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通过一篇SONY论文分析SONY传感器DXO暗部信噪比很高的原因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8782 回帖:69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682
主题: 118
帖子: 2333
注册: 2008年7月
顺便说,我说的测灰阶的这种方法是Toner Range.
而DXO测的是Dynamic range.   实际上,Toner Range 更贴合人眼对层次感和动态范围的理解。

Dynamic range大的图可能是白的非常白,黑的非常黑。而且黑部和白部还都无噪声,这样测试结果超级好。但是看上去可能不怎么的。

Toner range反映的是灰阶对于层次感的描述,也就是A 如果比B亮一点,那么拍出来的照片,A一定还是比B亮,不是一样亮,也不会反转。

很多后处理都是加强了Dynamic range,而是损失了Toner range,是很奇妙的,也是无用的。

看Leica的一些照片,属于低MTF镜片拍的那种,细节非常好,层次感(Toner range)也是无敌。但是并无纯白纯黑。也不见得就是无噪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682
主题: 118
帖子: 2333
注册: 2008年7月
谢谢解释。我是感觉DXO的动态范围计算是有很大问题的。原因你已经说了。

还不如更加简单的动态范围计算方法,比如拍摄大幅灰阶样条(从纯白到纯黑)(采用主动光源从背后照射透明的灰阶样条),然后对每个样条都取平均,然后再看0~255范围内能还原出多少根灰阶样条。这种质朴的方法,更有利消除随机噪声的影响(平均则消除),而且更接近于人眼的观感。

人实际在1.5米外观看黑白大幅人像的时候,对于细节的颗粒感和噪声并不敏感,但是对皮肤和衣服因为光线和质感带来的层次感,非常敏感。所以动态范围和噪声不是一回事,但噪声会影响动态范围的测量结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louisschumacher 发表于 2013-2-17 12:43
文章列举了很多资料,研究的精神,值得赞赏,看了受到启发
不过前后的理论不是非常一致,也包括一些作者猜测索尼采用的技术,前后并不怎么一致。

暗部降噪的算法并不是很难的,如果像楼主所说,该算法类似于一种spatial filter。实际上,在DSP里面做数字降噪的空间更大一些,除了spatial filter,还有temporal filter。而在sensor端,就是要努力做低噪声,功力就在于模拟端。个人认为,SONY的功力更在于Sensor的模拟增益部分做的优秀,就是analog gain,而数字增益部分主要是提升亮度,放在sensor端做的话,就相当于乘2。

如果是靠相对不复杂的降噪来获取暗部高信噪比的话,用Canon的用少量数字处理,也可以获得类似的结果。(在LR里面调一下Luma noise filter就可以)。


我认为这里可能有些误解?我主帖里说明了,那篇论文是重点讨论实时图像降噪的(类似于多帧的效果),其ACF是时域的,但这个算法的框架很容易变成频域,也就是在一个单独的静止图像上进行。

这个算法的关键是亮度判断+相关性判断两个条件,我没看到现在有这样体系的同类算法。至少PS上几个降噪插件都达不到这个效果(只对可设置的暗部进行相关性降噪)。

无论如何,只要SONY的传感器里,进行了这种针对暗部的数字降噪处理,那么DXO这种找0dB噪声下限计算动态范围的方法,就会受到很大干扰,其结果就有很大偏差。

我在任何地方从来也没有说过,SONY不做这个降噪佳能就比它暗部要好。

我的出发点是想找出一个更合理、更实用的量化评测画质的方法。这个帖子也是在这个分析的过程中,发现SONY这种暗部表现的不一致问题,才提出来的。

我的思路是在没有更多数据可用的情况下,还使用DXO的Full SNR基础数据,但是把噪声下限提高到20dB,这样就既可以提供使用者一个实用的曝光宽容度,又可以避开最暗部数据不准确的问题,获得跟实际情况更一致的对比结果。

以5D3和D800为例,按0dB为下限,两者的动态范围差距超过2档多,但按20dB为下限就只有1档。

而非SONY的传感器,比如D4,就有比较好的一致性,按0dB为下限,D4比5D3好1.6档,按20dB为下限,D4好1.5档。

我认为显然后者具有更好的实用性,而前者则引起误导。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leiwinggi 发表于 2013-2-17 13:09
即使SONY采取了降噪,也不代表原本的画质不好。dpreview的截图,http://www_dpreview_com/reviews/canon-eos-6d/20
D600能看到许多细节,5D3却是模糊一片。不服的可以用任何其它软件解开5D3的RAW,看能还原出D600的细节不?说一大堆理论都没用,5D3缺少的细节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我以前一直都说过,就在这帖里我都说过,佳能的暗部是其弱项。

