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主题管理员:情枭的黎明]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78551 回帖:2500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1
地宫内的※※天王(四)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30
地宫内的※※天王(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9
地宫内的※※天王(二)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8
地宫内的※※天王(一)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7
鎏金双轮十二环银锡杖

杖长1.96米,重2.39公斤,用金2两,银58两,

ZT
    地宫唐密法器,可以锡杖为代表。锡杖,又作声杖、智杖、德杖、鸣杖、金锡,略称杖。为比丘十八物之一,即比丘行路时应携带之道具。原用于驱赶毒蛇害虫等,或乞食时振动锡杖,使人远闻即知。律许老比丘持杖扶身,后世则成为法器之一。大比丘三千威仪列举持锡杖之因由:一者为蛇虫故,二者为年老故,三者为自卫故。又列举持锡杖有25种限制,如见佛像时,不得使杖头有声,不得以杖指人,或书地作字,可见其用法之严。锡杖由锡、木柄、樽(铜套)三部分组成。锡是杖头,成塔婆形,附有大环,亦悬数个小环。锡杖不同于禅杖,禅杖是防止修行的僧徒打坐时睡觉所用,一般多用软头来敲打信徒。锡杖为法器,是修法的人必持之物。因其在震动时,音似锡声,故名锡杖。持锡杖者多为高僧,是显示修行和功德的标志。四股十二环,表示四谛十二因缘,这是佛门的基本教义和理念。持之可除烦恼,断欲念。
    锡杖尊体由复莲八瓣组成,锡杖下端有三栏团花纹饰,栏之间以珠纹为界,极为精细。杖身中空,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憨可掬,神情动人。锡杖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杖首用银丝盘曲成双桃形两轮,轮顶有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工艺制作精致,整个造型雍容华贵、精美绝伦。可谓法器中的至宝。它是咸通十四年唐懿宗李为启迎法门寺佛骨,专门敕令文思院打造的法器,是佛教法界最高权威的象征。比藏于日本正仓院号称“锡杖之王”的二股六环白铜头锡杖等级更高、形制更宏伟。
    密教认为锡杖为菩萨的标识物,唐代皇室崇信密宗,因此,这枚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银锡杖与密教有着密切的关系,杖首莲座上承托的宝珠、五钴金刚杵等为大日如来之标识,反映了大日如来在密教中的崇高地位。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大量文物均被鉴定为国家一级甲等文物(国宝级),这其中更有三件至为珍贵的顶级文物,列入被称为“国宝中的国宝名录”-中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这根锡杖就是其中之一!

延伸阅读
国家文物局发出通知首批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览   中国首批64件禁止出国展出文物(组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6
系链银火筋

通长27.6厘米,上端径0.6厘米,下端径0.3厘米,链长10.3厘米,全重765.0克。

ZT
     筋,又称箸,俗称筷子。火筋,煎茶时生火挟炭的器具,所以,火筋也就成了必不可少的茶具。而古人对茶具的认识,又不同于今人,古人认为凡与烹茶饮茶有关的器具,都称为茶具。这样,煎茶烧水时生火加炭用的火筋自然也就归纳到茶具中去了。古代特别是唐宋期间的一些茶著中,凡提到茶具时,都提到了火筋。
  系链银火筋整体呈圆柱形,上粗下细,链为银丝编成。火筋上端顶部为宝珠形,其下有凹槽,环鼻嵌入其中,将两筋用链系结成一体。这件火筋,造型设计精巧,风韵雅典,充分体现了唐代制造金银器具的高超工艺水平。
  火筋,在陆羽《茶经·四之器》中称之为火筴,并说:“火筴,一名筋,若常用者,圆直一尺三寸,顶平截,无葱台勾鏁之属,以铁或熟铜制之。”其意是说,火筴鏁又名筋,和常用的相同,圆而直,长一尺三寸,顶端扁平,不用“葱台勾 ”之类装饰物,用铁或熟铜制作而成。这里说的火筋,乃是民间用的茶具,而作为宫廷或达官贵人的家用的火筋,常用金银制作而成。这件火筋作为唐皇朝向佛供俸,祈求海晏河清、国运昌盛的茶具之一,其珍贵是可想而知的了。

上述的一整套茶具均被列为国宝级文物,欲深入了解这套茶具的使用方法,请延伸阅读:
法门寺茶具与唐朝人饮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5
鎏金银波罗子

ZT
       贮茶具,可用于沥干茶叶的水分
       法门寺地宫出土之唐代银质茶具一组。系唐僖宗供奉之御前用茶具。皮日休《茶具十咏》中所列茶具有“茶坞、茶人、茶笋、茶籝、茶舍、茶灶、茶焙、茶鼎、茶瓯、煮茶”之类,而此组茶具不仅用途分类细致入微,而且做工精美绝伦,唐代茶道文化之发达,公卿贵胄生活之奢靡,由此可见一斑。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觜香。
     合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唐•郑谷 《峡中尝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高原鼠兔 发表于 2012-9-3 17:21
真是精致无比!
更难得的是黎明兄对每件宝物均有介绍,这贴价值无限呀!


