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通过一篇SONY论文分析SONY传感器DXO暗部信噪比很高的原因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8474 回帖:69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54
主题: 1
帖子: 1677
注册: 2007年9月
spot 发表于 2013-2-16 23:31
你总是不停在我的帖子里用同样的内容刷帖捣乱,你觉得很有意思吗?

为了防止有人受到误导,我这回复一下你的所谓内置ADC、外置ADC的问题。

内置ADC有利于减小暗部噪声,这个是对的,我很早就说过而且一直在说,佳能的暗部是弱项。

但是,我这个帖子里说的问题,并不是暗部噪声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基本的暗部噪声曲线形状特性的问题。SONY传感器的暗部噪声曲线形状,根本就不是正常传感器的特点,这跟是否内置ADC无关,跟暗部噪声是否控制的好不好也无关。SONY的暗部噪声曲线形状,只有一个合理解释,那就是在暗部作了数字化降噪处理。

我前面贴过DXO提供的D3S、D4、D800动态范围对比,D4同样也是内置ADC,很明显,不管其暗部信噪比高低,但仍保持了相对正常的曲线形状。

D4和D800是前后差不到一个月发布的,研发阶段肯定有大段时间都是重叠的。难道尼康明知道D800暗部噪声低,存心故意降低自己顶级机D4的低感性能?


您们俩人的结论互为表里吧。他说的是表象,您这个是原理。

您那篇paper我看了。简言之就是采用autocorrelation function进行多帧降噪。autocorrelation,顾名思义,即是一时间序列数值变化的幅度。采取只对暗部降噪是基于暗部信噪比低的事实,为了降低计算量(ACF的计算量相当大)。然后对ACF<0.8,换句话说就是受噪声影响较大的pixel进行降噪处理。这是典型的pixel level的算法,您可能看成了全局算法!能够进行该操作的条件之一就是内置ADC,因为这样才有可能快速的储存多帧pixel信息,并且植入相应的处理电路。从这篇论文里摘出来的这句话可以证实这个结论:

The ACF filter processes in parallel independently all image pixels by computing the time-axis ACF from burst image sequences

这篇paper指出,这种算法的最大优点是动态侦测出噪音比较大的信号并且对其进行处理(而不是传统的多帧取平均数的方法),从而在降噪的同时保留足够细节。

当然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sony到底在自己的传感器里面采取了什么算法,我们是不知道的。

关于CMOS的结构和降噪的架构和基本原理,真有兴趣的话可以看这篇phd thesis

http://www-isl_stanford_edu/~abbas/group/papers_and_pub/chiao_thesis.pdf

本帖最后由 elfp 于 2013-2-17 02:1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141
主题: 49
帖子: 9563
注册: 2008年2月
spot 发表于 2013-2-15 12:49
比如说楼下这个5D3和D3X的对比,在DXO上ISO100时D3X比5D3的动态范围高2档,如果能用外部降噪处理,用提亮对比的方法,5D3得到跟D3X接近的暗部画质,你觉得这算不算一种证实?

这个是别人提出来挑战的,我用PS里的一个降噪插件的预设模式处理了一下的对比图对比。当然我还不太熟悉这些插件,里面有很多参数可以调整。如果你觉得这个思路可以,我还可以再试试不同的降噪处理参数,看看能不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下图左5D3,右D3X,右边是别人提亮后的,不知道具体参数,左边是我在ACR里对RAW提亮2档,然后在PS里调用Topaz DeNoise 5插件里的RAW lightest预设处理的结果。


以前就看过几篇SPOT先生的技术贴,受益匪浅。但是我对本帖有个问题请教:LZ对索尼传感器暗部表现的原因花了巨大的时间精力找到了一篇论文作为论据,当然LZ也说了这还只能是猜测,但是由于LZ也承认佳能的传感器还是比索尼差,逻辑上就要考虑佳能传感器在高感上的较好表现是否进行了降噪涂抹。而就在无忌已经有不少摄友做了实验,将尼康、索尼的高感样照用软件降噪后与佳能对比……居然也能在保留细节的同时达到相似的结果。这该如何解释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好吧,我看了d700, d3100, 都像佳能,呵呵。

看来他们都是真正模拟电路。我解释完了(当然我还是怀疑尼康的读取噪声也不如索尼的嫌疑,呵呵),

请讲讲别的知识吧,我对你所说的“别的知识”比较好奇。。

可惜。。。
d5200感光器也没有这样表现(东芝感光器)
leica m9的ccd, pentax 645d的也是直线表现,
兰州也得需要“怀疑”一下他们了!

