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题针孔成像 [主题管理员:ideaarchitect]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72307 回帖:142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贴些照片调剂调剂这里的枯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SLRgear 关于人像镜皇的测评
May 4, 2008
作者Andrew Alexander

(摘引自尼康的镜头资料)这是一枚高性能最大光圈的远摄快镜头。快速自动对焦机制建立在内对焦的基础上。圆型的光圈使焦外的元素显得更加自然。快速的f/1.4光圈有助于室内和舞台拍摄

对于尼康平台,由于此镜拥有最大光圈和特殊的焦段,所以以肖像(译者注,这里“portrait”主要是指人的肖像,尤其指其脸部的特写。)镜著称。58-85在传统上是肖像摄影的理想焦段,因为在这个焦段能拍出如实反映人眼透视状况的照片。尼康生产85mm焦段的镜头已经有好几年了。并在1995年用一个自动对焦的版本替换了其已经流行的85/f1.4的手动对焦版本。

在我们测评此景之前,需要先作一些说明。这是一枚全幅镜头,我们其实渴望使用D200和D3,分别针对全幅和DX画幅的表现,在尼康的平台上,对此镜进行测试。可惜不幸,我们碰巧无法在实验室长时间地占用此镜,而我们的D3不巧又不在办公室,这就意味着,为了获得此景在全幅相机上的测试结果,我们必须动一下脑筋。在实验室里团队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善意真的是我们感激涕零,我们于是用镜头转接器把此镜接在了佳能5D的上面。

虽然这不是一本教科书,但是结果实际上是相当精确的。那些喜欢挑剔的朋友可能希望在结果里添点盐(take the results with a grain of salt,西方成语,据说某罗马将军相信盐有解毒的作用,所以在喝毒药的同时要加点盐来解毒,呵呵呵呵呵,而这里意思就是那些喜欢挑剔的朋友愿意对这里的结果持保留态度)。比较一下DX画幅和FX画幅上测得的结果,我想你们可以明白两者的结论是相当一致的。
让我们回到镜头上来。在光学上这枚镜头并不复杂,8组9键,光圈由9片弯曲的刀片组成。它使用77mm的滤镜,配有一款标准的圆形镜头罩,同时价格约1000美元(在编写这篇测评的时候)

锐度
即便对这枚镜头随便看看,其传奇般的锐度也是一件令人印象深刻之事。不过,在我们的测试过程中对角尖的锐度的最佳表现只有在光圈调低到f/5.6的时候达到。在D200的DX画幅上,从f/1.4到f/2.8的时候可以观察到明显的边缘软化,而在我们的全幅测试中,即便是把光圈调到f/4,这情形也特别明显。显然,f/1.4的大光圈无疑要求设计者在这方面做出一些妥协,如果购买这枚镜头的大多数人用它来拍摄肖像的话,那么在边角上的软化实际上会和大光圈时的薄景深一起合作,以突出被摄主体。

在D200上把光圈设为f/1.4,镜头样本拍出锐利的图像,可是却不如我们已经测评过的更新的一些尼克尔镜头锐。这个并不令人吃惊;这枚镜头所用的设计和技术已经有13岁的年纪了,已经老了。这个意思就是,它仍然相当锐利,在※※区域只有两个混淆单元而在边角有3个。一旦把光圈调到f/2,由于画幅裁切效应,则结果马上有极大的改善。到了f/2.8,画幅裁切效应在整个DX幅面上产生了作用,而到了f/4则只有一丁点的边缘软化还留着。衍射极限在f/11时出现,但是影响在f/11到f/16之间一直保持在1.5个混淆单元的极小量上。(译者按,这种情形其实未必影响这枚镜头作为人像镜头的使用。因为当你用小光圈拍人像时,边缘部分当然会虚化,除非你别处心裁的构图创意期待把人脸安排到照片的边角上,而当你拍摄风光人像时或者纯粹的风光时,我想基本上光圈会在f/5.6以下,而这时候这枚镜头的边缘表现很好。当然在f/11和f/16时出现衍射极限,应该是个严重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这枚镜头拍摄大范围大景深的风景照片表现很奇怪的原因吧。)

