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像素还是高像素? [主题管理员:法无定法]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00660 回帖:157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这几天一直在收集降噪方面的资料,准备讨论降噪的问题。突然发现以降噪著称的佳能公司关于其有名的CMOS降噪原理图居然都找不到了。中国佳能网站上原来介绍佳能传感器先进技术的网页统统不见了,在www.canon.com.cn/specialsite/CMOS/index.htm的位置是下面这张图片。日本佳能的网站也是一样,在http://www_canon_co_jp/imaging/cmos/noplugin.html的位置显示页面不能找到,不知道佳能怎么了,居然将介绍其引以为傲的CMOS传感器的网页全部删除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0.915
主题: 33
帖子: 6842
注册: 2006年11月
WUJ少有的看来是做学问的铁子,岂能不先顶再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前面的示例计算没有考虑像素中的放大器,将其考虑在内后重新计算如下:

假定CMOS像素中的放大器Msf增益为10倍,则加在Msf放大管栅极上的电压为0.031毫伏,这个电压 = 电荷量/最大阱容,按照Clark给出的5D2的最大阱容65,700个电子计算,产生0.031毫伏电压的电荷量 = 2个电子(负电荷)。

ADC的最小输出与ISO无关,反映的是传感器的感光度,也就是使得传感器能够产生输出的最小曝光量。如果按Clark给出的45%的量子效率按上面的例子计算,就是像素在接收到2/0.45 = 5个光子时,在不考虑读出噪声的情况下,才能使得14位的ADC产生一个最小输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在清楚A/D转换电路的原理之后,就会发现Clark的下述定义是有问题的:

A parameter that combines the quantum efficiency and the total converted photons in a pixel, which factors in the size of the pixel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filters (the Bayer RGBG filter, blur filter, IR blocking filter), is called the "Unity Gain ISO." The Unity Gain ISO is the ISO of the camera where the A/D converter digitizes 1 electron to 1 data number (DN) in the digital image.

结合量子效率以及像素尺寸和滤镜(马赛克RGBG滤镜,红外滤镜以及低通滤镜)传输的参数被称为“单位增益ISO”。单位增益ISO是相机的模数转换器数字化1个电子到数字图像中的一个数值(DN)的ISO。
http://www_clarkvision_com/imagedetail/digital.sensor.performance.summary/

首先,ADC无法数字化一个电子(负电荷)到数字图像中的一个数值(DN),因为CMOS像素输出的信号是电压而是不是电子。因此,输入ADC的模拟信号是电压而不是电子。

其次,使得ADC产生输出的最小输入信号取决于ADC的分辨率和像素输出信号的最大值。例如,如果像素输出的信号电压最大值为5V,则使一个14位ADC输出的最低位从二进制的0转换为1,需要的输入信号电压是0.31毫伏。而CMOS像素的输出信号电压 = 电荷量/最大阱容,按照Clark给出的5D2的最大阱容65,700个电子计算,产生0.31毫伏电压的电荷量 = 20个电子(负电荷)。

第三,ADC的最小输出与ISO无关,反映的是传感器的感光度,也就是使得传感器能够产生输出的最小曝光量。如果按Clark给出的45%的量子效率按上面的例子计算,就是像素在接收到20/0.45 = 45个光子时,在不考虑读出噪声的情况下,才能使得14位的ADC产生一个最小输出。

所以,Clark关于单位增益ISO的定义是错误的,有关的图和数据也不应该按照单位增益ISO来解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数码相机像素输出的电压信号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每按下一次快门像素才输出一个此次曝光所记录的电压信号。因此,像素输出的信号与一般所认为的模拟信号有所不同,即在时间上是非连续的。

此外,每个像素的坐标位置如同计算机的内存单元一样,是通过行、列的选通电路来获取的,直接就是数字信号,不需要A/D转换。所以,只有像素输出的信号电压在幅值上是连续的,需要通过A/D转换来获得数字信号。

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得包括Sony公司的平山先生在内的众多专业人士认为CMOS-APS像素有A/D转换电路,因为像素输出的电压信号在时间上是一个离散量,对这种信号进行A/D转换的电路也比典型的ADC要简单,没有前面的取样保持电路,只需要后面的量化编码电路。

但既然还需要对像素的输出信号电压进行量化编码,因此只能认为像素输出的是模拟信号,而不能认为是数字信号。所以,我在发贴前以及包括百度百科在内的众多中文资料中认为CMOS像素中包括A/D转换电路是不正确的。

