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佳能CMOS技术进步猜测5D3能达到的水平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38818 回帖:175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862
主题: 10
帖子: 1553
注册: 2005年5月
Node 发表于 2012-10-15 19:34
我理解你的观点是:画质可以分成两部分,信噪比和信息量,缩图只能改善信噪比但不能提升信息量(特殊情况信噪比低于门限时除外)。这个我完全同意,而且缩图一般是会损失信息量的,1200w降到600w信息量肯定损失了。

尝试理解一下为何DXO的定义和分析只关心信噪比这个维度,并引出缩图这个问题:
...
就是把像素高的通过平均和像素低的对齐,达到信息量一样的目的。


呵,我啰嗦半天,兄台一句话就总结了。不过,小小纠正一下(同样,只是个人观点),我觉得画质和信息量不一定是完全的正比。也即,有可能信息量并不大,但给人的感觉“质感”很好。

黑体引用你的那句话,我有不同意见,不同cmos成像的图,归一化到800万像素,并不代表着大家的信息量就一致了。举个例子,分辨率/细节相关的,比如拍摄的对象是一个黑板上两根距离非常近的白线, A相机把它拍成了一根粗白线,B相机拍出来是两根。这种情况下,尽管A和B的图像大小一样,但所包含的信息量并不相同。

信息量这东西,不知道专业的数字图像处理中有没有相应的整体/分解量化计算方法,通信中是计算信号的概率倒数,显然不适合。我的理解,这玩艺不太好衡量。

回归到正题,也即我觉得dxo用归一化信噪比去衡量感光元器件(某一方面的性能),这种作法本身没什么问题,量化的东西更客观;但用归一化的信噪比去比较细节/动态范围等指标是不合适的。

我潜水学习了。声明一下,没有YY自己正确的意思,因为兄台明白我的想法,我就没必要继续啰嗦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511
主题: 10
帖子: 248
注册: 2002年3月

我理解你的观点是:画质可以分成两部分,信噪比和信息量,缩图只能改善信噪比但不能提升信息量(特殊情况信噪比低于门限时除外)。这个我完全同意,而且缩图一般是会损失信息量的,1200w降到600w信息量肯定损失了。

尝试理解一下为何DXO的定义和分析只关心信噪比这个维度,并引出缩图这个问题:

1、在CMOS低通滤波器匹配良好的前提下,信息量只取决于像素,不受ISO,曝光值等影响,那这个指标是显而易见,没太多可以分析的。
2、CMOS除像素之外的所有指标都可以归结为噪声的影响(量化噪声,热噪声…). 信噪比也相对复杂,不同ISO,曝光值等体现出不同规律。

那如何评价和比较不同CMOS的画质呢,理想情况下应该是信噪比和信息量两个指标都用上,但显然这比较麻烦,而且无法给出统一排序。常见的做法之一就是在保持一个因素相等的条件下,来比较另外一个,由于信息量只取决于像素,于是DXO就采取把不同CMOS像素拉齐的条件下比较信噪比相关的内容指标。如何拉齐呢,就是把像素高的通过平均和像素低的对齐,达到信息量一样的目的。

Yoda 发表于 2012-10-15 10:09
我乱说的,讲错莫怪。这贴只是进来学习的。

我觉得,dxo把像素归一化到800万后计算信噪比的作法本身没有错,但这个信噪比不能用于推导细节和宽容度/动态范围的高低

我以为,信噪比决定的是画质(噪点水平/色彩纯净度/对比度/还原度等等),但并非细节的丰富程度或动态范围的大小。决定细节及动态范围的应该是图片的信息量(这个指标我还不知道该怎么量化)。

应该说,信息量也和信噪比有一定关系。例如,如果信号本身淹没在噪声中无法识别,那就谈不上什么信息量;但一旦信噪比达到了一定门限值,即信号可以噪声中识别出来后,信息量就是定值,不会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而增加。

套用到本贴主题,缩图这种作法尽管可以提高信噪比,但不可能增加信息量(换句话说,缩图所提高的仅仅是那些本身就已经超出识别门限区域的信噪比),因此缩图不可能增加/恢复更多的细节或动态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是缩图提高信噪比的方式不可能增加细节/动态范围 。如果使用一些其他方法来降噪将那些原本未达到界限值的信操比,是有可能将一些原本不可识别的细节恢复出来的。但按照楼主的认识,相比于音频“恢复”的难度,图像的难度更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发烧钉 发表于 2012-10-14 12:43
我也同意缩图提高宽容度
如果两个相机一个是600W,另一个缩图到600W,细节肯定缩图的不会少于原始600W的。当然楼主这方面很固执,也没意义再继续了- -

错误的理解。缩图是无法保障细节不会错误的。这是极其致命的一件事情
缩图理论上,会将噪声平均掉。但问题是,信息也被平均掉了。如果相邻信息是平缓变化的,那么平均之后依然可以接受。但如果相邻信息是急剧变化的话,那就反而导致交接区域出现了模糊化
这时候只能用预测等手段,尽量猜出边界,然后对边界的平均化的操作进行抑制。但这个过程只能又引入了一个猜色误差噪声。

