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Sony FE 镜头列表 - 最大光圈锐度画质分级 - 22/06版 [主题管理员:东成西就]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58786 回帖:63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5.071
主题: 11
帖子: 848
注册: 2002年5月
Ladiosche 发表于 2022-5-15 17:29
我觉得还是完全没有说清楚,每次成像中,CMOS只能感受到一个像素的大小,哪怕是镜头分辨率再高,对这一次成像来说,瓶颈在于CMOS。而你位移了不管是半个像素,还是四分之一像素,八分之一像素,都是从新开始一次新的成像,并不要求你镜头能分辨出这位移到底是多少啊。换句话说,哪怕你镜头能分辨半个像素,也反应不到成像上去,最后出来的效果,跟分辨一个像素的镜头,应该是没有区别的。摇摇乐的原理就是通过像素插值来提高像素,并不是通过镜头分辨率来提高像素。反推过来,如果厂家出个摇摇乐功能,摇个几亿像素出来,还得镜头支持,那这个功能的意义在哪里呢?


摇摇乐的主因是为了解决拜耳阵列排布无法让每个像素取到原始色彩的问题

彩色CMOS滤色片大多用到BGGR的拜耳阵列,最终输出实际只能分辨到两个像素宽(每个像素的颜色都依赖于和临近像素的插值)
四次位移一个像素,实际等同于让每个图像点都轮转过BGGR滤色,从而完成独立的三色采样。这样就能精准分辨到单个像素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24
主题: 3
帖子: 21
注册: 2022年3月
logical 发表于 2022-5-15 13:54
每次位移半个像素,不就多出了一倍的像素密度了吗?移动四次,就是四倍了 -- 一个镜头,如果能分辨一个像素的差异,可是分辨不了半个像素,那就无法喂饱摇摇乐了。

当然,移动半个也有误差,所以不能严格按照倍数来算。


我觉得还是完全没有说清楚,每次成像中,CMOS只能感受到一个像素的大小,哪怕是镜头分辨率再高,对这一次成像来说,瓶颈在于CMOS。而你位移了不管是半个像素,还是四分之一像素,八分之一像素,都是从新开始一次新的成像,并不要求你镜头能分辨出这位移到底是多少啊。换句话说,哪怕你镜头能分辨半个像素,也反应不到成像上去,最后出来的效果,跟分辨一个像素的镜头,应该是没有区别的。摇摇乐的原理就是通过像素插值来提高像素,并不是通过镜头分辨率来提高像素。反推过来,如果厂家出个摇摇乐功能,摇个几亿像素出来,还得镜头支持,那这个功能的意义在哪里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47.445
主题: 0
帖子: 9390
注册: 2002年10月
Ladiosche 发表于 2022-5-15 13:19
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看完了楼主的帖子~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最大的疑问在于摇摇乐上,根据我知识的极限,摇摇乐的原理是拍多张照片,每张照片以半个像素为单位轻微位移,然后通过机内或者软件进行像素的插值计算,达到高像素的目的(至于怎么计算的,红绿蓝各几个像素点什么,我实在是看不懂了),根据这样的原理来看,镜头只要能喂饱当前的相机COMS,没有任何理由喂不饱摇摇乐的情况啊…因为每次曝光也只用到了当前COMS的像素而已,至于怎么插值计算,计算出来效果好不好,锐度增加了多少,那都是软件和算法的事情,跟镜头已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

