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70D发布带来真正的关键技术问题:APS-C上4000万个光电管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20985 回帖:249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7-6 12:58
这里的一个像素的偏离不代表就脱焦了一个像素, 脱焦是轴向的概念。 而一个像素的偏离代表了按照光路算出来的等比脱焦程度。

如你说的脱焦到很大程度都能检测到, 那根本不要分离像素, 直接像素抽取就能相位检测了。


脱焦的程度,根据当前焦距,当然可以很简单地从轴向转变成焦平面上的距离,这只是一个最基本的计算。至于多大的脱焦量对应多少焦平面的距离,这并不太重要,因为最后的图象是在焦平面上形成的,只要焦平面误差小于一定程度,就算合焦了。

我觉得你还是没搞明白我刚才说的问题。

相位差检测的核心在于,能不能在主传感器提供光圈两侧的光线差异的信息。

普通像素,只有一个微透镜,或者没有微透镜,结果都是对于光圈两侧的光线是对称的,只能采集到一个总的结果,无法区分出两侧的信息差异。

而在一个微透镜下分成两个像素,就可以检测到这个差异,当然,在脱焦的情况下,这两个“半像素”检测到的,是场景中不同点从两侧投射的光线。

从你前面那个专利图里截取了一个光路原理,你看一下应该就清楚了。

在这个图里可以看出,从光圈两侧的光线,通过微透镜后,会聚到一个像素的不同区域(当然并不一定到一个点)。如果这个像素只有一个光电管,那么显然只能读出一个总的信号,无法区分两侧光线的不同读数,也就形成不了不同的亮度模式,根本无法进行匹配搜索,也就没有相位差检测对焦了。

然而,分成两个“半像素”后,就可以得到两个读数,每个都更强调一个方向来的光线(还有一些角度的光线被两个“半像素”均分,成为一个影响差异模式强度的干扰信息)。

这个就是我前面说的相位差检测的基础了,有了这个差异,就能在这条线上形成一个某一侧光线的亮度模式,并且搜索到两侧可以匹配的亮度模式,从而确定脱焦的方向和基线距离,进而计算出焦点调整量。

这个原理已经非常清楚了。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1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6 12:03
你的意思是,这个结构只能检测在一个像素范围内的脱焦?
如果你是这个意思,那么很显然,是不对的。
脱焦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情况是:一个点的左侧光线交汇的像素,与右侧光线交汇的像素,距离比较远而已。这只是影响两个半像素组形成的模式,匹配搜索的范围而已,在多大的范围内搜索能匹配的模式,这只是一个计算处理量限制的问题。
你仔细看一下我前面说的过程就明白了,核心的问题仍然是,每个“半像素”能否检测出从光圈两侧到达的光线的不同差异?
你是否同意,同一个微透镜下,不做遮挡,就是分成两半的像素,那么每个“半像素”,其获得的光信号,必然是光圈一侧的强于另一侧?


这里的一个像素的偏离不代表就脱焦了一个像素, 脱焦是轴向的概念。 而一个像素的偏离代表了按照光路算出来的等比脱焦程度。

如你说的脱焦到很大程度都能检测到, 那根本不要分离像素, 直接像素抽取就能相位检测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7-6 11:20
这个差拍却是有微透镜的聚焦实现的。 不聚焦成像,相位检测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主镜头的成像必须有分离透镜的二次聚焦。 那么偏离的最大程度, 也就是脱焦的最大侦测范围也是受限的。 这是我一直要表达的意思。 事实上你在说怎么检测偏离于怎么选择基线长度。 我说的是最大脱焦量的范围。 就如同普通dslr, 用200mm的镜头从无限远拉回到最近对焦距离, 小光圈的镜头有时候是不能对焦的。


你的意思是,这个结构只能检测在一个像素范围内的脱焦?

如果你是这个意思,那么很显然,是不对的。

脱焦严重的情况下,发生的情况是:一个点的左侧光线交汇的像素,与右侧光线交汇的像素,距离比较远而已。这只是影响两个半像素组形成的模式,匹配搜索的范围而已,在多大的范围内搜索能匹配的模式,这只是一个计算处理量限制的问题。

你仔细看一下我前面说的过程就明白了,核心的问题仍然是,每个“半像素”能否检测出从光圈两侧到达的光线的不同差异?