高原兄过奖!

漫步高原 发表于 2012-9-3 17:29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样样都是国宝啊,
来这里看比现场匆匆而过学到的还多。
赞!


感谢支持!

24
鎏金人物画银坛子 :  唐
   
高247毫米,径132毫米,腹深112毫米,圈足径126毫米。总重883.5克。

ZT   
    1987年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是唐懿宗、唐僖宗为迎送佛真身而供奉的配套茶具中的贮藏器,共有两个,形制相同。该坛钣金成型,纹饰鎏金。深腹、平底、圈足。由盖、体和足三部分组成。盖为四瓣竖凸棱形结构,每瓣内饰一巨狮,衬以缠枝蔓草,鱼子纹地。盖钮为珠宝状,饰以二方连续的蔓草纹、鱼子纹地。坛身分成四个开光区,各为壶门形画面,上有四组人物图案,其中分别錾仙人对弈、伯牙捧琴、箫史吹箫、金蛇吐珠。第一组:两人相对跽坐于蒲团上,一人捧杯,一人吹笛。第二组:一人双手抚琴跽坐于蒲团上,一侧双鹤振翅欲飞。第三组:一蛇口含宝珠,一人举手作接珠状,称"随候得珠"。第四组:一人吹笙跽坐于蒲团上,身旁一凤鸟翩翩起舞,称为"吹笙引凤"。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2.203
主题: 99
帖子: 2825
注册: 2003年5月
优质内容勋章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样样都是国宝啊,
来这里看比现场匆匆而过学到的还多。
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381
主题: 7
帖子: 5060
注册: 2010年4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9-2 17:22
10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    唐代

直径12.8cm,链长24.5cm,重547克。

ZT
    系唐僖宗所供奉。乃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香囊囊盖、囊身各作半球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相扣合,一侧以铰链连接,另一侧则以勾环相连。香囊外壁錾饰十二簇分布均匀的团花,团花内分饰四只或两只飞蛾,纹饰鎏金,香囊内有一个钵状香盂及两个平衡环,香盂用短轴铆接,内、外平衡环间也以短轴铆接,在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这种陀螺仪原理,欧洲17、18世纪才掌握,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世纪之前,已熟练的运用了这种技术。
    香囊两件均为鎏金银质,一大一小。二者构造相同,以两半球扣合构成囊体。囊内铆接二持平环和香盂,持平环之间及内环与香盂之间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保持平衡。囊体镂空,供香气溢出。
    香囊在当时是一种熏香用器,其钵内放置香料,点燃后香气从镂空处外飘,以改善室内的空气。香囊以前出土较多,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均有发现,英国的哈克期美术馆,日本的正仓院也均藏有※※唐代的银香囊,不过以前人们都称其为“熏球”,而法门寺地宫 ...

真是精致无比!
更难得的是黎明兄对每件宝物均有介绍,这贴价值无限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3
鎏金银龟盒    唐代

通高130毫米,长280毫米,宽150毫米。重819克。

ZT
      是唐僖宗李儇(公元874—888年)的供奉之物。因唐代饮茶,先要将饼茶经炙、碾成细末,再过罗筛分后方可煎茶。而这件银龟茶盒,它的功用是贮存茶末,属茶具中的贮茶器具。                       
       分体钣金,焊接成型。整体呈龟状,昂首曲尾,四足内缩在地。龟甲为盖,盖甲上有龟背纹,整体造型维妙维肖。盖与腹焊有圆子母口相接。首、腹及四足中空加焊。尾部焊接。腹部供贮放碾碎的饼茶细末。取茶时,既可揭盖(甲)舀取,也可以龟口中倒出,十分方便。
  银盒作龟状,这是因为古人认为龟是吉祥和长寿的象征。唐皇室选用鎏金银龟茶盒贮茶,既显示了皇室的高贵富丽气魄,又显露了※※祈求长生不老的心态。这与陆羽《茶经·四之器》中所述的“合”(即盒),虽然用途相同,但材料、做工大相径庭。陆羽提及的茶盒,“其合以竹节为之,或屈杉以漆之”,材料用的是竹节或杉木,再涂上油漆就是,无须银质加鎏金,这大概就是民间茶具与宫廷茶具的一个重要差别吧!

