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题针孔成像 [主题管理员:ideaarchitect]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72068 回帖:142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小屋里的汤姆叔叔 在2010-03-12 14:53发表
半个蚂蚱,左下学习。

感谢点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补充一点:
请大家注意如下情形:
从是否可以手持拍摄的角度而言,在弱光下延长曝光时间和在强光下延长曝光时间的目的是不同的!
弱光下,主要目的是获得足够的采光
强光下,主要目的是防止手持抖动的影响(对于非运动对象的拍摄)。
所以CMOS高感的缺点对强光高速的影响要比弱光高速影响的程度低。因为对于强光高速而言,除非极端情形,例如500mm600mm的焦距或者定格飞速的运动,只要适当提升快门速度即可,例如对200mm焦距提到比1/200快若干倍即可,这对CMOS而言,采光量虽然少了,但是仍然应该有一定程度,而弱光环境就不同了,如果同样的光圈快门,提高高感,不会采集到强光环境下同样光圈快门那样多的光量(原因请看下面的说明),所以无论动态范围和层次的丰富程度,都不能和强光下的情形相比!所以CMOS高感主要是有利于强光高速!!!

实际上,感觉也许对CMOS而言,提高ISO并非意味着器件能感受更多的光,而是意味着器件在处理信号时使用不同的放大scale。ISO的不同只是这种scale的不同,而ISO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和处理质量意味着器件对少量光量记录的稳定性、精确性和可靠性的高低。

由于上面这个说明,意味着CMOS机身的处理至少在曝光量方面和CCD机身有极大的不同的!,CCD机身应该不会有这种scale,只要移动电荷量小于过程中电荷损耗,信号损失了就损失了,无法通过调整scale在模拟重现出来!但是对于CMOS,由于电量瞬间转换成电压,只要不同像素间电量有区别,就可以被瞬间定格,然后计算两端决定放大scale,把弱光的区别再现出来。当然,能再现区别是一回事,区别的是否层次丰富,质量如何,又是另一回事。CMOS的优点同时也是其缺点。
所以CMOS的机身应该和CCD的机身区别比较大,甚至基本无法通用。(至少曝光量算法不同)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10-03-12 15:04]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075
主题: 153
帖子: 8863
注册: 2006年10月
半个蚂蚱,左下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37.488
主题: 3
帖子: 2700
注册: 2007年2月
引用
“12、如果对焦距离相同,系统的总像素数相同,DX画幅上某焦距的成像画面(无论DX镜头还是FX镜头)和FX画幅上运用该焦距1.5倍焦距处的成像画面(FX镜头)有相同的取景范围,透视感和分辨率画质
认为DX画幅裁切所形成的透视感和FX画幅上1.5倍焦距时所形成的透视感不同这种观点是严重错误的。如果使用DX画幅在相同的对焦距离上拍一张和FX使用1.5焦距拍的拥有一样取景范围的照片,如果两个系统的总分辨数一样,那么,两张照片的取景范围,透视感,分辨率画质将是完全一样的,推而广之,不同的幅面的系统,如果拥有的总有效像素数相同,不管是否使用相应幅面的全幅镜头还是更大幅面的全幅镜头拍照,对一定的对焦距离,只要相应的对焦焦距和该幅面的标准焦距的比值一样(即焦距的等视角变换),则拍出的照片在取景范围、透视感以及分辨率画质上将完全相同!”

如果 直接使用视角用 或  相对焦距 = 镜头焦距/成像对角线尺寸 (它也等于镜头与不同片幅相机构成了成象系统的视角之正切)会更方便。也许就是我们习惯了使用镜头焦距而不是视角,给我们对透视的分析带来迷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大扯拐 在2010-03-12 13:22发表
竟然才看到这技术文章,mark一个

感谢点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59.684
主题: 31
帖子: 11164
注册: 2001年12月
竟然才看到这技术文章,mark一个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创

一些联想,以及一些推理:
像素面积、像素中的有效感光面积,也就是像素的感光面积填充率
感光芯片的像素除了看其像素密度外,还得看单个像素颗粒的大小。CCD芯片像素由于模拟性质,单个像素的感光区域对单个像素所占芯片面积的填充度大,而CMOS芯片的单个像素除了感光部分,周边还有电子部分,占去了一部分像素所在区域的面积。所以虽然D700CMOS单个像素所占的芯片区域面积是645的单个像素所占的芯片区域的1.6倍,但是由于CCD像素感光面积几乎占有所有该像素所占的芯片面积而CMOS像素的感光面积也许只占其所在的芯片面积的1/2,所以高像素密度的CCD单像素的感光面积也许未必比低像素密度的CMOS的小。像素大不大不是关键,看大像素中有效感光面积有多大才是关键!!!此外还要看像素对电荷的容纳能力(这个影响动态范围),不过就目前的技术而言,提高像素对电荷的容纳度,除了增大像素感光面积以外(这一点CMOS做不过CCD,对CMOS而言这样做还有损失分辨率的问题),只有延长曝光时间一途,所以无法达成弱光高速的效果