你是否同意,同一个微透镜下,不做遮挡,就是分成两半的像素,那么每个“半像素”,其获得的光信号,必然是光圈一侧的强于另一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1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6 10:51 我觉得是你没明白我的想法我刚才已经解释过了,主传感器相位检测实现的关键,是获得包含两侧光线差异的不同模式。对于普通的传感器来说,每个像素获得的信号都是两侧光线混合在一起的,根本无法区分出两种模式,怎么检测相位差?遮挡的目的,是让某一个“半像素”获得与另一个方向光线差异明显的信号,从而形成一个明确的模式。不遮挡,把微透镜下面的像素分成两半,其中每个“半像素”,所获得的来自一侧光信号,必然强于来自另一侧的,这个你同意吗?只要能区分出这个差异,就可以形成一个用于匹配的模式,从而进行相位检测。

这个差拍却是有微透镜的聚焦实现的。 不聚焦成像,相位检测没有意义。 也就是说主镜头的成像必须有分离透镜的二次聚焦。 那么偏离的最大程度, 也就是脱焦的最大侦测范围也是受限的。 这是我一直要表达的意思。 事实上你在说怎么检测偏离于怎么选择基线长度。 我说的是最大脱焦量的范围。 就如同普通dslr, 用200mm的镜头从无限远拉回到最近对焦距离, 小光圈的镜头有时候是不能对焦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648
主题: 2
帖子: 648
注册: 2012年3月
不错,我也想看看它是更好还是更差,佳能都是这样,一次暴发,停几年,再暴发.
君不见佳能旗舰G系列,从G9到G12都一个G8(G9本来排到G8)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7-6 10:30
很不理解为啥你总认为我说的是一个像素, 事实上我从来没这么说过。 而就算普通的线性传感器, 也是得到的一条图像用对比度最高峰匹配。 而这个专利用一个矩阵的图像也可以。

但话说回来, 我一直和你争论的是, 这个分离成像的最高对比度峰, 或成像本身的“最大分离程度“。

基线长可以为更大光圈服务。 但你分离程度是衡量脱焦程度的。   这个你认为可以偏离数个像素以上?  拜托这是由微透镜决定的, 物理限制在那里, 怎么无限扩大?

安你这么说必须把透镜直径扩大。 如果没这个限制, 随便什么传感器只要通过算法都能实现分离相位, 还要遮挡像素什么事。


我觉得是你没明白我的想法

我刚才已经解释过了,主传感器相位检测实现的关键,是获得包含两侧光线差异的不同模式。

对于普通的传感器来说,每个像素获得的信号都是两侧光线混合在一起的,根本无法区分出两种模式,怎么检测相位差?

遮挡的目的,是让某一个“半像素”获得与另一个方向光线差异明显的信号,从而形成一个明确的模式。

不遮挡,把微透镜下面的像素分成两半,其中每个“半像素”,所获得的来自一侧光信号,必然强于来自另一侧的,这个你同意吗?

只要能区分出这个差异,就可以形成一个用于匹配的模式,从而进行相位检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1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6 10:18
这个相位检测的模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只检测一个点的信息,检测的都是一条线的信息。
我再把相位差检测对焦的过程,大致描述一下:
先检测右半像素,检测的并不是一个像素里的右半像素亮度,而是取一排像素(比如20个)的右半像素,形成的一个由各半像素的亮度组成的“模式”。
然后检测左半像素,也是取一排像素(也是20个)的左半像素亮度信息组成的模式。
然后匹配这两个模式,找到相同的模式,这就是场景中一条线由于焦点位置差异形成的左右两个不同成像,这两个相同的模式之间的距离,就是“相位差”,也就得到了计算距离用的基线。
然后用三角定位就能算出距离。
从这个过程就可以知道,最重要的是要获得由左右光线形成的不同模式,这个模式并不只包含一个像素里的半像素获得的信息,而是一组信息(由计算量决定检测多少),同样,检测出来的相位差(实际上就等于相同模式之间的距离),完全可以大大超过一个像素。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并不要求每个“半像素”都精确的只包含一侧的光线,只要能体现出差异模式就行,当然,模式越“强”,检测准确性越高。


很不理解为啥你总认为我说的是一个像素, 事实上我从来没这么说过。 而就算普通的线性传感器, 也是得到的一条图像用对比度最高峰匹配。 而这个专利用一个矩阵的图像也可以。

但话说回来, 我一直和你争论的是, 这个分离成像的最高对比度峰, 或成像本身的“最大分离程度“。

基线长可以为更大光圈服务。 但你分离程度是衡量脱焦程度的。   这个你认为可以偏离数个像素以上?  拜托这是由微透镜决定的, 物理限制在那里, 怎么无限扩大?

