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像素还是高像素? [主题管理员:法无定法]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00111 回帖:157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13.661
主题: 269
帖子: 5540
注册: 2009年5月
看dxo上有这么一段话,没太看懂他说的例外。

"Dynamic range should decrease with ISO Sensitivity."

Overall, this statement is correct, but for some fairly complex reasons, there are some exceptions to the rule.

Dynamic range (DR) is the ratio between the highest and the lowest luminance that the sensor can handle, or equivalently, the highest and lowest gray levels. The lowest gray level considered is that for which SNR=0dB.

Why can DR be stationary with ISO at low values? For some sensors, the noise in dark shadows is dominated by conversion noise and is mostly independent from low ISO settings. Therefore, the lowest gray level such that SNR=0dB is also independent from ISO. That is why, for instance for Canon cameras, DR at ISO 100 and 200 are often pretty close. For higher ISO values, photonic noise takes the lead again, and predictably, DR loses 1bit.

Why can DR even increase from ISO 100 to ISO 200? If we examine the other end of the scale, highlights, we see that the upper bound is fixed by sensor saturation. There are two possible limiting factors:

1. The capacity of the pixel well (the number of electrons)

2. The digital A/D conversion (12- or 14-bit).

Usually saturation is attained via digital A/D conversion, and the saturation value on the sensor is 4095 or 16383 (or close). However, for a few sensors at very low ISO, the electron well saturates before the digital converter. Therefore, for low ISO, the highest gray level is lower than can be expected. If this effect cumulates with the noise in the shadows as described previously, then for these sensors, DR can actually be lower for lower ISO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回复中不能显示公式中变量的指数,只能做一张图贴出来:

Clark还认为,数码相机的噪声模型是: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上述对图像噪声的分类和定义以及关于数码相机噪声问题的分析比较概括,还可以做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下观点有些源自于其它资料,有些是我根据包括※※※※以及其它资料做出的推论,引用的观点我会注明出处,没有注明的是我的推论,欢迎批评指正。

实际上,数码相机的图像噪声还可以按照噪声来源分为两类,即数码相机本身的噪声以及来源于数码相机外部,在拍摄时产生的噪声。

数码相机本身的噪声一般是指数码相机的本底噪声,对应的英文单词有:Noise floor,Noise level,Noise background等。按照※※※※上述有关图像噪声的定义,放大器噪声(包括电容噪声)、由像素坏点、模数转换器错误以及在传输过程中的比特错误产生的盐和胡椒噪声、散粒噪声中的暗散粒噪声或暗电流散粒噪声、量化噪声等都属于数码相机的本底噪声。

按照Clark的说法,读出噪声可视为数码相机的本底噪声(Read noise is expressed in electrons, and represents a noise floor for low signal detection)。Clark认为:本底噪声是传感器噪声、模数转换限制以及放大器噪声的组合。这三个参数在评估数码相机的时候不能分开并且通常被称为读出噪声(The noise floor is a combination of the sensor read noise,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limitations, and amplifier noise. These three parameters can not be separated when evaluating digital cameras, and is generally called the read noise)。显然,Clark所说的放大器噪声不是指传感器像素中的放大器产生的噪声(这部分噪声被他归入了传感器噪声),而是指传感器之外包括ISO放大器在内的其它放大器带来的噪声。也许Clark认为ADC的量化噪声可忽略不计,所以只说了模数转换器的限制(12位或14位),没有提到量化噪声的问题。
http://www_clarkvision_com/imagedetail/digital.sensor.performance.summary/

源于数码相机外部,在拍摄时产生的噪声也有两类:一类与镜头、微透镜以及各类滤镜有关,包括镜头的分辨率、像差、色差、衍射、反射等带来的噪声。一般情况下,传感器的分辨率越高(像素密度越高),镜头质量越差,这类噪声出现的概率也越大。但为了简化问题,在下面的讨论中我们假定数码相机使用的是一个具有无限分辨率、没有像差、色差、衍射、反射等问题的理想镜头。像素的微透镜和各类滤镜也具有同样性质。因此,可以认为由此产生的噪声在讨论中不存在。

另一类数码相机外部产生的噪声一般是指※※※※在图像噪声中定义的光子散粒噪声(photon shot noise),简称光子噪声(photon noise)。这类噪声是由于光子到达传感器的数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随机性而产生的。一般认为,光子噪声是光子数量的平方根(见下图)。
Clark在其网页中也认为:由于光子到达的时间是随机的,所以在光子的物理计数上,信号中的噪声是光子数量的平方根,服从泊松分布(In the physics of photon counting, the noise in the signal is equal to the square root of the number of photons counted because photon arrival times are random. The reason for this dependence is Poisson Statistics)。

Clark还认为,数码相机的噪声模型是:

N = (P + r2 + t2)1/2

式中N是以电子为单位的总的噪声,P是光子的数量,r是以电子为单位的读出噪声,t是以电子为单位的热噪声。
http://www_clarkvision_com/imagedetail/digital.sensor.performance.summary/