但是,我不认为这个差距像DXO的动态范围指标所显示的那样,差2、3档。

我看了一下你说的那个DP上的对比,那没有暗部全图,我在182楼有一张5D3跟D3X的对比,我把其中5D3的部分又加了1档提亮,当然最右上的白线筒和其它一些比较亮的区域已经提亮太过了。5D3最暗部分没有那么干净(如果我能单独对暗部降噪肯定可以解决),但左上的细节我认为5D3差距并不大。

下面这是我降噪处理过的5D3照片,相当于提亮3档(我觉得好像RawTherapee提亮的标准跟ACR不一样,PS里调整曝光跟ACR加曝光效果也不一样,所以亮度肯定不太一致)。如果你要看没有过曝的可以去182楼,那里的左边是5D3提亮2档。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073
主题: 31
帖子: 5048
注册: 2009年2月
作为佳能用户,怒其不争啊。所以手握5D2和几只leica头,要不是为了转接方便我早就换门了。
老猪整天拿RawTherapee这个软件说事。整天弄些偏门,lr caputreone acr Dpp一概不提,总是在这提这个软件。这软件真的这么好早就普及了。当大众和专业摄影师都是白痴,好软件放那不知道用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682
主题: 118
帖子: 2333
注册: 2008年7月
leiwinggi 发表于 2013-2-17 13:09
即使SONY采取了降噪,也不代表原本的画质不好。dpreview的截图,http://www_dpreview_com/reviews/canon-eos-6d/20
D600能看到许多细节,5D3却是模糊一片。不服的可以用任何其它软件解开5D3的RAW,看能还原出D600的细节不?说一大堆理论都没用,5D3缺少的细节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同意,这也是我的感觉。就是SONY不降噪的时候sensor直出也比Canon好。
虽然我是Canon的用家,但我觉得SONY sensor更好。

当然这个只是具体的技术参数对比,拍好照片有多种因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0.661
主题: 73
帖子: 1436
注册: 2008年11月
即使SONY采取了降噪,也不代表原本的画质不好。dpreview的截图,http://www_dpreview_com/reviews/canon-eos-6d/20
D600能看到许多细节,5D3却是模糊一片。不服的可以用任何其它软件解开5D3的RAW,看能还原出D600的细节不?说一大堆理论都没用,5D3缺少的细节怎么也找不回来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682
主题: 118
帖子: 2333
注册: 2008年7月
顺便说,为楼主分析噪声数学模型,以理性的方式来解释,感到高兴和赞赏

sensor的模拟增益部分,在一定的ISO 范围内,呈现的是增益扩大2倍,但是噪声增加小于2倍。当这种关系体现的时候,模拟增益就好于数字增益。一直到增加到一个临界值的时候,模拟增益每扩大2倍,噪声的增加大于2倍的时候,就是模拟增益应该用的上限。后面再增加ISO,就靠数字增益了。

模拟增益的范围方面,SONY是做的最好的。不仅仅和设计有关,而且还和SONY自己的半导体工厂的特殊制程有关。特殊的制程使得SONY sensor 的漏电流,热噪声都较低,而且放大电路占每个像素的百分比也更小,sensor内部还有特殊的补偿电路和参考电路,以利用sensor周边不用的感光像素的噪声来校准sensor上使用的Active Pixel的信号。

虽然主流厂家的设计原理类似,但是SONY在小像素,和高温度下的优势是比较明显的。其实在单反这样的大sensor pixel的应用里,SONY的优势还没那么突出。

简言之,sensor pixel的特殊设计,和有些内部的校准和模拟部分的设计,使得SONY sensor在0增益的时候的信噪比非常好。(即使不降噪)。

而楼主所说的降噪方法,即使是SONY提出,也并不是很高级的方法,其实各家都有用类似或者更高级的方法。连LR里面也容易找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4.682
主题: 118
帖子: 2333
注册: 2008年7月
文章列举了很多资料,研究的精神,值得赞赏,看了受到启发
不过前后的理论不是非常一致,也包括一些作者猜测索尼采用的技术,前后并不怎么一致。