安你这么说必须把透镜直径扩大。 如果没这个限制, 随便什么传感器只要通过算法都能实现分离相位, 还要遮挡像素什么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1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6 10:18
这个相位检测的模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只检测一个点的信息,检测的都是一条线的信息。
我再把相位差检测对焦的过程,大致描述一下:
先检测右半像素,检测的并不是一个像素里的右半像素亮度,而是取一排像素(比如20个)的右半像素,形成的一个由各半像素的亮度组成的“模式”。
然后检测左半像素,也是取一排像素(也是20个)的左半像素亮度信息组成的模式。
然后匹配这两个模式,找到相同的模式,这就是场景中一条线由于焦点位置差异形成的左右两个不同成像,这两个相同的模式之间的距离,就是“相位差”,也就得到了计算距离用的基线。
然后用三角定位就能算出距离。
从这个过程就可以知道,最重要的是要获得由左右光线形成的不同模式,这个模式并不只包含一个像素里的半像素获得的信息,而是一组信息(由计算量决定检测多少),同样,检测出来的相位差(实际上就等于相同模式之间的距离),完全可以大大超过一个像素。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并不要求每个“半像素”都精确的只包含一侧的光线,只要能体现出差异模式就行,当然,模式越“强”,检测准确性越高。


很不理解为啥你总认为我说的是一个像素, 事实上我从来没这么说过。 而就算普通的线性传感器, 也是得到的一条图像用对比度最高峰匹配。 而这个专利用一个矩阵的图像也可以。

但话说回来, 我一直和你争论的是, 这个分离成像的最高对比度峰, 或成像本身的“最大分离程度“。

基线长可以为更大光圈服务。 但你分离程度是衡量脱焦程度的。   这个你认为可以偏离数个像素以上?  拜托这是由微透镜决定的, 物理限制在那里, 怎么无限扩大?

安你这么说必须把透镜直径扩大。 如果没这个限制, 随便什么传感器只要通过算法都能实现分离相位, 还要遮挡像素什么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7-6 10:01
还是没对上。 我没有说基线长度是一个像素, 很显然我前面说了随便怎么差分基线都可调。 但关键是基线可以做不同长度, 但你两个差分的象的偏离程度是有限制的。 不要说两个相位差分的成象能跨过无数像素间距。 那根本就不用差分像素了。


这个相位检测的模型,并不是你想象的那样只检测一个点的信息,检测的都是一条线的信息。

我再把相位差检测对焦的过程,大致描述一下:

先检测右半像素,检测的并不是一个像素里的右半像素亮度,而是取一排像素(比如20个)的右半像素,形成的一个由各半像素的亮度组成的“模式”。

然后检测左半像素,也是取一排像素(也是20个)的左半像素亮度信息组成的模式。

然后匹配这两个模式,找到相同的模式,这就是场景中一条线由于焦点位置差异形成的左右两个不同成像,这两个相同的模式之间的距离,就是“相位差”,也就得到了计算距离用的基线。

然后用三角定位就能算出距离。

从这个过程就可以知道,最重要的是要获得由左右光线形成的不同模式,这个模式并不只包含一个像素里的半像素获得的信息,而是一组信息(由计算量决定检测多少),同样,检测出来的相位差(实际上就等于相同模式之间的距离),完全可以大大超过一个像素。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并不要求每个“半像素”都精确的只包含一侧的光线,只要能体现出差异模式就行,当然,模式越“强”,检测准确性越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109.718
主题: 324
帖子: 52516
注册: 2010年2月
优质内容勋章 内容贡献勋章
BenoitLheureux 发表于 2013-7-6 10:01
有不少人都是爱用lv取景的,特别是翻转屏的机子lv取景更方便