换句话说,看起来细节多了,但这个细节可能是假的,其实是一个噪声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913
主题: 23
帖子: 10664
注册: 2007年8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2-10-14 22:09
我再重复一次,缩图能提高以均方差定义的信噪比,这个是合理的,从理论和实际都可以验证。

但是,这种信噪比,实际上衡量的是图像的“光滑”程度,与细节无关。而对于摄影来说,动态范围的含义毫无疑问应该是由能看到细节的暗部和亮部来确定。

看来你也被DXO给搞晕了
以DXO这个公式的定义,显然,这个信噪比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噪比。这个信噪比的前提是,有用信息量,是极少的,几乎不受缩图影响的。
换句话说,其实这是是噪声数量,而不是信噪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862
主题: 10
帖子: 1553
注册: 2005年5月
Node 发表于 2012-10-14 14:46
回到最初的问题,1200w的cmos和600w的cmos要比较,象Dxo这样把像素折算成snr增益,你觉得有问题吗?dxo要做的事情不就是要对比1200w和600w两个不同的图!
至于cdma,你说的没错,不过我当时是有特指的。


我乱说的,讲错莫怪。这贴只是进来学习的。

我觉得,dxo把像素归一化到800万后计算信噪比的作法本身没有错,但这个信噪比不能用于推导细节和宽容度/动态范围的高低

我以为,信噪比决定的是画质(噪点水平/色彩纯净度/对比度/还原度等等),但并非细节的丰富程度或动态范围的大小。决定细节及动态范围的应该是图片的信息量(这个指标我还不知道该怎么量化)。

应该说,信息量也和信噪比有一定关系。例如,如果信号本身淹没在噪声中无法识别,那就谈不上什么信息量;但一旦信噪比达到了一定门限值,即信号可以噪声中识别出来后,信息量就是定值,不会随着信噪比的增加而增加。

套用到本贴主题,缩图这种作法尽管可以提高信噪比,但不可能增加信息量(换句话说,缩图所提高的仅仅是那些本身就已经超出识别门限区域的信噪比),因此缩图不可能增加/恢复更多的细节或动态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上面所说的是缩图提高信噪比的方式不可能增加细节/动态范围 。如果使用一些其他方法来降噪将那些原本未达到界限值的信操比,是有可能将一些原本不可识别的细节恢复出来的。但按照楼主的认识,相比于音频“恢复”的难度,图像的难度更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Node 发表于 2012-10-14 14:46
回到最初的问题,1200w的cmos和600w的cmos要比较,象Dxo这样把像素折算成snr增益,你觉得有问题吗?dxo要做的事情不就是要对比1200w和600w两个不同的图!

至于cdma,你说的没错,不过我当时是有特指的。


我再重复一次,缩图能提高以均方差定义的信噪比,这个是合理的,从理论和实际都可以验证。

但是,这种信噪比,实际上衡量的是图像的“光滑”程度,与细节无关。而对于摄影来说,动态范围的含义毫无疑问应该是由能看到细节的暗部和亮部来确定。

DXO的问题是,用这种与照片细节无关的信噪比概念,去定义了一个没有实用意义的动态范围,从而得出了缩图可以提升动态范围这种从理论到实际都是荒谬的结论,并以此作为其评分体系的主要依据之一。

很简单的一个问题,你认为,1200万的照片,缩图到600万,能否看到原来1200万照片里没有的细节?

你可以拿任何一张照片试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511
主题: 10
帖子: 248
注册: 2002年3月
回到最初的问题,1200w的cmos和600w的cmos要比较,象Dxo这样把像素折算成snr增益,你觉得有问题吗?dxo要做的事情不就是要对比1200w和600w两个不同的图!

至于cdma,你说的没错,不过我当时是有特指的。

Yoda 发表于 2012-10-14 13:31
容我说几句,你说的和楼主说的不是一回事。楼主所说“缩图不能增加细节”, 比较的是同一张图缩图前和缩图后;兄台你所说的两张原本就不同的图,并且,兄台你有一个假定的前提条件:缩图到6M的那张原图(>6M)中包含的细节大于原本就是6M的那张。

另外,楼下提到的cdma什么的,本身是和音频处理/视频处理没什么关系的。cdma也好,fdd也好,tdd也好,本身只是通信复用技术,至于信号本身是音/视频,和复用技术无关。只不过在移动通信中,主要被用来传输音频数据(2G),所以才和音频处理拉上了关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862
主题: 10
帖子: 1553
注册: 2005年5月
发烧钉 发表于 2012-10-14 12:43
如果两个相机一个是600W,另一个缩图到600W,细节肯定缩图的不会少于原始600W的。当然楼主这方面很固执,也没意义再继续了- -