延伸阅读
法门寺出土唐代宫廷茶具综述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2
鎏金仙人驾鹤纹壶门座茶罗子
    
高95毫米,身长134毫米,宽84毫米。屉长127毫米,宽75毫米,高20毫米。座长149毫米,高20毫米。重1472克

ZT
        器形为长方体,由盖、罗、屉、罗架、器座组成,均为钣金成型,纹饰涂金。盈顶盖面錾两体首尾相对的飞天,头顶及身侧衬以流云。盖刹四侧各饰一和合云,两侧还饰如意云头。刹边饰莲瓣纹,盖立沿饰流云纹,罗架两侧饰头束髻、着褒衣的执幡驾鹤仙人,另两侧錾相对飞翔的仙鹤,四周饰莲瓣纹。罗、屉均作匣形。分内外两层,中夹罗网。屉面饰流云纹,有环状拉手。罗架下焊台形器座,有镂空的桃形壶门。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1
鎏金银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

通高27.9厘米、盖高11.2厘米、盘高1.6厘米、架高15.8厘米、盘口径7.8厘米、外径16.1厘米、腹深1.5厘米,重564克
ZT
       盛贮椒盐等佐料用。唐人吃茶需加添椒、盐等佐料。宋代苏轼尚有“芽茶得盐,不苦而甜”的说法。钣金浇铸焊接成型,纹饰平錾、模冲鎏金。由盖、台盘、三足架等组成。盖上有莲蕾捉手,中空,有铰链可开合,下焊接盘曲的银筋与盖相连。盖心饰团花一朵,盖面饰摩羯四尾,盖沿饰卷荷。台盘中心下凹,直口,宽沿,浅腹,平底。宽沿上捶刻以海石榴为花蕊的双层莲瓣,瓣尖饰以扇形花蕊,平底饰莲蓬。三足支架上錾文:“咸通九年文思院造银金涂盐台一只,并盖重一十二两四钱,判官臣吴弘綦、使臣能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20
鎏金壶门座茶碾子    唐代

通高71毫米,长274毫米,重1168克。轮径89毫米,边厚6毫米,中厚22毫米,轴长216毫米

ZT
       由鎏金壶门座茶碾槽架和纯银祸轴二件组成。通体呈长方形,由碾槽、辖板、槽身、槽座四部分组成。槽呈半月弧形,口沿外折,与槽座铆接,为祸轴滚槽。辖板呈长方形,插置槽口,两端呈如意云头状,中间焊一宝珠形小捉手,以便抽动开合。捉手两边各錾一只鸿雁,衬流云纹。槽身截面呈凹状,碾槽嵌置其中,项面两端亦为如意云头饰三朵流云纹,侧面两壁镂空壶门。壶门间饰两躯相向天马,并间有流云纹。槽座上承槽身,两端作云头状,周边饰20朵扁平团花,有錾文:“咸通七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共重十九两”。纯银祸轴为浇铸成形,自铭“祸轴重一十一两”。碾轮轴心围饰莲瓣团花一幅及流云纹一周。两端细而中间粗,两端各錾鎏金草叶纹,一端錾刻“拾柒字号”四字,及“五哥”二字,据此可知茶碾子确系唐僖宗所供奉,价值极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9
金银丝结条银笼子:

通高15㎝,厚0.2㎝,长20㎝,重355g

ZT
      法门寺地宫所藏一套金银茶具,质地精良,造型优美,工艺先进,系列完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等级最高的宫廷茶具,从中可见唐代帝王对茶文化的重视和供佛的虔诚。唐懿宗、僖宗父子重视茶具,他们下诏文思院和地方官吏打造鎏金银碾子、罗子、笼子、匙子、则子、盐台、龟台以及银火筋和琉璃茶碗拓子等造茶、饮茶的器具。在法门寺地宫所藏一些茶具上有以硬物刻划的“五哥”两字。而“五哥”乃是唐僖宗小时皇宫内对他的爱称,表明这些茶具为唐僖宗所供奉。法门寺地宫所藏宫廷茶具与陆羽《茶经》记述的民间茶具互为补充,相映生辉,使人们对唐代茶具有了更加完整、清晰的认识。
  法门寺地宫所藏这套茶具有碾茶用的鎏金壸门座茶碾子、取茶用的鎏金飞鸿纹银匙、储放茶叶用的鎏金银龟、生火煮茶用的壸门高圈足座银风炉、饮茶用的素面淡黄色琉璃茶盏和茶托,以及茶笼、茶罗、茶盆、调料盛器等,包括了从茶叶的贮存、烘烤、碾磨、罗筛、烹煮到饮用全部过程所用器具。其中属贮茶器类的金银丝结条笼子,以金丝和银丝编结而成,制作精巧细腻,玲珑剔透,是唐代金银工艺中绝无仅有的精品,代表了晚唐时期金银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此笼是盛装茶叶的器皿。笼子由上盖、提梁、笼体和足四部分组成,皆用金银丝编织而成。丝径极细,纹样呈长六角形透空,孔眼如蜂房状。提梁是用素银丝结为复层,系结于器身两端。盖体稍隆,盖与盖沿的交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连珠。盖中心为金银丝编成的浮屠状装饰物。器足由鎏金银丝盘旋成三个旋圈套,似爪形笼脚,足上部为兽面装饰。该笼出土于地宫后室,是懿宗所赐整套茶具中的一件,这套晚唐宫廷茶具为※※首次发现,弥足珍贵。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3 11:08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8
菱形双环纹直筒琉璃杯    唐代