关于CCD芯片高感质量不佳原因的一些猜想:
假定当前CCD和CMOS使用相同的光电转换器件,在一定的条件下一定的光量转换成一定的电量的能力相当,则可能在暗光环境下,CCD像素所采集的电荷浓度不够高(由于CCD芯片内没有较多的处理电路,因此像素采集的信号可能无法进行现场放大),而且没有在像素层次上立刻转换成电压,在电荷的长途输运过程中(电荷逐列运送到芯片边缘再转换成电压),发生损耗(考虑运输造成的损耗为一定量,则电荷数越高,运输损耗越可以被忽略不计,电荷数越低,则运输损耗越明显),导致其弱光表现不佳。而CMOS由于电量在像素层次就已经转换成电压,没有长程电荷输运过程,则这种损耗就几乎可以忽略,所以CMOS在弱光信号的处理上有着显著的优势!!!此外CMOS由于没有这种电荷的长程输运过程,也具有连拍速度上的优势。
CMOS光量采集能力比CCD小,但是高感却比CCD好的原因
这就是为什么CMOS单个像素的采光量比CCD少得多,而弱光效果却比CCD好得多的原因(但是层次感并不因此提高,有层次,但是和长时曝光效果比,不细腻!),实际上其中并无矛盾。(因此在大光比环境,CCD的暗部细节会有一种武大郎开店效应,暗部由于这种电荷输运损耗而被均化,所以CCD应该在光比均匀,即适当延长曝光时间不至于导致高光溢出的情形下(确保暗部收集到足够能克服电荷输运损耗影响的电荷),才能确保画面的品质均匀,暗部可分辨,而CCD的种种特点,又是不利于弱光的,因此一定程度上看,目前CCD在高速弱光性能(也就是高感)上,基本上可以说是被判了无期徒刑,“黯无天日”,“黯然销魂”,只能等新发明来特赦这个坐了高感(就弱光高速而言)大牢的诺贝尔奖的成果了

对CCD动态范围比CMOS的大的理解是

CCD的感光像素,由于感光面积比CMOS大许多,电荷容纳体积比CMOS大(如果像素厚度一样的话,其实CMOS的应该要比CCD的小)等一系列原因,因此对电荷的容纳量也大许多。换言之,CCD的大动态范围的优势,只有在充分感光的前提下才能形成——这个也是对弱光高速,也就是“高感”的一个不利消息!所以尼康别扭地被大象素CMOS挡在这里迟迟无法前进,可能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而就CMOS而言,像素颗粒一旦变小,如果像素厚度不变的话,电荷容纳区间变小(因此动态范围变小),感光时间要求延长(如果还要确保足够动态范围的话,如果像素变厚的话,也就是损失弱光高速能力),要达成这方面的突破,应该是需要一些特殊技术的,可能尼康在这方面尚未能突破。
关于CCD出片的细节比CMOS出片细节好许多的新的理解
此前本人关于这个有一种理解,即认为其采样拟合过程的差别导致这种现象,但是,这只是一种可能的因素,而且,随者阅历的增长,发现虽然有这种可能性,但是实际上很少有厂家在机身层次实现这种过程。
现在给出一种新的理解:首先前提是光线充足,也就是CCD采光充分,同时现场光比小,电荷输运损失不显著。考虑电荷输运过程中电荷损失量一定,则输出结果将很好保持被摄场景大光线强弱层次。而等尺寸的CMOS像素,和等尺寸的CCD像素比(CMOS的感光面积对整个像素面积的填充率比CCD小很多),由于对电荷的容纳能力低,所以除了因此导致此时动态范围不够以外,而且对光线强弱层次的区分能力也要比CCD差很多(例如你用5个数字区刻画层次区别和10个数字刻画的当然分辨层次的能力要少一倍,这个和分辨率是一个道理,分辨率再高,层次刻画能力低,实际上一定情形下也于事无补,也不利于刻画细节!这就是为什么可区分的动态范围和像素密度一样重要(有的系统虽然能记录最强光和最弱光,但是由于光容纳量-电荷容纳量不够,在这个范围内无法区分出细腻的层次——例如上面的5层次和10层次的区别),为什么CMOS成像虽然在高感方面十分出色,但是画面总给人一种比较生硬的感觉的道理——这个在风景摄影上可能是优点,对乱糟糟的风景可以抓大放小,进行军训,排好队齐步走一二一二一,日落西山红霞飞,泥粉打鸟把坛归把坛归,,强调重点,清晰化整洁化,但是对人像摄影,却是一种严重的缺点,CMOS磨皮了,损失了细节(从层次上的像素密度上,例如佳能的那一堆低像素密度入门机)),也就是无法表现出对象的质感了,具体而言,对范冰冰来说,就无法记录范冰冰那吹弹可破弹性十足的好皮肤了。塑料感十足的皮肤,给人的感觉,不是吹弹可破,而是吹弹可裂,没有水分,干巴了。对于那些CMOS高感机,光比均匀情形下(例如弱光高速环境)的感光度越高,电荷采集量就越低,色彩层次感(这里区别两个关于细节的概念,层次感和细腻度:层次感是指颜色的丰富程度,也就是对灰度区间的分辨能力(这点CCD有绝对优势),细腻度是指分辨率,好的画质应该是即丰富又细腻)也就低——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CMOS机高感高速(弱光高速)出片的结果颜色单调无比的原因,而强光高速(也就是光比大同时过度范围明显的情形),这种情形就不明显了!所以高感CMOS机应该不是弱光杀手,而是强光高速杀手!高感CMOS首先摧毁的应该是强光下的脚架和防抖,而不是弱光下的防抖、闪光灯和大光圈——所以尼康出了D3后,还是乐此不疲地不断推出新的闪光灯和大光圈镜头,而且还标高价,而且16-35还装了防抖
不过,考虑前面说过的5层次10层次的问题,在强光下现在的CMOS虽然在暗部细节上比CCD表现得好,但是在除去弱光部分的层次过渡的丰富层度上,应该是远不如CCD的。
一点零食
另外对当前富士系列机器为什么迟迟没有更新的原因的猜想,富士是用CCD的,尼康现在不用CCD了,因此停止了CCD机身的进化,而CCD对机身的要求和CMOS是不一样的,两者大概不能通用,所以富士无法从尼康这里拿新的机身了,富士尴尬了,要么改做CMOS,要么自己搞机身,两个都不容易。其实富士现在最可怜:没人用他的芯片,没人为他设计机身,怎么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Nikkor AF-S 16-35mm f/4 G ED VR (FX) – 测评报告
作者 Markus Stamm
绪论
尼康发布的afs 14-24,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新的超广角的先进性代表——至少就锐度而言如此,犀利姐姐在锐度方面甚至超越了这个焦段中最好的定焦镜。不过,由于在最广的广角端有明显的畸变(译者按,这个和此镜比好多了!),以及甚至会在最出人意料的情形下发生耀斑现象,以及其最招人诟病的无法装滤镜这些原因,所以不是一个万人迷。
在PMA2010,尼康通过推出另一枚专业等级的广角镜,让大家吃了一惊。此镜比她的水泡金鱼眼姐姐慢了一档光圈,不过配置了一套光学稳定系统来补偿,而且还有更大的焦距范围。既然水泡金鱼眼姐姐非常犀利(高锐度),是犀利姐,那么我们自然期待此镜是一个犀利妹,所以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枚镜头在高分辨率FX机上的测试结果。