如果装在5D上,可以马上测到边角软化的范围扩大了:这实际上意味着子画幅相机利用了镜头成像的最佳部分。把光圈设为f/1.4和f/2,画面中心的锐度获得了一些微小的优势,但是在边角上软化还是极其明显的。当然,这个对于人像摄影还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如果你在光圈大开时需要极端的锐度,那么你就得留心这个问题了。在全画幅的卡口上,绝对的对角线间的锐度(意思就是沿画面对角线都获得所期待的优秀的锐度表现)直到f/8或者甚至f/11(这个按你的挑剔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少挑剔点,f/8,多挑剔点f/11)时都没法看到。在实际使用上,由于得益于画面※※慷慨的优化表现,在f/4处即可获得极端锐利的照片,而到了f/5.6时边角的软化就只是小菜一碟。

(看一下下面的样片是值得的,可以了解到在这些样片里锐度是如何展现的。但是请记住,在f/1.4拍摄的时候,景深极浅,所以此时在我们的生活写生的照片中只有瓶子落在相对焦点之中。)

总而言之,此镜在光圈明显调低的时候始终能产生锐利的图像;而在大光圈时,不出所料会看到一些边角的软化,而这类软化根据不同的拍摄应用,可能有利于表现你的拍摄主体,也可能不利于表现你的拍摄主体。
色差
此镜抵抗色差的能力非常出色,其最差的结果,也不过是在所有的光圈时始终在幅面高度的2/100以下。在全幅相机5D上,在最差的情况上达到了3/100的幅面高度(译者按:按照译者本人原创提出的“换一个角度看摄影系统的分辨能力:从拍摄对象合焦平面的取景圆看总像素数而不是从成像芯片看像素密度”的新的分析理念,这个和理论推测是一致的,因为5D的像素只有12.8MP左右,在相同的对焦距离上,其用于对合焦取景平面的单位取景面积解析的像素数只是D200的1/2左右,所以装到了5D上,成像结果的分辨率自然就降低了,这个从DX画幅到FX画幅的退化的情形我更认为是成像芯片分辨率密度的降低造成的),但是这仍然是极其出色的表现。

阴影(“暗角”)
在D200上,此镜暗角很微弱,光圈f/1.4时角上只必※※暗半档光圈,到了f/2,角上的暗角已经最小化(小于1/4档)。在全幅机身,暗角就明显了。在大开光圈拍摄的时候角上的暗角比※※暗了一档光圈(你只要看一下我们用5D拍摄的照片就可以体会到两者的剧烈的差别)。随着光圈变小,这个暗角呈线形改进趋势。在f/2的时候为减弱到3/4档光圈,在f/2.8时减弱到1/2档光圈,在f/4时减弱到1/4档光圈,到了f/5.6,即使是在全幅上,暗角也可以被忽略。