容我说几句,你说的和楼主说的不是一回事。楼主所说“缩图不能增加细节”, 比较的是同一张图缩图前和缩图后;兄台你所说的两张原本就不同的图,并且,兄台你有一个假定的前提条件:缩图到6M的那张原图(>6M)中包含的细节大于原本就是6M的那张。

另外,楼下提到的cdma什么的,本身是和音频处理/视频处理没什么关系的。cdma也好,fdd也好,tdd也好,本身只是通信复用技术,至于信号本身是音/视频,和复用技术无关。只不过在移动通信中,主要被用来传输音频数据(2G),所以才和音频处理拉上了关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发烧钉 发表于 2012-10-14 12:43
我也同意缩图提高宽容度

前提是不超过14EV

如果两个相机一个是600W,另一个缩图到600W,细节肯定缩图的不会少于原始600W的。当然楼主这方面很固执,也没意义再继续了- -

楼主把1DX加上吧,1DX我看在DXO评价体系里是高分机,虽然细节很少。


这个最基本的概念老有人弄错,DXO的增益算法是缩图后跟原图比的,比如1200万缩到600万,动态范围增加了,是比原来1200万的增加了,而不是去跟某个本来就是600万的比。

就好像D800,按3600万算动态范围是13.3,按缩图到800万算就变成14.3,DXO算分用的是这个14.3,我否定的就是这个增益算法,这跟其它800万相机的比较没有关系。

1DX没看到发布吧,cr上的资料没有什么意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018
主题: 403
帖子: 3360
注册: 2007年9月
spot 发表于 2012-10-14 12:34
呵呵,你不觉得自己在钻牛角尖了吗?我说平均像素降噪不能恢复细节,当然是指在图像处理领域,而且是针对实际照片的,毕竟这整个帖子的上下文在这呢

你要否定我这个观点逻辑上确实很简单,你只要找到一张实际照片,缩图后出来了原图没有的细节,就可以了。你可以动手试试。

这是我举的例子吗?我的例子是高频信号,你开始拿出的例子是大片色块,现在又举出2个像素,总之信号的频率是极低,因为你这平均像素降噪恢复细节,只能适合这种低频信号

另外,再说一次,DXO的动态范围像素增益,是缩图后跟自己原图比,这是它用来算分的基础,也是14位线性ADC出来超过14档动态范围的由来。我否定的也正是它这个增益算法,而这个算法的基础又是来自它对信噪比和动态范围的定义,因此,归根结底有问题的是这整个定义的体系,偏离了摄影图像处理的需求。

DXO采用的定义和算法,计算本身并没有问题,这一点我前面已经多次分析过。

有问题的是,DXO这个体系是从传统信号处理中套用了概念,根本不考虑细节的价值,说细节就不能摆脱高频,因此这个体系无法作为评定相机画质的有实用价值的量化依据。当然,DXO提供的具体测量数据还是很有价值的。
我也同意缩图提高宽容度

前提是不超过14EV

如果两个相机一个是600W,另一个缩图到600W,细节肯定缩图的不会少于原始600W的。当然楼主这方面很固执,也没意义再继续了- -

楼主把1DX加上吧,1DX我看在DXO评价体系里是高分机,虽然细节很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Node 发表于 2012-10-14 12:06
1  我举的例子只是反驳你平滑降噪不能恢复细节这个观点, 和DXO没有直接关系.  按照你证伪的观点, 我也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了,  .

2  至于DXO的像素增益换算即使在你举得极端例子也成立: 两个相机,  相机1只有1个像素, SNR=2; 相机2只有2个像素,  每个像素SNR=1, 我理解DXO的观点是"基于SNR(或与此成正比关系的动态范围)作为评价准则, 两个相机的成像质量一样".   当然相机2的平滑会降低信号的解析度,但至少和相机1一样,  DXO的增益换算就是大家拉齐信号解析度的前提下,考察信噪比.  至于拉齐后实际解析度多大,它是不管的.

如果你认为相机2的成像质量大于等于相机1,这个我也同意。


呵呵,你不觉得自己在钻牛角尖了吗?我说平均像素降噪不能恢复细节,当然是指在图像处理领域,而且是针对实际照片的,毕竟这整个帖子的上下文在这呢

你要否定我这个观点逻辑上确实很简单,你只要找到一张实际照片,缩图后出来了原图没有的细节,就可以了。你可以动手试试。

这是我举的例子吗?我的例子是高频信号,你开始拿出的例子是大片色块,现在又举出2个像素,总之信号的频率是极低,因为你这平均像素降噪恢复细节,只能适合这种低频信号,因为噪声包含大量高频成份,如果原始信号是低频的,一个滤波就降噪兼恢复信号了,可惜啊,实际照片跟语音通话可不一样,而是包含大量必不可少的高频成份