LV是一种辅助拍摄,低角度,举高等等
转手动镜头更方便,有翻转屏
还有就是自动高清视频之应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109.718
主题: 324
帖子: 52516
注册: 2010年2月
优质内容勋章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5 19:24
我在canonrumors上也看了这个测试的视频,视频本身也是放在※※※※※※※上的。一共有4段,分别是18-135单次、连续,新百微单次、连续,焦点都是在无限远和镜头前的手掌(大约20-30厘米?)之间切换。我对比了一下cameralabs上松下G6类似连续对焦操作的视频,感觉在连续对焦时,70D明显要比G6快?

cameralabs的G6测试连接是http://www_cameralabs_com/reviews/Panasonic_Lumix_DMC_G6

其中的sample video 3、4都是类似的连续对焦状态下的焦点切换测试。这个G6测试的光线要比波兰那个70D的测试暗,但是焦点切换的距离也要近一些,基本上是在背景大约5、6米左右到桌面之间切换,70D基本上是无限远到30厘米左右切换。

能看出比较明显区别的是,从远处切换回近处时,G6最后要来回晃一两次,而70D一下就行了。

不过波兰最后那个视频,用新百微测试连续对焦切换的时候,好像出了一次错

当然这些都算不上正式的对比测试,只能大概看个意思。

重要器材分析:顶出来
我在新摄影网就看到两段视频,不是四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438
主题: 29
帖子: 409
注册: 2012年7月
002233LXY 发表于 2013-7-2 21:31
所以我对70D的画质和高感不看好!但相信70D的对焦肯定比较强!特别是LV对焦。但用单反的有多少用LV对焦呢???


有不少人都是爱用lv取景的,特别是翻转屏的机子lv取景更方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1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6 09:54 啊,我明白你一直说的问题是怎么回事了,前面我总感觉这讨论好像有哪没对上茬你是从传统相位检测系统的结构得来的结论,因为那里有两个透光孔,用于分离镜头两侧的左右光束,你认为,现在佳能这个结构,就只能在微透镜上作类似这个透光孔的结构,因此只能在像素下面的两个光电管进行左右相位检测和基线计算,我理解的对吧?这个你的理解就完全错了,现在主传感器上的相位检测,信号直接就是来自镜头的,获得的左、右半像素形成的图像纹理,直接通过空间频域处理,就可以检测到相同的信号模式,然后计算两个位置的相位差,基线就出来了。因此基线并不限制在一个像素内的。这个必要条件就是只要能把一个像素的信息拆开读取就行,这个半像素根据它的位置,其数据必然是包含一侧的信号强于另一侧,这个就足够分析处理用了。当然,微透镜结构如果能让左右光束分离的更彻底一些,就能提高这个图像中信号模式的“明确”程度,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错误。影响这个的不仅是微透镜结构,像素间串扰、信噪比等等都有影响。


还是没对上。 我没有说基线长度是一个像素, 很显然我前面说了随便怎么差分基线都可调。 但关键是基线可以做不同长度, 但你两个差分的象的偏离程度是有限制的。 不要说两个相位差分的成象能跨过无数像素间距。 那根本就不用差分像素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7-6 09:42
但必须是一个透镜出来的2个相位信息。 不是一个透镜出来的怎么算分离相位。


啊,我明白你一直说的问题是怎么回事了,前面我总感觉这讨论好像有哪没对上茬

你是从传统相位检测系统的结构得来的结论,因为那里有两个透光孔,用于分离镜头两侧的左右光束,你认为,现在佳能这个结构,就只能在微透镜上作类似这个透光孔的结构,因此只能在像素下面的两个光电管进行左右相位检测和基线计算,我理解的对吧?