暗部降噪的算法并不是很难的,如果像楼主所说,该算法类似于一种spatial filter。实际上,在DSP里面做数字降噪的空间更大一些,除了spatial filter,还有temporal filter。而在sensor端,就是要努力做低噪声,功力就在于模拟端。个人认为,SONY的功力更在于Sensor的模拟增益部分做的优秀,就是analog gain,而数字增益部分主要是提升亮度,放在sensor端做的话,就相当于乘2。

如果是靠相对不复杂的降噪来获取暗部高信噪比的话,用Canon的用少量数字处理,也可以获得类似的结果。(在LR里面调一下Luma noise filter就可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33
主题: 182
帖子: 12116
注册: 2005年8月
devis163 发表于 2013-2-17 11:44
作为sony用户,认为楼主的分析是比较严谨靠谱的。很奇怪这种技术贴最后也能变成骂战。


是比较有技术含量的骂战,仍不失为好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139
主题: 5
帖子: 533
注册: 2005年11月
作为sony用户,认为楼主的分析是比较严谨靠谱的。很奇怪这种技术贴最后也能变成骂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ONY的IMX021后续型(传感器结构相同)也被用在尼康D300S上,D300S略微改进了ISO100的实现(D300的ISO100完全是数字增益实现,D300S微调了模拟增益),同样在DXO上具有完全类似的SONY传感器动态范围曲线形状。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IMX021是SONY在2007年发布的APS-C传感器,根据SONY提供的技术资料http://www_sony_net/Products/SC-HP/cx_news/vol50/pdf/imx021.pdf,同样采用了内置PGA,最大增益24dB(相当于最大放大倍数是16倍)。
该传感器被用在尼康D300相机上。以下是D300在DXO上的动态范围曲线,具有典型的SONY传感器风格,全程动态范围呈直线下降。
下面是SONY在IMX021技术资料里介绍的内置数字降噪框图。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在AD转换之后,SONY在传感器里内置了数字降噪处理,这个处理可以抑制AD转换的量化误差。
这个资料与前面的分析结论完全吻合。SONY传感器正是在模拟放大电路的基础上,通过数字降噪处理抑制最小的暗部噪声,从而改善暗部信噪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算了不欺负lz了 潜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还有兰州顶楼中的2个图,用来说明索尼感光器半模拟放大半数字放大那个,都是卡片机用的Exmor感光器内的技术。
兰州也说,手机就用聊胜无的数字放大。卡片机的exmor当然可以这种混合方式了。

这跟索尼单反感光器没什么关联,真佩服兰州蛮緾精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先回复我的问题!

dxo的算法证明完了,你是反驳的人应该举出你的反面说法的材料,网站!你基本逻辑也是混乱的,满口狡辩,
markinon 发表于 2013-2-17 10:04
谁承认你的平滑?是你给人家cmos冠名平滑而已,你也不能证实

还有动态范围你连自己都不知道。
你也整天车轱辘动态范围高就应该细节高之类的乱蒙蔽别人欺骗自己。
我早分析了动态范围跟细节的关联问题。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125105-1-1-1.html

不要回避我问题,答非所问本来是你引用的我回复中所说。
请解释你是所引用 的你谦虚时候说的dxo动态算法的“猜测”,和后来大胆说dxo动态范围像素增益算法是荒谬论的矛盾。
不要说20db这是另外一种话题,20db像素增益算法也一样适用。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119893-1-1-1.html

spot 发表于 2013-2-17 10:12
好吧,好吧,随便你把缩图叫什么,除了DXO,你只要再找出网络上任何一个其它来源,认为缩图可以增加动态范围,我就跟你继续说这个话题

快点去找吧,别再耽误时间了
本帖最后由 markinon 于 2013-2-17 10:2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markinon 发表于 2013-2-17 10:04
谁承认你的平滑?是你给人家cmos冠名平滑而已,你也不能证实

还有动态范围你连自己都不知道。
你也整天车轱辘动态范围高就应该细节高之类的乱蒙蔽别人欺骗自己。
我早分析了动态范围跟细节的关联问题。

不要回避我问题,答非所问本来是你引用的我回复中所说。
请解释你是所引用 的你谦虚时候说的dxo动态算法的“猜测”,和后来大胆说dxo动态范围像素增益算法是荒谬论的矛盾。
不要说20db这是另外一种话题,20db像素增益算法也一样适用。


