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让俺震撼:日本专家研究 兰亭序”第二季之“兰亭雅集” [主题管理员:长安麦客]
倒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75121 回帖:252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定武本兰亭》,麻纸,剪裱装册,共7开,每开纵35cm,横10cm。

唐太宗得王羲之《兰亭序》真迹,命欧阳询临摹,刻石于学士院,拓赐近臣。五代梁移石汴都。辽耶律德光破晋后携此石北去,德光中途病死,石弃于杀虎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碑被发现,置于定州。唐时定州置义武军,宋避太宗赵光义讳,改义武为定武,故此石刻被称为《定武本兰亭》。《定武本兰亭》又有5字损本与不损本之别。宋代以来《兰亭序》刻本众多,论者多以欧摹定武本为正宗。

后世所传《兰亭序》皆为唐以后辗转勾摹,笔墨气韵渐去原迹,但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反映出王羲之书法的风格面貌,不失为学习书法的范本之一。自宋代以来,《定武本兰亭》特别受到推重。元赵孟頫曾在定武本后题跋,认为:“古今言书者以右军为最善,评右军之书者以禊帖为最善,真迹既亡,其刻石者以定武为最善。”

故宫所藏宋拓本《定武本兰亭》拓工良好,有潘思牧等题跋4段,王守观款1段,并有“鲁斋珍藏”、“潘思牧”、“莲巢”等印35方。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朱彝尊《金石文字跋尾》和李光暎的《观妙斋藏金石考略》等书有著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此碑立于湖南衡山岳麓寺,故亦称《岳麓寺碑》,又名《岳麓山寺碑》。李邕撰并书。现在湖南长沙岳麓公园。

唐开元十八年(730年)九月立。碑高270cm,宽135cm。行书,28行,满行56字。额篆书“嶽麓寺碑”2行4字。碑末有“江夏黃仙鶴刻”6字。碑阴亦为李邕所书,字较碑阳略小。由于此碑曾一度嵌入壁间,故碑阴拓本甚为罕见。加之后人妄刻题名于碑阴文字之上,致使碑阴字画损伤,故碑阴拓本佳者亦极难得。碑侧刻字,有米芾等题字,又有明及清人题字、观款。因碑石不精,漫漶过早,曾被剜刻,而未剜拓本绝少。此碑是李邕53岁时所书,款署“前陳州剌史”,比《李思训碑》晚九年。

此名碑历来为人称颂。明王世贞说:“《岳麓寺碑》胜《云麾》…其神情流放,天真烂熳,隐隐残楮断墨间,犹足倾倒眉山、吴兴也。”评价极高。此碑的特点:用笔方面,由于李邕博采魏晋时期钟、王书体和北朝碑刻书法之长,所以落笔坚实,谨严而开合得体。在结字方面,结构宽博,向四面开放,中宫紧缩,充分体现了李邕行书奇崛多变的艺术特色。

此拓本为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其中“冥搜”之“搜”字未剜,有董月溪、张傚彬题签,有景贤、张玮、董月溪、郭治才、杨守敬、赵世骏、冯汝玠跋,钤“董氏涵齋”、“月溪”、“鏡涵榭藏”等印225方。

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清王昶《金石萃编》、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等书著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唐李邕撰并书,唐刻,宋拓,装裱成册,共22页,每页纵31.6cm,横22.2cm。

有梁鼎芬题签,朱翼庵题跋,钤“何厚琦”、“子彰”等印15方。为“艺”字未损本。

《云麾将军李思训碑》,全称《唐故云麾将军右武卫大将军赠秦州都督彭国谥曰昭公李府神道碑并序》。此碑于唐开元八年(720年)六月立,在陕西蒲城县桥陵。行书33行,行70字。额篆书4行12字。为睿宗(李旦)之“桥陵”陪葬墓群中神道碑之一。铭文内容记述李思训生平事迹。

此碑为李邕44岁时所书,用笔清劲,犹是盛唐风范,为历代书家称道。明王世贞评述“李北海(书)翩翩自肆,乍见不使人敬,而久乃爱之,如蒋子文佻达好洒丹青,竟为神也。”

此碑下半部字迹被凿损,上半部字迹较清晰。

宋陈思《宝刻丛编》,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等书著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单帖,南朝陈、隋年间僧人智永书。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摹刻于陕西西安,俗称“关中本”。凡8石,每石27行。正、草书各一行间书,每行12字。原石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真迹在唐代已很少,至宋代更难见到。流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本子主要有3种:一是唐代流传日本的墨迹本;二是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刻本;三是南宋《群玉堂帖》40行残本。这三种本子的书体风格较为一致。