尼康感光器如d3s, d700, d3100,d4的cmos是内置ADC?确定?
spot 发表于 2013-2-16 23:44
你对这些东西的理解都完全是错误的。

为什么尼康D4同样也是内置ADC,曲线形状居然会跟佳能的“落后”的传感器类似?在你能解释清楚这个明显的事实之前,我不会再给你讲别的知识。


本帖最后由 markinon 于 2013-2-17 00:1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还有你这引用的图还真巧。呵呵。
d3s和d4的screen 模式动态范围在iso 1600以后都有那么高的表现,
如果呈现直线的话,iso 100时候都要16EV了。
这能实现吗?

这2个感光器再理想也只能可以iso 1600时候14EV,在 iso 1600~iso 100时候必需只能呈现14EV的直线了。
因为没缩略前,每个像素动态范围不可能超过14EV。
spot 发表于 2013-2-16 23:3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markinon 发表于 2013-2-16 23:37
你这种无聊的猜测根本没什么说服力。
照你这些说法,要dynamic range曲线表现出像佳能一样低感时候你所谓“正常”那今天非佳能所有单反基本中枪了。

我刚刚看了645d, leica m9(某ccd), nikon d5200(toshiba sensor),都没表现出你要的佳能一样低感弱光弱信噪,反而都是直线。
呵呵,,你就醒醒吧,

用不着你这么去狡辩,事实就是简单,佳能低感弱光差表现是由于其外置ADC引起,并非索尼感光器的不正常。


你对这些东西的理解都完全是错误的。

为什么尼康D4同样也是内置ADC,曲线形状居然会跟佳能的“落后”的传感器类似?在你能解释清楚这个明显的事实之前,我不会再给你讲别的知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你这种无聊的猜测根本没什么说服力。
照你这些说法,要dynamic range曲线表现出像佳能一样低感时候你所谓“正常”那今天非佳能所有单反基本中枪了。

我刚刚看了645d, leica m9(某ccd), nikon d5200(toshiba sensor),都没表现出你要的佳能一样低感弱光弱信噪,反而都是直线。
呵呵,,你就醒醒吧,

用不着你这么去狡辩,事实就是简单,佳能低感弱光差表现是由于其外置ADC引起,并非索尼感光器的不正常。
spot 发表于 2013-2-16 23:31
你总是不停在我的帖子里用同样的内容刷帖捣乱,你觉得很有意思吗?

为了防止有人受到误导,我这回复一下你的所谓内置ADC、外置ADC的问题。

内置ADC有利于减小暗部噪声,这个是对的,我很早就说过而且一直在说,佳能的暗部是弱项。

但是,我这个帖子里说的问题,并不是暗部噪声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基本的暗部噪声曲线形状特性的问题。SONY传感器的暗部噪声曲线形状,根本就不是正常传感器的特点,这跟是否内置ADC无关,跟暗部噪声是否控制的好不好也无关。SONY的暗部噪声曲线形状,只有一个合理解释,那就是在暗部作了数字化降噪处理。

我前面贴过DXO提供的D3S、D4、D800动态范围对比,D4同样也是内置ADC,很明显,不管其暗部信噪比高低,但仍保持了相对正常的曲线形状。

D4和D800是前后差不到一个月发布的,研发阶段肯定有大段时间都是重叠的。难道尼康明知道D800暗部噪声低,存心故意降低自己顶级机D4的低感性能?


本帖最后由 markinon 于 2013-2-16 23:4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markinon 发表于 2013-2-16 16:09
这里没人提出过这种光电转换到RAW文件的过程问题,包括我。
我也非常好奇,如果你这方面知道的话还是给讲解下吧。

佳能我猜是,APS,就是有放大无ADC;
索尼则有放大和ADC,所以暗部也就1/10000信号可以以0db snr读取。佳能只能经过放大后(如iso 800,8倍)才可以0db信噪读取。

我看到些资料说,佳能没有集成 ADC原因主要是为了高像素(前几年确实 是高像素)


你总是不停在我的帖子里用同样的内容刷帖捣乱,你觉得很有意思吗?