我认同以上观点。可以看出,数码相机的噪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1、相机的本底噪声;2、光子噪声。而光子噪声是光子数量的函数(平方根),传感器接收的光子越多,光子噪声也越多,没有接受到光子(如全黑状态),光子噪声为零,只有本底噪声存在。但光子噪声的增长速度没有光子数量(信号)增长得快。所以,光子噪声不会降低信噪比,反而会增加信噪比,因为信号(光子数量)是光子噪声的平方。这也是一般认可的观点,如下图所示: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2-07 16:24]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图像噪声(Image Noise)和噪声源(Noise Sources)

图像噪声是数码相机或扫描仪的电路以及传感器在图像生成过程中亮度或色彩信息的随机变化。图像噪声也源于胶片的颗粒和一个理想光子探测器不可避免的散粒噪声。
图像噪声通常被认为是在图像捕获时不受欢迎的副产品。虽然这些不需要的波动被称之为“噪声”是其类比于不需要的声音,但其实这种“噪声”是听不见的,并且在某些应用中实际上还会带来好处,例如抖动(dithering)。

类型

放大器噪声(高斯噪声,Gaussian noise)
放大器噪声的标准模型是加性高斯噪声(Additive Gaussian Noise),独立于每个像素并且与信号强度无关,主要是由杰森—尼科斯特噪声(Johnson–Nyquist noise,热噪声)引起的,包括来自电容的复位噪声(kTC噪声)。彩色数码相机用于蓝色通道的放大率比绿色或红色通道要多,因此在蓝色通道中的噪声也更多。

放大器噪声是图像传感器“读出噪声”的主要部分,也就是说,是图像暗部固有的噪声电平。

盐和胡椒噪声(Salt-and-pepper noise)
胖尾分布(Fat-tail distributed)或“冲击”(impulsive)噪声在有些时候被称为盐和胡椒噪声或尖峰(spike)噪声。
一幅包含盐和胡椒噪声的图像将在亮部有暗像素并且亮像素在暗部。这种类型的噪声一般是由像素坏点、模数转换器错误以及在传输过程中的比特错误等引起的。

这可以使用暗帧减法以及在暗/亮像素周围插值的方式来解决。

散粒噪声(Shot noise)
在来自于图象传感器的图像中较亮部分的主要噪声一般是由量子涨落统计引起的,也就是说,在一个给定的曝光水平上所感应到的光子数量的变化,这种噪声被认为是光子散粒噪声。散粒噪声均方根与图像强度的方根成正比,不同像素的噪声是彼此独立的。散粒噪声服从泊松分布(Poisson distribution),通常与高斯噪声没有很大的不同。

除了光子散粒噪声外,还存在着图像传感器暗漏电电流引起的散粒噪声,这种噪声有时也被称为“暗散粒噪声”(dark shot noise)或“暗电流散粒噪声”(dark-current shot noise)。图像传感器中的“热像素”(hot pixels)暗电流最大;正常的可变暗电荷以及热像素能够被减掉(使用“暗帧减法”),留下的仅是漏电电流的散粒噪声或随机分量。如果不能做暗帧减法或如果曝光时间过长使得热像素电荷超过线性电荷容量,这种噪声将不仅仅是散粒噪声,热像素将表现为盐和胡椒噪声。

量化噪声(Quantization noise,uniform noise)
量化感知图像的像素到离散数字量时产生的噪声被称为量化噪声;其大致为一致性分布,可取决于信号,虽然如果其它噪声源大到引起抖动或者如果明确适用于抖动其将与信号无关。

非各向同性噪声(Non-isotropic noise)
有些噪声源会在图像中表现出明显的方向性。例如,图象传感器有时候会出现行噪声或列噪声。在胶片中,划痕是非各向同性噪声的一个例子。

数码相机的噪声问题
在暗光下,正确的曝光要求较长的快门速度或较高的增益(感光度)或者二者同时使用。在大多数相机中,较长的快门速度将导致由于光电二极管漏电电流引起的盐和胡椒噪声的增加。在付出读噪声方差加倍(读噪声标准差增加41%)的成本后,大部分盐和胡椒噪声能够被暗帧减法消除。

由于较少的光子被计数(散粒噪声)并且需要对信号放大更多,读噪声以及散粒噪声增加的相关效应是减少曝光,增加对应的ISO感光度。

图象传感器的尺寸或每个像素传感器光线收集区域的效果是信号电平、信噪比以及由此决定的可见噪声电平的最主要决定因素。一个给定图象传感器在相同噪声电平下的感光度大致与传感器的面积成比例。例如,一个4/3传感器在ISO 800时产生的噪声电平大致相当于一个全幅传感器(面积大致为4倍)在ISO 3200的噪声电平或一个1/2.5”的小DC传感器(大致为1/8的面积)在ISO 100时的噪声电平。这种在高感光度下获得可接受图象的能力是驱动用户选择DSLR相机,使用比紧凑型传感器更大的传感器的主要因素。由于传感器在同样面积下有更多的象素按照自然规律就必须采用更小的象素,因此传感器像素的数量极大的影响着每个象素的噪声电平。不过,当在屏幕上缩放到同样尺寸或打印出同样尺寸的照片时,按像素计数的可见噪声电平只有很小的差别。
http://en.※※※※※※※※※.org/wiki/Image_noise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2-06 17:0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323
主题: 18
帖子: 783
注册: 2007年10月
原文由 fk176 在2010-02-05 18:48发表

这个说法有点片面,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高速发展的电子科技,未来的制约,未必在于后端感应,而在于前段镜头.