由于数字信号不仅在时间上是离散的,而且在数值上的变化也不是连续的。这就是说,任何一个数字量的大小,都是以某个最小数量单位的整倍数来表示的。因此,在用数字量表示取样电压时,也必须把它化成这个最小数量单位的整倍数,这个转化过程就叫做量化。所规定的最小数量单位叫做量化单位,用Δ表示。显然,数字信号最低有效位中的1表示的数量大小,就等于Δ。把量化的数值用二进制代码表示,称为编码。这个二进制代码就是A/D转换的输出信号。

既然模拟电压是连续的,那么它就不一定能被Δ整除,因而不可避免的会引入误差,我们把这种误差称为量化误差。在把模拟信号划分为不同的量化等级时,用不同的划分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量化误差。可见,A/D转换时不仅不能消除噪声,而且还会引入噪声——量化误差(量化噪声)。

ADC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转换精度和转换时间:

转换精度的指标有两项:

1、分辨率——它说明A/D转换器对输入信号的分辨能力。
A/D转换器的分辨率以输出二进制(或十进制)数的位数表示。从理论上讲,n位输出的A/D转换器能区分2的n次方个不同等级的输入模拟电压,能区分输入电压的最小值为满量程输入的1/2n。在最大输入电压一定时,输出位数愈多,量化单位愈小,分辨率愈高。例如A/D转换器输出为8位二进制数,输入信号最大值为5V,那么这个转换器应能区分输入信号的最小电压为19.53mV。

2、转换误差——表示A/D转换器实际输出的数字量和理论上的输出数字量之间的差别。常用最低有效位的倍数表示。例如给出相对误差≤±LSB/2,这就表明实际输出的数字量和理论上应得到的输出数字量之间的误差小于最低位的半个字。

转换时间——指A/D转换器从转换控制信号到来开始,到输出端得到稳定的数字信号所经过的时间。
不同类型的转换器转换速度相差甚远。其中并行比较A/D转换器转换速度最高,8位二进制输出的单片集成A/D转换器转换时间可达50ns以内。逐次比较型A/D转换器次之,他们多数转换时间在10~50μs之间,也有达几百纳秒的。间接A/D转换器的速度最慢,如双积分A/D转换器的转换时间大都在几十毫秒至几百毫秒之间。在实际应用中,应从系统数据总的位数 、精度要求、输入模拟信号的范围及输入信号极性等方面综合考虑A/D转换器的选用。

从前面给出的Sony列并行ADC电路的时序图来看,其采用的是双积分A/D转换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因此,一般的A/D转换过程是通过取样、保持、量化和编码这四个步骤完成的。典型的ADC电路构成如下图所示: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模拟信号(Analog Signal)、数字信号(digital Signal)以及模数转换电路(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ADC)

模拟信号一般是指时间连续、幅值也连续的信号,而数字信号是指在时间和幅值上均为离散的信号,模数转换(A/D)是指用数字信号来表示模拟信号。

如下图所示,上面的为在时间t上连续的模拟电压信号,下面为对模拟电压信号在时间t采样并转换为离散电压信号。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253
主题: 24
帖子: 4493
注册: 2008年5月
原文由 穷高烧 在2010-01-29 10:29发表
太高深了
佩服


尽管经常来看,却始终看不懂。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Clark先生是佳能的粉丝,但比国内的某些佳能粉丝要理性的多。在其文章的最后Clark先生指出:

It is this predictable signal and noise model that allows us to predict the performance of digital cameras. It also shows us that those waiting for the small pixel camera to improve and equal the performance of today's large pixel DSLR will have a long wait: it simply can not happen because of the laws of physics. So, if you need high ISO and/or low light performance, the only solution is a camera with large pixels.