为了防止有人受到误导,我这回复一下你的所谓内置ADC、外置ADC的问题。

内置ADC有利于减小暗部噪声,这个是对的,我很早就说过而且一直在说,佳能的暗部是弱项。

但是,我这个帖子里说的问题,并不是暗部噪声高低的问题,而是一个基本的暗部噪声曲线形状特性的问题。SONY传感器的暗部噪声曲线形状,根本就不是正常传感器的特点,这跟是否内置ADC无关,跟暗部噪声是否控制的好不好也无关。SONY的暗部噪声曲线形状,只有一个合理解释,那就是在暗部作了数字化降噪处理。

我前面贴过DXO提供的D3S、D4、D800动态范围对比,D4同样也是内置ADC,很明显,不管其暗部信噪比高低,但仍保持了相对正常的曲线形状。

D4和D800是前后差不到一个月发布的,研发阶段肯定有大段时间都是重叠的。难道尼康明知道D800暗部噪声低,存心故意降低自己顶级机D4的低感性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沧海0411 发表于 2013-2-16 18:01
如表中数据,D600在iso3200之前,相邻iso的差值都小于3db,这就奇怪了,如果以iso100为基准来看,通光量减半,应该对应至少-3db衰减,为啥信噪比恶化的不理想呢,我想大多原因是传感器的输出非线性造成的吧,而且在iso12800之前,也并未看到明显超越3db的衰减量,故而我不认为此时AD等数字噪声已经大到足以影响性能的地步。至于iso25600的剧烈衰减,更大可能是索尼在这块低端传感器上做了手脚,或者是尼康自己做了手脚,一次性让信噪比低于D800的水平。

D800的数据也类似。

如果以iso100做参照,从iso100~iso12800,D600的逐档信噪比衰减均值为2.9dB,D800为2.79dB,衰减都不足3db,说明在iso25600之前,光感传感之后的模拟电路噪声和数字噪声不构成系统信噪比的实质性威胁,至少我们从理论角度看不出来。
...


在曝光比较充分的区域,信噪比衰竭接近一档3dB的理论模型,但是在曝光较低的区域,理论模型是一档6dB。

下面我做了一个表,是对D800的SNR数据,抽取各档ISO的1%、0.5%、0.1%灰度比例对应的结果。很明显,随着灰度比例的减小,信噪比随曝光量减少而衰减的速度是不断增加的,在暗部远远超过3dB。

只要曝光量较低,但又不太低(SONY传感器最暗部的噪声不符合这个规律),这个趋势在任何DSLR上都是类似的,只不过幅度大小有区别。这说明了,ISO放大增益主要是模拟电路实现的,以及电路噪声对信噪比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因此,SONY传感器的动态范围呈直线下降变化,恰恰说明了其最暗部(底部)噪声基本不受电路噪声影响。这只有一个合理解释,那就是这个最暗部噪声是数字处理的结果。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沧海0411 发表于 2013-2-16 18:01
...
其实根据前面分析,传感器可能存在明显的非线性(逐档并非3db)...
...


常规的半导体传感器,在可用井容范围内是相当精确的线性相应,这个是没有任何疑问的。这一点与胶片是截然不同的。

下图是一个实际测量的CMOS传感器半导体像素的光-电相应曲线,除了受到噪声影响产生的随机分布(图上未标出噪声影响较明显的最暗部),可以看到在几乎整个曝光范围内都是精确的线性响应,直到接近饱和的位置,才开始出现一些非线性,但过渡区域很短(也就是达到饱和的过程是连续的,但转折速度很快)。

你观察到的DXO提供的SNR 18%数据,在不同ISO下信噪比非一致性变化,并不能得出传感器非线性相应的结论。这个现象说明的是噪声分布的概率特性。

因为即使在曝光充分的区域(18%)可以忽略电路噪声影响,理论上随曝光量减少一倍,信噪比应下降3dB,但要注意,这是假设光量子噪声呈正态分布得出的理论模型,也就是一个概率模型。换言之,在任何一个有限区域内测量时,存在实际噪声数据分布的偏差是非常正常的,这是一个概率统计的问题。就好像扔硬币,理论上应该是1:1的分布,但任何一个有样本数量稍多一些的测试序列,达到正反面次数刚好相同的概率非常小。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从d600和5d3看, 2者都放大后都表现出了更好的信噪比。
比如d600在iso 100时候识别了0.01%亮度,iso 6400应该识别0.64%,但实际上识别了0.30%。(对同样信号放大后信噪提高了一点)
5d3 在iso 100时候识别了0.05%,iso 6400应该识别3.2%,实际上识别了0.32%(对同样信号放大后信噪提高非常大!)。

反之,如果iso 6400的64倍放大后信号为准,回到iso 100来识别,d600可以近似识别,5d3就远不能识别!

这说明了放大后的信号模数转换过程中的噪声问题,还有低感不如高感可能与低感受到同等曝光需要的时间长也有关系,时间长感光器自身热噪声也成了噪声来源。

其实,,也就是说
对于同等暗曝光量,佳能5d3和尼康d600放大后识别(iso 6400)基本一致,也就是放大噪声影响不大。
但没有放大(iso 100)识别时候d600有明显的优势,5d3表现得相差甚远!也就是无论什么原因佳能系统的读取精度低!