故宫所藏拓本系宋拓,共27开,每半开尺寸纵23.8cm,横11.5cm。字口清晰,笔画较明拓肥润。唐兰先生曾予鉴定。有题签三:朱翼盫书二、王铎书一。后附页有题跋一,朱翼盫书。钤 “王镛之印”、“古癖生”、“蕉林收藏”、“柳芝堂珍玩图※※”4印。拓本浓墨扑拓,白麻纸挖镶剪方裱。纸墨淳古,开卷生香。装璜精美,淡色织锦面,外镶楠木边框,风格典雅高贵。存薛氏大观年刻跋后的小楷“姪方纲摹”、“李寿永、寿明刊”两行款字。这些字在较晚的拓本中已不全。拓本原为朱翼盫先生收藏,后捐故宫博物院。

在智永《真草千字文》中,其真书圆劲古雅,草写丰美匀适。苏轼《东坡题跋》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

该刻在明郭宗昌《金石史》,清孙承泽《庚子销夏记》、顾炎武《金石文字记》、王昶《金石萃编》、张彦生《善本碑帖录》、杨震方《碑帖叙录》等书中著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李玄静碑,墨拓,剪裱一册。共13开,每半开纵26cm,横17.5cm。

此碑建于唐大历七年(772年)八月十四日,位于江苏句容县茅山玉晨观。明嘉靖三年(1529年)毁于火,传世拓本甚稀。未见整纸本,行数已不可考。

碑原题“唐茅山紫阳观玄静先生碑并序”,世称“李玄静碑”、“茅山玄静碑”。此碑建后5年,又另立了一块由颜真卿撰书的“有唐茅山玄静先生广陵李君碑铭”,内容见王昶《金石萃编》卷一百,可与此碑相互参证。

碑文款署“秘书郎河东柳识撰,大理司直吴郡张从申书,李阳冰篆额”,3人皆一时俊彦。碑额失拓,然“李阳冰篆额”5字为小篆体,当出阳冰亲笔。

正文行书,总体上宗法二王,兼受同代碑版名家李邕的影响。李书笔画挺拔,字的重心下移,较之纯粹的王体更能适应大字书丹上石的视觉需要。此碑风格灵动端庄,刚健、婀娜兼而有之,无愧唐石佳品。碑文前半写得应规中矩,后半愈写愈放,笔画粗壮,字势飞动,更见神采。书者张从申当时被推为“张氏四龙”之首,大历之后“独步江淮间”(见朱长文《续书断》),良有以也。

此本首尾完足,无甚损泐,字口清晰肥润。宝熙认为“元以前拓本无疑”,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皆定为宋拓,为历来有名之本。册前有王铎、宝熙题内、外签。册后有沈曾植题七绝二首,宝熙跋,陈宝琛、朱益藩、张玮、赵世骏4人合观款及朱翼盦另纸一跋。钤“宝熙长寿”、“沈盦墨缘”等鉴藏印6方。当是宝熙旧藏转归朱氏者。

此碑的主要著录有:宋欧阳修《集古录跋尾》、欧阳棐《集古录目》、黄伯思《东观余论》、陈思《宝刻丛编》,清李光映《观妙斋藏金石文字考略》、严观《江宁金石记》、方履篯《金石萃编补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近代罗振玉《雪堂金石文字跋尾》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591
主题: 21
帖子: 1582
注册: 2007年1月
王闿运(1833年—1916年),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出生于长沙。

http://zh.※※※※※※※※※.org/zh-cn/%E7%8E%8B%E9%97%BF%E8%BF%90

旁观者清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王对袁大头说,这应贴在※※府门口 (今 新 华 门)
------------------------------------------------------------------------------
杨度(1874年-1931年9月17日),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上一个奇人,政治活动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http://zh.※※※※※※※※※.org/zh-cn/%E6%9D%A8%E5%BA%A6

   挽孙文:

    英雄作事无它,只坚忍一心,能成世界能成我;