变形
在D200上,变形可被忽略,而在全幅机身,只有稍微的增加。在角上有0.1%的桶形变形,这种变形量实际上在统计学上可以被完全忽略。

自动对焦操控
此镜未使用AFS技术,运用机身螺杆进行对焦。对焦速度仰赖于机身的转矩。所以其自动对焦速度要比最近出来的新镜头要慢,在我们的D200上,它曾足足用了一秒钟来完成对焦。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专业级的尼康机身上,自动对焦速度将会更快。
宏像(微距)
此镜并不是一枚好的宏像摄影用镜——它的最近对焦距离还算得体,大约85cm,但是放大倍率却只有0.11倍。
制作质量
此镜的制作质量可以说是“造得像一辆※※”(译者按:这个按照译者的体会,是事实。这枚镜头体积不大而且有一定的份量,镜身有圆润,所以很容易从桌子上滑落下去,我本人的镜头就曾两次郑重其事地从将近1m高的桌子上滑到地上,摔的声音很轻脆(当然幸运的是摔到木地板上,如果是摔在水泥地上,即便金属镜身受得了,里面的玻璃也受不了,对于摔打而言,金属机身其实未必有好处,因为此时金属机身越硬,吸能本领就越差,传达到镜头玻璃组件的冲量因而就越多,因此也越容易摔碎,所以对于防摔,塑料机身反而应该更有优势),可是从现在的拍摄结果看,似乎还是十分完好——当然那种极端的锐利的人像我是不追求的。)。感觉上它好像是牢固的金属制成的。重量大约是20盎司,大约560克,在装有一个电池手柄的D200的机身上,显得十分牢靠和均衡,但是我发现只有D200是这样的。此镜有时候会使照相机显得有些头重脚轻。
此镜的配置和表面处理质量很好,金属卡口,同时77mm的滤镜环也是金属制成的。镜头的外部的金属经过纹理处理,很容易操控,同时还配有一个内置的距离刻度窗口,以英尺和米作为刻度。景深刻度同时标有红外线指数。这是一枚够老的镜头,因此可以玩一下光圈环。镜头有9片曲线光圈刀片形成光圈,可以产生非常均匀一致的散景。
此镜的对焦环有一英尺宽,有方形的金属突起。对焦环的直角回转驱动可以让你进行全程对焦,在两个对焦极端都有牢固的阻定机制。如果选用手动对焦,可以使用老式的推转按钮系统进行选定,对这个我可是一点儿也不喜欢。对于繁琐的作品,我喜欢自动对焦,而同时把开关设在手动对焦上以便我能够占据我的焦点。不过,当你把开关转到手动对焦时,开关环推起来相当方便。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应该是把系统设计成只使用机身对焦模式选择环来控制自动和手动对焦间的切换。

镜头罩不大,常常被看作是套装的最差的部分。镜头罩是螺旋设计,很笨拙,而且不能反装。这样很不利于携带。不过,从设计美学上看,这枚镜头罩是全金属的,能对前端组件提供出色的保护。这对控制眩光十分有利,因为如果你让镜头的前端组件靠近阳光或者强烈的光源的话,这枚很容易产生眩光(译者按,按照我的使用经验,这个说的是极端正确的!!!若非本人拥有此镜,万不会的到这种经验。)

替换选择
对于这样一枚85mm,采光速度达f/1.4的镜头,几乎没有真正的替代者,但是还是可以看看一些替换选择(译者按:似乎作者在发布此文时尚未有85zf?)

尼科尔85mm ƒ/1.8,价值300美金
在85mm和50mm镜头中,是不是2/3档光圈的不同值那么些钱的争议,在互连网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不幸,按照测试数据,我们不能支持争议的任何一方,因为我们还没有测试过85mm ƒ/1.8。可是,人像镜皇除了有较快的采光速度以外,还提供了其他的东西:极其薄的景深,同时制作品质也极高。

是吗70mm ƒ/2.8 EX DG Macro价值380美金
此镜不如尼科尔快,也不是长焦镜头,但是非常适合人像摄影。即便是在光圈f/2.8的时候,此镜无论在全幅机身和子画幅机身上,都像针尖般地锐利。色差控制良好,既没有成问题的变形,也没有成问题的暗角。

腾龙90mm ƒ/2.8 Di Macro 1:1 SP AF价值380美元
此镜和85比并不是高速采光镜头,可是,不管子画幅还是全画幅,它可以在f/4到f/11时达到针尖般的锐利,色差控制良好,既没有成问题的变形,也没有成问题的暗角。