沧海0411 发表于 2013-2-16 18:01
先看看表格吧,这里面很多东西没法说,因为传感器对于我们是个暗箱。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如果是模拟放大,那么不会对测量动态范围构成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动态范围曲线在不同量程(ISO设定)下,应该是平坦的,或许小信号区域会存在损伤(因信噪比过低,造成该区域实际量程的损失),而数字放大器的动态范围曲线则必然的是直线跌落形态的

如表中数据,D600在iso3200之前,相邻iso的差值都小于3db,这就奇怪了,如果以iso100为基准来看,通光量减半,应该对应至少-3db衰减,为啥信噪比恶化的不理想呢,我想大多原因是传感器的输出非线性造成的吧,而且在iso12800之前,也并未看到明显超越3db的衰减量,故而我不认为此时AD等数字噪声已经大到足以影响性能的地步。至于iso25600的剧烈衰减,更大可能是索尼在这块低端传感器上做了手脚,或者是尼康自己做了手脚,一次性让信噪比低于D800的水平。

D800的数据也类似。

如果以iso100做参照,从iso100~iso12800,D600的逐档信噪比衰减均值为2.9dB,D800为2.79dB,衰减都不足3db,说明在iso25600之前,光感传感之后的模拟电路噪声和数字噪声不构成系统信噪比的实质性威胁,至少我们从理论角度看不出来。

再做个无聊的分析。如果以iso200为参照点, ...


本帖最后由 markinon 于 2013-2-16 18:5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026
主题: 1
帖子: 363
注册: 2010年6月
先看看表格吧,这里面很多东西没法说,因为传感器对于我们是个暗箱。

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如果是模拟放大,那么不会对测量动态范围构成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动态范围曲线在不同量程(ISO设定)下,应该是平坦的,或许小信号区域会存在损伤(因信噪比过低,造成该区域实际量程的损失),而数字放大器的动态范围曲线则必然的是直线跌落形态的

如表中数据,D600在iso3200之前,相邻iso的差值都小于3db,这就奇怪了,如果以iso100为基准来看,通光量减半,应该对应至少-3db衰减,为啥信噪比恶化的不理想呢,我想大多原因是传感器的输出非线性造成的吧,而且在iso12800之前,也并未看到明显超越3db的衰减量,故而我不认为此时AD等数字噪声已经大到足以影响性能的地步。至于iso25600的剧烈衰减,更大可能是索尼在这块低端传感器上做了手脚,或者是尼康自己做了手脚,一次性让信噪比低于D800的水平。

D800的数据也类似。

如果以iso100做参照,从iso100~iso12800,D600的逐档信噪比衰减均值为2.9dB,D800为2.79dB,衰减都不足3db,说明在iso25600之前,光感传感之后的模拟电路噪声和数字噪声不构成系统信噪比的实质性威胁,至少我们从理论角度看不出来。

再做个无聊的分析。如果以iso200为参照点,当通光量提升一倍以iso100来测量,居然D600的信噪比只提升了2.7dB,什么?难道是因为模拟和数字噪声让整体信噪比产生了如此明显的恶化吗,别开玩笑了,iso100下的通光量那么强悍,后级的噪声对iso3200都没啥影响,怎么干扰到iso100了呢。

如果不考虑DXO测量数据的误差,d600在iso100的信噪比为40.6,在iso3200下为26.3,差距14.3dB,这和理论上的15dB差距的确较大,但是DXO同时也认为厂家设定的iso和实测iso并不相符,所以有了实测iso数据,在厂标iso100下,实测为iso79,厂标3200实测2355,二者的比值为2355/79=29.81,并不等于厂标iso比值的32,则按照通光量实际下降29.81来计算,信噪比实际降低10lg29.81=14.7dB,也就是说iso3200下的信噪比实际应该是40.6-14.7=25.9dB,和DXO实际测量得到的26.3相差了0.4dB,看似直接用iso3200拍摄还是存在0.4dB的领先优势(1.09倍),其实根据前面分析,传感器可能存在明显的非线性(逐档并非3db),而且DXO的各项数据也都是基于相机这个暗箱的操作,所以以此来论定的话,我们都会走入泥潭。

说实话,低感欠爆拍摄后期提亮的对比测试,我很久之前做过的,只是实际拍摄的时候谁会这么做呢,起码拍完了从机身回放的时候,欠爆5EV是个什么画面啊。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这里没人提出过这种光电转换到RAW文件的过程问题,包括我。
我也非常好奇,如果你这方面知道的话还是给讲解下吧。

佳能我猜是,APS,就是有放大无ADC;
索尼则有放大和ADC,所以暗部也就1/10000信号可以以0db snr读取。佳能只能经过放大后(如iso 800,8倍)才可以0db信噪读取。

我看到些资料说,佳能没有集成 ADC原因主要是为了高像素(前几年确实 是高像素)
elfp 发表于 2013-2-16 16:03
咱们用行话来说
CMOS的设计有PPS(passive pixel sensor,无放大,无ADC),APS(active pixel sensor,有放大,无ADC)和DPS(digital pixel sensor)的分别,所以您是认为佳能的CMOS采用PPS而索尼的用了DPS?