好吧,好吧,随便你把缩图叫什么,除了DXO,你只要再找出网络上任何一个其它来源,认为缩图可以增加动态范围,我就跟你继续说这个话题

快点去找吧,别再耽误时间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谁承认你的平滑?是你给人家cmos冠名平滑而已,你也不能证实

还有动态范围你连自己都不知道。
你也整天车轱辘动态范围高就应该细节高之类的乱蒙蔽别人欺骗自己。
我早分析了动态范围跟细节的关联问题。

不要回避我问题,答非所问本来是你引用的我回复中所说。
请解释你是所引用 的你谦虚时候说的dxo动态算法的“猜测”,和后来大胆说dxo动态范围像素增益算法是荒谬论的矛盾。
不要说20db这是另外一种话题,20db像素增益算法也一样适用。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125105-1-1-1.html

spot 发表于 2013-2-17 09:50
呵呵,你明明这方面什么基础都没有,还老在这捣乱

我也不愿意看到你老是这么刷贴,既耽误大家的时间也耽误你自己的时间,这样吧,我给你出个你应该能听懂的建议:

你去找任何一个电子、电气、图像、信息...等等相关领域的网站、人士、书籍、论文...,看看除了DXO,还有谁会同意(无论是音频、视频、静止图像、测量...任何领域),数字化采样完成后,进行平滑重采样(对于图像就是缩图)或者任何平滑滤波,能增加动态范围?

只要你能找到任何一个这样的资料,我就还跟你继续说这个话题,在你找到之前,你能不能不要再到我的帖子里来说这些车轱辘话捣乱?

对了,这帖子里前面回复的几个网友,明显就有电子电气方面的基础,我可以允许你再大声喊一次,看看有没有人支持你

比如沧海0411网友,他对电子仪表量程(动态范围)比较了解,你可以问问他,给仪表加一个平滑滤波能不能增加动态范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markinon 发表于 2013-2-17 09:20
站不住脚的猜测上自己乱拼些残缺片断来蒙蔽大众。
不要说我跟你捣乱,根本是你作风问题,呵呵。

spot就这样。之前也对动态范围缩略增益问题我要求原理上解答我就没见spot回复,这样争论很长时间都没见大spot屁也没放过。可是我证明出来之后突然找出自己过去的回复说他早就知道。看看他是个什么样人吧!
你是明白DXO的算法正确还大胆蒙蔽别人说DXO动态范像素增益围算法是荒谬吗?那我对你出发点猜测没错吧?

我这样提问时候你不都知道么?看你的回复,呵呵。答非所问,说缩略不能提高动态范围(这才荒谬,实际上可以提高)。


呵呵,你明明这方面什么基础都没有,还老在这捣乱

我也不愿意看到你老是这么刷贴,既耽误大家的时间也耽误你自己的时间,这样吧,我给你出个你应该能听懂的建议:

你去找任何一个电子、电气、图像、信息...等等相关领域的网站、人士、书籍、论文...,看看除了DXO,还有谁会同意(无论是音频、视频、静止图像、测量...任何领域),数字化采样完成后,进行平滑重采样(对于图像就是缩图)或者任何平滑滤波,能增加动态范围?

只要你能找到任何一个这样的资料,我就还跟你继续说这个话题,在你找到之前,你能不能不要再到我的帖子里来说这些车轱辘话捣乱?

对了,这帖子里前面回复的几个网友,明显就有电子电气方面的基础,我可以允许你再大声喊一次,看看有没有人支持你

比如沧海0411网友,他对电子仪表量程(动态范围)比较了解,你可以问问他,给仪表加一个平滑滤波能不能增加动态范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还有兰州这里提到的一个dxo关于索尼感光器raw文件降噪并不是这个话题,呵呵。dxo原文中说的是绿通道比蓝,红发现full snr明显差,就推理蓝和红整体做了降噪。

并非兰州所怀疑的暗部性能有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站不住脚的猜测上自己乱拼些残缺片断来蒙蔽大众。
不要说我跟你捣乱,根本是你作风问题,呵呵。

spot就这样。之前也对动态范围缩略增益问题我要求原理上解答我就没见spot回复,这样争论很长时间都没见大spot屁也没放过。可是我证明出来之后突然找出自己过去的回复说他早就知道。看看他是个什么样人吧!
你是明白DXO的算法正确还大胆蒙蔽别人说DXO动态范像素增益围算法是荒谬吗?那我对你出发点猜测没错吧?