    自古成功有几,正疮痍满目,半哭苍生半哭公。

这师徒俩挺好玩的,哈哈

[zhansu 编辑于 2010-02-24 22:1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原文由 zhansu 在2010-02-24 22:07发表
王闿运(1833年—1916年),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出生于长沙。
杨度(1874年-1931年9月17日),生于湖南湘潭姜畲石塘村,原名承瓒,字皙子,后改名度,别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释虎。他是※※※※※上一个奇人,政治活动家。先后投身截然对立的政治派别,颇具争议。

这两位身前身后,都是故事。只做学问,也称名家。只是愿意趟当权政治的浑水,闹腾的不得了。
这个王老闿运,字也写的很可观。
又没有粮票,发不了图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原文由 长安麦克 在2010-02-22 20:01发表
这个和笔下的书体和书家的写法有关。
不枕腕不稳定,不悬腕不灵活。
就说坚净翁自己,是写小中行楷的时候不悬腕,写大字和草书的时候悬腕。
悬腕也是写字的基本功,就像是练武的马步蹲裆,要是悬腕也练的稳定了,那就太好了。
再说前面帖的文玩文具中“臂搁”,除了写字时候避免手再碰到写过的字墨上,也有借个腕肘的支点,别让写字臂腕手太吃力受累的作用,而用这个的,也从另一方面表示了这些人写字并不悬腕的。

悬腕枕腕的写法,也和书学※※技艺的承传有关。而原先写字的姿势,就和当是的生活起居方式条件有关,和笔的形制,和坐卧的姿势用具有关。

秦汉时期,我们日常家居是习席地而坐,上身挺直,左手持牍,右手持笔。当然这坐法还可以分为跪坐,盘腿坐,还有不讲究不文明的伸腿坐,有炕桌文几之类,也是放书籍文具的,不是用来方便书写的。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类似于马扎的胡床坐具开始流行,中原的床榻坐具也明显增高,它改变了中原汉民族长期跪坐和箕踞方式,前面贴的《北齐校书图》上,就能看到有坐着写字的了。

隋唐以后,垂足高坐的椅子逐渐普遍,与此相应,高桌代替了矮几,河北钜鹿出土的北宋时期木桌高长宽达到了85 X 88 X 66.5㎝,这与现代人使用的桌子尺寸已经相当了。

明清书法作品立轴流行,书者改坐为站,倾身布臂,以整个手臂为长度,挥运的空间半径远超过垂坐时50㎝的最大活动范围,加之以前尺牍中固定于桌面的笺纸此时已随书写而向上移动,这样,无形中又增加了手臂的长度.....总之是文具座椅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坐着高椅在桌子上平铺的纸上写字,枕腕成为可能的同时,写不同的书体、不同的尺幅的需要,也使悬腕的写法,一直保留着的,有些甚至成为不悬腕就不方便写了。

刚开始肯定难受,不舒服,不习惯,运笔用力都不自然,但练练就好了,这是个过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334
主题: 31
帖子: 569
注册: 2009年9月
原文由 长安麦克 在2010-02-24 22:01发表
《智永真草千字文》册,单帖,南朝陈、隋年间僧人智永书。

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摹刻于陕西西安,俗称“关中本”。凡8石,每石27行。正、草书各一行间书,每行12字。原石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真迹在唐代已很少,至宋代更难见到。流传至今较为可靠的本子主要有3种:一是唐代流传日本的 ......


我看过智永千字文的墨迹本的影印。与此处贴出的石刻拓本相比,石刻本的运笔显然更为精妙,与智永的盛名相符。由此我怀疑日本墨迹本并非真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1.295
主题: 10
帖子: 6838
注册: 2003年10月
原文由 clmtw 在2010-02-25 21:10发表
我看过智永千字文的墨迹本的影印。与此处贴出的石刻拓本相比,石刻本的运笔显然更为精妙,与智永的盛名相符。由此我怀疑日本墨迹本并非真迹。

在一九一二年之前,即日本出版智永千文墨迹之前,唐之后的国人,从未见过智永千文墨迹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个问题上,不由得再感叹一回小日本对国宝的珍惜爱护。而日本出版的这个智永千文,是日本圣武※※死后,其皇后藤原光明子在天平胜宝八年(唐肃宗至德元年)把他从大唐得来的宝贝捐献给东大寺卢舍那佛其中的一件,是《东大寺献物账》上有记载的“墨迹二百三行”,一般认为这是智永的真笔墨迹。