高8.4厘米,口径8.2厘米。

ZT
       无色透明。直口、尖唇、深腹,平底微上凸,外底部有粘棒疤痕,腹壁稍外鼓。壁面装饰五组花纹,每组中间为菱纹,菱纹内饰双环纹,菱纹上下各饰三组双环纹。从这件玻璃杯的纹饰来看,它是经过模制印花的。桶形杯是※※※玻璃的常见器型,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伊朗内沙布尔发掘时,曾发现多件8~9世纪的桶形杯,但都是素面。这件玻璃杯的纹饰来看,它是经过模制印花的。桶形杯是※※※玻璃的常见器型,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有一件※※※模吹直桶杯,高10厘米,腹部和底部印满蜂房状的六角形。纹饰虽然与法门寺的这件直桶杯不同,但成形和装饰的工艺是一样的。而拉姆的《近东中世纪玻璃和石雕器》收录的玻璃杯,与法门寺出土的菱形双环纹直筒琉璃杯更为相似。法门寺还出土了一件内圈足浅黄色琉璃杯,直筒,内底部有一圈贴塑的玻璃条,起加固杯底作用。这—特点流行于波斯萨珊晚期及※※※时期,在伊朗、约旦等地均有此类器物的出土。

延伸阅读:
中国玻璃三千年
      丝绸之路对中国古代玻璃艺术的影响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3 10:1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曼曼 发表于 2012-9-3 07:04
都是令人叹服的珍宝啊。


谢曼资支持!

17
八瓣花纹蓝琉璃盘

ZT
      此盘为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玻璃器,盘作圆形,蓝色半透明,侈口平折沿,沿边较宽,颜色较深,可能与厚度有关,浅腹起棱。此盘亦为模铸成型,从色泽上来看边沿略深,腹面较浅淡,表面光泽滑润,质地纯正,造型浑圆,无瑕无痕,熔铸工艺和成型工艺均达到了相当成熟的水平。特别应该提及的是盘中用阴线刻绘的花叶形纹饰为整盘增色不少,纤纤细线看似信手刻出,但图案格局严谨有致,细线组合的黑白灰纹饰线构成一种繁密的布局,光洁的腹面、深蓝的色调衬托出人工刻线仿佛是银线嵌丝一般,给人传达出一种雍容华贵的感觉,确实是唐风流韵的再现。此花卉纹蓝色琉璃盘使人过目难忘,不愧为上乘之作。
      琉璃即玻璃。据考古发掘所知,大约在公元前 16 或 15 世纪,玻 璃器首先出现在两河流域,稍晚埃及也开始生产,罗马帝国的玻璃业 十分繁荣,先后发明吹制法,刻花玻璃和套色花玻璃。公元 8 至 9 世 纪以后,※※※玻璃业兴盛发达,一直持续到 14 世纪。中国至迟在战 国时已能制造玻璃,至汉代有很大进步,但远未达到成熟阶段,反而 有对西方之国出产琉璃的记载和赞誉。 现在,观赏这这几件蓝色刻纹玻璃盘,它们均为深蓝色透明 玻璃,盘底刻有不同的纹饰。装饰的图案虽都是属实,但极富有生气。 我们之所以把这种玻璃装饰叫刻纹是为了有别于刻花。刻纹是用比玻 璃硬的尖头材料,一般认为用钻石在成形冷却的玻璃表面浅浅地刻划 出来的单线条纹饰。而刻花则是用不同规格的砂轮在玻璃表面切割, 打磨出来的纹饰。但刻纹和刻花均属冷加工装饰工艺。这几件玻璃盘 就是以植物的枝叶、花为主题的刻纹。线条生动,图案优美。刻纹玻 璃工艺是※※※玻璃匠从罗马帝国继承下来的工艺之一,在※※※早 期流行一时,但像这样保存下来,完整无损的实属罕见。 以上这几件蓝色刻纹玻璃盘为代表的这批玻璃器的出土对我们研 究中西方文化交流,以及中外玻璃发展史都提供了难得的实物依据。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3 09:45 编辑

以下内容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3 10:58 补充
法门寺地宫出土※※※琉璃器之研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19.338
主题: 36
帖子: 33312
注册: 2006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都是令人叹服的珍宝啊。 本帖最后由 曼曼 于 2012-9-3 07:0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6
枫叶纹描金蓝色琉璃盘    唐代