老大,人家说得非常清楚,是“同等条件下.......”,本身就涵盖了技术进步条件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6.579
主题: 12
帖子: 2709
注册: 2003年5月
这楼盖的!佩服楼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8.96
主题: 51
帖子: 1701
注册: 2003年10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原文由 老城巷子 在2010-02-05 18:36发表
中国摄影二月刊已经对关于高像素和大像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著名数字图像专家:钱元凯先生同意如下观点:
同等条件下,高像素的相机除了可以进行更大尺寸的输出外,没有其他任何好处;相反,像素越高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

像素高低要因需索求,切莫贪大求多。

[老城巷子 编辑于 2010-02-05 18:39]


这个说法有点片面,也是用静止的眼光看待高速发展的电子科技,未来的制约,未必在于后端感应,而在于前段镜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9.949
主题: 5
帖子: 305
注册: 2005年9月
我的个乖乖,我的研究生论文不用写了,楼主,我挺你!无敌兔出掉,换二手大兔子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9.963
主题: 32
帖子: 679
注册: 2009年6月
中国摄影二月刊已经对关于高像素和大像素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著名数字图像专家:钱元凯先生同意如下观点:
同等条件下,高像素的相机除了可以进行更大尺寸的输出外,没有其他任何好处;相反,像素越高带来的负面影响越大。

像素高低要因需索求,切莫贪大求多。

[老城巷子 编辑于 2010-02-05 18:39]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为了增加对CMOS-APS像素的感性认识,贴一张美国Fairchild Imaging 公司刘新乔等(Xinqiao (Chiao) Liu, Boyd Fowler, Hung Do, Steve Mims, Dan Laxson, and Brett Frymire)在论文《High Performance CMOS Image Sensor for Low Light Imaging》中给出的CMOS像素的设计图。此像素的尺寸为10.8 X 0.8微米(D3的像素仅为8.46 X 8.46微米),CMOS填充系数为81%。像素为5T(5个晶体管)电路。没有色彩滤镜和微透镜。

下图左边为像素的横截面,右边为像素布局。中文标注为译者所加。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2-05 18:10]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有源像素传感器(Active pixel sensor)

有源像素传感器(APS),是一种集成电路包含了像素传感器阵列的图像传感器,每个像素包含了一个光电二极管和一个有源放大器。包括用于手机、web摄像头以及一些DSLR的CMOS-APS在内的有源像素传感器有多种类型。这类图像传感器通过CMOS制程来生产(因此也被称为CMOS传感器),并且已经成为电荷耦合器件(CCD)图像传感器的替代品。

※※

术语有源像素传感器是在奥林巴斯公司从事电荷调制装置有源像素传感器方面工作的中村勉(Tsutomu Nakamura)创造的,更明确的定义是由埃瑞克.佛休姆(Eric Fossum)在其1993年的论文中给出。

图像传感器单元有在像素中的放大器是诺博尔(Peter J. W. Noble)在1968年,维迈尔等人(P. K. Weimer, W. S. Pike, G. Sadasiv, F. V. Shallcross, and L. Meray-Horvath )在1969年描述的。维迈尔等人其时正在调查被动式像素传感器(passive-pixel sensors)——即像素传感器没有其自己的放大器——是否可成为真空管图像装置的替代品。MOS被动式像素传感器只是在像素中使用了一个简单的开关读出光电二极管集成的电荷。像素按照二维结构组成阵列,每行像素共享存取使能线,每列共享输出线。每列的末端是一个放大器。被动式像素传感器存在许多限制,例如高噪声、读取慢并且缺乏可扩展性。通过在每个像素中增加一个放大器来解决这些问题,导致了有源像素传感器的创新。诺博尔(Noble)在1968年,张伯伦(Chamberlain)在1969年创建了每个像素均含有源MOS读出放大器的传感器阵列。1970年贝尔实验室发明CCD。由于MOS制程很难控制并且MOS晶体管的特性随时间而改变(电压随时间变化),而CCD的电荷域操作更容易制造, MOS被动式和有源像素传感器很快就黯然失色。一个低分辨率且“主要为数字”、有内部像素放大器、应用于光学鼠标的nMOS成像器在1981年被演示。

另一种类型的有源像素传感器是用于红外线谱的混合红外焦平面阵列(IRFPA),设计成在低温下操作。这种装置有两片像三明治一样放在一起的芯片:一片芯片包含了用铟镓砷或碲镉汞制造的检测器单元,另一片芯片是用硅制造用于读出的光电探测器。这类装置源头的准确日期是保密的,但在1980年代中期得到广泛的应用。