结论
此镜是作为领军镜头已经好几年了,而对于许多肖像摄影师而言,这是一枚专用镜头。使用这枚镜头拍出杰出的画质并不费事。如果你想要获得极薄的景深,或者尤其是在极端弱光环境下(译者按,这个我本人的经验是大光圈对于弱光摄影至少在D80这类机器上没有多大的帮助,改变弱光摄影表现的关键是和高ISO适当配合的闪光!),没有多少的f/1.4的镜头可以选。但是随着尼康在这个焦段通过投产他的专业变焦镜引入技术革新,那些定焦的顽固分子们也该动动心了。如果你想买这枚镜头,并且希望通过阅读测评消除你对花钱的恐惧,那么读一下这类测评。签支票或者刷卡吧

样片
VFA样片可以为你形成关于※※和边缘的锐度的概念,以及一定程度上说明枕形变形或者桶形变形以及色差的问题,而写生照片则可以帮助你判断对比度也色彩。我们都使用缺省的JPEG设置和手动白平衡拍摄我们的样片,所以不同镜头的片子是相当一致的。


为了形成合适的结果,我们分别用全幅和子画幅相机拍摄这些样片,覆盖了所有的焦段,从最大光圈直到f/8光圈。对于每一张VFA((the viewfinder accuracy target from Imaging Resource))(取景器对图像资源精确对正)对正样图,我们也提供了画面※※和左上角的样本裁切,于是你可以因此迅速形成关于相对锐度的感觉,而不必把整张图都下载下来看。出于网页显示的限制,我们把这些样片图都放在新的网页上。

photozone的测评

原文在http://www_photozone_de/8Reviews/lenses/nikkor_85_14/index.htm

以下摘译:

07/09/2006 (c) by Klaus Schroiff
本分析利用了由Peter Poete和Volker Muehlhaus分别提供的两枚镜头

前言

尼科尔 AF85/1.4是尼康的超大光圈定焦镜,也是除了它的姐妹镜(af 85 /1.8)以外的一款经典的人像镜头。你为获得极大的光圈付出三倍的价格,但是如果你只是想要获得大光圈的话那就别无选择。
我们利用现代APS-C DSLR(Nikon D200)测试此镜,相当于全幅的127焦段,而不是85的焦段。

此镜制作精良,主要由金属部件组成,对焦环上有作为尼康专业级镜头标志突起纹格装饰。镀有橡胶的对焦环操作流畅,阻尼轻巧。此镜是一枚真正的内对焦镜,所以镜长恒定,且镜头前端也不会随对焦过程而发生旋转。此镜没有内部自动对焦马达,自动对焦过程由相机驱动螺栓实现,所以自动对焦过程中会出现一点噪音。由于配备了后对焦系统,所以对焦过程相当迅速。
……
变形
此镜变形极其微小(0.15%),这点变形在实景拍摄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
暗角
既然此镜是全幅镜头,所以可以在D200上可以取巧地利用镜头成像圆画质较佳的※※部分。在光圈大开的时候,虽然有0.5ev左右的无足轻重的光损,暗角也控制得很好。从f/2起这个问题完全可以被忽略。
MTF(分辨率)
由于在尼康的论坛上对于我的最初测试结果有大量的质疑,所以我又测了另一枚镜头样本。新的测试结果表明,画面画质的边缘表现稍有改进,但是总体上,第二个测试结果和第一个测试结果对照,还是没有本质的区别:这个镜头的分辨率不能完全让人信服。在所有的光圈设置中,中心区域分辨率的表现都非常好,但是在大光圈的时候,画面的边缘部分的画质,由于存在色散,或者换言之,由于其分辨率在辐向和切向的差异分布,不能让人满意。在MTF图中我们提供了辐向和切向的平均值。在f/1.4的时候画面的对比度也有一些损失。随着光圈变小,边缘画质得到逐步改善,但是最佳效果直到f/5.6时才能具备。不过从f/2.8开始,边缘画质就很好了。这时候光圈值还是相当大的。
需要注意到的是,分辨率不是一切,测试样本也不是在实际的拍摄环境中摄取的。人们利用85/1.4往往就是想要达到浅景深和优异的(焦外)背景虚化效果,如果只需要这点,尼科尔很容易做到这点。
……
色差
边际色差(在颜色尖锐对比转变时的染色晕影)被控制的很好,并且与景深无关。
紫边
水平色差只是告诉我们关于色差的故事的一段——而紫边是另外一段故事。紫边可以被看成当焦外出现强光时围绕着极端对比度变迁的地方出现的某种强烈的模糊的效应(译者按,原来版本这里翻译错误!)。和水平色差不同,紫边无法被纠正,但是也不常出现,同时随光圈变小而迅速消失。在大光圈时你会在下面这张泉水的照片中看到明显的紫边,但是在f/8的时候紫边就已经基本消失了。同时你也要知道,紫边与相机传感器也有关系。
纵深色差
纵深色差(焦平面以外的色差)是另外一个问题。和一些其他的超大光圈镜头(例如佳能85/12)类似,此镜也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以下两个焦外的样本分别是在f/1.4时候的焦前和焦后的图像,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晕边颜色的不同,焦前紫色,焦后绿色。
你也许会争议说,这个只是理论上的观察,而真正的效果是和实景相关的。那么可以,请参考一下我们提供的样片的焦外部分。
……
判决书
评价此镜不容易。在f/2.8以下的小光圈,这个镜头的表现超好,既没有变形、色差;也没有虚化值得担心。无论如何,在f/2的时候这个镜头出现些缺点,并且在f/1.4的时候这些缺点变得更明显——边缘的分辨率只是过得去,对比度降低,结果导致在色彩尖锐过渡处出现明显的紫边和纵深色差。
总体上看,此镜当然能够在大光圈性下拍出有极好散景的,浅景深的美丽照片,镜头的机械性能令人着迷,使用这个镜头是一种享受。当然价格,是否觉得物有所值,那就是一种个人选择的事情。