高2.1厘米,外口径15.8厘米,内腹径12.5厘米,边沿宽16厘米。

ZT
       此盘为浅蓝色琉璃料制成,熔炼工艺尚好,盘※※蓝色较重,向外放射逐渐变浅,胎薄厚均匀,可见成型工艺亦佳。腹面描金装饰,边沿满铺金色,形成金色宽边,腹中以细线绘制枫叶纹图案,向心八叶对称布局,圆外圈又以链环及短斜线填满盘面,装饰手法似借鉴汉唐铜镜的格式和情调。因以描金装饰该盘,又安放于法门寺地宫,可见此盘并非唐代实用品,是专为佛教供奉设计制作的祭祀品。因在地宫中埋藏千年以上,盘上较宽的描金处多有脱金现象,细线描金处则存留完整,整体来看此盘实为精品。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5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    唐代

口径20厘米,高2.3厘米。

ZT
      法门寺国宝文物的另一大类便是琉璃器共20件,除一套茶具属自产外,其余18件均为※※※国家的“舶来品”,这批器物,绝大部分完整如新,且多为精品,并采用了刻花、描金、釉彩、模压、贴塑等先进工艺,为※※※琉璃考古的重大发现,对研究当时的中西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中黄琉璃瓶来自东罗马地区。以刻花手法装饰默赫拉巴、艾斯里米纹的盘、碟等,使用冷加工技术制作,属典型※※※风格。又有石榴纹黄琉璃盘,是世界现存最早生产的釉彩琉璃器。时至今日,这些珍品在其产地亦属罕见。
       四瓣花纹蓝琉璃盘为吹塑成型,纹饰镌刻。侈口、平沿、浅腹、平底。盘外底心凸起,系铁棒加工痕迹。通体呈蓝色,光洁透明。盘面刻满纹饰,主体纹饰为以双线勾勒出的十字形框架,其四出部分与方框组成四个“米哈拉布”纹样,四出的尖瓣内,各刻一朵无花果叶,尖瓣之间,饰以忍冬。中间方框内刻虚实相间的小斜方格纹。刻纹和刻花都属冷加工装饰工艺。“米哈拉布”是※※※语音译,西方译为“壁龛”。是※※※最壮严、最神圣的地方,设在礼拜大殿后墙正中处的小拱门,其方位朝向麦加克尔白,以标志礼拜的方向,伊玛目率众礼拜时面向凹壁。伍麦叶王朝时,哈里发瓦利德于708年在大马士革伍麦叶※※寺首建米哈拉布。早期的米哈拉布周围无任何装饰,后在小拱门周围、内壁及窑殿内顶部均雕刻绘制有精美的《※※※》文和花卉几何图案,庄严肃穆。※※※※寺的“米哈拉布”均在大殿西墙中间,代表着麦加方向。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2 21:38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4
宝帐镜花

ZT
      宝帐镜花置于地宫后室顶部石质帐盖下,中心有一铜镜,边缘莲叶上套置银坠饰用以垂吊帐幔,其木底上有供养人发愿文。
    供养,也是一个佛教名词。简单地说就是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还可以分作财供养和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物叫财供养;修行积德,利益众生叫法供养。在佛教中,具备上述供养行为的人,称为供养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3
紫红罗地蹙金绣流云纹案裙

ZT
       在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皇室供奉700余件丝锦织品中,其工艺多采取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等手法。经专家研究发现,过去称之为的“捻金线”应称为“缠金线”,这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唐代丝织工艺的最高水平。
     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皇室供奉的丝锦织品种类齐全、工艺精湛,被誉为中国唐代丝织品的宝库。尤以用缠金线的织金锦和蹙金绣最为珍贵,形成了法门寺丝织品的一大特色,成为研究唐代金线装饰工艺、艺术和※※的珍贵资料。由唐代缠金线派生的织金锦和蹙金绣等工艺,对后世纺织品中的用金技术产生重大影响,比如唐锦、蜀锦、宋锦、云锦等,尤其是云锦,以用金线为其特色。
  以法门寺地宫出土缠金线为研究对象,通过显微镜和SEM的观察,反映了缠金线和芯线的形貌,揭示了缠金线和芯线的结构特征,并测量了相关尺寸等;通过EDS分析检测,对缠金线的合金成分进行了检测,为系统研究古代纺织品中的用金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过去一直称为“捻金线”,借用的是纺织工业上普遍使用的术语:通过加捻把许多短纤维集束成一细长而又有一定物理机械性能的纱线。但是,显微观察显示,“捻金线”的成型是“缠绕”而成,并未经过“捻”的过程,因此,“捻金线”应称为“缠金线”。
  缠金工艺结构分为金箔层、芯线材质,能谱分析表明,制作金线所用的“金”并非纯金,实际上是金-银合金,先把金锤打成薄薄的金箔,裁成条,然后缠绕在用本色或红、黄色蚕丝作的芯线上,形成了今天人们所能看到的唐代缠金线。缠金线的直径一般在125-550微米之间,在100-200微米之间的缠金线样品占30%,在300-400微米之间的缠金线样品占37%。
  金箔的制作可分为八个步骤,大多金箔条的宽度在240-800微米之间,极少超过800微米;制作的金箔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只有2.4微米至5.8微米,操作时,不能呼吸过重,因为这时的金箔极易被喘气吹飞。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2
红罗地蹙金绣随捧真身菩萨佛衣模型