本帖最后由 markinon 于 2013-2-16 16:2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54
主题: 1
帖子: 1677
注册: 2007年9月
markinon 发表于 2013-2-16 15:45
打错,呵呵。。ADC,模数转换器。。。

咱们用行话来说
CMOS的设计有PPS(passive pixel sensor,每pixiel无放大,无ADC),APS(active pixel sensor,有放大,无ADC)和DPS(digital pixel sensor)的分别,所以您是认为佳能的CMOS采用PPS而索尼的用了DPS?

通常而言,采用DPS的缺点是所需要的电子元件大幅增加,从而限制了cmos芯片上可以用于感光的元件面积。但是因为Sony的制程比佳能先进不少,这有可能使得Sony有能力采用DPS架构,更参见Sony最新的“stacked cmos”结构,完全解决了电路影响到感光器件像素大小的问题。

采用DPS结构的CMOS可以在传感器级别采用更高级的降噪手法。 本帖最后由 elfp 于 2013-2-16 16:0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54
主题: 1
帖子: 1677
注册: 2007年9月
spot 发表于 2013-2-16 15:45
现在的大部分相机,其ISO放大都不是完全用模拟电路实现。

比如说ISO1600,相当于把ISO100的输出放大16倍,那么可能模拟电路增益10倍,AD转换以后在RAW处理器里再提亮乘以1.6,最终输出数据就是16倍。当然具体到每一档上,都可能有不同的设置(不少相机你如果观察DXO上的SNR和DR曲线,都存在不连续突变的地方,就跟不同的分配方式有关)

因此前面说的模拟增益,数字增益,就是指的这种含义。

不过可以肯定一点,对于DSLR来说,为了保证对相同曝光量在提高ISO后总体上提高信噪比,模拟电路的增益仍然是主要的。

当然可能有些小相机(DC或手机等)为了降低成本整个都用数字增益实现,但这个可用的ISO范围不可能高,只是一种聊胜于无的补充手段。


多谢解惑!

没错手机里面的CMOS的所谓“ISO”是完全数字增益的,但是readout之前必然还是有增益的,只是没有自动增益控制模块(AGC)。至于现今的DSLR里面是怎么弄的俺是真不知道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打错,呵呵。。ADC,模数转换器。。。
elfp 发表于 2013-2-16 15:42
“内置”“外置”ADR是个啥呀,真心没听说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elfp 发表于 2013-2-16 15:36
ISO放大(至少传统意义上)一直都是在AD之前啊,咋可能是数字的


现在的大部分相机,其ISO放大都不是完全用模拟电路实现。

比如说ISO1600,相当于把ISO100的输出放大16倍,那么可能模拟电路增益10倍,AD转换以后在RAW处理器里再提亮乘以1.6,最终输出数据就是16倍。当然具体到每一档上,都可能有不同的设置(不少相机你如果观察DXO上的SNR和DR曲线,都存在不连续突变的地方,就跟不同的分配方式有关)

因此前面说的模拟增益,数字增益,就是指的这种含义。

不过可以肯定一点,对于DSLR来说,为了保证对相同曝光量在提高ISO后总体上提高信噪比,模拟电路的增益仍然是主要的。

当然可能有些小相机(DC或手机等)为了降低成本整个都用数字增益实现,但这个可用的ISO范围不可能高,只是一种聊胜于无的补充手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54
主题: 1
帖子: 1677
注册: 2007年9月
markinon 发表于 2013-2-16 09:29
兰州无非就是通过各种猜测说明dxo不行, 索尼不行尼康不行,说明佳能好么?