每次位移半个像素,不就多出了一倍的像素密度了吗?移动四次,就是四倍了 -- 一个镜头,如果能分辨一个像素的差异,可是分辨不了半个像素,那就无法喂饱摇摇乐了。

当然,移动半个也有误差,所以不能严格按照倍数来算。 本帖最后由 logical 于 2022-5-15 13:5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24
主题: 3
帖子: 21
注册: 2022年3月
花了一个通宵的时间看完了楼主的帖子~受益匪浅,非常感谢!
最大的疑问在于摇摇乐上,根据我知识的极限,摇摇乐的原理是拍多张照片,每张照片以半个像素为单位轻微位移,然后通过机内或者软件进行像素的插值计算,达到高像素的目的(至于怎么计算的,红绿蓝各几个像素点什么,我实在是看不懂了),根据这样的原理来看,镜头只要能喂饱当前的相机COMS,没有任何理由喂不饱摇摇乐的情况啊…因为每次曝光也只用到了当前COMS的像素而已,至于怎么插值计算,计算出来效果好不好,锐度增加了多少,那都是软件和算法的事情,跟镜头已经没有半毛钱的关系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61
主题: 45
帖子: 549
注册: 2011年10月
看淡 发表于 2021-10-24 02:28
光看 MTF 吧,FE 24mm F2.8 G 在 f/2.8 时候比 FE 24 F1.4 GM 在 f/1.4 时候强的多。LZ 的表格也是如此,24 2.8G 归为 240MP 的第一档,24 1.4GM 归为 43MP。实际 A7R4 拍书架时候,两者分辨率却差不多。请看法国博主的数据:

https://sonyalpha.blog/2019/11/10/which-lenses-to-maximise-the-potential-of-the-sony-a7riv/
https://sonyalpha.blog/2018/11/07/sony-24mm-f1-4-gm/
https://sonyalpha.blog/2021/05/23/sony-24mm-f2-8-g/

可见 LZ 的这一大堆测试实际中是多么没用

法国博主的测试结果应该是根据手中的样本镜头实测得出的结论,这样个体差异对测试结果的影响就是实实在在的了,比如上次我拿到的一只适马35 1.2 边缘和他的结果相去甚远,只和索尼35 1.8高度相同。所以看测评自己心里要有数,那都是个体的表现,而mtf曲线,我是看成品控理想状态下的平均值。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0
帖子: 1
注册: 2021年10月
等大佬更新永诺50 fe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071
主题: 11
帖子: 848
注册: 2002年5月
The_Juz 发表于 2022-5-10 09:00
榜单可以更新了哈哈哈,调皮的键盘侠路过


哈哈,感谢兄弟帮顶。
再等等 Sigma 新50出来,养养肥一起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07
主题: 18
帖子: 468
注册: 2019年2月
东成西就 发表于 2021-5-29 23:58
长变部分 - 202105

从第二张图入手,选择只有:
第一档,第二档:原本留给定焦大炮。按说长变没有这个实力,但这里竟然出现了 Tamron 70-180 F2.8(W) !!
第三档:Sony 70-200 F2.8 GM(T),Sony 100-400 F4.5-5.6 GM,Tamron 70-180 F2.8(T)
第四档:Sony 70-200 F2.8 GM(W),70-200 F4 G,70-300 F4.5-5.6 G(T), Tamron 70-300 F4.5-6.3(W), 28-200 F2.8-5.6 !! (天涯头)
第五档:Sony 70-300 F4.5-5.6 G(W), Sigma 100-400 F5.6-6.3 C DN, Tamron 70-300 F4.5-6.3(T)
。。。
第七档:Sony 24-240 F3.5-6.3(W) 天涯头
。。。
第九档:Sony 24-240 F3.5-6.3(T)

直接点评:
2020年这档只有Sony原厂镜,所以推荐了720GM或140GM
2021年在Tamron的大力加入后,更轻巧且更锐的Tamron70-180顶掉了720GM
轻巧而焦段更全的Tamron28-200,也可以达到720G,730G,Tamron 70-300的七八成。

偏人像的推荐恒定光圈Tamron的718(更锐,更轻巧),偏风光望远的推荐140GM
730G或Tamron730,论焦段比200超出不多(不如140),论价格也不便宜,感觉很难定位
如果要求不高,也可以用Tamron28-200的天涯镜覆盖长变需求(不能计较光圈了),性价比非常高 ...