可以预料,信号和噪声的模型允许我们预测数码相机的性能。这告诉我们改进小像素相机使其等于今天的大像素DSLR的性能将要等待很长时间:由于物理定律这不可能简简单单的发生。因此,如果我们需要高ISO以及/或者暗光性能,仅有的解决方案是拥有大像素的相机
http://www_clarkvision_com/imagedetail/digital.sensor.performance.summary/

有人说过,在爱情面前女人的智商趋于零。我认为在偏见面前男人的理性趋于零,偏见越深,理性越少。即使是Clark这样有理性的人,虽然在DSLR与小DC的比较中他得出了正确的结论,但在DSLR范围内,其结论就只对佳能的DSLR有效了,似乎物理定律只作用于佳能的DSLR而对其它公司的DSLR无效。这一点从其给出的理论模型和数据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来。

传感器性能模型(Sensor Performance Model)

Clark在图(即前面引用的除读出噪声之外的图)中给出的曲线是根据其提出的理论模型绘制的。Clark认为:

图中的传感器模型虽然很简单,但精确描述了许多传感器。那些与模型有较大距离的数据点通常是一些老的传感器。比如填充系数较低,低质量的微透镜以及较低的量子效率等等,新的传感器倾向于更接近模型。

模型假定目前的数码相机量子效率相似(约45%),最大阱容 = 1,700个电子/每平方微米(激活面积的电子密度),读噪声 =  4个电子(除非另有其它读出噪声值)以及在像素之间有0.5微米的死空间(在2008年12月以前在网页中显示的图中,对APS-C和较大的传感器使用过1微米的死空间,但新的相机数据表明0.5微米的死空间更合适)。例如,某传感器的像素间距为3.5微米,激活面积为9平方微米,收集9 X 1700 = 15,300个电子。(后面部分涉及到的AIQ图和衍射图暂不涉及,故没有翻译)。
http://www_clarkvision_com/imagedetail/digital.sensor.performance.summary/

无论是Clark先生的图还是给出的数据中,除了单位增益ISO之外,D3的数据都距理论曲线较远,而佳能的相机,特别是5D2,基本上都是在理论曲线上或者附近。这表明要么D3的性能很差,要么Clark先生的理论模型或者D3的数据有问题。但正如Clark正确指出的那样:是物理定律决定了大像素比高像素在高ISO或暗光方面(包括天文摄影在内)有更好的性能,因此只能认为Clark先生的理论模型或使用的数据有问题了。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1-30 12:0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低照度感光系数(Low-Light Sensitivity Factor)

Clark认为:
单位增益ISO描述了在高ISO时图像的高信号部分(高光),而读出噪声特性则对应照片的低信号端。但如果相机接受更多的光子给像素,读出噪声无法单独反映阴影的特性。“低照度感光系数”描述了在高ISO下的阴影的特性(下图)。其也描述了在高ISO下曝光10秒以上阴影部分的低光特性。在天体摄影中,在热噪声还没有成为主要因素之前曝光,高的低照度感光系数将能记录更昏暗的星星。
低照度感光系数描述了在高ISO下显示图象阴影或暗部的相机特性。低照度感光系数 = 读出噪声单位除以单位增益ISO(电子)。较高的值表示在高ISO时具有纪录阴影细节方面更好的性能。
http://www_clarkvision_com/imagedetail/digital.sensor.performance.summary/

低照度感光系数(Low-Light Sensitivity Factor)似乎也只是Clark的一家之言,从其定义看有较大的问题。读出噪声本身就是就是噪声分布的平均值,将其除以单位增益ISO意义不清楚,很难想象这个定义能够更好的表示传感器或相机的暗光性能。Clark搞出这样一个系数的目的很清楚,就是想说明佳能相机降噪好,读出噪声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尼康相机在像素面积大、收集的光子多的优势。所以,在上图中5D2的低照度感光系数与D3的相差无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按照Clark的说法:“ISO取决于相机生产厂商选择的放大器增益,单位增益ISO仅只是指导”,提高ISO似乎只是改变ISO放大器的增益,按照ISO 12232:2006的对ISO速度的定义,数码相机的生产厂家应该按照国际标准测定相机的感光度并据此标定ISO速度,而不是通过改变放大器的增益来确定ISO速度。实际上,ISO 12232明确规定了ISO的范围就是宽容度范围,只是某些厂家在某些型号的相机上没有按照ISO12232的要求来标定ISO,造成了用户的误解和困惑。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1-30 00:1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ISO12232规定的数码相机ISO标定方法。

按照ISO 12232:2006的规定,曝光指数(EI)的标定取决于传感器的感光度,传感器噪声以及由此产生的图象。该国际标准提供了5种技术供厂家选择来标定ISO速度。其中来自于ISO 12232:1998的三种技术可用于标定DSLR(其它的主要用于JPEG文件)。标准指定测量的是整个数码相机而不是传感器的感光度。

