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 [主题管理员:Jdai]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45624 回帖:2504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泡菜
泡网分: 20.342
主题: 3
帖子: 336
注册: 2005年7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可能是吧. 但我见过最好看的还是欧元之前的100德国马可:正面是克拉拉舒曼美丽肖像,背面是一架钢琴.

能把音乐家和乐器印到钞票上,让人羡慕的国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原文由 桥QIAO4X5 发表

读老兄文章有一种从里往外的痛快感。


谢谢桥兄抬举,这好像是我很久以前的言论吧。

我是希望表达自己的真实听感,而不是关于某个作品的“标准答案”,且不说这类“标准答案”有很多是非常表面化的。音乐的多样性恐怕是所有艺术形式中最丰富的,因此 人人都会有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很多人迷信权威(比如日本人),他们不光迷信作曲家,还迷信评论家,甚至迷信一般写手。其实这完全没有必要,要知道,哪怕是经过那么多年的时间检验和沉淀,今天我们所熟悉的“著名”作曲家,其才能和天分也是要分高低的,有的人各方面都高人一头,有的人在某方面特有天分,有的人一辈子总共也没写几个东西,但是音乐间充满灵感,有的人写了N多作品,但是其每部作品的价值只有N分之一。

就像我们中国人在世俗生活中总是回避谈周围同事、上级或者下级个人的“才能”高低,在谈论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或者其他学者时,也是有意无意地回避谈他们个人的才能水平地高低,所以对于所有的“古典音乐”作品,我们都认为是经典,所有的作曲家都是一样著名的,他们的音乐天赋都是一样高的,其实不然。

任何作曲家都是人,是人就有理智,有情感,有激情,有德行,这些东西都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展现出来。跟我们普通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平均才能,至少在音乐方面,比我们高,甚至高很多,我们越是了解他们,可能越是能感觉出这种“高”,但是,比我们“高”的,却不是“一样高”的。在作曲家或者演奏家之间,他们彼此更清楚彼此的高低贵贱。

别说是艺术领域如此,在科学领域也是如此,按理说,科学是探讨客观真理的,是要排除个人特征喜好的,但是科学研究的方法却是“风格化”的,其中充满了每个科学家的个性特征,这一点跟艺术领域一模一样。而且每一个科学研究的成果也是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是有不同的“美感”的,是包含了不同的创建性的,对某些学科发展推动作用也是不同的。同样地,这种认识,在科学家圈子里,比在我们民众之间更加明显。

所以不要认为所有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成果都包含了“同等”的智慧和才能,同样,不要认为所有的“古典音乐”都包含了同等的智慧和才能。但是,如果反过来问,你说巴赫《24首平均律》和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哪一个包含了更多的智慧和才能?呵呵,这种问题是无解的。

总之,我觉得,听古典音乐,多从人的角度,从更加纯粹的立场,更加基本的立场,来感受音乐作品本身,少从流派,名声、普及程度等方面来给作曲家或者作品贴上标签。而且,对于一个作品,要区分“这是一个好的作品”和“这是一个我喜欢的作品”,这是很多关于古典音乐讨论中经常被混淆了的界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342
主题: 3
帖子: 336
注册: 2005年7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政治高压下的知识分子也”?如果这样,谅必勃拉姆斯的主要拥趸都在极权国家了?这是典型一厢情愿的猜想。“生活充满阳光”的人们不需要勃拉姆斯?也许。不过,他们
恐怕什么音乐都不需要,不单勃拉姆斯。这样的人不应该列入音乐爱好者的统计名单。

勃拉姆斯一度被奉为德国音乐三杰之一。上世纪中叶一度有些沉寂 ......


哈哈!最后一句有扣帽子的嫌疑,就应该文是心声。
极羡慕 jdai 兄的造诣,从老兄的文章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此深谢了。
言语不周处老兄不要介意,没有恶意,只是交流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342
主题: 3
帖子: 336
注册: 2005年7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严重同意!
看他那张脸,一定是憋坏了。活得累呀!

BRHAMS的东西全部都严密、工整、平衡、完备、滴水不漏,他可以把
一个二三流的灵感重整为庞大的结构,层层递进,让听者畅快淋漓。
但是精致完美的形式,却总是充以阴暗扭曲的内容,这样的音乐最适合谁?
。。。。。。。。。。。。
政治高压下的知识分子也 ......