榜单可以更新了哈哈哈,调皮的键盘侠路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51
主题: 3
帖子: 47
注册: 2010年8月
东成西就 发表于 2022-5-8 22:03
兄弟,这个比较抱歉。并不能从最大光圈的MTF 直接知道 F4-F11的表现。两枚镜头光圈还不一样,更只能粗糙估计。
如作为风光方案,收到F8的都差不多,锐度并非决定因素。

选哪个主要看你偏重一级光圈,还是主打摄像

16-35 PZ 是无反设计,光圈小一档,有PZ功能
16-35 GM 还是老单反设计,光圈大一档(广角不太敏感)


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071
主题: 11
帖子: 848
注册: 2002年5月
为乐而摄 发表于 2022-5-7 01:31
Sony 16-35/4 是视频头,呼吸效应优化,加强对焦,轻量设计,还增加电动变焦功能(省去外接追焦),MTF 比老16-35/4 好得多
唯一缺点是广角鼓形畸变极大。要把它当视频神头用,估计还要搭配苹果Ultra做畸变补偿。

考虑买镜头,故来寻帮助。 就曲线和你所知的信息 Sony PZ16-35/4 和1635GM光圈均在f4-11拍风景那个更适合? 谢谢先.


兄弟,这个比较抱歉。并不能从最大光圈的MTF 直接知道 F4-F11的表现。两枚镜头光圈还不一样,更只能粗糙估计。
如作为风光方案,收到F8的都差不多,锐度并非决定因素。

选哪个主要看你偏重一级光圈,还是主打摄像

16-35 PZ 是无反设计,光圈小一档,有PZ功能
16-35 GM 还是老单反设计,光圈大一档(广角不太敏感)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1)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651
主题: 37
帖子: 3053
注册: 2011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ILCE-7M4
落叶无风 发表于 2022-04-29 08:16
要比就比等效最大光圈,光圈越小差距就越小了。

对的,应该比最大光圈为主。
发布自 安卓客户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071
主题: 11
帖子: 848
注册: 2002年5月
无限不循环 发表于 2022-4-25 11:21
这全是纯键盘的理论对比啊,适马24-70DN这么靠后,不符合实际啊,适马24-70DN,和70-200GM二代,是同一梯队的,F8下,适马24-70的70端,中心和70-200二代的70端不相上下,边角适马的还略胜一点点。


是啊,这个帖子的标题就说:
- 第一是镜头列表
- 第二是最大光圈锐度分级(引用原厂 MTF ,对各大厂的现有 FE 镜头距中心10mm处,最大光圈下,30lp/mm的分辨力的对比)
理解这个前提,就知道这张表有什么用了

适马24-70的这个值刚好落在2470GM一代和本家28-70的两档之间,和GM三元一代的70端也差半档,不然Leica也不会看上它。
至于拿它和720GM二代的70端比,全开差了至少2档(都不考虑制造过程的变差影响)

别理解成Sigma 24-70A 不好,喂饱4千万底的中焦三元,放在过去就是很好的镜头
换个说法,如果机身像素不足,如 7M4,甚至7M3,7C 这样,实际无法比较出“好”与“更好”镜头之间的差异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51
主题: 3
帖子: 47
注册: 2010年8月

Sony 16-35/4 是视频头,呼吸效应优化,加强对焦,轻量设计,还增加电动变焦功能(省去外接追焦),MTF 比老16-35/4 好得多
唯一缺点是广角鼓形畸变极大。要把它当视频神头用,估计还要搭配苹果Ultra做畸变补偿。

考虑买镜头,故来寻帮助。 就曲线和你所知的信息 Sony PZ16-35/4 和1635GM光圈均在f4-11拍风景那个更适合? 谢谢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867
主题: 5
帖子: 507
注册: 2019年3月
无限不循环 发表于 2022-04-25 11:21
这全是纯键盘的理论对比啊,适马24-70DN这么靠后,不符合实际啊,适马24-70DN,和70-200GM二代,是同一梯队的,F8下,适马2...