唯一存世且无可置疑的智永千文唐临本,是在敦煌出土,现存巴黎的、贞观十五年蒋善筋临本残纸,拿这个残纸和日本的千文墨迹对照,都能对的上。

元白上人《论书绝句》之七有云:“砚臼磨穿笔作堆,千文真面海东回。分明流水空山境,无数林花烂漫开。

智永写千字文八百本,分施浙东诸寺,事见唐何延之兰亭记。
千数百年,传本已如星凤。
世传号为智永书者并石刻本合计之,约有五本:
大观中长安薛氏摹刻本,一也;南宋群玉堂帖刻残本四十二行,自“囊箱”起至“乎也”止,二也;清代顾氏过云楼帖刻残本,自“龙师”起至“乎也”止,此卷为明董其昌旧藏,戏鸿堂帖曾刻其局部,近获见原卷,黄竹纸上所书,笔法稚弱,殆元人所临,三也;宝墨轩刻本,亦殊稚弱,四也;日本所藏墨迹本,五也。
此五本中,以一、二、五为有据。
长安本摹刻不精,累拓更为失真。
群玉本与墨迹本体态笔意无不吻合,惜其残失既多,且究属摹刻。
惟墨迹本焕然神明,一尘不隔。非独智永面目于斯可睹,即以研求六朝隋唐书艺递嬗之迹,眼目不受枣石遮障者,舍此又将奚求乎?”

在看到日本智永千文墨迹之前,国人能够看到较好且流传广远的千文,就是西安碑林的宋薛嗣昌摹刻拓本,千百年来不停的拓搨,原碑表面原刻的大部分细节,都丢失掉了。

老兄看到墨迹本和西安碑林宋刻托本时的感受,正适合诵读《论书绝句》之三十六:

永师真迹八百本,海东一卷逃劫灰。儿童相见不相识,少小离乡老大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0
注册: 2010年2月
一直很羡慕字写的好的人,以前读书时还临摹过欧体,没有成果,现在年纪大了,也没有心思练习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334
主题: 31
帖子: 569
注册: 2009年9月
原文由 长安麦客 在2010-02-25 22:19发表

在一九一二年之前,即日本出版智永千文墨迹之前,唐之后的国人,从未见过智永千文墨迹是什么样子的。

在这个问题上,不由得再感叹一回小日本对国宝的珍惜爱护。而日本出版的这个智永千文,是日本圣武※※死后,其皇后藤原光明子在天平胜宝八年(唐肃宗至德元年)把他从大唐得来的宝贝捐献给东大寺卢舍那佛其中的一件, ......


原来如此,我把智永千字文再翻出来瞅瞅。永师是王羲之的直系后代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1.295
主题: 10
帖子: 6838
注册: 2003年10月
原文由 为什么不是我呢 在2010-02-25 23:16发表
一直很羡慕字写的好的人,以前读书时还临摹过欧体,没有成果,现在年纪大了,也没有心思练习了。。

临渊羡鱼,不如归而结网~~~
只要自己喜欢,啥时候开练都不晚,啥时候来心思和精神头了,都不迟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51.295
主题: 10
帖子: 6838
注册: 2003年10月
原文由 clmtw 在2010-02-26 00:13发表
原来如此,我把智永千字文再翻出来瞅瞅。永师是王羲之的直系后代啊。

随身带上,再到西安碑林看宋薛嗣昌摹刻原石的时候,比对比对,就更有意思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原文由 zhansu 在2010-02-24 22:07发表
王闿运(1833年—1916年),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壬父,号湘绮。湖南湘潭人,出生于长沙。

此老字写的好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说到既做学问又有思想并在知识界产生影响的,不能不说王夫之王船山.....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说到既做学问又有思想并在知识界产生影响的,不能不提顾炎武顾亭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前头拓本看的多,黑咕隆咚,换带彩的玩意儿看看,养养眼。
翡翠白菜,最最著名的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翠碗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彩盘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再看黄公望《九珠峰翠图》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集王金刚经》,墨拓,剪裱上下册。上册30开,下册22开,每半开纵26.5cm,横15cm左右。裱本每行10字,细察行间并无接缝,可知碑文原分上下若干层,为传拓后装卷方便。

《金刚经》是佛教的重要经典,传入中土后至唐代已有6种译本。唐文宗李昂时,弘农人杨又对此经进行了一番删节纂集,号称《新集金刚经》,世称“七译本”。杨氏自为序言,又请郑覃、柳公权等8位大臣分别题了经赞,以八分书上石,在上都(长安)兴唐寺中安立。太和四年(830年)七月,知内侍省事、弘农郡开国公杨承和奉宣具状,将此“经本”进献皇帝。八月,文宗将其编入《藏经目录》,并认为“初刻八分之体,读者多误”,命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重刊,至太和六年(832年)春功毕。