ISO12232:1998指定了基于饱和的ISO速度Ssat和基于噪声的ISO速度Snoise10和Snoise40。

基于饱和的ISO速度定义为Ssat = 78/Hsat,其中Ssat是数码相机的输出在被截断或出现光晕前的最大可能曝光量。

基于噪声的ISO速度定义为在单独的像素中产生给定信噪比的曝光量。使用两种比值,即40:1(“极好图像质量”)和10:1(“可接受图像质量”)比值。

除了上述速率外,标准还定义了标准输出感光度(SOS)。在输出图像的曝光量与数字象素值相关。其被定义为:Ssos = 10/Hsos。其中Hsos是在8位像素中产生数值118(这个数值是图像按SGRB或 gamma = 2.2时,饱和值的18%)对应的曝光量。

标准指定了应该怎样报告数码相机的速度。如果基于噪声的速度(40:1)比基于饱和的速度高,应该将基于噪声的速度舍入降至标准值(例如 200、250、320或400)来报告。理由是基于饱和的ISO速度对应的曝光量较低,将会导致图像欠曝。此外,可规定曝光宽容度,范围从基于饱和的速度到10:1基于噪声的速度。如果基于噪声的速度(40:1)比基于饱和的速度低,或因为高噪声而不能定义,指定基于饱和的速度并舍入降至标准值,因为使用基于噪声的速度将导致图像过曝。

例如,某型数码相机的传感器有下列特性:S40:1 = 107, S10:1 = 1688并且Ssat = 49。按照标准,此型数码相机应该报告其感光度为:
ISO 100(日光)
ISO 速度 宽容度 50-1600
ISO 100(SOS,日光)

用户可以控制SOS速度。对某种有较高噪声的传感器,其特性或许是S40:1=40,S10:1 = 800, Ssat = 200,在这种情况下,此数码相机应该报告为ISO 200(日光)

尽管定义了标准的细节,典型的数码相机并没有清楚的指示用户ISO设置是基于噪声的速度、基于饱和的速度或是指定输出感光度,有些甚至为了市场目的虚标数值。
http://en.※※※※※※※※※.org/wiki/Film_speed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1-30 00:1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4.539
主题: 25
帖子: 1108
注册: 2001年7月
太高深了
佩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8
主题: 22
帖子: 17180
注册: 2002年3月
原文由 老编 在2010-01-28 23:53发表
法老,真佩服您,帖子越来越精彩了。受教~哈!


老编也玩起硅晶片制造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6.736
主题: 25
帖子: 21449
注册: 2006年9月
内容贡献勋章
法老,真佩服您,帖子越来越精彩了。受教~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从Clark给出的数据可以看出,从ISO200起,D3在每一档ISO上,单位增益ISO都比5D2高出一倍:

ISO200,5D2为2.03,D3为4.1,ISO400,5D2为1.01,D3为2.1,ISO800,5D2为0.51,D3为1.1,ISO1600,5D2为0.25,D3为0.5,ISO3200,5D2为0.127,D3为0.25。

显然,大像素的D3在高ISO方面比5D2高出一档,也就是如上图所示。在同样光圈/快门下,小像素的S70在ISO100时的感光度,只相当于5D2设在ISO1600,D3设在ISO3200时的感光度。这表明从ISO200开始,5D2的感光度只相当于D3的一半,也就是D3可以比5D2感受更弱的光。

如果Clark给出的数据是正确的,那至少说明两个问题:

1、从ISO200开始,5D2标定的ISO与D3的不一致,与D3的标定相比,高标了一档。

2、D3可以比5D2感受更弱的光线,但按Clark给出的数据,5D2的读出噪声比D3还低一倍(2.5:4.9),而读出噪声是动态范围的下限,如果动态范围与宽容度是一样的,这两个数据明显矛盾。只有将宽容度解释为与动态范围不一致且宽容度的下限比动态范围的下限还要低,才能解释这个矛盾。所以我认为,如果按照Clark动态范围的定义,只能认为宽容度与动态范围是不一样的,宽容度的下限低于动态范围的下限。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1-28 23:5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Clark还附有具体的数据:

                  Gain (electrons / 14-bit DN)    
----------------------------------------------------------------------------
           Canon   Canon   Canon   Nikon   Nikon   Canon
           1DMIII  5DMII    40D     D3     D300    50D
----------------------------------------------------------------------------
ISO   50    4.8     4.2
ISO  100    4.8     4.1    3.40            2.74   2.2
ISO  200    2.4     2.03   1.70    4.1     1.37   1.1
ISO  400    1.2     1.01   0.85    2.1     0.67   0.55
ISO  800    0.60    0.51   0.42    1.1     0.32   0.27
ISO  1600   0.30    0.25   0.21    0.5     0.16   0.14
ISO  3200   0.15    0.127          0.25    0.082
ISO  6400           0.063
ISO12800          0.032
ISO25600          0.016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1-28 23:1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单位增益(Unity Gain)
Clark在定义这个概念的时候说到:
A concept important to the fundamental sensitivity of a sensor is the Quantum Efficiency. But in terms of camera performance other factors also play a role, including the size of a pixel,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filters over the sensor (the Bayer RGBG filter, the IR blocking filter, and the blur filter). Larger pixels collect more light, just like a large bucket collects more rain drops in a rain storm. A parameter that combines the quantum efficiency and the total converted photons in a pixel, which factors in the size of the pixel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filters (the Bayer RGBG filter, blur filter, IR blocking filter), is called the "Unity Gain ISO." The Unity Gain ISO is the ISO of the camera where the A/D converter digitizes 1 electron to 1 data number (DN) in the digital image. Further, to scale all cameras to equivalent Unity Gain ISO, a 12-bit converter is assumed. Since 1 electron (1 converted photon) is the smallest quantum that makes sense to digitize, there is little point in increasing ISO above the Unity Gain ISO (small gains may be realized due to quantization effects, but as ISO is increased, dynamic range decreases). Figure 6 shows the Unity Gain ISO for various cameras and sensors that can be purchased from manufacturers. It is clear that there is a trend in ISO performance as a function of pixel size.

这段话的大意是:
影响传感器感光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量子效率。但相机性能的其它因素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包括像素的尺寸以及覆盖在像素上的滤镜(马赛克RGBG滤镜,红外滤镜以及低通滤镜)传输。大像素收集更多的光线,就像一个大桶在暴雨中收集更多的雨滴一样。结合量子效率以及像素尺寸和滤镜(马赛克RGBG滤镜,红外滤镜以及低通滤镜)传输的参数被称为“单位增益ISO”。单位增益ISO是相机的模数转换器数字化1个电子到数字图像中的一个数值(DN)的ISO。进一步,假定一个12位的转换器并按比例将所有相机统一到单位增益ISO。由于1个电子(1个被转换的光子)是可数字化的最小量子,上述单位增益ISO会小量增加ISO(量子效率使小增益得以实现,但ISO增加,动态范围减少)。下图为几种相机和传感器的单位增益ISO。其清楚地显示了ISO性能是像素尺寸的函数。
Unity gain is shown as a function of pixel pitch. Digital cameras are shown in brown diamond symbols, and values computed from sensor manufacturer data sheets are shown in blue squares. The lowest value of ISO 100, at pitch 2.3 microns, is for the Canon S70 P&S camera, while the highest digital camera value, at ISO 1600, is for the Canon 5D with 8.2 micron pixels.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Canon 5D collects about 16 times the number of photons as a Canon S70 small pixel camera, given the same f/ratio and exposure time. However, ISO depends on the camera manufacturer's choice of amplifier gain, thus Unity Gain ISO is only a guide. For example, the Canon 5D and 1D Mark II collect similar numbers of photons with the same pixel size, but have different Unity Gain ISOs. The Nikon D3, with an 8.46-micron pixel pitch plots off the top of the chart

单位增益是像素间距的函数。图中最低值是ISO 100,Canon S70 P&S相机,像素间距2.3微米。数码相机的最高值为ISO 1600,是Canon 5D,像素间距8.2微米。这表明在同样的光圈/快门速度下,5D收集的光子是小像素相机S70的16倍。不过ISO取决于相机生产厂商选择的放大器增益,单位增益ISO仅只是指导。例如5D和1DmkII有着同样像素尺寸,收集同样的光子数,却有着不同的单位增益ISO。尼康D3有8.46的像素间距,已经超出了这张图的顶部。
单位增益是像素间距的函数。与上图为同样的数据,只是比例被扩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09-12-29 18:53发表
CMOS像素中有A/D转换电路,而ISO放大器不可能是像素中的放大器,因为ISO放大器的增益必须可调,而像素中的放大器其增益应该是固定的。。。。