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早期,CMOS制程与控制稳定性进程共同建立起来并且成为几乎所有逻辑和微处理器的基准制程。用于低端图像应用的被动式像素传感器和用于低分辨率高性能应用例如视网膜仿真的有源像素传感器开始复苏。但CCD继续有着很低的瞬时噪声和固定模式噪声并且是消费类应用例如摄像机以及广播级摄影机采用的主要技术,全面取代了视频摄像管。

埃瑞克.佛休姆(Eric Fossum)等人发明了使用内部像素电荷转移器以及在像素内的放大器和真正的相关双采样(CDS)电路,并且有较低的瞬时噪声操作和在片上的电路用于减少模式噪声。并且出版了第一篇影响深远的文章,预言APS成像器将成为CCD在商业上的接替者。在1993年到1995年期间,喷气推进实验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开发了一系列原型装置,验证了技术上的关键性能。虽然原始,但这些装置示范了在高读出速度及低功耗的情况下获得好的图像性能。

1995年,来自于JPL(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人员成立了Photobit公司,继续开发和商业化APS技术用于不同的应用,如web摄像头、高速和运动捕获摄像机、数字放射摄影、内窥(丸)摄像机、DSLR、当然还有照相手机等等。许多小的图像传感器公司开始发展起来,使得CMOS制程被广泛接受并且迅速推动了有源像素传感器的应用。

与CCD的比较

APS像素解决了被动式像素传感器的速度和扩展性问题。其功耗远远少于CCD,图像延迟更少,能够在更便宜也更通用的生产线上组装。与CCD不同,APS传感器能够组合图像传感器功能和图像处理器功能在同一个集成电路中。

APS传感器已经成为许多消费类应用选择的技术,最显著的是迅速成长的移动电话摄影机市场。无论如何,APS图像传感器已经在摄影和成像领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包括数字放射照相、军用超高速图像采集、高分辨‘智能’安全摄像机、光学鼠标以及许多其它消费应用。

相当数量的半导体厂商提供各种类型的APS传感器。包括Aptina Imaging (从 Micron Technology剥离的半独立公司,其在2001年收购了Photobit公司)、三星、STMicroelectronics、Toshiba、OmniVision Technologies、Sony和 Foveon以及其它的公司。

像素

今天标准的CMOS APS像素由一个光电二极管以及转移门管、复位门管、选通门管和源跟随器读出管等4个晶体管组成,因此被称为4T(4晶体管)单元。

JFET光电二极管或pinned光电二极管最初用在行间转移CCD上是因为其暗电流较低并且对蓝色响应较好。当连接到转移门管时,允许消除从光电探测器完全转移电荷时的滞后。像素内部使用电荷转移门管以及采用相关双采样技术能够获得较低的噪声。

诺博尔(Noble)3T像素由于其制造容易仍然经常使用。一个晶体管Mrst如同一个开关复位这个装置。当这个晶体管导通,光电二极管有效的连接到电源Vrst,清除全部积累的电荷。由于此复位晶体管是N型,像素的工作方式是软复位。

第二个晶体管Msf如同一个缓冲器(确切地说,是源跟随器),放大器允许在不移出积累电荷的情况下测量像素的电压。其电源VDD通常是与复位晶体管连在一起的。

第三个晶体管Msel是行选择晶体管。是一个允许像素阵列的行选通信号在读出像素电子时接通的开关。
其它像素的创新如5T和6T像素也存在。通过增加额外的晶体管,诸如整体快门,而不是常见的卷帘快门,也是可能的。
http://en.※※※※※※※※※.org/wiki/Active-pixel_sensor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CMOS(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MOS本意是指构建集成电路的一种技术或制程。CMOS技术被用于微处理器、微控制器、静态RAM以及其它数字逻辑电路。CMOS技术也广泛用于逻辑电路,如图像传感器、数据转换器以及用于通信领域的多种高度集成的收发器等。弗兰克.威纳尔斯(Frank Wanlass)在1967年成功的获得CMOS的专利(美国专利 US Patent 3,356,858)。
http://en.※※※※※※※※※.org/wiki/CMOS

对数码相机而言,我们说的CMOS是特指CMOS图像传感器。

CMOS图像传感器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由于当时受工艺技术的限制,直到90年代初才发展起来,至今已研制出三大类CMOS图像传感器,即CMOS无源像素传感器(CMOS Passive Pixel Sensor简称CMOS-PPS)、CMOS有源像素传感器(CMOS Active Pixe lSensor简称CMOS-APS)和CMOS数字像素传感器(CMOS Digital Pixel Sensor简称CMOS-DPS)。