另外,再说一次,DXO的动态范围像素增益,是缩图后跟自己原图比,这是它用来算分的基础,也是14位线性ADC出来超过14档动态范围的由来。我否定的也正是它这个增益算法,而这个算法的基础又是来自它对信噪比和动态范围的定义,因此,归根结底有问题的是这整个定义的体系,偏离了摄影图像处理的需求。

DXO采用的定义和算法,计算本身并没有问题,这一点我前面已经多次分析过。

有问题的是,DXO这个体系是从传统信号处理中套用了概念,根本不考虑细节的价值,说细节就不能摆脱高频,因此这个体系无法作为评定相机画质的有实用价值的量化依据。当然,DXO提供的具体测量数据还是很有价值的。

本帖最后由 spot 于 2012-10-14 12:4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511
主题: 10
帖子: 248
注册: 2002年3月
1  我举的例子只是反驳你平滑降噪不能恢复细节这个观点, 和DXO没有直接关系.  按照你证伪的观点, 我也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就可以了, .

2  至于DXO的像素增益换算即使在你举得极端例子也成立: 两个相机,  相机1只有1个像素, SNR=2; 相机2只有2个像素,  每个像素SNR=1, 我理解DXO的观点是"基于SNR(或与此成正比关系的动态范围)作为评价准则, 两个相机的成像质量一样".   当然相机2的平滑会降低信号的解析度,但至少和相机1一样,  DXO的增益换算就是大家拉齐信号解析度的前提下,考察信噪比.  至于拉齐后实际解析度多大,它是不管的.

如果你认为相机2的成像质量大于等于相机1,这个我也同意。

spot 发表于 2012-10-14 10:45
1、CDMA的问题,你能指出,在哪个环节CDMA有自己独特的图像或视频降噪的处理?

2、你举的例子,先不说具体问题,单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我指出DXO的动态范围增益算法有问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导致它不成立就可以(当然下面会说明其实不成立的是普遍情况),而你要证明它的正确,就不能只举几个特殊例子。

3、看一下你的例子和我的例子,有什么区别?一个本质的区别是你的例子,所谓目标只是大片的色块,也就是低频信号,而我的例子信号是一个点,这是高频信号,空间频域远远大于简单的色块。

我前面说过,如果有目标的知识,比如人的声音只包含有限频宽,当然是可以通过进行滤波处理,将部分噪声过滤并还原信号。

但是,图像领域,高频信号才是主要的问题,可以说,图像中的细节的主要是高频信号,这也是影响画质的主要因素。缩图或者任何简单的平均像素算法,根本不可能在降噪的同时恢复细节。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如果拍摄目标仅仅是简单的纯色块(顺便说一句,DXO的测试物体正是几个大圆饼),那么可以说缩图能改善动态范围的表现。但对于任何有实际意义的照片,DXO的动态范围增益算法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是荒谬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Node 发表于 2012-10-14 09:08
最后一句我同意,前面的不是很认同,

认为CDMA通信只处理音频可错了,  现在的WCDMA通信可以音频,图像,视频,数据文件一锅端的.

另外, DXO里面谈到的SNR, 动态, 噪声, 实际上不涉及信源这个邻域, 也就是我说的它是不管信号本省的细节问题的,  这和通信中的问题是一样的, 当然这些概念对通信来说只能是小儿科了, 呵呵.

我也举个几个简化的例子:
1  总共100个像素,  图像就细节就是为1, 为一个方差为1的随机噪声淹没, SNR=0dB, 初看上去就是一片噪声,  把100个像素分成10组每10个像素平均, 剩下10个像素, 这时候可以看到每个像素都接近1,  SNR=10dB, 细节出来了.

2  总共100个像素,  图像50(50个是相邻的)个为1, 另50个为-1, 为一个方差为1的随机噪声淹没, SNR=0dB, 初看上去就是一片噪声,无任何细节,  把100个像素分成10组每10个像素平均, 剩下10个像素, 这时候可以看到剩下的像素中5个接近1, 5个接近-1,  SNR=10dB, 细节也出来了.

3  总共100个像素,  图像10个相邻像素一组,取值为1/-1, 为一个方差为1的随机噪声淹没, SNR=0dB, 初看上去就是一片噪声,无任何细节,  把100个像素分成10组每10个像素平均, 剩下10个像素, 这时候可以看到剩下的像素中10个接近1, 10个接近-1,  SNR=10dB,  ...


1、CDMA的问题,你能指出,在哪个环节CDMA有自己独特的图像或视频降噪的处理?