读老兄文章有一种从里往外的痛快感。现在能像老兄直言的有几个?凤毛麟角。大多都是人云亦云,附庸风雅者太多,我们的社会缺少的是批判,也应该允许、接受和欢迎批判。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步、快速向前发展。附和只能把社会推到邪路上去。相声《好啊好》就是缩影。
虽然与老兄的观点不同,还是喜欢老兄的文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342
主题: 3
帖子: 336
注册: 2005年7月
原文由 pandaq 发表
猪兄,赞同“听自己喜欢听的旋律”。
看了你 的文章,知道你应该是一个很有包容心的人,音乐的世界太广阔或者说世界太大,每个人都能在里面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音乐里有理性的东西,也有感性的东西,我相信帖子里说听不懂的朋友肯定都能在“古典音乐”或者“新世纪音乐”、“流行音乐”里找到想要的。

呵呵,也许语言表 ......


如饮甘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342
主题: 3
帖子: 336
注册: 2005年7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关于古典音乐的欣赏,许多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前面诸位都有谈到。我想起科普兰在他那本如何欣赏音乐(What to Listen for in Music)的书里,提到三个层面:一为感官愉悦层面(the sensuous plane),二为意象表达层面(the expressive plane),三为纯粹音乐层面(the sheerly musical plane)。

如此说来,我大概现在一层半的地方。


哈哈哈哈... ... 俺在最上层!
小声的问:请教各位,如何能钻到第二层呢?
第三层今生不想了,累死也达不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342
主题: 3
帖子: 336
注册: 2005年7月
原文由 leelk 发表

antihumanity 兄回應頂兄的這段話真是至理明言,尤其是《過多的了解音樂的背景和他人的看法只會束縛自己的感覺,所以不必去管聼的究竟是什麽,更不必去尋求對音樂的理解,一句“好聽”就是對音樂最好的讚美》,這也是我常引導朋友入門的啟示法,但我會在最後加上一句《在聽完你的「好聽」音樂而有所感動與歡愉之後,有時?......

深谢了!终身受用的启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342
主题: 3
帖子: 336
注册: 2005年7月
好文章,受益了,谢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这张唱片从哪里弄来的?似乎是小公司出品。


没有唱片,这是下载的APE文件。

如果卡拉扬的那张真金白银买回来的话,我估计得吐血。这就是玩APE的好处:今后买碟的风险降到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zhp62 发表
说说最近听的两张CD,一张上了天,一张入了地。

法亚的三部重要作品:《爱,魔法》、《西班牙花园夜》和《三角帽》,外加《人生如朝露》。这大概是2001年在格林纳达音乐节的演出,现场录音,西班牙国家管弦乐团,BURGOS指挥。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正宗演绎,尤其是《爱,魔法》的独唱,简直不作他想,任 ......


这张唱片从哪里弄来的?似乎是小公司出品。小公司唱片往往出人意表。虽然一直对法亚不算太在意,我相信这张碟制作应该很棒。你说得对,喜欢马勒的不一定喜欢西贝柳斯。

关于西班牙题材,我还是最欣赏法国人拉威尔的东西。意大利题材,似乎是德国和俄罗斯人的最出名。总之,好像本土作曲家的反而逊色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我觉得他的音乐很有活力,构思配器新颖,但也不是完全出乎意料乃至哗众取宠。

现在的作曲家真不容易,前人的巨作都在那里,也只有首先靠新意取胜了。

另外,这张CD的录音效果非常好,细腻,大动态。总之,值得一听。


没听过这张。不过schen概括的我相信。我也觉得现代音乐和新唱片的主要特点就是有活力、配器新颖、录音好。

这一阵我也主要听现代音乐。偶尔听听贝多芬和莫扎特,其余的基本不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前一期英国留声机杂志的封面照片选登了几位当今重要的作曲家,站在当中的就是Osvaldo Golijov。这位正当壮年的阿根廷作曲家近来比较活跃,最近出版的新作之一是去年这张Oceana,收录了他三部作品,当时即一片好评。我有幸听过的他的音乐也就这一张CD,也是慕名买来的。

我觉得他的音乐很有活力,构思配器新颖,但也不是完全出乎意料乃至哗众取宠。

现在的作曲家真不容易,前人的巨作都在那里,也只有首先靠新意取胜了。

另外,这张CD的录音效果非常好,细腻,大动态。总之,值得一听。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56
主题: 97
帖子: 6558
注册: 2008年6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jdai兄说得正是。鼓掌与否,应发乎情,止乎礼。我已被训练得过于矜持,好在至少不会失礼(按现在普遍接受的礼仪)。我也觉得现实中,还是遵循这一套礼数保险,否则去听音乐会,十之※※会大煞风景。

两百年前,听众在乐曲进行之中鼓掌是很正常的事。按斯坦伯格的说法,有的音乐如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结束 ......