此镜主要针对专业市场,所以制作质量很高。外桶镁铝合金,防尘防湿,无论对焦变焦环,都还流畅趁手(译者按,也就是该转能转该停就停,刹车系统和油门系统都能正确响应)。不过,至少在我们这次测评过程的一个单位中,对焦环演了一场小把戏:不是对焦环本身,而是和实际对焦单位一起。在改变对焦方向时,为了达到对焦环上相应的实际对焦单位,需要移动几毫米。这个对于试图锁定关键焦段的情形,例如Live View,会有些干扰。
不像14-24。此镜不再长水泡金鱼眼了,而且有了77mm的滤镜纹,前端不再旋转

(一些对于内对焦的说明大同小异,略过)
随镜配送一个镜头罩(HB-23,大家已经从其他FX、DX广角镜上认识它了)

此镜看上去个子高得惊人,看上去很像24-70。不过瘦一点,但是并不矮。而比17-35大。

一些关于G类型和AFS的说明大同小异,略过……
相比而言,就本次测试而言,14-24的自动对焦似乎更加敏捷一点。
此镜VR2,尼康声称相当四挡光圈速度。实际上在不同的摄影师那里会有不同的结果。在我们的测试中,结论是:在长焦端,可以节约三档多点的快门,在短焦段,只能节约两档多点(当然,这时候拍摄对象是不动的)。

变形
超广角镜头通常会有显著的桶形变形,但是令人吃惊的是,此镜在广角端的变形变得比14-24更变本加厉(译者按,看来有朋友称之为变形金刚,是恰当的)。到了21mm时,仍然有微量的桶形变形存在,而到了28-35,开始有了近1%的枕形变形。
尤其在短焦短,变形相当重,不过好消息是无论任何较段的变形都比较规则,可以通过软件纠正(当然代价是分辨率的损失和出片视角变小)


暗角
广角端,暗角明显,甚至在缩小光圈的时候仍然可见。但是其它焦段对一枚广角镜而言控制良好。光圈大开时,在一些极端场景下,可能出现暗角,缩小光圈以后,其光损量就不再和视场相关了。

MTF
让我们从好消息开始:光圈小到f/5.6以下,不管任何焦段,镜头的分辨率成绩在测试样本的中心处为优。在16mm大开光圈也是如此,不过其它焦段的分辨率低了一个档次,为良,虽然仍然不错。

16和35处,角和边的质量明显降低。16处,光圈大开,角上的锐度不及格,但是至少随者光圈降低锐度恢复到中等水平,而边远得水平甚至在f/5.6以后达到了良。35mm处,无论边角的分辨率都达到良,几乎和光圈无关,不过此时降低光圈将不会明显提高锐度。