2、你举的例子,先不说具体问题,单从逻辑上就是错误的,我指出DXO的动态范围增益算法有问题,只要举出一个例子导致它不成立就可以(当然下面会说明其实不成立的是普遍情况),而你要证明它的正确,就不能只举几个特殊例子。

3、看一下你的例子和我的例子,有什么区别?一个本质的区别是你的例子,所谓目标只是大片的色块,也就是低频信号,而我的例子信号是一个点,这是高频信号,空间频域远远大于简单的色块。

我前面说过,如果有目标的知识,比如人的声音只包含有限频宽,当然是可以通过进行滤波处理,将部分噪声过滤并还原信号。

但是,图像领域,高频信号才是主要的问题,可以说,图像中的细节的主要是高频信号,这也是影响画质的主要因素。缩图或者任何简单的平均像素算法,根本不可能在降噪的同时恢复细节。

就像我以前说过的,如果拍摄目标仅仅是简单的纯色块(顺便说一句,DXO的测试物体正是几个大圆饼),那么可以说缩图能改善动态范围的表现。但对于任何有实际意义的照片,DXO的动态范围增益算法不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是荒谬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511
主题: 10
帖子: 248
注册: 2002年3月
最后一句我同意,前面的不是很认同,

认为CDMA通信只处理音频可错了,  现在的WCDMA通信可以音频,图像,视频,数据文件一锅端的.

另外, DXO里面谈到的SNR, 动态, 噪声, 实际上不涉及信源这个邻域, 也就是我说的它是不管信号本省的细节问题的,  这和通信中的问题是一样的, 当然这些概念对通信来说只能是小儿科了, 呵呵.

我也举个几个简化的例子:
1  总共100个像素,  图像就细节就是为1, 为一个方差为1的随机噪声淹没, SNR=0dB, 初看上去就是一片噪声,  把100个像素分成10组每10个像素平均, 剩下10个像素, 这时候可以看到每个像素都接近1,  SNR=10dB, 细节出来了.

2  总共100个像素,  图像50(50个是相邻的)个为1, 另50个为-1, 为一个方差为1的随机噪声淹没, SNR=0dB, 初看上去就是一片噪声,无任何细节,  把100个像素分成10组每10个像素平均, 剩下10个像素, 这时候可以看到剩下的像素中5个接近1, 5个接近-1,  SNR=10dB, 细节也出来了.

3  总共100个像素,  图像10个相邻像素一组,取值为1/-1, 为一个方差为1的随机噪声淹没, SNR=0dB, 初看上去就是一片噪声,无任何细节,  把100个像素分成10组每10个像素平均, 剩下10个像素, 这时候可以看到剩下的像素中10个接近1, 10个接近-1,  SNR=10dB, 细节也出来了.
......

4  总共100个像素,  图像100个像素1,-1随机分布, 为一个方差为1的随机噪声淹没, SNR=0dB, 初看上去就是一片噪声,无任何细节,  当然这时候,再怎么平滑降噪也不可能把100个随机的1,-1 恢复出来。

spot 发表于 2012-10-14 02:42
你的说法有几个概念上的误解之处。

包括CDMA在内,数字音频信号的处理,跟图像处理的难度完全是不同层次的,不能直接类比。

音频信号(尤其是人的声音)频域特征已经非常清楚,跟各类噪声的区别非常明确,所谓抑制噪音的各种处理,本质上就是对不同特征信号的识别和处理。

而数字图像信号按空间频域展开极为宽广,特征识别又十分复杂,我前文所说缩图或其它平均像素降噪的简单算法,根本无法识别信号和噪声,不可能在降噪的同时恢复细节。目前只有针对特定领域的带智能目标识别的自适应处理算法,才能在特定情况下略为达到这种效果。但后者即非通用,又很难给以简单的定量评价,更不是这里要讨论的内容。这跟音频领域的情况完全不同。

举个简单例子,在一组值为1的背景里,有一个值为2的亮点,现在有一片噪声,刚好淹没信号,也就是噪声随机分布,值也是2,平均像素出来一堆1.5的点,在没有原始目标知识的前提下,你能如何确定哪个点是真正的细节呢?继续平均缩图,最后得到一片光滑的1.2的点,这又如何体现缩图能恢复细节呢?

总之,在数字图像领域,套用基于传统信号处理的动态范围概念,以此作为画质评定的依据,在理论和实用上都存在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都在研究新的量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94
主题: 0
帖子: 94
注册: 2012年1月
spot 发表于 2012-10-8 21:26
DXO用均方差定义噪声,按这个定义,缩图肯定能改善信噪比,这一点在我前面的说明中是很明确的。

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用这个噪声的定义计算出来的动态范围,跟摄影意义上的动态范围无关。摄影要求的动态范围,是暗部要有可识别的东西,亮部也要有东西,缩图后,暗部变得更光滑一些,但是没有更多的细节,这并不是提升了动态范围。

我前面还举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把画面缩小到1个像素,按DXO的算法,可以得到一个离奇的高“动态范围”像素,这种动态范围有意义吗?从这个极端的例子,可以看出DXO的动态范围像素增益算法是完全荒谬的。

其实现在新的图像质量测量体系中,已经改以特定模式的纹理边缘清晰度定义信号和噪声,从而将真正对图像质量有意义的细节,包含在基本的概念定义里,这样的体系更多体现了图像的本质(表现细节),在目前各种数字图像处理满天飞的情况下,更适合对图像质量进行量化评估。