markinon 发表于 2012-12-18 21:35
那么目对于目前前的评价体系貌似这里没有出现一个专业人士进行原理层面的解答。那就只能找些实践性答案了。
我认为dxo的增益算法得到了实践的证实。这体现在各家传感器的年代趋势上体现。这里有着像素的变化,感光器的变化。



我在这里用各家的1200~1800万像素的单反做了图。这样像素因素在在算法中影响最高到离低只占据着0.58档影响,可以忽略了。

我这样提问时候你不都知道么?看你的回复,呵呵。答非所问,说缩略不能提高动态范围(这才荒谬,实际上可以提高)。

本帖最后由 markinon 于 2013-2-17 09:24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沧海0411 发表于 2013-2-17 03:50
...设计过测量仪表的人都知道的,模拟放大之后,分量程的数字化动态范围是基本不受影响的,不管是iso100还是iso200,宽容度都差不多;但是一旦使用数字放大,溢出的就回不来了,而末尾小信号端量程却得不到补充,结果就是损失了一段量程,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直线跌落的动态范围曲线...


你的这个分析道理上当然是正确的,因此你推论SONY全ISO范围都是数字提亮实现增益。但是有一点,DXO的动态范围只涉及最暗的部分。

我也从其它亮度信噪比分析和SONY公司的资料证明,SONY传感器(至少是那些重视高ISO表现的型号),全都内置了最大增益范围不等的PGA,也就是说,SONY传感器的ISO增益,主要也是来自于模拟电路放大。

很显然,这里面存在矛盾,因为传感器设计上像素只有一个读出路径,不可能对一个像素,一会数字提亮,一会模拟放大。

我认为,唯一合理的推论就是,SONY传感器在全程ISO总体上是使用了模拟电路放大,但在暗部有针对性的使用了某种数字处理措施,因此才能表现出这样亮部像模拟放大,暗部像数字放大的特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因此,SONY传感器同样使用了模拟放大电路,但在暗部信噪比(最典型的比较就是上面的D800和D4,D4同样使用了内置ADC)没有表现出使用模拟放大电路的正常特征,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其在暗部使用了数字降噪手段。
本帖最后由 spot 于 2013-2-17 08:0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晕网 发表于 2013-2-17 07:52
不好意思,我所指的样照就是DPreview的评测里同场景的样照。我的意思是您如果要客观公正地作评论,就得花同样的时间精力去做质疑佳能传感器的工作,那样才更加有理有据。


我没看到DP的任何测试照片里,5D3的RAW有涂抹的证据。可能有些人使用的解码软件或设置有问题,那是另一回事。你可以下载一个RawTherapee试试,对5D3的RAW文件其细节还原能力非常好。

下面是我以前举过的例子,左边是ACR缺省自动模式打开,右边是RawTherapee解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15
主题: 32
帖子: 9571
注册: 2008年2月
spot 发表于 2013-2-17 07:30
呵呵,很多人老是指责5D3涂抹,我已经在我的帖子里详细分析过了,5D3的机内JPG算法确实不好,有降噪过度+锐化过度的问题。但是,5D3的RAW文件没有任何这种问题,我的分析结论是,5D3从ISO100到ISO3200,都能获得几乎接近像素密度的极高分辨率,从ISO6400开始才略有下降。试问,如果5D3在机内中高亮度也作降噪,如何获得这样的分辨率?

在这个问题上,DPreview的评测跟我的结论是一致的,也就是5D3机内JPG细节不够好,但RAW的细节很好。
你可以找些严谨的对比照片来看看。但是,千万不要拿某个用D800拍猫,降噪后再锐化成刺猬的照片来,那样的单独一张照片,退一万步也没法比较,谁也不知道原物是怎样的,也没有严谨的可对比效果。


不好意思,我所指的样照就是DPreview的评测里同场景的样照。我的意思是您如果要客观公正地作评论,就得花同样的时间精力去做质疑佳能传感器的工作,那样才更加有理有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沧海0411 发表于 2013-2-17 03:50
...
其实可以来个痛快话...就凭这,我断定索尼全程ISO使用了数字放大,而没有PGA...佳能和尼康的自研传感器都给出了证据,他们和索尼不同...
...
接下来看楼主这张数据表,我用红框框出了实际有用的数据,楼主你太钻牛角尖了,引用那些和拍摄几乎无用的数据做什么呢?
1%灰度是什么概念?已经是18%灰的-4EV了,如果我们在iso100下对18%正常测光,那么1%的亮度已经到了iso2000附近了,你自己表中的数据对应到了26.29dB,这时候的画质已经很不良了,好吧, ...