本来兰州的这个疑问,本质上是索尼尼康感光器内置了放大电路和ADR,所以其精度高,可达到 1/10000和读取噪声。这也就达到了13~14ev的动态范围 。

佳能感光器ADR外置,但其高iso信噪可接近索尼感光器 ,低iso同等曝光就远不如索尼,解释就是其放大电路是内置的。
1/10000强度的信号没放大之前(iso 100)佳能ADC无法以0db snr质量读取。只有提高iso到比如 3200,放大32倍,信号强度为3/1000时候才可以比较好的信噪质量读取。

兰州喜欢绕开问题的本质,妄加自己的猜测,扭曲事实。跟歪曲dxo出发点一致。

“内置”“外置”ADR是个啥呀,真心没听说过。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554
主题: 1
帖子: 1677
注册: 2007年9月
spot 发表于 2013-2-16 06:52
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软件设计者对提亮得到的画质的认识。

按你的说法,SONY传感器的ISO放大是完全数字提亮,也就是ISO3200的画质就等于ISO100简单数字提亮5档,那么现在很多索尼传感器DSLR自动ISO的范围都不止5档了,可见厂家对ISO3200的画质是有信心的,那么厂家为什么不在RAW转换时提供更大的曝光调整范围?反正提亮5档跟拍摄时设置成ISO3200时一样的。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超过一定范围的提亮画质没有保证。

因此,SONY传感器可能在增益中加入了一定的数字增益,但是,全ISO范围不可能完全靠数字增益实现,主要部分还是要靠模拟放大。

ISO放大(至少传统意义上)一直都是在AD之前啊,咋可能是数字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pot 发表于 2013-2-16 15:03
这个我也注意到了,在深蓝色的线桶上5D3细节表现的确有些差距,这个很可能跟5D3的感光特性有关,它在红色和蓝色通道里都参杂了一定的绿色分量,所以越是纯红纯蓝,5D3的感光性能相对越差,在暗部可能就比较明显了。


补充一句,5D3的红、蓝通道色彩风格问题,可以另外讨论。但这个问题与主帖说明的DXO暗部信噪比问题无关,因为DXO用于计算信噪比的,只有绿色通道的数据。

下面是DXO网站自己的说明。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呵呵。。。
想起了你那个25bit色深“嘲笑”,呵呵。。。
不想去引用了。dxo说,raw 可以30bit, 36bit, 42bit方式记录整个色彩。
24bit是测量出来的色彩。哎。。。笑死我了
spot 发表于 2013-2-16 15:03
这个我也注意到了,在深蓝色的线桶上5D3细节表现的确有些差距,这个很可能跟5D3的感光特性有关,它在红色和蓝色通道里都参杂了一定的绿色分量,所以越是纯红纯蓝,5D3的感光性能相对越差,在暗部可能就比较明显了。
本帖最后由 markinon 于 2013-2-16 15:2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色授魂与 发表于 2013-2-16 14:53
我圈出来的只是我觉得有差别的一部分而已,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都是由差别的,比如蓝色线筒的两侧较暗部分,D3X还能看出一些线条的细节,5D3已经和彩色噪点混在一起了。你降噪后虽然好看一点,但细节还是没有增加出来。
如果说是镜头的差异,那就。。。。当我啥也没说吧。


这个我也注意到了,在深蓝色的线桶上5D3细节表现的确有些差距,这个很可能跟5D3的感光特性有关,它在红色和蓝色通道里都参杂了一定的绿色分量,所以越是纯红纯蓝,5D3的感光性能相对越差,在暗部可能就比较明显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identify 发表于 2013-2-16 14:50
我要是看不懂,那无忌上99%的人都看不懂了。1%“看得懂的”是你的同僚。
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你的本事。
我不知道你是做啥的,可以如此的自大。我是做电气设计的,强电做的比弱电多。
水平确实不高,你也别总摆出一副天下无敌,别人都是白痴的态度。


既然你是在分析技术问题,查证资料,理顺逻辑,我认为这只是最基本的学术习惯而已,我尽力按这个要求做,我也希望你按这个标准做,我不觉得我摆出了什么态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色授魂与 发表于 2013-2-16 14:44
恕我眼拙,没感觉出一样来。
最下面的那根S形线头,在原图里看已经和噪点混在一起很难分辨了,在你处理后的图里,有一大部分也是和噪点一起涂抹掉了。
从我个人的认知上讲,这种眼睛都很难分辨的混杂,在后期上是无解的,除非是知道了结果然后手工一点一点地擦出来。


你是说我用黄圈标出的部分吗?我感觉差不多啊?很接近了吧。

如果你说是5D3那个最后的拐弯稍短一两个像素,这个差异实在是太微小了,完全可能是由于镜头或者D3X本身分辨率的原因,甚至可能有现场的因素(毕竟拍摄时间相差很远,这样的物体不可能完全丝毫不差)。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59
主题: 1
帖子: 58
注册: 2005年12月
我圈出来的只是我觉得有差别的一部分而已,其实还有很多地方都是由差别的,比如蓝色线筒的两侧较暗部分,D3X还能看出一些线条的细节,5D3已经和彩色噪点混在一起了。你降噪后虽然好看一点,但细节还是没有增加出来。
如果说是镜头的差异,那就。。。。当我啥也没说吧。