在此基础上又问世了CMOS视觉传感器(CMOS Visual Sensor)、CMOS应力传感器(CMOS Stress Sensor)、对数极性CMOS传感器(Log-Polar CMOS Sensor)、CMOS视网膜传感器(CMOS Retinal Sensor)、CMOS凹型传感器(CMOS Foveated Sensor)、对数变换CMOS图像传感器(Logarithmic-Converting CMOS Image Sensor)、轨对轨CMOS有源像素传感器(Rail-to-Rail CMOS Active Pixel Sensor)、单斜率模式CMOS图像传感器(Single Slopemode CMOS Image Sensor)和CMOS指纹图像传感器(CMOS Fingerffing Sensor)、FoveonX3全色CMOS图像传感器、VMISCMOS图像传感器。

CMOS-DPS不像CMOS-PPS和CMOS-APS的模/数(A/D)转换是在像素外进行,而是将模/数(A/D)转换集成在每一个像素单元里,每一像素单元输出的是数字信号,该器件的优点是高速数字读出,无列读出噪声或固定图形噪声,工作速度更快,功耗更低。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8206426.html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前面给出的CCD的工作原理图中有一个问题,就是没有标出放大器的位置,无法与CMOS传感器作比较。从DALSA公司的Dave Litwiller写的CCD vs CMOS一文中找了一张图来说明这个问题。如下图所示,CCD阵列的所有像素通过前面所述的电荷转移模式将每个像素的电荷输出到传感器外面分别进行电子—电压转换、放大后再做模数转换。而CMOS-APS传感器是在每一个像素内进行电子-电压转换以及放大。换句话说就是CCD一般只有一个电子-电压转换电路和放大电路,而CMOS-APS则是每一个像素都有一个电子-电压转换以及放大器,这一点是CCD与CMOS最大的区别。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278
主题: 19
帖子: 885
注册: 2009年4月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10-02-04 15:26发表
imareal兄,从SONY给出的时序图看,按照双积分型A/D转换器的定义,这是一个典型的双积分型A/D转换器,图上已经标出了对像素信号电压以及参考信号电压对时间的积分以及计数器对这两个积分的计数脉冲和对应的计数器时钟。也就是说这是将电压转换为积分时间来计数的,符合间接转换的定义。
因为是你提出来,为了表示尊重, ......

我对chaolex002B说一下我的意见,你不同意没关系,无需回应,我只是对有兴趣的同学们简单说明一下,虽和主题关系不大,但也不能让基本的错误无人指出。
双积分的本质要对参考电压和输入电压进行正反两次积分,两次计数,然后根据两次计数的比值得到数字值,再乘以参考电压得到输入电压的数字值。参考电压是恒定的。
这个电路没有积分过程(注意看那两个斜坡都是参考电压,而不是输入电压,更没有反向积分的过程),也没有求比值。那个参考电压可以用任何方式产生,就是说几千个ADC都可以共用这个斜坡参考电压。这是个典型的斜坡电压比较型的ADC,参考电压是斜坡。
另外积分电容体积是很大的,积分电路不可缺少的模拟运放也要占相当的体积消耗相当的功率。一个芯片上集成千万这种东西,是几乎不可能的。
如果觉得中国人说话不权威,那就看看外国人怎么说:
A ramp-compare ADC produces a saw-tooth signal that ramps up, then quickly falls to zero. When the ramp starts, a timer starts counting. When the ramp voltage matches the input, a comparator fires, and the timer's value is recorded. Timed ramp converters require the least number of transistors. The ramp time is sensitive to temperature because the circuit generating the ramp is often just some simple oscillator. There are two solutions: use a clocked counter driving a DAC and then use the comparator to preserve the counter's value, or calibrate the timed ramp. A special advantage of the ramp-compare system is that comparing a second signal just requires another comparator, and another register to store the voltage value. A very simple (non-linear) ramp-converter can be implemented with a microcontroller and one resistor and capacitor [6]. Vice versa a filled capacitor can be taken from an integrator, time-to-amplitude converter, phase detector, sample and hold circuit, or peak and hold circuit and discharged. This has the advantage that a slow comparator cannot be disturbed by fast input changes.

http://en.※※※※※※※※※.org/wiki/Analog-to-digital_converter#ADC_structure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可见,除了微透镜覆盖率之外,CCD还有一个填充系数,即CCD的光电二极管感光面积/像素的几何面积。光电二极管感光面积之外的面积是用于存储和转移电荷用的势阱面积。实际上,每个CCD像素之间还留有一定的非激活面积(即Clark所说的死空间),这部分面积是用来防止在感光时电荷溢出或像素之间相互隔绝用的,是一个定值。在Clark给出的理论模型中,2008年12月以前,对APS-C以上面积的传感器是1微米,在此之后为0.5微米。也就是说,实际的激活面积要从像素的边长中先减去0.5微米。

虽然上面说得是CCD,但对CMOS传感器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即CMOS传感器的每个像素面积同样分为三部分:光电二极管的受光面积、存储电荷的势阱面积以及用于防止溢出和隔离用的死空间。具体的图例会在讨论CMOS像素的时候再给出。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2-04 17:0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下一步,就是把这每一个象素中的光强值,变成数字量,再由相机中的处理器组合成一幅数字图像。首先并行时钟启动第一行;串行时钟依次启动第1、2、3……列。这样第一行中和每个像素都被按顺序送出CCD,进入ADC(模拟/数字转换器,这种器件专门用来把模拟量转换成数字量)。然后并行时钟启动第二行;串行时钟依次启动第1、2、3……列。这样第一行中和每个像素都被按顺序送出CCD,进入ADC。这样依次下去,每一行每一列的像素都被有序的转换成数字信号。相机的处理器再把这些数字化的象素组合成一幅数字图像。  