呵呵,我举的这些数据,和前面说明过的相同曝光量不同ISO下信噪比提升,都是为了说明传感器的信噪比特性。你认为少一档曝光量信噪比减3dB,对于传感器来说只适用于局部,电路噪声在暗部是不能忽略的。而由于相同曝光量下,随着ISO放大倍数提高,信噪比总体是上升的,这些都充分说明,SONY传感器也是采用模拟电路放大实现ISO增益。这跟它们的画质实用性是两个问题。

我以为,凡是对传感器信噪比等概念有些了解的人,看了我前面写的数据,就应该清楚,SONY传感器一样也是使用模拟放大为主,数字为辅的方式实现ISO增益。

不过,既然怎么给你分析你也不认可,我给你贴几个SONY自己提供的传感器资料。这些资料还有很多,当然也有一些传感器SONY并没有公布资料,比如D800那个据说就是被尼康买断的。然而,已经公布的这些信息足以证明,除了那些小摄像头、小DC等ISO功能聊胜于无的设备,凡是SONY宣传具有高画质、高SNR的传感器,统统都内置了PGA(模拟放大电路)。

SONY在2008年发布的它第一个全幅CMOS传感器(A900用的那个)新闻稿http://www_sony_net/SonyInfo/News/Press/200801/08-010E/index.html
SONY在2011年发布的IMX078CQK(Pentax Q和其它一些DC用的)技术资料http://www_sony_net/Products/SC-HP/cx_news/vol63/pdf/imx078cqk.pdf
SONY的IMX076技术资料http://www_sony_net/Products/SC-HP/cx_news/vol62/pdf/imx076lqz_cqz.pdf,其中提到模拟放大+数字放大混合的ISO增益效果。
SONY的IMX122LQJ技术资料http://www_sony_net/Products/SC-HP/cx_news/vol65/pdf/imx122lqj.pdf#page=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晕网 发表于 2013-2-17 01:34
以前就看过几篇SPOT先生的技术贴,受益匪浅。但是我对本帖有个问题请教:LZ对索尼传感器暗部表现的原因花了巨大的时间精力找到了一篇论文作为论据,当然LZ也说了这还只能是猜测,但是由于LZ也承认佳能的传感器还是比索尼差,逻辑上就要考虑佳能传感器在高感上的较好表现是否进行了降噪涂抹。而就在无忌已经有不少摄友做了实验,将尼康、索尼的高感样照用软件降噪后与佳能对比……居然也能在保留细节的同时达到相似的结果。这该如何解释呢?


呵呵,很多人老是指责5D3涂抹,我已经在我的帖子里详细分析过了,5D3的机内JPG算法确实不好,有降噪过度+锐化过度的问题。但是,5D3的RAW文件没有任何这种问题,我的分析结论是,5D3从ISO100到ISO3200,都能获得几乎接近像素密度的极高分辨率,从ISO6400开始才略有下降。试问,如果5D3在机内中高亮度也作降噪,如何获得这样的分辨率?

在这个问题上,DPreview的评测跟我的结论是一致的,也就是5D3机内JPG细节不够好,但RAW的细节很好。
你可以找些严谨的对比照片来看看。但是,千万不要拿某个用D800拍猫,降噪后再锐化成刺猬的照片来,那样的单独一张照片,退一万步也没法比较,谁也不知道原物是怎样的,也没有严谨的可对比效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111
主题: 17
帖子: 790
注册: 2009年10月
dickgenslee 发表于 2013-2-16 10:06
其实拉两台参数相近的机器出来比比就是,低感、高感各一份。欠曝、正常曝光,然后后期补偿分析。说那么多理论都还不如实际来得强,就算理论有多强悍,实际不是也是白搭

有人这么干过了,至于结果么,呵呵~楼主肯定不愿意看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111
主题: 17
帖子: 790
注册: 2009年10月
identify 发表于 2013-2-14 16:59
无忌有话大家都有说的权利,你在这整天质疑这质疑那,对你有利的你就不去质疑,对你不利的你就开始质疑。自己连个相机都没有,sensorgen的方法你怎么不去质疑。就算你用20dB作为基准,佳能也是落后的。
别回我话了。谁也说服不了谁。不想跟你吵的影响我上班心情。