要比就比等效最大光圈,光圈越小差距就越小了。
发布自 色影无忌小程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98
主题: 10
帖子: 479
注册: 2009年3月
The_Juz 发表于 2022-4-25 23:14
不可能吧,至少图上不是这样的啊

实测就是如此,原先我也没想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07
主题: 18
帖子: 468
注册: 2019年2月
无限不循环 发表于 2022-4-25 11:21
这全是纯键盘的理论对比啊,适马24-70DN这么靠后,不符合实际啊,适马24-70DN,和70-200GM二代,是同一梯队的,F8下,适马24-70的70端,中心和70-200二代的70端不相上下,边角适马的还略胜一点点。


不可能吧,至少图上不是这样的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98
主题: 10
帖子: 479
注册: 2009年3月
这全是纯键盘的理论对比啊,适马24-70DN这么靠后,不符合实际啊,适马24-70DN,和70-200GM二代,是同一梯队的,F8下,适马24-70的70端,中心和70-200二代的70端不相上下,边角适马的还略胜一点点。 本帖最后由 无限不循环 于 2022-4-25 11:2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507
主题: 18
帖子: 468
注册: 2019年2月
东成西就 发表于 2022-4-23 15:19
预留备更

Sony 24-70/2.8 GM II
Sigma 50/1.2 DN ART
Sigma 50/2 DN Cont.


版主快点出来主持一下工作哈哈哈,
没想到适马出50.2,现在就关心是否能刚过40.4,如果无法企及为何出哈哈哈,键盘小弟口水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57
主题: 2
帖子: 43
注册: 2009年1月
东成西就 发表于 2021-10-14 18:22
Sony 720GM 二代:

- 重量比1代轻了1/3
- 广角端锐度比1代提升了1档
- 画面边缘的锐度也比1代有提升

7...

Mark
发布自 iOS客户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57
主题: 2
帖子: 43
注册: 2009年1月
东成西就 发表于 2021-05-29 23:58
长变部分 - 202105
从第二张图入手,选择只有:
第一档,第二档:原本留给定焦大炮。按说长变没有这个实力,但这里竟然出现了 Tamro...

22年有了720gm2代,这个推荐有木有更新👍
发布自 iOS客户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95
主题: 13
帖子: 1057
注册: 2021年9月
原版咕咚 发表于 2022-4-23 23:51
你并没有抓住我说的重点

量产的镜头根本达不到那个仿真数据的水准,而且是差远了。对流水线来说那个 mtf chart 就是扯淡的。

日本厂商宣传的 mtf chart 只能在自己厂的产品之间比对时做个参考,跨厂比较毫无意义。


无意抬杠,请看仔细,厂商宣传的性能并不是仿真性能

仿真性能要求一般来源于项目团队的需求分析阶段,作为项目输入

一般厂商宣传的已经是设计冻结,PPAP后的样品性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3.311
主题: 144
帖子: 8328
注册: 2004年5月
你并没有抓住我说的重点

量产的镜头根本达不到那个仿真数据的水准,而且是差远了。对流水线来说那个 mtf chart 就是扯淡的。

日本厂商宣传的 mtf chart 只能在自己厂的产品之间比对时做个参考,跨厂比较毫无意义。

cmbit 发表于 2022-4-23 23:12
你并没有抓住我说的重点

以任何产品开发V模型为例,第一步的需求分析,然后接着就是概要设计,在这一步就会开始仿真;
重点是在详细设计后,会生产prototype,prototype的作用就是用来验证其性能是否达到仿真性能,只有相差不大的时候,说明设计过程,仿真效果受控,再来考虑批量化生产,即产业化过程
而厂商发布的性能指标,普遍不会是仿真数据,也不是prototype的实际性能,而是产业化PPAP后的样品实际性能,然后还有风险发布,即送给各大机构检测,测试,或者专业用户试用等后几轮样品

市场上销售的,也都在这之后,原则上这个时候制造的过程控制已经比较完善了;即可以达到宣传的性能指标,

而你说的那些老黄历,只限于小规模"非标"产品的过程,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工业化流水线大批量过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95
主题: 13
帖子: 1057
注册: 2021年9月
原版咕咚 发表于 2022-4-23 22:36
工装误差会导致成像大幅下降,不考虑工装误差而算出来的完美装配没有参考意义,实际上自动对焦的头垂轴精度都很差,就算完美装配也没用。