在伟大的首都,听音乐会时我们还有用此起彼伏的手机、BP机(以前)的铃声助兴的。现场往往搞得象马戏表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这是卡拉杨那张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这是封底2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这是封底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7.645
主题: 6
帖子: 1515
注册: 2003年7月
说说最近听的两张CD,一张上了天,一张入了地。

法亚的三部重要作品:《爱,魔法》、《西班牙花园夜》和《三角帽》,外加《人生如朝露》。这大概是2001年在格林纳达音乐节的演出,现场录音,西班牙国家管弦乐团,BURGOS指挥。

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个非常难得的正宗演绎,尤其是《爱,魔法》的独唱,简直不作他想,任何一个西班牙以外的歌者都不可能这么唱,我猜这位FERNANDEZ可能就是土生土长当地人,比著名的女高音安赫拉洛杉矶还要“西班牙”。

法亚的作品不多,每一部都是精品,我手里著名的版本不少,但是最有味道的是这个版本,听其他的版本,我会感叹指挥了得,乐队表现能力了得,录音了得,但是听这个录音我会感叹:当地人了得!

这个录音把现场的气氛捕捉了下来,这么说不光是指掌声,而是女高音回肠荡气的歌声,而且明显她当时很“HIGH”.指挥不知道是不是“著名”指挥,但是这次的演出他的“句法”比较活跃,不刻板。特别要说明德是,这个录音将这个女高音录得非常好,极其真实,象是立体的,这在CD中是罕见的。之前印象最深的是曾经听过一张CD,好像唱的《卡门》,中间有一句女高音念白,声音一出,吓人一跳,太真实了。市面上99%的古典音乐独唱,录音都太“近唛”,所以在家里的HIFI放出来,都是血盆大口。

总之,法亚的乐迷不要错过这个录音。

另外一张CD就要让人骂街了,这就是卡拉杨和古尔德的录音。

这是网上的一段介绍文字,感谢原作者!

“这是一个传奇的录音。卡拉扬与古尔德的怪异组合,给人的第一印象一定是极其不协调的。一个是工整严谨的德奥大师,另一个则是古灵精怪的钢琴怪杰。然而,他们两人却有着共同的艺术趣旨,彼此欣赏,惺惺相惜。

这里的贝多芬第三钢琴协奏曲的录音时间是在1957年。卡拉扬和古尔德可谓刚刚步入他们事业的辉煌时期,两人有着较为接近的情绪和精神风貌,合作自然也是一流的水准。要说这个录音有多少出彩的地方,那也未必。但我们可以在第一乐章中听到卡拉扬无比细腻而谦逊的伴奏以及古尔德天马行空的流畅和恣肆。而进入第二乐章的闲庭漫步,我想卡拉扬是所有指挥家中最能给予独奏者以自由发挥空间的一位了,所以我们能听到古尔德的沉思冥想和卡拉扬的宽广音域,两者相得益彰,星月交辉。最后一个乐章自始都以一个较为平淡的速度进行,只有到了尾声部分的最后几个小节,我们才终于等到了卡拉扬异乎寻常的爆发力,这是我听过的所有版本中,最宏大最有气势的结尾了!

卡拉扬和古尔德的粉丝自然不必考虑太多,单凭两人的鼎鼎大名,这款录音就是尔等的必听之选∩_∩”

我觉得其中的贝多芬第三钢协风格比较古典,不容易出彩,即使能出,估计古尔德也不会出。让我骂街德是卡拉杨德西贝柳斯第五。一般来说,卡拉杨的东西尽管有争议,但是都不会不及格,可是这个西贝柳斯第五,可以说不堪入“目”,语言支离破碎,不知道逻辑在哪里,还号称是西贝柳斯的权威阐释者,他在DG公司的双张西贝柳斯也没这么差。要知道逻辑是西贝柳斯的交响曲的灵魂,这可不是瞎猜,是他本人的意思,他曾经跟马勒关于交响曲这种形式应该是什么样的有一个著名的对话,表达了极大的观念差异。所以喜欢西贝柳斯的人可能会不喜欢马勒,呵呵。