色差
几乎在所有的光圈和焦段,色差在图像边缘大约在1个像素范围内,只有在16mm段的色差有些高,光圈大开时达到了2个像素(译者按,可能这点是这枚镜头的亮点和卖点,也是定这个价格的原因,尼康的老镜头,就我个人的使用经验而言,色差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烦恼!!!)
关于机身和软件色差纠正一类的自说自话和老调重弹,略过不译
判决书
此镜是很好的专业级变焦镜,中心分辨率优,在中层焦段边角的分辨率为良,不过在广角端和长焦端却丧失了锐度。变形在16mm处相当健壮,但是在其他焦段控制良好。暗角和色差就一枚广角镜而言不错,没有什么可大肆炫耀,当然,也没有什么可以打击压制。制作质量和尼康其它专业镜头比,算是很出色。
即便算是一枚好镜头,可能也会让许多人失望,尤其对角落上的锐度而言。不过,由于有一些很强的卖点,对许多人而言此镜仍然可能是一枚相比于14-24而言更有吸引力的镜头。首先,可以正常安装滤镜和镜头罩,许多非装滤镜不可的朋友不在需要想方设法通过变态的方法达到目的。其次,对于需要在弱光下拍摄高景深的朋友,VR比大光圈更有用。最后但并非最不重要,此镜虽然没能完全克服耀斑,但是它只是纳入内部或者取景范围外附近强烈的太阳反光产生耀斑,在这方面14-24没有可比性,后者看上去是把前后左右所有的光都弯进镜头产生耀斑。(译者按,这大概也是此镜色差控制好的因素之一)。
总之,此镜的表现处处扎实,但是处处平平。
光学品质:★★★
机械品质★★★★☆
性价比★★☆

译者按:
关于牛广角
如果说尼康有一枚镜头可以被称为人类光学设计的精华的话,那么我个人认为,非14-24/28这枚在工程设计上充满创意想象的镜头莫属——一个长着六指性感美女,是品质追求者在广角端的不二选择,手头宽裕,而又不想换门,也不觊觎潘太克斯645系统者(这无疑是一个诱人的发布,因为他的高像素密度大画幅的CCD——2.7mp/平方厘米,而尼康D700的CMOS像素密度只有1.7mp/平方厘米),坚持尼康一百年不动摇的,现在应该可以出手购买这枚镜头了,这枚镜头应该是尼康的一个经典,喜欢风光摄影以及建筑摄影的,不能错过。错过了,你就不能算是“水泥粉”了。这是自从D200以来,对追求画质,而又喜欢拍摄风景不喜欢拍摄人像的朋友而言,最值得购买的尼康产品。大水泡金鱼眼的缺点应该不足以打击其在成像品质方面达成的卓越成就:就像一个长着六指的性感美女,仍然应该会有人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假装看不见她的六指,说服自己那第十一根手指只是假象就行了,说不定人家还能弹出比别人多一个层次的琴音(高分辨率,杰出的广角端畸变控制)给你听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杆杆 在2010-03-03 13:58发表

有意思,业余功夫还能帮人看相。


在分辨率方面哀其不幸怒其不争而已.
不过相由心生,按我个人的观点,其他不敢说,一个人性善性恶,处事是否有原则,是否讲体面讲手段还是不讲体面不择手段这些方面,是可以从面相(包括言行举止)上看出来的
就这位尼康设计师而言,虽然呆板,但是在这些方面感觉他是一个不错的人。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10-03-12 13:16]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09
主题: 22
帖子: 565
注册: 2008年1月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在2010-02-25 11:28发表

让kemmi兄见笑了。这个其实很难坐实,大概算是茶余饭后,想象推测,聊博一粲而已。道理大概只能算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这个和我主贴中的“数理证明和实验验证”不同,那是一是一二是二板上钉钉的,除非上帝忽然修改人类的感官系统或者理念系统,这种板上钉钉的事实恐怕是一时难以改变的
不过从面相上看, ......


有意思,业余功夫还能帮人看相。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kemmi 在2010-02-24 23:29发表

分析的相当地有道理。

让kemmi兄见笑了。这个其实很难坐实,大概算是茶余饭后,想象推测,聊博一粲而已。道理大概只能算是若隐若现若有若无的,这个和我主贴中的“数理证明和实验验证”不同,那是一是一二是二板上钉钉的,除非上帝忽然修改人类的感官系统或者理念系统,这种板上钉钉的事实恐怕是一时难以改变的
不过从面相上看,这位Takeishi君似乎的确不算十分机灵,而且好像也不像是一位能够进行深刻思维的人(我认为看人的灵气主要看眼神,Takeishi君的目光有些呆滞,但是好像又缺乏自信。(自信的目光可以修改呆滞的目光所传递出来的不灵活的信息的,当然,有的人虽然口气或者行动很自信,但是他的目光往往会泄露他的内心脆弱的秘密,说明他的这种自信不是一种自主的结果,而无非是被外力逼迫出来的,就好像在督战队的枪口下被迫向前冲锋的士兵所产生的那种被逼无奈的勇气))。当然,这个还是猜测、联想,是不能实证也无法否证的东西,茶余饭后,当水果点心,哈哈一笑就可以了!
所以,也许现在尼康传感器的状态,可能和这位研发主管的性格有关。——只是猜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371.915
主题: 532
帖子: 118206
注册: 2001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810
NIKON D500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在2010-02-24 09:23发表
所以,尼康传感器的问题在这位喜欢摩托车的工程师身上。一个喜欢摩托车的人,哪怕他只是闭起眼睛想像骑摩托车的过程,当然会倾向于速度而不是细节——这个自然和那些喜欢闭起眼睛想像“抽象”美女的朋友不一样,后者是会聚精会神于细节的