楼主你就不要再纠缠什么数字电路、模拟电路、混合电路了。你其实完全不用管电路。只要想想信号转换的过程就足够了。、
否则你还会以为大家计较的是放大器电路和AD电路的具体位置关系。其实大家计较的是你对信号处理的理解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09-12-29 18:53发表
。。。假定需要两个光子才能使模数转换电路产生一个最小的输出,即使得一位二进制数从0变为1。在恰好可在一个D3像素或两个D3x像素的感光面积上产生两个光子的照度下,由于D3的每个像素都接收到两个光子,在模数转换电路上可以产生一个数字信号1。而D3X的每个像素只接收到一个光子,达不到模数转换电路产生输出的阈值没有输出,在模数转换电路上的数字信号为0。而对数值为0的信号无论是放大还是降噪都是没有意义的,0乘以或除以任何数还是0,换句话说,如果一开始就没能获取信息,

你这段话,就以为这高低ISO对信号的放大的差异,是在数字信号之后的。也就是说这个提高ISO所需要的增益改变,是对判决电路之后的数字信号的处理。一般理解,判决电路之后,就可以认为是AD之后了。

他们反对楼主的,其实并不是AD的位置。而是大家认为这个增益改变是判决电路之前的。也就是AD功能之前的。根据惯例,大家就AD功能说成了AD电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10-01-27 16:34发表
顺便说一下,我原以为我犯的这个以为CMOS像素中有A/D转换电路的错误只是在中文资料中普遍存在,老外、特别是以严谨著称的日本人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但居然被我发现SONY公司的专家也有这样的观点:
。。。
而CMOS感光元件的构成就比较复杂,除处于核心地位的感光二极管之外,它还包括放大器与模数转换电路
。。。
http://info.xitek.com/news/200909/22-27701.html
按照你的说法,这位平山先生是否也算典型的外行不懂装懂,滑天下之大稽?

人家说的并没有错啊,人家回答的是定性结构,不是用来做你首贴那种推导的。我来分析一下给你听:
放大器,就你那个图的Msf
模数转换电路:每列一个AD。这个确实是在元件内的,只是不在每个像素里而已。
人家说在元件内,你却用来推导出,放大功能是在判决之后的。这就是大家反对的原因,因为,正是你认为放大功能是在判决之后的
(首贴:而D3X的每个像素只接收到一个光子,达不到模数转换电路产生输出的阈值没有输出,在模数转换电路上的数字信号为0。而对数值为0的信号无论是放大还是降噪都是没有意义的)
由于大家知道放大是在每个像素里的,就推出了你的判决电路(大家简称为AD)必须在放大电路前面。这意味着,你的判决电路必须必须在每个像素里面了。

所以大家反对你,并不是因为你说AD在元件内,而是你说的那段话,稍加推导后和事实差太远了。但是人家平山先生说的,只是元件内,并没有说每像素。所以,是你理解错人家了,不要说人家是不懂装懂。

[fasciae 编辑于 2010-01-28 11:3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306
主题: 64
帖子: 11110
注册: 2009年5月
翻的挺好。

你如果指ADC的基本功能的话,没有降噪不错。如果具体指Sony的这款ADC模块的话,Reversi说Sony的ADC模块电路有降噪是对的,这部分降噪工作在ADC电路部分发生。这个降噪类似是佳能各个像素降噪的作法但有所不同。

工作过程是像素复位,之后需要读出所有像素的复位电压Vrst,并存储,然后快门开启--曝光,曝光结束后读出(Vrst+Vsig)的混合信号在ADC内减去对应像素的Vrst而得到Vsig,包括了对像素Vrst差异引起的噪声以及ADC比较器等引起的噪声等的降噪。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10-01-27 15:35发表

谢谢提供英文网址。仔细看了一遍,觉得有必要将这段话的全文翻译过来,一方面让不懂英文的同学能看懂,另一方面留作下面讲A/D转换电路和降噪电路时的资料。

列并行模数转换来增加速度

提速的关键是并行信号处理。CMOS传感器有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模数(A/D)转换电路(图2)。在水平阵列组织数以千计 ......


