们俩的斗争就成为此后20年的罗马※※的主旋律。无论如何,由于汪达尔人与西哥特人是世仇,这2位年轻人的关系一直很恶劣。如果再加上他们即将面对的敌人—法兰克人阿波加斯特,民族大迁徙中的三大日耳曼族群—法兰克、汪达尔、哥特,这次都到齐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392年,似乎永远也长不大的瓦二已经21岁了,做了多年傀儡的他,对专权跋扈的蛮族将领阿波加斯特日益不满。另一方面,靠一刀一枪、出生入死才赢得富贵的阿波加斯特,对含着金勺子出生的瓦二也100个瞧不起。最终,阿波加斯特在5月16日谋杀了瓦二,瓦伦提尼安王朝灭亡。一开始,掌握了西部实权的阿波加斯特,提出拥立提奥多西的长子阿尔卡狄乌斯为西帝,不久阿波加斯特便改了主意,转而另立自己的老友、资深官僚欧根(Eugenius)为西帝。对这个结果,不想让儿子去西部做傀儡和人质的提奥多西,给予了承认。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毫无疑问,提奥多西对西部的裁决,对3位皇帝而言都是权宜之计,注定不能长久。首先沉不住气的,是西帝马格努斯,他于387年率领大军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军北意大利,直扑瓦二的首都米兰。只有16岁的瓦二抵挡不住,与其母查士丁娜(Justina)逃往东部,向东帝提奥多西寻求避难和援助。早已羽翼丰满的提奥多西自然不能坐视马格努斯挑战自己的权威,他迅速率军西进讨伐马格努斯。388年8月,马格努斯兵败投降,提奥多西对这位身为阶下囚的老战友毫无怜悯之情,8月28日,马格努斯被处决,结束了他的5年皇帝生涯。
  
   按中国的常规,击杀马格努斯的提奥多西,完全可以趁机一统天下,成为整个帝国的皇帝,不过罗马的政治生态却不是这样,东西分治已经是帝国常态,至少在现阶段,提奥多西还没有下定决心兼并西部,尤其是他的2个儿子还没有成年,还不如让瓦二继续做自己的被保护人呢。除了保留瓦二的皇位之外,提奥多西还采取了另一个措施—迎娶瓦二的姐姐加拉(Galla),靠与瓦伦提尼安王朝的联姻,巩固自己的地位。再往前追溯,374年,提奥多西的大舅哥格拉提安,迎娶了君士坦丁※※的孙女君士坦缇娅(Flavia Maxima Constantia)为妻,这样提奥多西又与君士坦丁王朝拉上了亲戚。而根据君士坦丁王朝的自我宣传,君士坦丁王朝的开创者—康斯坦提乌斯一世,是克劳狄二世 (Claudius II 268~270)的弟弟的外孙子。就这样,提奥多西通过与加拉的婚姻,与多个王朝搭上了转折亲。
  
   388到391年间,提奥多西一直在意大利盘桓,将东方老巢交给了长子阿尔卡狄乌斯(Arcadius)管理。阿尔卡狄乌斯于377或378年生于西班牙老家,383年被父亲册立为共治皇帝,提奥多西让他主管东方时,只有10多岁,并无独立执政能力,提奥多西没有兼并西部,其真正原因可能在此。391年,提奥多西回到君士坦丁堡,但他留下法兰克裔心腹大将阿波加斯特(Arbogast),充当自己的代理人,监护瓦二,并实际管理西部。阿波加斯特出身于西罗的军人世家,他的叔叔(或舅舅)是以西罗派遣军司令的身份,参加了阿德里安堡战役的日口蘑(Richomeres)。阿德里安堡战役后,阿波加斯特多次与哥特人作战,直到成为提奥多西的爱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背面是他的的专有圣火坛,基座细长,造型简约,底部有丝带装饰,火坛的两侧分别是皇帝和一位皇子。爷俩相面而立,双手持握权杖或仪式用品。特殊之处在于,银币上首次出现了铸币厂的花押或商标,花押位于火焰的右侧,火坛右侧皇子手持的权杖左侧。
  