喜欢西贝柳斯的乐迷不要去听这个录音。

这是法亚的封面

[zhp62 编辑于 2008-06-12 14:38]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86.111
主题: 799
帖子: 14603
注册: 2003年12月
音乐是人类灵魂的最后归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0.351
主题: 26
帖子: 2892
注册: 2006年9月
原文由 罗德琴科 发表

以前我觉得柴可夫斯基没分量,现在慢慢觉得有分量了,甚至还很有深度。


柴可夫斯基第6交响曲,听一次死一次。。。。现在都不敢听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68.183
主题: 71
帖子: 6709
注册: 2003年12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包罗丁写过三部交响乐,但流传不广。最近买到了一张唱片。还是RCA红色封印系列。

一张唱片把三部交响曲收全。想想看,一张唱片,对马勒来说,刚够容下两个乐章···

听一遍,好听不假,但是没分量。旋律优美,不逊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但是没分量。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都是好听而没分量的。

我估计这话说得 ......


以前我觉得柴可夫斯基没分量,现在慢慢觉得有分量了,甚至还很有深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2
主题: 43
帖子: 819
注册: 2003年4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但也有很多曲子,不但乐章之间不该鼓掌,甚至全曲终了,也不该立刻鼓掌,而应该保持静谧至少十秒钟,然后再决定。


比如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包罗丁写过三部交响乐,但流传不广。最近买到了一张唱片。还是RCA红色封印系列。

一张唱片把三部交响曲收全。想想看,一张唱片,对马勒来说,刚够容下两个乐章···

听一遍,好听不假,但是没分量。旋律优美,不逊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但是没分量。柴科夫斯基和格拉祖诺夫都是好听而没分量的。

我估计这话说得会刺激注重旋律优美的诸君。然而这是真的。当然啦,很多时候,音乐好听就够,要那么多“分量”做什么?

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colorado 发表

两年前的圣诞节我在柏林听柏林爱乐的演出时,观众就经常在乐章间鼓掌。中场休息的时候,一个德国老先生就不停给我摇头叹息表示世风日下了。。。


有机会听柏林爱乐演出,值得羡慕。

我刚才在楼下说,有些曲子,奏到精彩处鼓鼓掌没什么妨碍。歌剧和芭蕾舞表演,只要精彩,任何地方都允许鼓掌。

但也有很多曲子,不但乐章之间不该鼓掌,甚至全曲终了,也不该立刻鼓掌,而应该保持静谧至少十秒钟,然后再决定。比如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谭盾说,静谧是音乐的一部分。

有一部纪录片,介绍阿巴多。阿巴多曾经享受过的至高荣誉,就是一曲结束,全场长久静谧,仿佛被集体催眠,长时间后,有人如梦方醒,稀稀拉拉鼓起掌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jdai兄说得正是。鼓掌与否,应发乎情,止乎礼。我已被训练得过于矜持,好在至少不会失礼(按现在普遍接受的礼仪)。我也觉得现实中,还是遵循这一套礼数保险,否则去听音乐会,十之※※会大煞风景。

两百年前,听众在乐曲进行之中鼓掌是很正常的事。按斯坦伯格的说法,有的音乐如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结束 ......


窃以为,很多交响乐在乐章之间鼓掌,并不会破坏乐团气氛,比如德沃夏克《自新大陆》,几乎没有慢乐章,每个乐章结束时都颇昂扬,鼓鼓掌反倒能刺激指挥和乐手情绪。

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那张CD的内页说明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菲尔德的生平,原来他是贝多芬、舒伯特同时代的,克莱门蒂的学徒,后来在俄国发展,在那里出了名。他最出名的是一组夜曲,据说和肖邦风格挺相近,想去找来听听。

其实菲尔德也名列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jdai兄编译的那本书里就有,我后来翻书才发现。书中说到菲尔德的音乐风格对稍后的 ......


这么一说想起来了,那本书中菲尔德的生平恰好是我翻译的,我竟然也忘了。是古典主义作曲家。我有英国现代作曲家John Ireland的唱片,结果记成了John Field。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091
主题: 8
帖子: 478
注册: 2001年1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jdai兄说得正是。鼓掌与否,应发乎情,止乎礼。我已被训练得过于矜持,好在至少不会失礼(按现在普遍接受的礼仪)。我也觉得现实中,还是遵循这一套礼数保险,否则去听音乐会,十之※※会大煞风景。

两百年前,听众在乐曲进行之中鼓掌是很正常的事。按斯坦伯格的说法,有的音乐如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结束 ......