---------------------------------------------------------------------------------------------------------------------------------------------------
非常赞同!
我以为图像质量应该由三个方面表现决定:色彩表现、细节表现、画面纯净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Node 发表于 2012-10-13 23:27
lz,我觉得你的表述不太恰当,我理解你说的细节是信号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假设有两个感光器像素分别为200万和100百万,而每个像素的信噪比相同,现在对200万像素的图像进行平滑后抽取,信号本身的信息将降为和100万的图像一样,但每个像素的噪声将低3dB,从而信噪比提高3dB。

DXO的测试都是基于像素一样,信号本身的细节一样这一前提,所有的分析都围绕噪声进行,像素和信噪比(包括基于此定义的动态范围和tonal range等)之间的增益换算自然是合理的。

当然如你所说动态范围和tonal range能否很好地表征图像地质量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你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讲,大家会有误解。

还有,被噪声淹没的细节,只要原始的采样率足够,当然能通过平滑降噪回复细节。CDMA通信就是类似的例子。


另外还有一点,你举的200万和100万的例子也有误解。

要注意,DXO提出的的动态范围像素增益,并不是拿200万缩图以后的结果,去跟100万的相机比,而是跟这个200万的原始图像比。

如果说,缩图后图像会变得更光滑,按均方差定义的信噪比会提高,这个是合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可以验证。

但是,如果说,200万缩图到100万,反而在暗部(或亮部)多出了原图看不到的细节,你会相信吗?你不妨自己试试,看哪个照片缩图以后反而细节多了。

如果真能做到这个效果,那图像处理还真是简单了,没有弱光细节不要紧,大家来缩图吧,缩到1个像素,超过1000万倍的动态范围,什么细节都有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Node 发表于 2012-10-13 23:27
lz,我觉得你的表述不太恰当,我理解你说的细节是信号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假设有两个感光器像素分别为200万和100百万,而每个像素的信噪比相同,现在对200万像素的图像进行平滑后抽取,信号本身的信息将降为和100万的图像一样,但每个像素的噪声将低3dB,从而信噪比提高3dB。

DXO的测试都是基于像素一样,信号本身的细节一样这一前提,所有的分析都围绕噪声进行,像素和信噪比(包括基于此定义的动态范围和tonal range等)之间的增益换算自然是合理的。

当然如你所说动态范围和tonal range能否很好地表征图像地质量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你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讲,大家会有误解。

还有,被噪声淹没的细节,只要原始的采样率足够,当然能通过平滑降噪回复细节。CDMA通信就是类似的例子。


你的说法有几个概念上的误解之处。

包括CDMA在内,数字音频信号的处理,跟图像处理的难度完全是不同层次的,不能直接类比。

音频信号(尤其是人的声音)频域特征已经非常清楚,跟各类噪声的区别非常明确,所谓抑制噪音的各种处理,本质上就是对不同特征信号的识别和处理。

而数字图像信号按空间频域展开极为宽广,特征识别又十分复杂,我前文所说缩图或其它平均像素降噪的简单算法,根本无法识别信号和噪声,不可能在降噪的同时恢复细节。目前只有针对特定领域的带智能目标识别的自适应处理算法,才能在特定情况下略为达到这种效果。但后者即非通用,又很难给以简单的定量评价,更不是这里要讨论的内容。这跟音频领域的情况完全不同。

举个简单例子,在一组值为1的背景里,有一个值为2的亮点,现在有一片噪声,刚好淹没信号,也就是噪声随机分布,值也是2,平均像素出来一堆1.5的点,在没有原始目标知识的前提下,你能如何确定哪个点是真正的细节呢?继续平均缩图,最后得到一片光滑的1.2的点,这又如何体现缩图能恢复细节呢?

总之,在数字图像领域,套用基于传统信号处理的动态范围概念,以此作为画质评定的依据,在理论和实用上都存在巨大的偏差。这也是为什么现在都在研究新的量化评价体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137
主题: 107
帖子: 7393
注册: 2007年12月
做个记号,慢慢拜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511
主题: 10
帖子: 248
注册: 2002年3月
lz,我觉得你的表述不太恰当,我理解你说的细节是信号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假设有两个感光器像素分别为200万和100百万,而每个像素的信噪比相同,现在对200万像素的图像进行平滑后抽取,信号本身的信息将降为和100万的图像一样,但每个像素的噪声将低3dB,从而信噪比提高3dB。

DXO的测试都是基于像素一样,信号本身的细节一样这一前提,所有的分析都围绕噪声进行,像素和信噪比(包括基于此定义的动态范围和tonal range等)之间的增益换算自然是合理的。

当然如你所说动态范围和tonal range能否很好地表征图像地质量那是另外一个问题。你把两个问题放在一起讲,大家会有误解。

还有,被噪声淹没的细节,只要原始的采样率足够,当然能通过平滑降噪回复细节。CDMA通信就是类似的例子。

spot 发表于 2012-10-9 02:22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那就是降噪不可能增加细节。