  ===== 巴赫兰四世和2位先皇的皇冠。有鹰翼和前方垭齿,无脑后丝带 =====
  
  巴赫兰在即位之前,受封为克尔曼沙(Kermanshah),即克尔曼王。克尔曼(Kerman)在中※※料中叫做乞儿漫,位于今伊朗东南部,自古以来就是伊朗东南的最大城市,位于伊朗通往印度河流域乃至印度次大陆的交通要道上,所以历来是伊朗的边防要地。巴赫兰四世即位后,以自己的头衔建设新城克尔曼沙(Kermanshah)。该城也译作克尔曼沙赫、克尔曼沙阿,位于伊朗高原的西部,背靠古都埃克巴坦那(Ecbatana, 今哈马丹),面向两河平原,扼守两河平原通往伊朗高原的交通要道,著名的伊朗石刻集中地,拥有贝希斯敦石刻、本文多次提到的Taq-e Bostan,就在克尔曼沙城郊,用于向过往行人、客商展示皇家声威。两伊战争期间,克尔曼沙赫是两伊军队反复争夺的焦点,导致该城元气大伤,至今也没缓过劲来。
  
  ===== 左侧的红点是伊朗西部门户克尔曼沙赫,右侧的红点是克尔曼 =====
  
   与2位前任一样,巴赫兰四世的对外政策也很内敛,无意或无力招惹东罗皇帝提奥多西。对提奥多西而言,他面临的内政问题要多于巴赫兰,所以双方互通使节,重申了对亚美尼亚的瓜分和睦邻友好。早在383年,不列颠督军马格努斯-马克西慕斯 (Magnus Maximus)攻杀罗马西帝格拉提安,并自立为帝,还打算继续东进,兼并瓦伦提尼安二世治下的意大利。马格努斯是提奥多西的老战友,他俩在不列颠共事过,互相知根知底,提奥多西显然不愿意直接面对马格努斯,于是在他的调停和裁决下,马格努斯占据不列颠和高卢,瓦二拥有意大利和阿非利加,提奥多西和马格努斯之间以虚弱的瓦二做隔离墙和缓冲,继续一国三帝的政治格局。
  
   再往前追溯,罗马天下属于瓦伦提尼安一世开创的瓦伦提尼安王朝,瓦一坐镇西部的米兰,东方给了弟弟瓦伦斯。瓦一死得早,西部分给2个儿子格拉提安和瓦二,这样罗马帝国出现了3位皇帝,地位最高的皇帝成了瓦伦斯,其次才是格拉提安。瓦伦斯死于阿德里安堡战役之后,东帝的位置空缺,最后格拉提安任命提奥多西为帝,这样罗马依然有3位皇帝,格拉提安成了地位最高的皇帝,提奥多西最多只能排名次席,毕竟他与瓦伦提尼安王朝毫无血缘关系,还是格拉提安册立的。格拉提安被马格努斯处决之后,瓦二年龄太小,只有13岁,所以在3位罗马皇帝中,提奥多西成了第一皇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巴赫兰四世的银币 =====
  
  他的的银币正面文字为:【马兹达信仰的捍卫者,王中王】(Defender of the Faith, Mazdayasna, King of Kings of Iran and non-Iran)。他之前的萨珊皇帝,往往在银币上使用【伊朗与非伊朗的王中王】、【伊朗的王中王】头衔,巴赫兰的头衔很简单,就是【王中王】,他之后的萨珊皇帝都沿袭了这个简单头衔,说明萨珊朝廷认为伊朗和周边地区已经是帝国的稳固领地了,无需再使用【伊朗和非伊朗】来画蛇添足。他的皇冠的特征,在于两侧有鹰翼,与巴赫兰二世、霍尔米兹德二世的皇冠相似,区别是前方有个巨大垭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9.848
主题: 13
帖子: 3265
注册: 2008年7月
============================== 继续更新 ==============================
  
  第5章 波澜再起
  
  388年,沙三去世之后即位的,不是其子而是其弟弟—巴赫兰四世(Bahram IV)。他是继273年巴赫兰一世继承霍尔米兹德一世,379年阿尔达希尔二世继承世祖沙普尔二世以来,第3位兄终弟及的皇帝。笔者在前文中说过,萨珊朝的皇位继承,不是皇帝自己就能决定的,需要有僧俗贵族的共同同意。虽然萨珊的皇权远远强于罗马,却依然比中国的弱得多。僧俗贵族在朝政上有着很大发言权,对不符合他们利益或意愿的皇帝,他们会毫不犹豫的加以废黜乃至杀害。从巴赫兰一世离奇继承霍尔米兹德一世以来,超过一半皇帝是由权贵们拥立或废黜的,由沙三的神秘死亡,以及巴赫兰四世的日后横死来看,巴四的即位也绝非正常接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ZT——[西事纪闻]飞腾的火焰 萨珊波斯四百年(超长慎入)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