[刘云飞 编辑于 2010-01-27 19:2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09-12-29 18:53发表

这个图里面,电阻和电压是主要因素,电容是可以忽略的。光电二极管的特性是电流,受光多电流大,这时候Mrst看作电阻,引起Mrst上的电压变化,这个变化被Msf放大并以电压形式记录,然后由Msel控制读出时间。实际上,即使读出了。还可以再读N次,直到RST信号清零
面积越大,光电二极管的转换电流的能力越强,但是最大电流首先受限Mrst的电阻特性和Vdd,Vrst的高低。
同样的Vdd,Vrst下,如果某小面积光电二极管让Mrst上的电压变化幅度已经达到Vrst的50%以上(这是很正常的)。那么即使面积大3倍的光电二极管也不能得到高一倍的电压变化幅度。如果要仔细计算,那么1.7倍的面积,只能得到远小于1.7倍的电压变化幅度。
所以,除非大光电二极管的使用更高的Vrst(起码要成正比),否则最高输出电压(也就是饱和电压),是无法和光电二极管的面积成正比的。
而器件的电压,就和工艺非常紧密了。如果非要定量,我只能大概说,同样的原晶和工艺结构下,芯片的厚度(而不是面积)决定了电压。

这里主要是说同样工艺材料和结构下。信号范围并不简单和光电二极管的面积成正比。但是更大面积确实是有利于提高信号有效输出范围的。这个需要综合分析。

[fasciae 编辑于 2010-01-27 19:0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09-12-29 18:53发表

我认为动态范围如果按Clark定义,与宽容度并不完全一致。动态范围和宽容度在上限上是一致的,但动态范围的下限要小于宽容度,即宽容度比动态范围要大。

问题是数码的宽容度定义是什么?
,Clark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明确了其所指的动态范围是 full-well capacity / best read noise

这说明,这个第二个的动态范围的定义,比第一种的动态范围定义要小一些。显然,这个不是你所说的宽容度,因为你的宽容度要比动态范围的定义要大(无论是那种)

楼主研究了很多,请告诉我们,到底你说的宽容度是怎么定义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1.988
主题: 22
帖子: 17180
注册: 2002年3月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10-01-27 15:35发表

谢谢提供英文网址。仔细看了一遍,觉得有必要将这段话的全文翻译过来,一方面让不懂英文的同学能看懂,另一方面留作下面讲A/D转换电路和降噪电路时的资料。

列并行模数转换来增加速度

提速的关键是并行信号处理。CMOS传感器有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的模数(A/D)转换电路(图2)。在水平阵列组织数以千计 ......


什么叫adc电路本身没有降噪……晕死,降噪是这么理解的嘛……

你确定看懂这些图了吗??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09-12-29 18:53发表
由于CMOS传感器不仅受到CMOS填充系数的影响,同时还会受到微透镜覆盖率的影响,因此对使用CMOS传感器的D3、5D2和7D来说,其综合填充系数为CMOS填充系数X透镜覆盖率。如果D3的CMOS填充系数为0.8,透镜覆盖率为0.9,则综合填充系数D3为0.8X0.9=0.72,5D2为 0.65X0.827 = 0.538,7D为0.23X0.61 = 0.142。S5不受CMOS填充系数影响,其综合填充系数即微透镜覆盖率为0.758.

这一段,到时是如果还是
你的数字这么准确,请问你的透镜覆盖率数据有出处么?为什么广告说,7D的微透镜要比5D2的吸光能力更好?

[fasciae 编辑于 2010-01-27 18:0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47.306
主题: 64
帖子: 11110
注册: 2009年5月
兄台所言极是。 有些东西可能楼主需要根据讨论的进展适当编辑一下,可免除不必要的误解。

原文由 fasciae 在2010-01-27 13:57发表

楼主开始的文字是很早期的。有明显的偏见的。这个应该原谅。
比如这2段,他是将像素密度和高像素等价了,而且在技术领先上等价了。
在我看啦,其实在生产技术角度来看,公式应该是:像素密度*芯片面积*读取速度*读取精度/成本

[fasciae 编辑于 2010-01-27 13:5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23
主题: 5
帖子: 189
注册: 2006年11月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09-12-29 18:53发表
关于大像素和高像素(高像素密度)的争论从D70和350D时代就开始了,到了D700和5D2的时代不仅没有争论出正确的结论,反而得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结果:高像素好。包括一些号称专业的网站在D3s发布后认为D3s没有大的改进,其理由就是像素没有提高。

特别是某些佳能的FANS更是坚信高像素比大像素好,因为佳能单反相机的像素数 ......