5D3的暗部烂是显而易见的事实,兰州讲的再多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就像你说的,他只知道堆砌资料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却不愿意睁眼看看现实的世界,鸵鸟当的真可怜。
玩过的机器不多,但是a900 5d2 5d3都有,5D3那个画质,真不好多说啥,朋友做过个测试,5D3完败于尼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026
主题: 1
帖子: 363
注册: 2010年6月
spot 发表于 2013-2-16 22:53
在曝光比较充分的区域,信噪比衰竭接近一档3dB的理论模型,但是在曝光较低的区域,理论模型是一档6dB。

下面我做了一个表,是对D800的SNR数据,抽取各档ISO的1%、0.5%、0.1%灰度比例对应的结果。很明显,随着灰度比例的减小,信噪比随曝光量减少而衰减的速度是不断增加的,在暗部远远超过3dB。

只要曝光量较低,但又不太低(SONY传感器最暗部的噪声不符合这个规律),这个趋势在任何DSLR上都是类似的,只不过幅度大小有区别。这说明了,ISO放大增益主要是模拟电路实现的,以及电路噪声对信噪比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SONY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呈直线下降变化,恰恰说明了其最暗部(底部)噪声基本不受电路噪声影响。这只有一个合理解释,那就是这个最暗部噪声是数字处理的结果。


这个楼主是真难缠啊,每次都避实就虚,自顾自的讲一堆不相干的东西,好多知识偶还真听挖懂,然后他就下结论了,所以。。。怎么怎么。。。要想反驳的话,还得花点儿时间分析。

其实可以来个痛快话,设计过测量仪表的人都知道的,模拟放大之后,分量程的数字化动态范围是基本不受影响的,不管是iso100还是iso200,宽容度都差不多;但是一旦使用数字放大,溢出的就回不来了,而末尾小信号端量程却得不到补充,结果就是损失了一段量程,于是我们看到的就是直线跌落的动态范围曲线。就凭这,我断定索尼全程ISO使用了数字放大,而没有PGA,至于光敏器件与AD之间是否存在固定增益的模拟放大,应该有,但不是本次讨论范畴。佳能和尼康的自研传感器都给出了证据,他们和索尼不同,这也表示佳能和尼康的设计中规中矩,符合一般仪表设计的规范。当然索尼这么做也没什么不好,好用能卖是硬道理。

接下来看楼主这张数据表,我用红框框出了实际有用的数据,楼主你太钻牛角尖了,引用那些和拍摄几乎无用的数据做什么呢?
1%灰度是什么概念?已经是18%灰的-4EV了,如果我们在iso100下对18%正常测光,那么1%的亮度已经到了iso2000附近了,你自己表中的数据对应到了26.29dB,这时候的画质已经很不良了,好吧,我陪你继续玩下去,我们放松画质要求,完全只是测试相机,不是为了实际拍照,那么测试中,如果信噪比低于15总归是不可取了吧,因为此时我们看到的画面将是大量堆积的噪点、色块,这样的数据还有什么用处呢,即便如此,你也看到了,你表中红框部分的信噪比差值还是在3dB附近,没有离谱。

根据我使用相机的经验,一般按照全像素拍摄时,30dB的信噪比是个坎,再低就要缩图了,D300我一般用到iso400,D600我用到iso1600以内,一旦需要超过该相机实用iso拍摄,后期我必然等尺度缩图,比如D300,我如果用iso800拍摄,则后期就缩成600w像素,D600如果我用iso3200拍摄,则后期就缩成1000~1200w像素去用,如果拍摄时曝光不足,那我还得进一步缩。

研究这些参数最终还是要用相机,那些被噪声大量吞噬的暗部区域,你拍出来究竟有什么价值,在低于15dB的区域对比5D3和D600,二者都是一塌糊涂,就算某一方的数据明显获胜,谁还愿意把你拍的这张图发表出去?上文说了,iso100下1%灰度都已经达到正常曝光18%的-4EV多了,iso2000的等效信噪比,你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列出iso200-iso12800数据,就相当于iso4000~256000的等效信噪比,你表中列出的iso12800对应的是1.57dB,此时信号和噪声能量的比值只有1.43了,已然被淹没殆尽。不过也没事的,好歹这是D800,从36M像素缩到36000像素(232*155)还是能交稿的,这时候信噪比就接近30dB了,只是恐怕这种小图连淘宝的缩略图都不够格。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通过一篇SONY论文分析SONY传感器DXO暗部信噪比很高的原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