分析的相当地有道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kemmi 在2010-02-24 03:39发表
言归正传:

关于景深,我能否用简介的话来说一下老兄的观点:同样的焦距和光圈,在D80和D3上拍照,其得到的景深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D3上,其景深更浅。到底多浅?感到是一级光圈的差别。

举例来说,使用50/1.4镜头在D3上用光圈2拍照,得到的景深效果,必须使用D80机器,在光圈1.4上拍照才能达到相同的景深效果。-- ......

感谢kemmi兄参与讨论。
关于这个问题,我在1287贴针对网友修月手的帖子的答复中已经有所说明,请参考。
而你这里表述我的观点,表述的并不准确:因为景深问题还和混淆圆定义等许多因素有关,所以严格的表述应该加上“可能”一词,其得到的景深效果可能是不一样的。

其实这种观点最早应该来自尼康D3传感器的设计主管
http://imaging_nikon_com/products/imaging/technology/scene/24/index.htm
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Since the release of the D1, Nikon 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s have been equipped with DX-format sensors. However, we received requests from customers who wanted the same lens angle of view and bokeh as 35mm silver-halide film or who wanted to shoot pictures that evoked the same feel as film, so we began to consider a so-called full-size (FX-format) sensor.
大意如下:
……为了满足用户对35mm胶片机相同的镜头视角和散景效果的需要,以及和35胶片机出片类似的观感,我们开发了FX……
关于这块CMOS的特性,他还说:
In terms of appearance, the sensor is as large as 35mm silver-halide film. In terms of capability, it boasts the same high level of sensitivity as ISO 6400 film (the most highly sensitive film in common use) and has a high-speed performance of 9 frames per second. It also features a wide dynamic range that enables the depiction of smooth gradations from dark areas to light. (也具备宽阔的动态范围,能表现从暗区到亮区的渐变)These are its four principal features.
他说有能表现从暗区到亮区的渐变的动态范围,并不是说有“够宽”的动态范围。

记者问他,未来在开发上有何考虑:

In what direction would you like to take sensor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Takeishi:
I feel we did everything we could in this project. However, around the worl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never ceases. Accordingly, I aim to respond to the diversifying requirements of our customers and develop products that go one step further. I want to keep pursuing ever more high-performance technologies.

他回答:我感到我们已经把所有能做到的都在这个项目里完成了。可是,技术进程从来不会停止。我的目标是响应我的客户的差异化需求,未雨绸缪地开发我们的产品。我想要追逐有更高性能的技术。

注意,他说的是更高性能而不是更高品质的基础,潜意识中是倾向速度的。尼康英文网站关于D3的广告是,看得到,就能拍得到。

此外,这个访谈还介绍了此君的业余爱好:
His hobby is motorbikes, but recently he enjoys simply tinkering with bikes more than riding them, as he is an engineer at heart.
他的业余爱好是摩托车,不过近来,让他感到享受的不是骑摩托车,而是思考摩托车,因为在内心,他还是一个工程师。

所以,尼康传感器的问题在这位喜欢摩托车的工程师身上。一个喜欢摩托车的人,哪怕他只是闭起眼睛想像骑摩托车的过程,当然会倾向于速度而不是细节——这个自然和那些喜欢闭起眼睛想像“抽象”美女的朋友不一样,后者是会聚精会神于细节的

我想,正是因此,所以才有了D700,和D3s,而不是D800和D3x(索尼芯片)。因为他喜欢速度和性能,并且经常觉得已经做到了一切可能做到的事情
我想,尼康的问题部分大概在这位工程师的身上,谁叫他业余爱好摩托车呢?相比如何把飞驰的摩托车拍好,会是他优先考虑的问题。

而这个“经常觉得已经做到了一切可能做到的事情”,大概就是“XXXXXX够XXXXXX了”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10-02-24 09:2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kemmi 在2010-02-24 03:30发表

ideaarchitect兄,你该打啊!
所谓的有损形象,是说的和上海的车模来一起说。

我以为你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翻译出来献给汽车展上的模特了,所以,说有损形象。