唐太宗李世民酷爱王羲之书,因而王字成为有唐一代最为风行的书体。咸亨三年(672年),长安弘福寺沙弥弘仁首先采用“集字”的方法,汇集王羲之的行书单字刻成《集王圣教序》碑,对于王字的普及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后来沿用其法者不断。此碑为奉旨集王,模勒精良,自是与众不同。明代大书法家陈继儒甚至认为它的可信程度超过《集王圣教序》:“文皇《圣教序》千余言,怀仁集右军书未免凑合。若《金刚》梵字无多,不必假借,其为逸少真迹无疑矣!”(上海博物馆藏《集王金刚经》跋语)因为王字真迹久已失传,因此唐人的响拓之本、集字之碑就都成为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王羲之书法仅存的珍贵资料。

此碑由唐玄度篆额,唐玄序模集,邵建刻。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唐玄序职衔为“朝请郎前行右卫仓曹参军”,官阶低微,生平已不可考。

此碑原石早佚,曾有翻本,而唐石原拓稀如星凤,已知存世者唯此本及上海博物馆本。此本除碑额失拓外,首尾完好无缺,拓墨黝然深厚,字口如新,即末尾字径1厘米许的小楷书亦笔笔清晰。张彦生《善本碑帖录》定为唐拓。徐鸿宝谓与敦煌出土之柳公权书金刚经纸墨相同,亦断为唐拓。此碑拓原为宝墨斋王英孙旧藏,归朱氏后,翼盦先生手为题签,并5次题跋于册之首尾。册中鉴藏印有“卫周胤印”、“邰孙之章”、“地山堂收藏印”、“宝古堂”、“宝墨斋”、“安邑宋氏家藏”、“翼盦鉴藏”等。

文献著录主要有:宋欧阳棐《集古录目》、赵明诚《金石录》、陈思《宝刻丛编》,清钱谦益《有学集》、叶奕苞《金石录补》、叶昌炽《语石》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松桂堂帖》,南宋刻,南宋拓,一册,墨纸32开,每半开纵37.1cm,横16.8cm。

此帖为北宋书画家米芾的曾孙米巨以家传法书摹刻上石拓印而成。首页刻篆书“宝晋斋”,行书“海岳”字样。此帖收录了谢安书《八月五日帖》、王羲之书《王略帖》和王献之书《十二月帖》,以及米芾、米友仁、米巨的题字和题跋。米芾认为,谢安的书法水平在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之上,而他的《八月五日帖》又是其中的精品;而王羲之的草书除《王略帖》外,其它都是伪品;《十二月帖》则是王献之的重要书帖,传世“中秋帖”就是从《十二月帖》失去前六字“十二月割至不”之后,从“中秋”二字开始而得名的。所以,对于东晋谢安和王氏父子的这三帖,米芾珍之若宝,并因此自题斋名“宝晋斋”,意思是“宝有这些晋代的墨迹”。此法帖摹刻精良,为宋刻宋拓法帖精品。

此帖明末为睢阳袁枢藏,钤“明蠡台袁伯应家藏图书”;后曾藏孔继涑玉虹楼,钤“玉虹楼”藏印;光绪初年为翁同龢购得,钤“翁同龢印”;后辗转流至日本。夹板裱宇野雪村题签“宋拓宝晋斋帖”,内附裱清王铎、成亲王永瑆题签。末开有翁同龢题跋两则,叙述了购帖经过并对收藏传递进行了考证。翁氏跋云,米巨于庐山“筑松桂堂与好事者共之,遂目为松桂堂帖”,故名。

程文荣《南村帖考·松桂堂帖》等书著录。

1995年日本友人宇野雪村将此帖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戏鸿堂法书》又名《戏鸿堂帖》,为明代著名刻帖,全帖十六卷,是由董其昌选辑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及旧刻本镌成。帖名隶书书写“戏鸿堂法书一”等。首开有“翰林院※※编脩制诰讲读官董其昌审定”隶书一行,尾款署“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岁在癸卯人日华亭董氏勒成”二行。