每一个像素单元中的移位积存器整齐的排成一列列的,把真正起感光作用的光电二极管夹在中间。所以这种器件被叫作:行间转移CCD。由于每个象素单元中,真正用于感光的面积只占30%左右,那么它的感光效率就比较低。所以在真正的成品中,会在每个象素单元的上面,再造一个微透镜,在图的左下角就是微透镜的示意图。光学镜片在光电二极管的正上方,面积造得比较大,这样就能把更多的入射光集中到光电二极管上,使等效的感光面积达到象素面积的70%左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CCD分为两种,一种是全帧转移CCD(FULL FRAME TRANSFER CCD),另外一种是行间转移CCD(INTERLINE TRANSFER CCD)。

典型的消费级的数码相机,用的一般都是行间转移CCD。它的结构如下图。在一块半导体上集成制造出感光器件:光电二极管和一些电路。每个单元呈整齐的矩阵式排列,多少行多少列。行数乘以列数就是这个CCD的象素数量。每个象素单元中(左下角的小图),有大约30%的面积用来制造光电二极管(红色部分)。在剩余的可用面积中,会放置一个SHIFT REGISTER(紫色部分,转移寄存器)。在接受一个指令后,光电二极管感受到的光强,会被放置在这个SHIFT REGISTER中并保持住。这是一个模似量。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2-04 16:27]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9
帖子: 253
注册: 2009年9月
这个问题不需要讨论
对于我们业余摄影者来说,根本不需要高象素,因为我们不会放大超过18寸的图片,1200万象素足够了,再高的象素洗印机器甚至都印不出来
但是,我们会在室内摄影,会在阴天实用200毫米焦距,我们需要的是ISO1600下细腻的图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CCD的第一项工作是一个8bit的移位寄存器。当CCD作为一种存储装置开始其生命的时候,只能通过输入寄存器将电荷“注射”到这个装置中。不过,很快就发现CCD能够借助于光电效应积累电荷并且可以建立电子图像。到了1971年,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米切尔.F.汤普斯特( Michael F. Tompsett )等人已经能够用简单的线性装置捕获图像,CCD图像装置由此而诞生。

有数家公司,包括仙童半导体(Fairchild Semiconductor)、美国无线电公司(RCA)和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等接手这项发明并进行发展规划。在前贝尔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阿米利欧(Gil Amelio)的领导下,仙童公司通过努力在1974年有了一个500单元的线阵装置和一个2维100X100像素的装置。

在岩间和夫(Kazuo Iwama)的领导下,索尼公司对CCD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十年投入200亿日元),在全公司的支援下,开发团队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1978年3月制造出了被人认为“不可能的”、在一片电路板上装有11万个元件的集成块。以后,又花了2年的岁月去提高图像质量,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CCD彩色摄像机。在这个基础上再改进,首次实现了CCD摄像机的商品化。当时,CCD的成品率非常低,每100个里面才有一个合格的,生产线全开工运转一周也只能生产一块。有人开玩笑说:这哪里是合格率,这简直就是发生率!索尼接到全日空13台CCD摄像机的订单,其中用的CCD集成块的生产足足花了一年。

1980年1月,升任社长的岩间又给了开发团队新的目标:“开发使用CCD技术的录像录音一体化的摄像机”。又是苦斗,经过了公布样品、统一规格、CCD摄像机开发团队和普通摄像机开发团队的携手大奋战,1985年终于诞生了第一部8毫米摄像机“CCD-V8”。从开始着手CCD的研究,直到生产出第一台8毫米CCD摄像机,已经经历了15年的岁月了。而此时岩间已经去世三年了。岩间和夫因癌症于1982年8月去世,一片CCD芯片摆放在他的墓碑上以表彰他对CCD所做出的贡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原文由 imareal 在2010-02-04 14:08发表

你的推理有道理,无可辩驳。答案只有一个,这不是积分型的ADC, 更不是双积分型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类型,叫作斜坡电压比较型(ramp-compare)ADC。
只是多了一点自动零点校正的过程。

[imareal 编辑于 2010-02-04 14:17]

imareal兄,从SONY给出的时序图看,按照双积分型A/D转换器的定义,这是一个典型的双积分型A/D转换器,图上已经标出了对像素信号电压以及参考信号电压对时间的积分以及计数器对这两个积分的计数脉冲和对应的计数器时钟。也就是说这是将电压转换为积分时间来计数的,符合间接转换的定义。

因为是你提出来,为了表示尊重,所以我就此问题再做最后一次回复,以后不再回复,因为这与我希望讨论的问题无关。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278
主题: 19
帖子: 885
注册: 2009年4月
原文由 chaolex002B 在2010-02-04 09:53发表
问一个问题:
a900的CMOS上用的是这个A/D,没错吧?
a900每秒拍摄5张、分辨率为6048*4032,每列一个A/D转换器的话,一个A/D转换器要负责4032个像素在一秒内的5次的A/D变换。
这样算来,一秒钟一个A/D转换器要完成20000次以上的A/D转换,每次最多耗时50微秒啊
这跟你说的“双积分A/D转换器的转换时间大都在几 ......