spot 发表于 2013-2-16 14:40
你可以看一下我的182楼,那里有一张全图对比,显然,在你圈出的区域,5D3的细节表现很接近D3X,但是就全图来讲,其它地方就有降噪过度的问题了。所以,如何能智能的分离不同的区域,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这个我现在还没在PS里找到合适的方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暗部细节来说,在合适的数字图像处理之下,5D3这张照片并不会比D3X差多少,非常接近。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镜头了,毕竟85/1.8G还是比EF85/1.8分辨率略好,边缘更好一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8.89
主题: 31
帖子: 5039
注册: 2009年2月
spot 发表于 2013-2-16 14:17
前前后后你在我各个帖里,发表了多少你自创的似是而非的观点?你曾经多次说过,你没工夫查证,也不愿意去查证。从这些习惯来看,我不认为你有任何专门的学术训练。

比如,我遇到不懂的术语,又需要使用,绝对不会简单用google翻译看一下中文就望文生义,瞎猜概念内涵。

我希望,如果你要提出某个技术观点,最起码也要做些基本的资料查证和数据检验。比如,你要支持SONY传感器全ISO范围都是用数字增益实现的,要么你拿出某个资料,证明有这样的说法,我们可以就这个资料继续探讨,要么你拿出一些数据,像DXO的Full SNR数据,证明相同曝光量,随ISO倍数提高信噪比下降,那也可以。

现在我拿出的DXO的Full SNR数据,证明SONY传感器,在相同曝光量下,随着ISO的提高,信噪比总体上是不断提高的,以此作为实证,说明SONY传感器的ISO增益也主要是由模拟放大实现(其中也有部分采用数字增益)。

我认为,我的表述已经足够清楚准确。你要反对,就应该自己去分析一下DXO的数据,看看到底是不是这样,或者我对数据的理解有哪些问题。

你现在这样,张嘴就用“看不懂”这样的恶意瞎猜来反对,我认为这只能说明你自己的水平。


我要是看不懂,那无忌上99%的人都看不懂了。1%“看得懂的”是你的同僚。
把简单问题复杂化,是你的本事。
我不知道你是做啥的,可以如此的自大。我是做电气设计的,强电做的比弱电多。
水平确实不高,你也别总摆出一副天下无敌,别人都是白痴的态度。 本帖最后由 identify 于 2013-2-16 14:5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这就是涉及到了层次问题了。
层次是图像细节的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重要因素我想是分辨率)。
就这图而论,就显现出了层次的区别。
这里分析了相机层次表现能力问题。
https://forum.xitek.com/thread-1125105-1-1-1.html
色授魂与 发表于 2013-2-16 14:44
恕我眼拙,没感觉出一样来。
最下面的那根S形线头,在原图里看已经和噪点混在一起很难分辨了,在你处理后的图里,有一大部分也是和噪点一起涂抹掉了。
从我个人的认知上讲,这种眼睛都很难分辨的混杂,在后期上是无解的,除非是知道了结果然后手工一点一点地擦出来。
本帖最后由 markinon 于 2013-2-16 14:5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59
主题: 1
帖子: 58
注册: 2005年12月
恕我眼拙,没感觉出一样来。
最下面的那根S形线头,在原图里看已经和噪点混在一起很难分辨了,在你处理后的图里,有一大部分也是和噪点一起涂抹掉了。
从我个人的认知上讲,这种眼睛都很难分辨的混杂,在后期上是无解的,除非是知道了结果然后手工一点一点地擦出来。

spot 发表于 2013-2-16 14:28
首先,我不太懂PS,包括前面几位提出的做图层分离不同部分,作不同降噪处理,这些PS基本技术我都不熟悉,这个降噪插件我也不熟悉。

其次,如果单独只看你圈出的局部,有很多方法可以让5D3还原出非常接近的细节,下面我附一个局部降噪锐化后的结果。可以肯定的说,这部分细节5D3也是采集到了的,只是还原的方法问题。

我主帖里分析过,SONY这个算法是很高级的方法,也很有效,只对暗部实施,并且还能通过ACF(最复杂的频域边界识别处理,远胜于普通基于简单反差的识别方法)进行优化降噪,我现在还找不到对应的算法工具。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任何较小的局部我都能处理出不错的结果,但放到整个画面,就只能接受一个整体比较折中的效果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色授魂与 发表于 2013-2-16 14:12
知识有限,没能完全读懂楼主的技术文章,见谅。
不过看图还是能看明白一些,感觉5D3和D3X的这两张图还是有差距的,以楼主的PS技术,应该还是不能在降噪的同时,还原出右图小圈中的呲出来白色线头细节吧?