董其昌是明代的书画大家,在他的一生中,除留下无数书画作品外,还致力于收藏前人的法书名作,《戏鸿堂法书》的辑刻就是他收藏活动的结晶。《戏鸿堂法书》的始刻时间无确切记载,据帖后年款,完成日期为万历三十一年。董其昌49岁时,由于董其昌极负盛名,此帖风行一时。据记载,《戏鸿堂法书》的原版为木刻,其后版损又重刻石版。石版20世纪40年代初期遭日本飞机轰炸而损坏,现存石133块,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虽然一些明、清学者认为《戏鸿堂法书》摹刻不精,但由于董其昌收藏颇富,该帖在收录的部分作品取材上有优胜处,使今日无传的帖文能够得以相见,这对于古帖研究有极其重要的帮助。

木版所拓拓本寥若晨星,石版拓本世有流传。由于此帖在明代曾盛行一时,当时就有翻刻本出现。明代石版拓本有几种:明代早期拓本、施氏“用大斋本”、王氏“横云山庄本”、沈氏“古倪园本”等。而本帖刻款则有楷书、篆书两种书体。    

故宫博物院所藏明代拓本,半开尺寸纵29.3cm,横14.6cm,木面,十六册。十六册开数分别为:33开半、27开半、27开半、31开、26开半、26开、27开、26开半、25开、26开半、31开、23开半、28开半、23开半、23开、30开半。黑纸托裱,浓墨拓,经折装裱,木匣盛装。拓本上有清人李鸿裔署签。在帖中夹有一张无署名签条,言此本为方濬益旧藏。经考证当为石版的早期拓本。

拓本前附页有唐翰的题跋。本幅鉴藏印钤:“戴沧鄰”、“瞿西塘氏图书”、“沤波池馆”、“方濬益印”、“淡然居士”、“张旦印”、“希亮珍玩”、“平生真赏”等。

容庚《丛帖目》卷一收录了《戏鸿堂法书》帖目。近代欧阳辅的《集古求真》,现代启功《启功丛稿》、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帖学举要》等书都谈到《戏鸿堂法书》。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真赏斋帖》,一册,44页,每页纵27.4cm,横15cm,托裱,蝉翼拓,拓工装潢极精细。

本帖刻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华夏编次,章简甫镌刻,石在苏州。华夏,无锡人,博学好古,收藏绘画法书鼎彝甚富,建真赏斋,品鉴推江东巨眼。

金帖三卷,上卷是三国·锺繇《荐季直表》,中卷是晋·王羲之《袁生帖》,下卷为唐·王方庆《万岁通天帖》,并刻岳珂、陆行直、郑元祐、张雨、袁泰、李应祯、吴宽等跋。

帖刻不久遭火而毁,复刻稍逊,故有火前本与火后本分别。火前本的袁泰跋第10行与第11行刻时颠倒位置,重刻时纠正过来,于是成为前后两本显著区别之一。世重火前本,然传世希少。这本真赏斋帖是火前本,淡墨精拓,不差纤毫,可谓“纸如黄绢,墨如蝉翼”。    

容庚《丛帖目》著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明代著名刻手章藻,从其家藏和外借的书法作品中选择出优秀之作摹勒上石,名《墨池堂选帖》。

该帖系历代丛帖,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正月摹勒上石,三十八年(1610年)刻毕,共五卷,取材于晋、唐、宋、元名家书迹。卷一,王羲之、王献之书;卷二,王羲之、王徽之、王献之、智永等人书;卷三,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欧阳询、颜真卿等人书;卷四,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人书;卷五,赵孟頫书。因章氏疏于鉴别而有伪书收入,但镌刻传神,为明代著名刻帖。

故宫所藏明代拓本,出于原石,内容包括第二、三卷中的一部分帖,已是残本。原石拓本希少,历来为世所重,此拓氊蜡精良,楮墨淳古,虽为残本,却属凤毛麟角,值得珍爱。此本的另一可贵处是它的双钩补缺笔若游丝,尽现真韵。张伯英云为张受钩补。

帖中有张延济、张伯英题跋批语共60段,钤“勺圃”、“老勺平帖”、“张叔未”、“花山马氏”等印27方。白麻纸挖镶裱,双钩用油纸,每页尺寸纵26.9cm,横13.7cm。

此帖清欧阳辅《集古求真补正》,容庚《丛帖目》、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书著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淳化阁帖》宋拓本