因为,车模,是不配14行诗的。我不是看不起车模,而是车模太具体了,而不是抽象的,具有想象空间的“美”。

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

不知老兄敢不敢当着人家大姑娘的面说人家只有具体美没有抽象美,画饼充饥最美,等于说人家不够美,还不如画饼美,我相信个性强烈的美女当场就会辣哗哗地让仁兄感觉到具体的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371.915
主题: 532
帖子: 118206
注册: 2001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810
NIKON D500
言归正传:

关于景深,我能否用简介的话来说一下老兄的观点:同样的焦距和光圈,在D80和D3上拍照,其得到的景深效果是不一样的。

在D3上,其景深更浅。到底多浅?感到是一级光圈的差别。

举例来说,使用50/1.4镜头在D3上用光圈2拍照,得到的景深效果,必须使用D80机器,在光圈1.4上拍照才能达到相同的景深效果。----------这一级光圈的效果,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不知道老兄是否认同?

感谢老兄的辛苦!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版主
泡网分: 371.915
主题: 532
帖子: 118206
注册: 2001年3月
内容贡献勋章 优质内容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NIKON D810
NIKON D500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在2010-02-23 07:10发表

不知莎士比亚在kemmi兄心目中是什么形象,我这个翻译又从哪个角度贬低了你的莎士比亚,是从文学品质上贬低了他呢,还是从道德价值,即所谓的“人品”上贬低了他呢?抑或是照片的水平或者照片上的女主角不配这首诗?哈哈愿闻其详。
顺便说一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乃是他最著名的一首十四行诗。此前国内翻译
,都 ......

ideaarchitect兄,你该打啊!
所谓的有损形象,是说的和上海的车模来一起说。

我以为你把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翻译出来献给汽车展上的模特了,所以,说有损形象。

因为,车模,是不配14行诗的。我不是看不起车模,而是车模太具体了,而不是抽象的,具有想象空间的“美”。

不知道我表达清楚没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天平
28-7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wispier 在2010-02-23 17:00发表

我不是要削弱或其它的你的原创意义,只是说你的研究应用到摄影系统里还不全面,在摄影中还存在透视变形的问题,你的理论应该不能解决这问题,而在现实中,大型相机以及一些移轴镜头都可以对所摄影像的透视关系和景深进行调整,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针孔成像原理可以解决的。

是的,我的这套理论有适用性,但是不是对于透视变形,这个透视变形,如果我们的定义一致的话,就是我所指的透视感表达的内容之一。而是我对于摄影的重要内容:微距摄影和超对焦距离对焦——这两个内容我都没有做过思考(当然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我对微距摄影不是很感兴趣,而且个人精力有限,只能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人都是自私的嘛),因此不知道我的这套是不是适用(主要是关于分辨率的部分,关于透视部分,我感觉可能问题不大),各位如果感兴趣,可以从这方面着手进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201
主题: 24
帖子: 732
注册: 2003年9月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在2010-02-23 14:56发表

你自己觉得你的这些能够足够充分削弱我的主贴关于“基本性”的原创意义吗?

我就无法理解关于“透视感vs距离”关系的头脑和你这个帖子的头脑是如何长在一个物理空间中的


我不是要削弱或其它的你的原创意义,只是说你的研究应用到摄影系统里还不全面,在摄影中还存在透视变形的问题,你的理论应该不能解决这问题,而在现实中,大型相机以及一些移轴镜头都可以对所摄影像的透视关系和景深进行调整,这些都不是简单的针孔成像原理可以解决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在2010-02-23 14:58发表
挑战内容,重新贴出:

09上海车展车模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10-02-23 15:01]

这个女孩不知是谁,如果她看见这个帖子,我想她应该感激我
当然她对我笑得很真诚,这个我该感谢她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挑战内容,重新贴出:

09上海车展车模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

ideaarchitect参考梁宗岱、李霁野版本重译

     让我如何来把你比作夏天?
      
      你比夏天还要可爱,而且柔软:
      
      暴风的五月摧残了鲜嫩的蓓蕾,
      
      夏天那无情的赁期,也实在是太短:
        
      
      有时候太阳的照耀又会太烈,
      
      那辉煌的面孔更难免乌云的遮掩;
      
      每一种美丽,都会有衰谢的一天,
      
      或者由于无常,或者因为自然。
        
      
      可是你的夏天却不会凋谢,
      
      你的美丽,也永远不会消散;
      
      虽然骄傲的死亡在夏天投下阴影,
      
      但是不朽的诗行将照亮你的鲜妍。
        
      
      只要有一个人还在呼吸,还能阅读,
      
      这首诗就会活着,让你的青春生动依然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10-02-23 15:0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wispier 在2010-02-23 14:50发表

针孔成像原理确实是当前摄影系统的基本原理,但要知道,无论是针孔成像或是其它现实光学系统成像,都会存在像差(包括有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和色差)。理想光学系统里这些是不存在的,包括针孔模型也是。现实中常常引用针孔成像原理解释摄影系统的成像原理,是因为它们有共通之处并且简单和易于理解。摄影镜头 ......

你自己觉得你的这些能够足够充分削弱我的主贴关于“基本性”的原创意义吗?