试想,如果某个细节刚好被噪声淹没(就像我前面举的酒瓶反射例子),缩图(或者任何一种平均像素降噪的算法)可以把整体噪声水平降低,可以让整个区域变得很光滑,信噪比很高,但是,被淹没的细节能还原出来吗?一点可能性都没有,这是噪声之所以被称为“噪声”最基本的特性。

另外要注意,我所指出的DXO动态范围指标的问题,并不是说它计算上的问题,它的计算方法我已经在前面帖子里分析的很充分了,而是DXO采用的动态范围指标的定义,完全没有考虑细节的价值,因此对画质量化评定缺乏实用意义,甚至还不如DXO提供的另一个指标Tonal Range(影调范围)有用(关于这个指标我的帖子里也有专门介绍),但是DXO的算分体系里甚至都根本不考虑TR。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802
主题: 5
帖子: 823
注册: 2010年11月
ck999km 发表于 2012-10-11 19:38
还拿D3200来说事就太"单纯"了,只要大脑没问题的人都知道5D3实拍效果高出D3200好多个档次,这不就反过来说明DXO的评分是搞笑的不是么?
DXO的分数参考下就行,别天天贴脑门上当圣经来用


他就是个5毛,没必要跟他争,他越来越起劲,小丑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16
主题: 37
帖子: 1389
注册: 2011年3月
还拿D3200来说事就太"单纯"了,只要大脑没问题的人都知道5D3实拍效果高出D3200好多个档次,这不就反过来说明DXO的评分是搞笑的不是么?
DXO的分数参考下就行,别天天贴脑门上当圣经来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802
主题: 5
帖子: 823
注册: 2010年11月
路遥方知马力 发表于 2012-10-9 17:10
路过帮顶,佳能CMOS技术确确实实是进步了,而且进步幅度还不小!


5毛中的百万富翁就是你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七棱镜 发表于 2012-10-9 01:20
举个例子,假设感光器上的每个像素,接收1000000个光子是死白,而每个像素接收到的噪音的标准差是100个光子,那么死黑判定阈值就是100个光子(虽然说接收了100个光子的像素看起来并不够死黑,但是无法判定此处到底是暗还是亮),动态范围就是log_2(1000000/100)=13.29 stops

这时候如果缩图为原来的1/4分辨率,DxOMark的意思是缩图后的每个像素就只剩下标准差50个噪音光子,死黑判定阈值变为50个光子,动态范围变为log_2(1000000/50)=14.29 stops

我认为DxOMark用噪音定义出来的动态范围其实也就是dynamic range的标准定义而已:Overall, the dynamic range of a digital camera can therefore be described as the ratio of maximum light intensity measurable (at pixel saturation), to minimum light intensity measurable (above read-out noise).其实对hifi音频器材的动态范围的定义也是最高声音除以最低噪音取对数。

我认为需要找两个同像素密度、单位面积同样光学特性、仅画幅不同的感光器来做比较,才能体现出DxOMark说的高像素赚动态范围。


我认为这个问题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那就是降噪不可能增加细节。

试想,如果某个细节刚好被噪声淹没(就像我前面举的酒瓶反射例子),缩图(或者任何一种平均像素降噪的算法)可以把整体噪声水平降低,可以让整个区域变得很光滑,信噪比很高,但是,被淹没的细节能还原出来吗?一点可能性都没有,这是噪声之所以被称为“噪声”最基本的特性。

另外要注意,我所指出的DXO动态范围指标的问题,并不是说它计算上的问题,它的计算方法我已经在前面帖子里分析的很充分了,而是DXO采用的动态范围指标的定义,完全没有考虑细节的价值,因此对画质量化评定缺乏实用意义,甚至还不如DXO提供的另一个指标Tonal Range(影调范围)有用(关于这个指标我的帖子里也有专门介绍),但是DXO的算分体系里甚至都根本不考虑TR。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93
主题: 56
帖子: 3011
注册: 2012年4月
spot 发表于 2012-10-8 21:26
DXO用均方差定义噪声,按这个定义,缩图肯定能改善信噪比,这一点在我前面的说明中是很明确的。

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用这个噪声的定义计算出来的动态范围,跟摄影意义上的动态范围无关。摄影要求的动态范围,是暗部要有可识别的东西,亮部也要有东西,缩图后,暗部变得更光滑一些,但是没有更多的细节,这并不是提升了动态范围。

我前面还举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把画面缩小到1个像素,按DXO的算法,可以得到一个离奇的高“动态范围”像素,这种动态范围有意义吗?从这个极端的例子,可以看出DXO的动态范围像素增益算法是完全荒谬的。