ZT
      地宫中发现的700多件丝织品,几乎囊括了有唐一代所有的丝绸品类和丝织工 艺,堪称唐代丝绸的宝库,是唐代丝绸考古的空前大发现。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盛唐真丝制品,被誉为“中国唐代丝绸的宝库”。是缠金线的织金锦和蹙金绣最为珍贵的使用。盛唐时期丝织品罕使用金箔,只有皇家才能例外。现代显微观察分析下,法门寺地宫出土大量纺织品残块,慢慢“解构”,原来工艺结构分为金箔层、芯线材质。
  通过考古人员对法门寺出土丝织品专项研究表明,金不是纯金,含15%左右的银成分。将它打制成很薄的金箔,裁成细条后,缠绕在芯线上。金箔的厚度薄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只有2.4微米至5.8微米。缠金(银)线的直径在0.3毫米至0.6毫米之间。“这么薄的金箔中间居然没有加东西,打制中很容易断裂。”省考古研究院总工程师杨军昌说,金韧性不好,越薄越脆,所以宋以后金箔中间都会加纸,一是为了节省成本,二是为了加强韧性。
      在地宫出土的大量的丝织品中。最为精美的是红罗地蹙金绣随捧真身菩萨佛衣模型一套五件,以及包裹佛指用的锦套一件。这组衣物原置于鎏金银菩萨捧真身像手捧的漆盒内,包括上衣、下裳、袈裟、案裙和坐垫,按比例缩小成身高约10厘米左右。这件菩萨名为捧真身,可知唐代皇帝在迎佛骨回宫过程中,就是将其置于菩萨所捧的荷叶盘上的。但重新埋入地宫时,佛骨被置于宝函之中,另捧于菩萨手上的这些衣物,则应该是为佛祖特制的衣物模型。这套衣物所用原料均为降色罗地蹙金绣面,绢里。上衣绣满了折枝花卉,花心有一颗珠;下裳和案裙饰以云纹,袈裟图案最为复杂,采用七节二十一水田格,格上绣着盛开的莲花;坐垫于跪拜时用作膝垫,绣有正面莲花。蹙金绣是一种用捻金线在织物表面盘成图案,然后以其他丝线把金线固定的绣法。这套衣物是目前发现保存最好的唐代蹙金绣品。
  此外,在一个腐朽的白藤箱里堆积的丝绸达780层,有23厘米厚,若铺展开来,面积可达400多平方米。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随葬物帐碑上详细记载了当时供奉的各种物品名称,其中有丝、帛、罗、花罗、绘罗、可幅绫、缭绫、织成绫、赭黄熟绿绫、细异纹绫、白异纹绫、织成绮线绫、绮、龙纹绮、辟邪绮、锦、金锦、金褐、银褐、白叠、夹缬、绣、蹙金绣等,包括丝、棉、毛等各种材料的织物。这些织物,无疑是晚唐时期染织业最高水平的代表。其中最有价值的是用金线显示花纹的织金锦,所使用的拈金线极为精致。但可惜的是,目前的文保技术还不能将其揭开,由于总体保存状况不佳,大部分仍被封存于冰箱之中。日前,中国文物部门正在与德国合作,共同攻克这一文保难题。

左上:紫红罗地蹙金绣半臂    右上:紫红罗地蹙金绣流云纹案裙

左下:紫红罗地蹙金绣襕    左下中:紫红罗地蹙金袈裟   左下右:紫红罗地蹙金绣大团花拜垫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2 19:5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高原鼠兔 发表于 2012-9-2 18:09
看着这物件就有一种神秘气场在的感觉!


的确!