我就无法理解关于“透视感vs距离”关系的头脑和你这个帖子的头脑是如何长在一个物理空间中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201
主题: 24
帖子: 732
注册: 2003年9月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在2010-02-23 12:17发表

请参考我的主要观点之一:
单反摄影系统是对真空模型的模拟.
既然是模拟,当然可能会有误差,但是不能否认模拟的基本原理,例如18-135这个镜头全程严重变形,你可以据此否定针孔模型不再是单反系统的基本原理吗?否!这只是说明这枚镜头糟糕透顶,早该停产.

我现有此镜一枚,我愿以2000元转让,谁要请站内短信联系:hah ......


针孔成像原理确实是当前摄影系统的基本原理,但要知道,无论是针孔成像或是其它现实光学系统成像,都会存在像差(包括有球差、彗差、像散、场曲、畸变和色差)。理想光学系统里这些是不存在的,包括针孔模型也是。现实中常常引用针孔成像原理解释摄影系统的成像原理,是因为它们有共通之处并且简单和易于理解。摄影镜头光学系统的出现是为了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各种像差,它的研究首先要建立在一套理想模型里,然后根据这些理想模型体系设计出现实中的最佳产品。照相机诞生至今已100多年,并生产出许多优秀镜头,这就说明这套理论是有效的。

早在公元前4世纪,※※的《墨经》一书就详细记载了光的直线前进、光的反射,以及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的成像现象。宋代的沈括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一书中,还详细叙述了“小孔成像匣”的原理。你所提到的“基本性”,我所理解的应该是利用针孔成像的数理推论去计算其它成像数据。我前帖已提到过,摄影镜头的光学系统比针孔或薄透镜成像这一类的光学系统要复杂得多,针孔理论并不能据此简单套用。

我在此所说的内容都是引用前人的理论和研究,非本人所创,特此声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liwei_phys 在2010-02-23 13:20发表

任何可以成像的镜头,都可以而且必须尽可能等效于一枚理想薄凸透镜。
又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为什么最普通的常识对于要‘照亮’点什么的却来得这么困难呢?几何光学中早已经没有珠宝可拣拾,
就是连沙粒都已经打扫干净了。


既然你说得激情澎湃,诗意盎然,“沙粒都已经打扫干净了”。似乎连时间都在这一刻都霎那停止,就像一次紧急刹车,“嘎————————滋”,你作为交通警察就站在这辆超速的轿车前,高举手臂,Stop!。就这样,你抵达了那遥远的永恒,我就无话可说了
这是开玩笑,呵呵,严肃的回答,还是:
请参考我关于针孔模拟部分的说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217
主题: 33
帖子: 721
注册: 2002年2月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在2010-02-23 12:13发表

你这个在细节上是可以的,但是,我这里主要讲的是“基本性”(呵呵不好意思,其实我不认为基本的东西水平最低,相反,在物理学中,是基础物理最高深,埃因斯坦正是改变了物理学的基础,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中,是基础数学(即元数学或者数学基础)最高深,歌德尔正是摧毁了公理系统的完备可能性,才成为 ......

任何可以成像的镜头,都可以而且必须尽可能等效于一枚理想薄凸透镜。
又是一个基本的常识。
为什么最普通的常识对于要‘照亮’点什么的却来得这么困难呢?几何光学中早已经没有珠宝可拣拾,
就是连沙粒都已经打扫干净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wispier 在2010-02-23 12:08发表

我楼下一帖(1397帖)已经表述得很清楚,摄影镜头不宜按薄透镜的成像规律对之进行研究,你所需要的数理证明在这两书中都有相关论证。

请参考我的主要观点之一:
单反摄影系统是对真空模型的模拟.
既然是模拟,当然可能会有误差,但是不能否认模拟的基本原理,例如18-135这个镜头全程严重变形,你可以据此否定针孔模型不再是单反系统的基本原理吗?否!这只是说明这枚镜头糟糕透顶,早该停产.

我现有此镜一枚,我愿以2000元转让,谁要请站内短信联系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wispier 在2010-02-23 11:59发表

针孔成像的原理和薄透镜成像的原理有共通之处,但摄影镜头的光学系统一般是由若干“组”共轴而又彼此有空气间隙的透镜所组成(甚至含有反光镜),由于摄影镜头和厚透镜沿主轴的厚度较大(此轴向厚度与其焦距相比,已不能再予以忽略了),因而不宜再按薄透镜的成像规律对之进行研究。

目前绝大部分光学系统都是供对物 ......

你这个在细节上是可以的,但是,我这里主要讲的是“基本性”(呵呵不好意思,其实我不认为基本的东西水平最低,相反,在物理学中,是基础物理最高深,埃因斯坦正是改变了物理学的基础,才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在数学中,是基础数学(即元数学或者数学基础)最高深,歌德尔正是摧毁了公理系统的完备可能性,才成为连埃因斯坦都佩服的人。在计算机科学中,是算法基础最高深——我甚至相信即便是比尔盖茨,都未必能透彻理解什么是Lambda Calculus,所以在我这里,基础丝毫没有贬意),我这里澄清和照亮的,是基本性方面的盲区和误区。所以我说我这个帖子是横空出世,一锤定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201
主题: 24
帖子: 732
注册: 2003年9月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在2010-02-23 11:49发表

你确定《摄影镜头的使用技巧》和《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这两本书中有数理证明或者有类似我主贴中的那种关于针孔模型这种“透视与摄影相关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解析?别开玩笑了,如果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还会纠缠放大比、“节点”一类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无法自拔?为何还无法理解视角和透视感形成的关系?
所以 ......