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此帖又名《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系汇帖,共十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二、三、四卷为历代名臣书,第五卷是诸家古法帖,六、七、八卷为王羲之书,九、十卷为王献之书。元赵孟頫《松雪斋文集·阁帖跋》曰:“宋太宗……淳化中,诏翰林侍书王著,以所购书,由三代至唐,厘为十卷,摹刻秘阁。赐宗室、大臣人一本,遇大臣进二府辄墨本赐焉。后乃止不赐,故世尤贵之。”宋代记录此帖为木板刻,初拓用“澄心堂纸”、“李廷珪墨”,未见此种拓本流传。

故宫博物院藏宋拓本,钤“乾隆御览之宝”、“懋勤殿鉴定章”等印。白纸挖镶剪方裱本,麻纸乌墨拓,每页尺寸纵25.1cm,横13.1cm。每卷末皆有“淳化三年壬辰岁十一月六日奉旨摹勒上石”篆书刻款,完整难得。

淳化阁帖是※※最早的一部丛帖,由于王著识鉴不精,至使法帖真伪杂糅,错乱失序。然“镌集尤为美富”,摹勒逼真,先人书法赖以流传。此帖有“法帖之祖”之誉,对后世影响深远。

因帖石早佚,摹刻、翻刻甚繁,顾从义本、潘允亮本、肃府本等较著名。

宋陈思《宝刻丛编》,清王澍《淳化秘阁法帖考》,容庚《丛帖目》等书著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977
主题: 0
帖子: 1974
注册: 2008年9月
《武陵帖》,墨拓残本,存20开,裱为一册。每开纵26cm,横13cm左右。

宋曾宏父《石刻铺叙》云:“武陵帖二十二卷,绍兴十一年辛酉十月郡守张斛集秘阁法帖合潭、绛、临江、汝、海诸帖,参校有无,补其遗阙,以成此书。后列郡官名衔。”又云:“六卷以后则列历代名臣帖。十卷之末即二王书,至十七卷之首为止。二十卷则颜鲁公帖居半。张长史草书亦系横刊,视阁、绛名贤帖多五之一。末卷亦祖绛帖,殿以李建中字,较之诸帖为详。然止木本,世称旧有石碑,前未之见。”

按此残本末尾确有隶书大字题记云:“绍兴十一年正月八日以秘阁法帖合参校有无,补其遗逸,厘为二十卷,刻置州治,以广其传。绍兴十一年十月望日。”又有隶书小字列“右迪功郎鼎州武陵县主簿编次官胡直夫”等11位官员职衔、名姓,其末位为“州兵马盗贼公事张斛勒镌”。细察其笔道、字口,确是拓自木版,与曾氏所记大体相合,因而当是宋刻武陵帖(又名“鼎帖”)的真本。其中所存书家名头,有晋代陆云等11人,梁代萧思话等4人,陈代毛喜等3人及隋之智永,都属于原帖六至十卷“历代名臣帖”的范畴。

所可疑者为首开第一行隶书大标题“鼎帖卷之十二”及第二行楷书小标题“王大令书”。前者与曾宏父所记不合;后者与帖中其它小标题体例(如“晋始平太守阮咸书”)不合。朱翼盦先生针对前者加朱批曰“按鼎帖原名武陵帖,每卷仿阁帖之式云:‘历代名臣法书第几’,下嵌‘武陵’二字,无直书‘鼎帖’者。”针对后者批曰“宋朝官私帖皆书官、书名,无作如此称者。”均甚是。此二行墨色与后面明显不同,且纸有接缝,应是帖贾因残本无头不好出售而妄加上去的。

宋代的鼎州武陵县即今湖南常德市。以帝王好尚之故,宋人刻帖之风盛行。一个基层州县居然能做出一套卷帙浩繁、摹勒及传拓都相当不错的大型丛帖,实在是文化史和书法史上值得注意的现象。从这个角度看,此本虽残,但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此册前有朱翼盦先生手题内、外签,后有长跋。鉴藏印有“王达善氏”、“玉堂学士”及“翼盦审定金石书画记”。

关于武陵帖的著录主要还有:宋曹士冕《法帖谱系》,元陈绎曾《翰林要诀》,明王佐《新增格古要论》、汪珂玉《珊瑚网》,清孙承泽《闲者轩帖考》、程文荣《南村帖考》,近代欧阳辅《集古求真》,现代林志钧《帖考》、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等。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让俺震撼:日本专家研究 兰亭序”第二季之“兰亭雅集”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