11
鎏金鸿雁纹壶门座五环银香炉    

通高14.5、炉盘口外径23.6厘米

ZT
     盘底外壁有“五十两臣张宗礼进”

延伸阅读:
从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看古今香炉的差异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2 18:38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7.381
主题: 7
帖子: 5060
注册: 2010年4月
情枭的黎明 发表于 2012-9-2 11:25
过奖了,复制粘帖给感兴趣的朋友节省些时间而已。

4
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   唐(618-907)

钏面直径4.6厘米,钏面(戳高)2.8厘米,总重216.5克

ZT
      钏体作双弧形,带椭圆形钏面,钏面凸出于环处成圆戳状,外缘绕一周莲瓣,后缘饰一周流云纹,仰莲流云纹底上饰四出十字三钴杵纹,亦称羯磨金刚杵纹,十字交叉的中心部分凸成圆铸珠状。钏体纵截面略成立式凹形,内为素面白银,外为联珠蔓草纹,五线三钴杵纹分布其间。铸造成型,钣金、焊接而成。纹饰鎏金,鱼子纹衬地。
    鎏金带钏面三钴杵纹银臂钏出土于法门寺地宫后室,共六枚,分为两式。一式带椭圆形钏面,共两枚;另一式全部素面,共四枚。后室布局为密宗曼茶罗坛场,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密宗作法坛场。六枚臂钏出土时放置在地宫中心熏炉上,无疑为密宗法器。但在唐代文献中,臂钏却被称作随求。随求观音多臂,这钏应是随求手臂上的装饰品,故唐人给这种密教特有器物贯以“随求”菩萨之名,以示其特有和专用。随求菩萨有八件法宝,称八庄严。《造像度量经解》说“五部等报身佛相,以八件宝饰为庄严。何者为八件?一宝冠,即五佛冠也,二耳环,三项圈,四大缨络,五手钏及手镯,七珍络珠腋,八宝带也,谓之大饰”。所谓手钏 ...

看着这物件就有一种神秘气场在的感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10
鎏金双蛾纹银香囊    唐代

直径12.8cm,链长24.5cm,重547克。

ZT
    系唐僖宗所供奉。乃唐代香囊存世品中迄今发现最大的一枚。香囊囊盖、囊身各作半球状,上下对称,以子母口相扣合,一侧以铰链连接,另一侧则以勾环相连。香囊外壁錾饰十二簇分布均匀的团花,团花内分饰四只或两只飞蛾,纹饰鎏金,香囊内有一个钵状香盂及两个平衡环,香盂用短轴铆接,内、外平衡环间也以短轴铆接,在圆球滚动时,内、外平衡环也随之转动而香盂的重心始终不变,使香盂面始终保持平衡状态。这种平衡装置,与现代运用于航海、航空上的陀螺仪原理完全相同,这种陀螺仪原理,欧洲17、18世纪才掌握,而我们的祖先,早在8世纪之前,已熟练的运用了这种技术。
    香囊两件均为鎏金银质,一大一小。二者构造相同,以两半球扣合构成囊体。囊内铆接二持平环和香盂,持平环之间及内环与香盂之间成直角相互支承,使香盂保持平衡。囊体镂空,供香气溢出。
    香囊在当时是一种熏香用器,其钵内放置香料,点燃后香气从镂空处外飘,以改善室内的空气。香囊以前出土较多,西安何家村窖藏、沙坡村窖藏均有发现,英国的哈克期美术馆,日本的正仓院也均藏有※※唐代的银香囊,不过以前人们都称其为“熏球”,而法门寺地宫《物帐碑》明确记载其为“香囊”,则更正了以前考古定名的错误。同时,我们也明白了“安史之乱”后唐玄宗从四川返回长安,让高力士到马嵬坡寻找杨贵妃尸体时,“唯香囊在”之香囊不是用香料和丝织物缝制的香包,而是以金银制成的熏香器皿。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9
鎏金镂孔五足朵带铜香炉     

ZT
     通体鎏金,由炉盖、炉身组成,盖、身以子母扣开合。盖面镂空。
   香炉:也叫熏炉、火炉,为大乘比丘十八物之一,亦为佛前或坛前的三具足、五具足之一,是佛事六供或十供常用的首要供具,又是密教修法必用之法器。以炉熏香是※※古代生活中常见的美化和卫生措施。到了唐代,无论是奠天祭地,供养释迦,礼敬老子,尊宗礼祖,都要点香熏香。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香炉充分说明,古代人同样有着强烈的审美意识,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美好的生活方式,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佛教焚香风习。
本帖最后由 情枭的黎明 于 2012-9-2 16:37 编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8
素面壶门座高圈足银风炉