我楼下一帖(1397帖)已经表述得很清楚,摄影镜头不宜按薄透镜的成像规律对之进行研究,你所需要的数理证明在这两书中都有相关论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7.201
主题: 24
帖子: 732
注册: 2003年9月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在2010-02-23 09:40发表

不过,有一点需要说明:
你这里提出的“透视感”,和我主帖定义的透视感并不完全一致。如果我按照我的体系重新补充、描述一下你的这个定义,这个定义会扩充得很不错,也是很有创新价值的:按照我的概念符号体系,补充修正后的“透视感”可以更一般地定义如下:由于针孔成像规律,因此,两个相距距离一定的被摄对象,随着 ......


针孔成像的原理和薄透镜成像的原理有共通之处,但摄影镜头的光学系统一般是由若干“组”共轴而又彼此有空气间隙的透镜所组成(甚至含有反光镜),由于摄影镜头和厚透镜沿主轴的厚度较大(此轴向厚度与其焦距相比,已不能再予以忽略了),因而不宜再按薄透镜的成像规律对之进行研究。

目前绝大部分光学系统都是供对物体成像的。使用者所希望获得的理想是:影像与原物体“想象”且成像绝对清晰。能够获得理想像的光学系统称为理想光学系统,在均匀透明介质中基本特性如下:
1.点成像为点
2.直线成像为直线
3.直线上的点成像于共轭线上
4.平面成像为平面

若光学系统的全部界面均由球面和平面构成(平面可视为半径无限大的球面),且各球面的球心均位于同一条直线上,则该光学系统称为共轴球面光学系统。连接各球心的直线称为该光学系统的主轴,主轴与球面的交点称为顶点。

共轴球面理想光学系统除具有上述理想光学系统的全部特性外,还有如下特性:
1.光学系统本身及物空间与像空间具有同一个对称轴——主轴
2.凡垂直于主轴的物平面均具有下述特性:同一平面内各部位的影像放大率均相等。

摄影镜头是一种实际光学系统,为研究其成像性质,比较和评价其成像质量,设计出最佳产品,均需借助于共轴球面理想光学系统的成像特性为依据和标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wispier 在2010-02-23 11:28发表

其实我所表述的内容确确实实是有关透视与摄影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部分,也有相应的数理证明,而非本人凭空创造的。把所有的数理证明省略,是因为证明里牵涉到许多公式,得写上一大堆内容去解释,许多人会觉得太长,其实这些已经是公认的摄影理论知识,如果不是搞研究,只要知道和理解就可以了,不必把证明过程了解。如果 ......

你确定《摄影镜头的使用技巧》和《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这两本书中有数理证明或者有类似我主贴中的那种关于针孔模型这种“透视与摄影相关基础理论知识"部分的解析?别开玩笑了,如果这样的话,你为什么还会纠缠放大比、“节点”一类容易混淆的概念而无法自拔?为何还无法理解视角和透视感形成的关系?
所以,我认为你的这段只有你那个透视感和对焦距离的变化关系有点补充意义!其他部分,和我这里的原创是南辕北辙。
我之所以一再不厌其烦地辨析类似你这种“早已有之”似的论调,是我相信一定会有人抄袭甚至剽窃我的帖子,而你的这种不断混淆,客观上很容易有放烟雾弹,下迷魂药的效果,为剽窃开脱,比如,以前那些什么工程光学之类的论调。
你有照相机吗,请把那两本书的“数学证明”部分翻拍片断贴上来,看看我有没有必要去看。
还摄影基础知识
你们哪,太奶衣服,除了故作姿态伪装高深,一再给人贴上“不懂基础知识”的标签壮胆以外,有什么有说服力的东西没有?这个其实很不体面的,那个《工程光学》就是例子,已经在事实上说明,有许多在本帖子里标举《工程光学》"基础知识"的朋友,要么是在无意说谎,要么就是在有意说谎(我不知道这样凭空瞎说“工程光学”基础知识已经有了有什么意义,觉得很少有人读得懂那本工程光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参考书,或者很少有人会认真去读,还是自己一知半解没读懂"工程光学"的"基础知识")。如果是后者(有意说谎混淆是非),那就是人品(人的品质)问题了,就不好了(要知道我是不会删除内容相关的帖子的(特别是那些空口胡说的),目的是希望大家审慎,各位要为自己的发言负责)。
所以,既然有了那本《工程光学》事件的先例,因此,如果可能,请拍些那本书的段落上来,证明你自己!!!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10-02-23 11:53]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题针孔成像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