这个你的理解就完全错了,现在主传感器上的相位检测,信号直接就是来自镜头的,获得的左、右半像素形成的图像纹理,直接通过空间频域处理,就可以检测到相同的信号模式,然后计算两个位置的相位差,基线就出来了。因此基线并不限制在一个像素内的。

这个必要条件就是只要能把一个像素的信息拆开读取就行,这个半像素根据它的位置,其数据必然是包含一侧的信号强于另一侧,这个就足够分析处理用了。

当然,微透镜结构如果能让左右光束分离的更彻底一些,就能提高这个图像中信号模式的“明确”程度,从而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错误。影响这个的不仅是微透镜结构,像素间串扰、信噪比等等都有影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1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6 09:08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这个地方你有基本概念的错误。
你要知道,以空间频率存在的信号,其周期并不是限制在一个像素里的,实际上,如果只有一个像素的数据,根本无法进行空间频率分析。
对采集到图像作空间频域的富利叶分析,这个分析最后的结果,可以把一个形状解算为一组正弦波的叠加,而这些正弦波,其周期可以是2个像素,4个像素,...,100个像素...,没有限制的,完全看你计算的时候取什么样的参数。
其中的相位信息,同样不限制在一个像素的范围。


但必须是一个透镜出来的2个相位信息。 不是一个透镜出来的怎么算分离相位。
以下内容由 strawberry 于 2013-7-6 09:48 补充
你可以从主镜头到边缘微透镜画一个图, 事实上相位对比当然是一组象的对比, 对比的是最高对比度峰在空间中位置信息。 我又没说一个点。 但显然, 就算选两组分开很远的微透镜, 你判断的成像偏离还是局限于微透镜的光轴最大夹角。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7-6 08:49
手机回复没法贴图。 这么小的透镜光轴在感光器上的夹角能多大? 就是逻辑上选两个不紧挨着的微透镜, 对应的合焦点早就超出像素宽度了。

另外这里面2。8和5。6的关系和传统线性传感器显然不一样, 只不过分离透镜选择的不同而已, 但焦点偏离的最大距离还是限制于像素宽度。

另外这里面2。8和5。6的关系和传统线性传感器显然不一样, 只不过分离透镜选择的不同而已, 但焦点偏离的最大距离还是限制于像素宽度。

我的理解是大光圈可以选距离更远的2个透镜, 但峰值信号的偏移范围还是那么大。


我明白你的意思,但是这个地方你有基本概念的错误。

你要知道,以空间频率存在的信号,其周期并不是限制在一个像素里的,实际上,如果只有一个像素的数据,根本无法进行空间频率分析。

对采集到图像作空间频域的富利叶分析,这个分析最后的结果,可以把一个形状解算为一组正弦波的叠加,而这些正弦波,其周期可以是2个像素,4个像素,...,100个像素...,没有限制的,完全看你计算的时候取什么样的参数。

其中的相位信息,同样不限制在一个像素的范围。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unnyjob 发表于 2013-7-6 08:11
速度基本上是认可了,当然能更快最好。
问题是作为相位对焦,精度到底如何?原来LV的反差对焦虽然慢,单很准。现在这个LV的对焦是相位对焦的原理,他的精度如何,能否达到原来取景器一字对焦的精度,还是十字对焦的精度,还是双十字对焦的精度,毕竟精度无法保证,再快的速度都是扯淡。


70D这个结构,应该全是一字的,没看到资料说70D不同像素里的两个光电管的排列有交错的设计,也就是一个垂直的,跟着一个水平的,因此不可能实现十字检测。

至于精度问题,我认为肯定要好于传统方式。(先不考虑目标高速运动的情况,这时由于检测的刷新率和计算处理的负担,估计没法跟传统反光镜相位对焦比。所以拍运动的话,可能还是传统方式优势明显)

比如,一些理论上的精度优势包括:

1、相位检测基线加长,对提高大光圈对焦精度尤其有利。

2、无需收缩光圈,直接使用实际光圈进行对焦。

3、没有独立的对焦传感器光路精度问题。很多跑焦的情况并不是对焦传感器的物理位置偏差引起的,而是镜头自己的光路校正与对焦光路的差异引起的,因此才有针对不同镜头,甚至不同镜头的不同焦段、不同光圈有不同的跑焦调整参数。

4、在有效区域,等于每个像素都可以成为对焦点,避免了有限的对焦点造成的偏差。(传统对焦方式,不论是30个还是100个,对焦点总是有限的)