以我收藏的镜头里最喜欢的 Zeiss 300sa为例,Zeiss准备打造一只像质无与伦比优异的大口径长焦头,设计的时候发现这镜头对光学坯料批次之间的偏差无法容忍,没有光学坯料制造商能满足批次间的均一度要求,甚至连偏差值接近允许范围的都没有。Zeiss 最终决定各种坯料都买一整个批次,挑出其中偏差达标的部分,基于这些合格的坯料的实测值进行设计(这极大限制了成品镜头的数量)。制造更是大问题,镜头在要求的尺寸下不可能达到预设成像质量所需要的装配精度,Zeiss 最后下了狠招,每只 300sa 完成装配后进行检测,根据残存的像差计算、生产一枚研削非球面装在最后端,试着修正工装误差,不行再来,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买坯料的时候估计能造300只左右,实际只有100多只传世,就这还用了5年多才完成供货,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折腾每只镜头最后那片研削非球面了。这么造出来的头才能符合设计值。

计算机辅助设计算出来的 mtf ,跟在店里买来的那些量产的镜头一致的概率,比您被雷劈三次还难。

...


你并没有抓住我说的重点

以任何产品开发V模型为例,第一步的需求分析,然后接着就是概要设计,在这一步就会开始仿真;
重点是在详细设计后,会生产prototype,prototype的作用就是用来验证其性能是否达到仿真性能,只有相差不大的时候,说明设计过程,仿真效果受控,再来考虑批量化生产,即产业化过程
而厂商发布的性能指标,普遍不会是仿真数据,也不是prototype的实际性能,而是产业化PPAP后的样品实际性能,然后还有风险发布,即送给各大机构检测,测试,或者专业用户试用等后几轮样品

市场上销售的,也都在这之后,原则上这个时候制造的过程控制已经比较完善了;即可以达到宣传的性能指标,

而你说的那些老黄历,只限于小规模"非标"产品的过程,而不是现在这样的工业化流水线大批量过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3.311
主题: 144
帖子: 8328
注册: 2004年5月
工装误差会导致成像大幅下降,不考虑工装误差而算出来的完美装配没有参考意义,实际上自动对焦的头垂轴精度都很差,就算完美装配也没用。

以我收藏的镜头里最喜欢的 Zeiss 300sa为例,Zeiss准备打造一只像质无与伦比优异的大口径长焦头,设计的时候发现这镜头对光学坯料批次之间的偏差无法容忍,没有光学坯料制造商能满足批次间的均一度要求,甚至连偏差值接近允许范围的都没有。Zeiss 最终决定各种坯料都买一整个批次,挑出其中偏差达标的部分,基于这些合格的坯料的实测值进行设计(这极大限制了成品镜头的数量)。制造更是大问题,镜头在要求的尺寸下不可能达到预设成像质量所需要的装配精度,Zeiss 最后下了狠招,每只 300sa 完成装配后进行检测,根据残存的像差计算、生产一枚研削非球面装在最后端,试着修正工装误差,不行再来,直到符合设计要求。买坯料的时候估计能造300只左右,实际只有100多只传世,就这还用了5年多才完成供货,绝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折腾每只镜头最后那片研削非球面了。这么造出来的头才能符合设计值。

计算机辅助设计算出来的 mtf ,跟在店里买来的那些量产的镜头一致的概率,比您被雷劈三次还难。

cmbit 发表于 2022-3-28 21:48
也不知对不对,但是毕竟是理工科出身也在企业工作这么长时间,我有一点看法:

首先现在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已经非常完善和精确了,各行各业都有专门的软件和工具提供支持
计算mtf可以通过仿真工具直接得到,而制造的prototype可以准确反馈仿真结果是否达成,
任何产品的量产肯定通过了上述手段,所以从根本上模糊了实测mtf和仿真mtf的界限,
也就是说,如果prototype明显偏离计算的mtf,那这个产品根本不可能量产,证明有某些环节在仿真过程中没有被考虑到,需要被识别,并反馈从而重新完善整个开发流程及开发工具

而真实的产品能否达到仿真的mtf则是QC的问题,正常大企业宣传的mtf也可能并不是设计仿真的mtf,甚至也不会是QC的mtf(即内控标准)如果QC会检的话,但是有一点很明确,如果涉及国标或者行标,该宣传mtf宁可保守,也要保证合规合法
而leica,zeiss可能是要求QC过程中每只产品单独测试mtf所以敢于如此标称?