你可以看一下我的182楼,那里有一张全图对比,显然,在你圈出的区域,5D3的细节表现很接近D3X,但是就全图来讲,其它地方就有降噪过度的问题了。所以,如何能智能的分离不同的区域,分别进行不同的处理,这个我现在还没在PS里找到合适的方法。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从暗部细节来说,在合适的数字图像处理之下,5D3这张照片并不会比D3X差多少,非常接近。

spot 发表于 2013-2-15 12:49


另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镜头了,毕竟85/1.8G还是比EF85/1.8分辨率略好,边缘更好一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色授魂与 发表于 2013-2-16 14:12
知识有限,没能完全读懂楼主的技术文章,见谅。
不过看图还是能看明白一些,感觉5D3和D3X的这两张图还是有差距的,以楼主的PS技术,应该还是不能在降噪的同时,还原出右图小圈中的呲出来白色线头细节吧?


首先,我不太懂PS,包括前面几位提出的做图层分离不同部分,作不同降噪处理,这些PS基本技术我都不熟悉,这个降噪插件我也不熟悉。

其次,如果单独只看你圈出的局部,有很多方法可以让5D3还原出非常接近的细节,下面我附一个局部降噪锐化后的结果。可以肯定的说,这部分细节5D3也是采集到了的,只是还原的方法问题。

我主帖里分析过,SONY这个算法是很高级的方法,也很有效,只对暗部实施,并且还能通过ACF(最复杂的频域边界识别处理,远胜于普通基于简单反差的识别方法)进行优化降噪,我现在还找不到对应的算法工具。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任何较小的局部我都能处理出不错的结果,但放到整个画面,就只能接受一个整体比较折中的效果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609
主题: 18
帖子: 1615
注册: 2012年12月
兰州对索尼感光器和佳能感光器的结构区别(内置模数转换和外置)因素置之不理,事实上这才是索尼暗光好的信噪表现原因。

呵呵。。
确实,几句话说就是兰州意思是索尼暗光表现好是暗部做了涂沫。对此前面有人提出反驳,lz也是一堆“猜想”回复而已,呵呵。。。

hybupt2005 发表于 2013-2-14 11:45
“列并行的计算”的问题就来了,既然是边缘检测(二维),就不能使用某一行的数据(一维),除非所有边缘一定是跟行垂直的
因为要做边缘检测,边缘的方向是任意的,因此最少也是一个点和周边点的2维DCT,这就要求跨行(二维)的FFT或者DCT运算
因此列并行的FFT计算的说法很难成立,才有了我的100万个FFT电路的估算。

最后想说明一下,一直很佩服spot的学识水平和严谨的作风,无意质疑spot兄的观点,只是讨论。

hybupt2005 发表于 2013-2-14 11:15
1.如果在外面的降噪,C,N,S都能有,已经不是SONY传感器的特有的问题
2.“暗部很少,所以不影响运算量”,这句话只说明了对运算量的影响,但是在设计电路的时候,谁知道一张照片的暗部有多少,只能按照全像素来进行电路设计啊。
3.ACF不只是FFT,还有乘法运算,这部分电路咱先不说,单单是讨论FFT电路的问题。
4.32FFT的电路复杂度不高是不假,但是D800的3600万个点,或者D600的2400万点的FFT运算
首先这些FFT运算不可能是串行运算,因为那样处理延时太大,如果是并行运算,那需要100万个左右个32点FFT电路,如此庞大的电路设计在CMOS里可能吗?
5.要是说有空间增加这些FFT电路,SONY不傻,还不如用这些晶体管增加AD精度或者增加感光面积,sopt兄你说是不?

6.退一步说,这些32点FFT的电路肯定相机的处理器里面有,那为何不在相机的处理器里面做,非要在CMOS里面做?
7.从宏观上来说,CMOS负责感光和量化,相机处理器负责数字信号处理,本来就是各施其职,硬要把一部分数字信号处理放在CMOS里面,倒行逆施,SONY不傻,绝对不会做出这种事情吧,sopt兄你说是不?

identify 发表于 2013-2-16 13:40
楼主说这么一大堆,你觉得别人看不懂,他自己能看懂不?
看得那叫一个费劲,我看科技论文和同学的博士论文也没这么费劲过。
绕来绕去,看似高深,实际上就那么回事。如果逻辑和原理很清晰的话,几句话就能说清楚,或弄个图就显而易见。现在看着就像是个阴谋论。
这就是形而上学的态度,总是停留在那狭小的知识范围内,绕来绕去。
老猪真的要解释,把相机的原来阐述一便也不用这么大费周章。
本帖最后由 markinon 于 2013-2-16 14:25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通过一篇SONY论文分析SONY传感器DXO暗部信噪比很高的原因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