5、人脸识别跟踪更精确,很显然,这个是主传感器的精度,要比10万像素的传感器精确多了。

当然,这都是纯理论的,实际70D做到哪种程度,只能看实际测试结果才知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1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pot 发表于 2013-7-6 08:42
你这个理解不对。
事实上,70D这个结构,在对焦模式下,完全可以检测两个隔得很远的像素中的不同“半像素”,从相位对焦的原理上来说,如果需要的话,这等于可以把基线拉到整个传感器宽度(至少是80%的有效区域),远远长于独立的对焦传感器(受副反光镜限制,不可能这么大)。
Imaging-Resource上有一个评论中提到,在发布会时跟佳能的人问过,据说可以实现对不同的光圈采用不同的基线长度,比如F2.8采用一个长度,F1.2就可以大大加长,从而保证相位检测对任何大光圈镜头都是足够精确的,因此70D的LV和视频对焦不是混合对焦,最后无需任何反差对焦作细调。


手机回复没法贴图。 这么小的透镜光轴在感光器上的夹角能多大? 就是逻辑上选两个不紧挨着的微透镜, 对应的合焦点早就超出像素宽度了。
以下内容由 strawberry 于 2013-7-6 08:52 补充
另外这里面2。8和5。6的关系和传统线性传感器显然不一样, 只不过分离透镜选择的不同而已, 但焦点偏离的最大距离还是限制于像素宽度。
以下内容由 strawberry 于 2013-7-6 08:52 补充
另外这里面2。8和5。6的关系和传统线性传感器显然不一样, 只不过分离透镜选择的不同而已, 但焦点偏离的最大距离还是限制于像素宽度。
以下内容由 strawberry 于 2013-7-6 08:54 补充
我的理解是大光圈可以选距离更远的2个透镜, 但峰值信号的偏移范围还是那么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strawberry 发表于 2013-7-6 08:32
一字,十字,双十字和精度没本质联系。
这个传感器的问题在于相位对焦的焦点前后距离范围小。 这限制于共享透镜的2个光电二极管。


你这个理解不对。

事实上,70D这个结构,在对焦模式下,完全可以检测两个隔得很远的像素中的不同“半像素”,从相位对焦的原理上来说,如果需要的话,这等于可以把基线拉到整个传感器宽度(至少是80%的有效区域),远远长于独立的对焦传感器(受副反光镜限制,不可能这么大)。

Imaging-Resource上有一个评论中提到,在发布会时跟佳能的人问过,据说可以实现对不同的光圈采用不同的基线长度,比如F2.8采用一个长度,F1.2就可以大大加长,从而保证相位检测对任何大光圈镜头都是足够精确的,因此70D的LV和视频对焦不是混合对焦,最后无需任何反差对焦作细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1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sunnyjob 发表于 2013-7-6 08:11 速度基本上是认可了,当然能更快最好。问题是作为相位对焦,精度到底如何?原来LV的反差对焦虽然慢,单很准。现在这个LV的对焦是相位对焦的原理,他的精度如何,能否达到原来取景器一字对焦的精度,还是十字对焦的精度,还是双十字对焦的精度,毕竟精度无法保证,再快的速度都是扯淡。

一字,十字,双十字和精度没本质联系。
这个传感器的问题在于相位对焦的焦点前后距离范围小。 这限制于共享透镜的2个光电二极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9.975
主题: 34
帖子: 6895
注册: 2004年1月
众测俱乐部标识
spot 发表于 2013-7-5 19:24
我在canonrumors上也看了这个测试的视频,视频本身也是放在※※※※※※※上的。一共有4段,分别是18-135单次、连续,新百微单次、连续,焦点都是在无限远和镜头前的手掌(大约20-30厘米?)之间切换。我对比了一下cameralabs上松下G6类似连续对焦操作的视频,感觉在连续对焦时,70D明显要比G6快?

cameralabs的G6测试连接是http://www_cameralabs_com/reviews/Panasonic_Lumix_DMC_G6。

其中的sample video 3、4都是类似的连续对焦状态下的焦点切换测试。这个G6测试的光线要比波兰那个70D的测试暗,但是焦点切换的距离也要近一些,基本上是在背景大约5、6米左右到桌面之间切换,70D基本上是无限远到30厘米左右切换。