其实现在新的图像质量测量体系中,已经改以特定模式的纹理边缘清晰度定义信号和噪声,从而将真正对图像质量有意义的细节,包含在基本的概念定义里,这样的体系更多体现了图像的本质(表现细节),在目前各种数字图像处理满天飞的情况下,更适合对图像质量进行量化评估。


举个例子,假设感光器上的每个像素,接收1000000个光子是死白,而每个像素接收到的噪音的标准差是100个光子,那么死黑判定阈值就是100个光子(虽然说接收了100个光子的像素看起来并不够死黑,但是无法判定此处到底是暗还是亮),动态范围就是log_2(1000000/100)=13.29 stops

这时候如果缩图为原来的1/4分辨率,DxOMark的意思是缩图后的每个像素就只剩下标准差50个噪音光子,死黑判定阈值变为50个光子,动态范围变为log_2(1000000/50)=14.29 stops

我认为DxOMark用噪音定义出来的动态范围其实也就是dynamic range的标准定义而已:Overall, the dynamic range of a digital camera can therefore be described as the ratio of maximum light intensity measurable (at pixel saturation), to minimum light intensity measurable (above read-out noise).其实对hifi音频器材的动态范围的定义也是最高声音除以最低噪音取对数。

我认为需要找两个同像素密度、单位面积同样光学特性、仅画幅不同的感光器来做比较,才能体现出DxOMark说的高像素赚动态范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72
主题: 3
帖子: 68
注册: 2010年10月
如读天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773
主题: 65
帖子: 1620
注册: 2002年1月
楼主写得太专业,有一半看不懂,你是长春光机学院的吧?不过你分析的5D3与5D2的特性与我的体会是一致的,我可以做证,呵呵。就一事不明请赐教:
为何5D3低感暗部会有明显的彩色噪点,比5D2还严重呢,这是什么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七棱镜 发表于 2012-10-8 17:09
抱歉是我自己把N_0和N看反了!

DxOMark的意思是缩图的过程中噪音强度会减小为原来的sqrt(N_0/N),而动态范围的计算为log(死白/死黑),噪音强度影响死黑的数值,所以缩图降噪的过程中给动态范围增益了。

在你最后补充的“消失的摄影师的腿”那个例子中,6400ISO缩图前满满的噪点,可以理解为“噪点提高了死黑判定阈值,从而降低了动态范围”,而缩图后“死黑阈值”降低了,也就是提升了所谓的动态范围。


DXO用均方差定义噪声,按这个定义,缩图肯定能改善信噪比,这一点在我前面的说明中是很明确的。

这里最关键的问题是,用这个噪声的定义计算出来的动态范围,跟摄影意义上的动态范围无关。摄影要求的动态范围,是暗部要有可识别的东西,亮部也要有东西,缩图后,暗部变得更光滑一些,但是没有更多的细节,这并不是提升了动态范围。

我前面还举过一个极端的例子,把画面缩小到1个像素,按DXO的算法,可以得到一个离奇的高“动态范围”像素,这种动态范围有意义吗?从这个极端的例子,可以看出DXO的动态范围像素增益算法是完全荒谬的。

其实现在新的图像质量测量体系中,已经改以特定模式的纹理边缘清晰度定义信号和噪声,从而将真正对图像质量有意义的细节,包含在基本的概念定义里,这样的体系更多体现了图像的本质(表现细节),在目前各种数字图像处理满天飞的情况下,更适合对图像质量进行量化评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893
主题: 56
帖子: 3011
注册: 2012年4月
spot 发表于 2012-10-8 10:47
你恰好说反了。

DXO公式里,N是相机实际像素数,比如1200万,N0是归一化之后的像素数,DXO取的是固定的800万,因此,将实际像素高于800万的相机按800万像素归一化处理,每项指标结果都是增加。比如,将1200万缩图到800万,SNR增加了1.76dB,DR增加了0.29,TR增加了0.29,CS增加了0.87。

DXO提供的指标中,Print模式是按缩图到800万归一化计算的,Screen模式是原始像素计算的,你看一下任何指标的这两个模式的结果对比,就可以看到,只要相机的实际像素数超过800万,那么Print模式永远是高于Screen模式的,DXO算分用的是Print模式。

举个例子,D800按100%像素算(Screen模式下)动态范围是13.23,而DXO算分则是按Print模式下,动态范围是14.33,其中像素增益的计算是:

DRnorm = DR + log2(sqrt(36.56/8)) = DR + 1.096


抱歉是我自己把N_0和N看反了!

DxOMark的意思是缩图的过程中噪音强度会减小为原来的sqrt(N_0/N),而动态范围的计算为log(死白/死黑),噪音强度影响死黑的数值,所以缩图降噪的过程中给动态范围增益了。

在你最后补充的“消失的摄影师的腿”那个例子中,6400ISO缩图前满满的噪点,可以理解为“噪点提高了死黑判定阈值,从而降低了动态范围”,而缩图后“死黑阈值”降低了,也就是提升了所谓的动态范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从佳能CMOS技术进步猜测5D3能达到的水平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