你的推理有道理,无可辩驳。答案只有一个,这不是积分型的ADC, 更不是双积分型的。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类型,叫作斜坡电压比较型(ramp-compare)ADC。
只是多了一点自动零点校正的过程。

[imareal 编辑于 2010-02-04 14:17]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CCD(电荷耦合元件,Charge-coupled Device)

北京时间2009年10月6日,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将该奖项授予一名中国香港科学家高锟(Charles K. Kao)和两名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Willard S.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E. Smith)。高锟因为“在光学通信领域中光的传输的开创性成就” 而获奖,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因 “发明了成像半导体电路——电荷藕合器件图像传感器CCD” 获此殊荣。

实际上,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1969年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发明的还不是作为图像传感器的CCD,而是一种他们称之为电荷“气泡”元件(Charge "Bubble" Devices)的装置,这种装置的特性就是它能沿着一片半导体的表面传递电荷。由于当时贝尔实验室正在发展半导体气泡式内存,这种新装置的用途首先尝试作为记忆装置。其原理如下图所示:
在栅极上提供正电压建立势阱(黄色)收集电荷包(电子,蓝色),按正确的顺序向栅极提供正电压传递电荷包。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2-04 14:0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原文由 chaolex002B 在2010-02-04 09:53发表
问一个问题:

a900的CMOS上用的是这个A/D,没错吧?

a900每秒拍摄5张、分辨率为6048*4032,每列一个A/D转换器的话,一个A/D转换器要负责4032个像素在一秒内的5次的A/D变换。

这样算来,一秒钟一个A/D转换器要完成20000次以上的A/D转换,每次最多耗时50微秒啊

这跟你说的“双积分A/D转换器的转换时间大都在几十毫秒至几百毫秒之间”相差了3个数量级了吧?

你怎么解释?

************************************************

再问一个问题:
你说的这种双积分A/D转换器,精度是多少比特的?
12bit还是14bit?

比如14bit的,如果降为12bit、转换时间提高多少?
比如12bit的,如果提升为14bit、转换时间降低多少?

1、a900的CMOS上用的是不是这个A/D?我只能说我不知道,我知道的是SONY资料中给出的时序图表明这个ADC是积分型的,SONY的资料里没有说这张时序图说明的ADC是用在什么相机上。因此,50微秒之类的问题你只能去问索尼公司了。

2、“双积分A/D转换器的转换时间大都在几十毫秒至几百毫秒之间”这句话是我引用的教科书中说的,你可以在网上找得到,至于是否正确或者原来是正确的而现在已经过时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搞ADC设计的。我在主贴中已经说明,如果是从教科书之类的文献中引用的观点或概念我不会特别注明,除非是有争议或是我自己的观点我才会特别注明并放在待讨论的观点部分。据我所知,对“双积分A/D转换器的转换时间大都在几十毫秒至几百毫秒之间”这个观点似乎并没有人提出异议,即便有异议也不是本主题要讨论的问题。

3、SONY的资料和时序图中没有说这个ADC是多少位的,所以这类问题我也不可能回答你,你可以直接询问SONY公司。本主题并非讨论ADC,我更不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在回答完你的这些问题后,我不会再回复任何有关SONY这个ADC的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2
主题: 1
帖子: 13
注册: 2009年7月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09-12-30 03:53发表
间接A/D转换器的速度最慢,如双积分A/D转换器的转换时间大都在几十毫秒至几百毫秒之间。在实际应用中,应从系统数据总的位数 、精度要求、输入模拟信号的范围及输入信号极性等方面综合考虑A/D转换器的选用。

从前面给出的Sony列并行ADC电路的时序图来看,其采用的是双积分A/D转换器。


问一个问题:

a900的CMOS上用的是这个A/D,没错吧?

a900每秒拍摄5张、分辨率为6048*4032,每列一个A/D转换器的话,一个A/D转换器要负责4032个像素在一秒内的5次的A/D变换。

这样算来,一秒钟一个A/D转换器要完成20000次以上的A/D转换,每次最多耗时50微秒啊

这跟你说的“双积分A/D转换器的转换时间大都在几十毫秒至几百毫秒之间”相差了3个数量级了吧?

你怎么解释?

************************************************

再问一个问题:
你说的这种双积分A/D转换器,精度是多少比特的?
12bit还是14bit?