能看出比较明显区别的是,从远处切换回近处时,G6最后要来回晃一两次,而70D一下就行了。

不过波兰最后那个视频,用新百微测试连续对焦切换的时候,好像出了一次错

当然这些都算不上正式的对比测试,只能大概看个意思。


速度基本上是认可了,当然能更快最好。
问题是作为相位对焦,精度到底如何?原来LV的反差对焦虽然慢,单很准。现在这个LV的对焦是相位对焦的原理,他的精度如何,能否达到原来取景器一字对焦的精度,还是十字对焦的精度,还是双十字对焦的精度,毕竟精度无法保证,再快的速度都是扯淡。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3.646
主题: 47
帖子: 4121
注册: 2002年8月
柯纳 发表于 2013-7-5 00:20
AF性能演示,貌似要翻墙:

http://www_optyczne_pl/5979-nowość-Canon_EOS_70D_-_pierwsze_wrażenia.html


我在canonrumors上也看了这个测试的视频,视频本身也是放在※※※※※※※上的。一共有4段,分别是18-135单次、连续,新百微单次、连续,焦点都是在无限远和镜头前的手掌(大约20-30厘米?)之间切换。我对比了一下cameralabs上松下G6类似连续对焦操作的视频,感觉在连续对焦时,70D明显要比G6快?

cameralabs的G6测试连接是http://www_cameralabs_com/reviews/Panasonic_Lumix_DMC_G6

其中的sample video 3、4都是类似的连续对焦状态下的焦点切换测试。这个G6测试的光线要比波兰那个70D的测试暗,但是焦点切换的距离也要近一些,基本上是在背景大约5、6米左右到桌面之间切换,70D基本上是无限远到30厘米左右切换。

能看出比较明显区别的是,从远处切换回近处时,G6最后要来回晃一两次,而70D一下就行了。

不过波兰最后那个视频,用新百微测试连续对焦切换的时候,好像出了一次错

当然这些都算不上正式的对比测试,只能大概看个意思。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543
主题: 6
帖子: 1309
注册: 2008年7月
clearwater 发表于 2013-7-5 14:53
最基本的曝光概念,到现在你都还没弄懂,

同样的曝光参数, 无半透的明显比有半透的画面亮, 不就说明半透挡了不少光吗? 这很难理解吗?


你是要比较在曝光参数一致的情况下,半透对画面曝光度的影响吗?嘿嘿,貌似你不是这意思吧。

想明白曝光参数跟曝光度的区别就行了,其它的就不用再想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226.811
主题: 1036
帖子: 33875
注册: 2003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cnlcly 发表于 2013-7-5 12:36
4000万个晶体管,不提升工艺水平的话,成本是要上升不少的


半导体生产的成本与芯片面积和工艺的复杂程度(多少次流程)有关,在相同条件下制造2000万和4000万个光电二极管的成本是一样的,除非后者已经超过了现成制程最小线宽。

70D的像素面积是4 x 4微米,切成两个是4 x 2微米,而佳能最古老的制程最小线宽是0.5微米,据说新制程线宽是0.18微米,2千还是4千对制造成本没有差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6.543
主题: 6
帖子: 1309
注册: 2008年7月
feversaga001 发表于 2013-7-5 11:06
不扯别的,你就说说在参数一致的情况下,这两张图片曝光值是不是一样的

提高了1/3EV,曝光值就一样了?


呵呵,你这问题问的,难道你真的对什么是曝光不了解?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46.588
主题: 61
帖子: 9738
注册: 2006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cnlcly 发表于 2013-7-5 12:36
4000万个晶体管,不提升工艺水平的话,成本是要上升不少的

这里的4000w二极管和4000w像素两码事,专利里面说了(如果信这个专利的话), 就是蚀刻2个坑而已,这个坑的内壁很可能不能很好的区分界线(原文的说法, 有时几乎重合)。

也就是说,这个4000w不要求清晰的像素井以及四周的布线。 仅仅是蚀刻两个坑再沉积硅而已。这个跟真正曝光4000w的传感器可不是一样的难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208
主题: 28
帖子: 409
注册: 2009年12月
qingkong 发表于 2013-7-4 23:24
这玩意增加啥成本 都是印上的 又不是焊上的
光刻 晶圆定了 印多少个都是一样的

4000万个晶体管,不提升工艺水平的话,成本是要上升不少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70D发布带来真正的关键技术问题:APS-C上4000万个光电管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