改一下名字,附上引文和致谢,我就可以大学毕业了。

玩笑,感谢LZ辛苦的码字,还有认真的态度。作个记号慢慢补习基础知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原文由 冰镜 在2010-01-27 14:30发表
看起来很有内容的帖子,这世界就怕认真。LZ有错就该,执着,很是佩服。如果口气和缓的话,集合众人所长,相信最终是高质量的帖子。 关注。

谢谢提醒,这也是我想努力做到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原文由 reversi 在2010-01-27 11:41发表
没错,LZ的主要言论只能证明他是典型的外行不懂装懂。

看了看,他显然连CMOS成像的基础都没搞明白就来开这个帖子了。
1)居然不知道在CMOS结构中,传统的ADC在CMOS之外、最新的索尼也只是每列一个ADC内置;
不懂就问吧,他还不。非说什么每个像素一个ADC......滑天下之大稽!
2)PGA是根据ISO设定可变增益的放大器 ......

本来对你这种不懂礼貌、没有教养、只会导致无谓争论的帖子我是一概删除的。不过,既然你提到了我确实出现过的一个错误,所以保留你这个帖子再承认一次我已经承认过多次的错误:

我在开这个帖子之前一直以为CMOS像素中有A/D转换电路,是科纳和DVCOM兄指出了我的这个错误。借此机会,我想所有可能被我误导的同学道歉,并向科纳和DVCOM兄致以衷心的感谢。

imareal兄指出我将Msf管的栅极说成是基极,这也是我的一个错误,借此机会,向imareal兄表示感谢。

mjl183兄指出了我首贴中的两个错误,在此一并致谢。


我再说一遍,欢迎对我的观点进行有理有节的批评和批判。如果我确实是错的,我会欣然承认并向指出我错误的专家和同学表示感谢,这不仅使得我本人得到学习和提高,也会使所有关注这个帖子的同学受益。我希望至少在这个帖子里,不要为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争论不休,能够表现出中国人至少还能够有理性的讨论问题。

顺便说一下,我原以为我犯的这个以为CMOS像素中有A/D转换电路的错误只是在中文资料中普遍存在,老外、特别是以严谨著称的日本人应该不会犯这种错误。但居然被我发现SONY公司的专家也有这样的观点:

近日,日本著名摄影网站关于索尼最新研发的Exmor R CMOS背面照明技术感光元件(背射型CMOS感光元件),采访了索尼影像部门的平山照峰先生和开发部门的松井拓道先生。以下是无忌对本次访谈的编译。

记者:可以谈一下关于Exmor R CMOS背面照明技术感光元件的开发过程吗?

平山:CCD感光元件中的有效感光面积较大,在同等条件下可接收到较强的光信号,对应的输出电信号也更明晰。而CMOS感光元件的构成就比较复杂,除处于核心地位的感光二极管之外,它还包括放大器与模数转换电路,每个像点的构成为一个感光二极管和三颗晶体管,而感光二极管占据的面积只是整个元件的一小部分,造成CMOS传感器的开口率远低于CCD(开口率:有效感光区域与整个感光元件的面积比值);这样在接受同等光照及元件大小相同的情况下,CMOS感光元件所能捕捉到的光信号就明显小于CCD元件,灵敏度较低;体现在输出结果上,就是CMOS传感器捕捉到的图像内容不如CCD传感器来得丰富,图像细节丢失情况严重且噪声明显。

为了改善CMOS感光元件的感光度,我们研发了Exmor R CMOS背面照明技术感光元件。
http://info.xitek.com/news/200909/22-27701.html

按照你的说法,这位平山先生是否也算典型的外行不懂装懂,滑天下之大稽?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1-27 16:3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原文由 糊涂终结者 在2010-01-27 11:22发表

恰恰相反,楼主的主要想法都不对!

大像素的高ISO及信噪比好,才是没有什么技术含量的东西,它只不过是充分利用了图像传感器的物理特性而已。相反高像素的图像传感器要做到高ISO及信噪比好,才是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啊......

既然你还想要在本楼发言,我可以给你机会。你不是S5的用户吗?那么请你先说说看S5是怎么实现高宽容度的?通过将两个像素来合并为一个大像素算不算有技术?如果你能回答清楚这两个问题,我愿意与你讨论问题,否则你的帖子我一概不回复。如果再造谣生事、出言不逊,你发的帖子将会被一律删除。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大像素还是高像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