比如14bit的,如果降为12bit、转换时间提高多少?
比如12bit的,如果提升为14bit、转换时间降低多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原文由 鱼歪歪 在2010-02-02 23:29发表
CDS(correlate double sample)。这电路在ccd的模拟前端:AFE(analog front end)是必备的,其基本原理是分别采集ccd输出的gate端复位后,以及电荷注入后的信号。做减法运算,从而消除噪声。CMOS,因为每个像素内放大器的特性不均匀,所以在列读出电路上也会使用cds电路降噪。不过这又与与CCD是不同的,因为CCD的信号是串行读出的,所以CCD的AFE内只有一个CCD电路。cmos不同列的CDS电路特性不匹配,也会到来副作用。
建议楼主对CCD,CMOS的像素级的结构再多了解一点,最好能够具体到电路。

不知道鱼兄想要说明什么?是要告诉我CDS是做什么的吗?这话您最好还是对某位坚持是ADC而不是CDS是降噪电路的仁兄去说这些话吧。我会在讨论降噪问题的时候专门说CDS的问题,如果那时鱼兄还有关于CDS的高见要发表,也欢迎指教。

[法无定法 编辑于 2010-02-02 23:4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5.464
主题: 3
帖子: 3015
注册: 2005年11月
原文由 法无定法 在2010-02-02 22:49发表

看来你已经恼羞成怒、气急败坏了。

既然中文你听不懂,看图总能看得懂吧?请看清楚了,SONY下面这张图上标出的ADC(用红线指出来的),有没有降噪电路在里面?其外面的两个CDS是什么?

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更不要玩什么文字游戏,故意不将图发全。这只能显示你的无知和智商低下,对你这种无知、弱智且没有教 ......

CDS(correlate double sample)。这电路在ccd的模拟前端:AFE(analog front end)是必备的,其基本原理是分别采集ccd输出的gate端复位后,以及电荷注入后的信号。做减法运算,从而消除噪声。CMOS,因为每个像素内放大器的特性不均匀,所以在列读出电路上也会使用cds电路降噪。不过这又与与CCD是不同的,因为CCD的信号是串行读出的,所以CCD的AFE内只有一个CCD电路。cmos不同列的CDS电路特性不匹配,也会到来副作用。
建议楼主对CCD,CMOS的像素级的结构再多了解一点,最好能够具体到电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6.616
主题: 29
帖子: 1234
注册: 2004年4月
再给楼主一点基本概念。
楼主努力的讨论像点对光的转换问题,但楼主即使在我前贴已经提醒的情况下,还不清楚的一点是,每个像点后面的处理部分并非理想,而是完全另外一种情况,一种对于每个设计高性能信号采集和处理系统的工程师来说,简直噩梦一样的工作环境,CMOS并不是只有一个像点,后面直接连接一个处理器,这些从像点里出来的信号,要和从无数个像点上连接出来的无数条数字控制信号和同样是交变着的若干模拟信号一同穿过整片芯片输出到外面去,这个信号要受到大量的其他信号的干扰,当传到外面之后,已经不再是楼主这里讨论的多少光子多少电子的情况了,这不是实验室,这是一个拥有无数微小传感器和大量的连接在这些传感器上的控制线和数据线的大系统,当这个系统工作的时候,上面将产生大量的干扰,如何把这些干扰抑制到最低,从而得到最高的信噪比,才是CMOS传感器设计的关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原文由 laotun 在2010-02-02 23:07发表
说一句,希望楼主谦虚一些才好。
一点,CMOS传感器,由于设计结构,和CCD相比,其自身是一个噪声非常大的系统,噪声主要来自传输在分布在整个传感器上面的布线上的模拟数据和数字控制信号,抑制和消除这部分噪声,是CMOS提高信噪比的核心工作。
我不知道楼主是什么技术背景,也没有耐心去看这一大楼的东西,但从楼主的开篇 ......

本贴只讨论与主题有关的问题,你的这个问题与主题无关,此次保留,如再发这类与主题无关的帖子一概删除。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6.616
主题: 29
帖子: 1234
注册: 2004年4月
说一句,希望楼主谦虚一些才好。
一点,CMOS传感器,由于设计结构,和CCD相比,其自身是一个噪声非常大的系统,噪声主要来自传输在分布在整个传感器上面的布线上的模拟数据和数字控制信号,抑制和消除这部分噪声,是CMOS提高信噪比的核心工作。
我不知道楼主是什么技术背景,也没有耐心去看这一大楼的东西,但从楼主的开篇论,和楼主不知道CMOS的基本结构上,可以看出,楼主还是有很多基本的概念需要去学习,在不知道CMOS传感器的系统结构之前,奢谈CMOS的信噪比,谈论传感器的画质,有意义么?
楼主称别人是学生,自己有何尝不是个学生,怎么可以用这样的口气评论别的网友,不合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1.258
主题: 25
帖子: 8116
注册: 2005年1月
原文由 reversi 在2010-02-02 22:51发表

看SONY网站上的时序图,我还觉得是计数型的直接ADC呢~~~~~不行么?

当然可以,你认为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不会再与你讨论任何问题,也请你到别的地方去发表你的高见,本人概不奉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大像素还是高像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