所以,我的理解是,现在各大厂商对mtf没有准确定义,其实原因在于:1.产品开发过程中早就验证过了,并且非常专业(如果达不到应该首先考虑测试方法和条件是否有厂商专业),2.没有国际标准或者行业标准限制???

总之,我觉得楼主的帖子是少有的好帖,而且目前手里的镜头体验结果和楼主图一相当吻合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071
主题: 11
帖子: 848
注册: 2002年5月
预留备更

Sony 24-70/2.8 GM II
Sigma 50/1.2 DN ART
Sigma 50/2 DN Cont.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1
主题: 1
帖子: 140
注册: 2020年6月
东成西就 发表于 2022-3-26 10:53
大图备更

Samyang 135/1.8 AF
Sigma 20/2
Sony 16-35/4 PZ
Samyang 35/1.4 II

Sony 16-35/4 是视频头,呼吸效应优化,加强对焦,轻量设计,还增加电动变焦功能(省去外接追焦),MTF 比老16-35/4 好得多
唯一缺点是广角鼓形畸变极大。要把它当视频神头用,估计还要搭配苹果Ultra做畸变补偿。

Samyang 35/1.4 II 还没有发布,但从Samyang最近悄悄发布的24/1.8,50/1.4II,135/1.8看,很可能也是一枚不声不响的狠角。
这个系列牺牲外观质感,主打大光定的轻量化和性价比,独树一帜。大家留意。


不知道这个三洋的头做星空接片头如何,全开光圈可用?紫边、慧差、锐度如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071
主题: 11
帖子: 848
注册: 2002年5月
lxh1122 发表于 2022-3-30 11:31
新出的1635PZ在70m Pix 是否应该是在W端?看两档里都是T端。谢谢!


我拷贝后忘记改了,谢谢兄弟指出,已更新
从曲线看,这枚镜头W端比T端好一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3.882
主题: 2
帖子: 30
注册: 2004年1月
这个贴大概是名头太响,时不时就有人来砸场子,说楼主不专业不严谨不客观。
然后每次都是几轮之后石沉大海,楼主依旧定期维护,很多受益者(包括我自己)不管买不买镜头都定期来重温一下。
也许有人比楼主更专业,但是那些高手大概懒得动手整理吧,至今我没见到比楼主总结得更好的。
所以我挺楼主。
(6)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255
主题: 25
帖子: 4598
注册: 2018年5月
lxh1122 发表于 2022-03-30 11:31
新出的1635PZ在70m Pix 是否应该是在W端?看两档里都是T端。谢谢!

你想属于哪档就属于哪档,他又不是权威,还要征求它意见?
发布自 iOS客户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909
主题: 73
帖子: 6418
注册: 2017年11月
东成西就 发表于 2022-3-26 10:53
大图备更

Samyang 135/1.8 AF
Sigma 20/2
Sony 16-35/4 PZ
Samyang 35/1.4 II

Sony 16-35/4 是视频头,呼吸效应优化,加强对焦,轻量设计,还增加电动变焦功能(省去外接追焦),MTF 比老16-35/4 好得多
唯一缺点是广角鼓形畸变极大。要把它当视频神头用,估计还要搭配苹果Ultra做畸变补偿。

Samyang 35/1.4 II 还没有发布,但从Samyang最近悄悄发布的24/1.8,50/1.4II,135/1.8看,很可能也是一枚不声不响的狠角。
这个系列牺牲外观质感,主打大光定的轻量化和性价比,独树一帜。大家留意。
1635G视频不是有机内矫正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Sony FE 镜头列表 - 最大光圈锐度画质分级 - 22/06版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