    通高56厘米,盖高31.3厘米,盖沿外径23.2厘米,炉正身高25.2厘米,口径20.7厘米,腹深16.5厘米,足沿外径34.6厘米,重3920克。

ZT
  钣金成形,通体素净,由炉盖和炉体两部分组成。炉盖为半球状塔形,盖沿下折,形成三层渐收的棱台,犹如塔的基座,其上为三层仰莲承托的宝珠形莲蕾。炉身敛口、深腹、平底。口沿亦为三层渐收的棱台,每层棱台的外缘六曲。腹部上小底大,腹壁为内、外两层相铆合,内层分作六块与炉底铆接;外层即为圈足座,其腹部以下镂空六个壶门,底部与外折的足沿相接。炉身两侧口沿下各铆接一提耳,炉身通体铆钉之端均饰小银花,部分已脱落。出土时盖面贴有墨书“大银香炉臣杨复恭”的签封。现已不存。   
    唐代煎茶,首先要用炉煮水。唐代陆羽在其《茶经》中这样说道: “风炉,以铜铁铸之,如古鼎形”。又说:“其炉,或锻铁为之,或运泥为之。”表明风炉通常由铜、铁,甚至揉泥制作而成。而这件唐代壶门座高圈足银风炉,法门寺地宫出土,乃唐僖宗供奉的宫廷御用茶具无论是材料与制作,还是工艺与装饰,都非常讲究,是民间风炉所无法比拟的,它为研究唐代宫廷茶文化提供了最好的证据,文物价值更是弥足珍贵。。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7
鎏金仰莲瓣荷叶圈足银碗

通高8厘米,口径16厘米,足径11.2厘米,总重223克

ZT
      敞口,腹壁斜收,平底,卷荷叶形圈足。系模冲成型,纹饰鎏金;碗壁模冲为两层莲瓣,错列排置,辨尖形成口沿。圈足为翻卷荷叶。外錾叶脉。圈足底錾文“衙内部虞侯兼押衙监察御使安淑布施,永为供养”。内足壁墨书“吼”字,系密教咒语。
  从錾文中得知,此碗为都虞侯兼押衙监察御使安淑奉献给佛真身的供养器。在制作上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工艺,即模冲、婆金、錾刻,也极想像皇家供奉器那样达到“穷天上之庄严,极人间之焕丽”的境地。从造型上看,首先在碗壁表面以模具冲压出交错排列的两层莲瓣花纹,使得本来单调呆板的碗壁立刻生动起来。凸凹与明暗对比明显,富有立体感,装饰效果很强。然后用鎏金工艺对莲瓣纹进行二次处理,打破了纯银色的苍白乏力。如果说银色代表圣洁肃穆,那么增添的金色则表现佛的高贵与至尊。最后使用各种大小、纹理不同的子,用小锤击打錾具,刻出莲瓣花纹的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密布不规则的小点构成线状叶脉纹,达到更佳的装饰目的。圈足被匠心独运地设计为翻卷荷叶状,使人联想到风吹荷叶那瞬间的美好景致。
  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工匠创造性地将节奏与韵律则运用到碗口的设计上。口沿部分系莲瓣尖簇成,一曲一折,变化无穷,它们似在相互追逐、跳动,像流起波动的云头。与微收的壁体,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莲瓣纹,翻卷的荷叶状圈足配在一起,珠联壁合,浑然天成,不同凡响。充分反映了唐代工匠娴熟超俗的技艺和金银器工业的发达。
  鎏金仰莲瓣荷叶留足银碗与何家村出上的唐代金银器在造型与纹饰上有明显不同,与同期的西方器物亦有区别。微收的斜壁,莲瓣尖口沿、矮已外撇的圈足,加L莲瓣纹、荷花纹饰这些中国古代艺术中常见的题材,表明它是晚唐作品,是在充分融合了外来影响而日趋成熟的中国化产品。在同类器物甚至法门寺那些皇室重器之中,这件银碗仍是极其出色的,不妨闭目想像:这只银光熠熠、金光闪闪、莲瓣流动、荷叶翻飞的银碗盛满圣水或圣物礼佛时,该是何等地脱凡超俗与飘逸,何等的素净、高贵与庄严。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4.323
主题: 81
帖子: 17824
注册: 2009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6
长柄银手炉    唐代

ZT
    錾铭:“咸通十年文思院造银白成手炉一枚,并香宝子共重十二两五钱”。
    手炉是可握在手中或随身提带(带有提梁)的小熏炉,类似暖炉。多为圆形、方形、六角形、花瓣形等;表面镂空,雕琢成花格、吉祥图案、山水人物等各式纹样;材质多为黄铜或白铜。
    在《法苑珠林》中,有记载天人黄琼说迦叶佛香炉:“略云:前有十六师子白象,于二兽头上别起莲华台以为炉,后有师子蹭踞,顶上有九龙绕承金华,华内有金台宝子盛香,佛说法时常执此炉,此观今世手炉之制,小有仿法焉。”  
    敦煌莫高窟画中,常可见到供养人像手持手炉的景象。例如大英博物馆的收藏中,就有敦煌之唐代设色绢本引路菩萨图,图中菩萨即手持铜手炉。  
   在古画中也可以看到不少的罗汉画及礼佛图之中手持手炉方式。我们可以看出长柄的手炉与香盒搭配使用,而且所用的香品呈颗粒状或小丸状。也就是常被称为香丸的丸状的合香或是呈小块的龙脑。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 中华博物馆探宝第一期:从陕北到岭南,八大博物馆巡礼,国宝荟萃 ★★★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