两年前的圣诞节我在柏林听柏林爱乐的演出时,观众就经常在乐章间鼓掌。中场休息的时候,一个德国老先生就不停给我摇头叹息表示世风日下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原文由 jdai 发表

我估计是说,鼓掌与否,也应相机行事吧?发乎情,止乎礼。至少在中国,目前还是不能鼓励鼓掌,否则肯定失控,一些自以为很懂音乐的人会带头吧唧吧唧。

说来奇怪。国人喜欢鼓掌喝彩动不动说耶~~~!都是最近些年的事情。八十年代在上海听音乐会,情况正相反,那时候大家矜持得很,节目再精彩,过后都是鸦鹊无声,搞得舞台上很泄气。


jdai兄说得正是。鼓掌与否,应发乎情,止乎礼。我已被训练得过于矜持,好在至少不会失礼(按现在普遍接受的礼仪)。我也觉得现实中,还是遵循这一套礼数保险,否则去听音乐会,十之※※会大煞风景。

两百年前,听众在乐曲进行之中鼓掌是很正常的事。按斯坦伯格的说法,有的音乐如贝多芬第五钢琴协奏曲的第一乐章结束时鼓掌喝彩就挺合适,尽管第一乐章的结束和第二乐章的开始有着重要联系,而第二、第三乐章之间就不同,贝多芬似乎也有意识地在此杜绝听众鼓掌之念。斯坦伯格还列举了大量其他作品例子,说明有的时候该鼓掌,有的时候不该鼓掌。另一方面,好的演出该鼓掌谢幕,不好的就不必。现在的人不如古人直爽,一切都程式化了。

呵呵,说到动不动说“耶”,我想大约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种体现?不过我对这种语言失控的洋化一向躲之不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3.877
主题: 8
帖子: 2358
注册: 2005年9月
那张CD的内页说明书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菲尔德的生平,原来他是贝多芬、舒伯特同时代的,克莱门蒂的学徒,后来在俄国发展,在那里出了名。他最出名的是一组夜曲,据说和肖邦风格挺相近,想去找来听听。

其实菲尔德也名列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jdai兄编译的那本书里就有,我后来翻书才发现。书中说到菲尔德的音乐风格对稍后的肖邦有影响,但那张CD的内页提到肖邦被问及菲尔德,却称他以前从没有听过菲尔德的音乐。不管事实如何,可以想见菲尔德的音乐风格是怎样的了。

这张CD的钢琴演奏约翰奥康纳好像是菲尔德专业户。菲尔德大约是个冷门,但他的音乐可听性强,应该会讨许多现代人的喜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不久前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上班路上,打开收音机,电台里正在播放一段从未听过的钢琴协奏曲,很好听,有点像莫札特,又有点贝多芬的味道,但好像又不是,因为它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兴致所至无拘无束。后来才知道这是John Field约翰菲尔德的第三钢琴协奏曲。按图索骥,买来了这张CD。约翰菲尔德的音乐还是第一次接触,这两部钢 ......


约翰费尔德,这名字很熟。好像我也有他唱片。应该是二十世纪早期作曲家,跟埃尔加同辈的。

现在通胀开始加速,买什么东西都要趁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65.664
主题: 132
帖子: 15240
注册: 2005年3月
原文由 schen 发表
前些时候买了一本Michael Steinberg与Larry Rothe合著的For the Love of Music一书。这里我想说的是Steinberg写的后记很有意思,其中谈到了听音乐会时,听众是否应该在乐章之间停顿的时候鼓掌,我思想僵化至今,读后竟有豁然开朗之感。


我估计是说,鼓掌与否,也应相机行事吧?发乎情,止乎礼。至少在中国,目前还是不能鼓励鼓掌,否则肯定失控,一些自以为很懂音乐的人会带头吧唧吧唧。

说来奇怪。国人喜欢鼓掌喝彩动不动说耶~~~!都是最近些年的事情。八十年代在上海听音乐会,情况正相反,那时候大家矜持得很,节目再精彩,过后都是鸦鹊无声,搞得舞台上很泄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关于古典音乐之我见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