补充:由于受到一些读者的质疑,所以这里对这个镜头做了些额外的测试。我们已经拍摄了成百张的MTF测试图。请注意分辨率测结果来自于大量的手动对焦而不是自动对焦。自动对焦很少能产生优化的数据,即便在D200上也不例外。这是标准测试程序的方法。
补充2:你会注意到测评包括了两章新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在一般的测试中是不做的,但是这个并不意味着这个镜头有什么缺点需要进行额外的分析来确认——这部分新加的内容只是对这个镜头的深度分析的副产品

光学品质:★★★★
做工:★★★★☆
性价比:★★★★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Nikkor AF 14mm f/2.8 D ED测评报告
测试用镜由Christian Becker善意提供!
导论
此镜是当前尼康在产的最极端的,经过矫正的广角定焦镜。此镜发布于2000年,替代了手动对焦的Nikkor Ai-S 15mm f/3.5。这种镜头的价格经常是高昂的,达1500美元/欧元,不过,就像你从样品照片上看到的那样,你的开支也得到了大块“玻璃”的回报。通常我们使用dx画幅d200测试,此时其等效视场是FX画幅的21mm。虽然仍然是超广角,但是视场角小了。
此镜做工优美,大部分由经过一点纹理处理的金属做成。涂有橡胶的对焦环操控流畅,丝毫不会拖泥带水。内置的镜头罩不能拆卸。不过这个可能是一个好主意,因为极端的镜头前端组件相当脆弱。所以,这个镜头就不能装滤镜了。
此镜是后对焦的,所以在对焦过程中长度不变。此镜使用一个单独的环来进行自动对焦模式和手动对焦模式间的切换。和老镜头一样,此镜没有内对焦马达,所以自动对焦仍由相机通过机械机制驱动。结果,自动对焦时声音就比较大。自动对焦速度虽然快到恰到好处,但是对这样一枚镜头,谈论这个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译者按,因为对焦行程不大)。
变形
超广角镜头容易有桶形变形,此镜也不例外。高达2.6%的桶形变形使它不见得比大多数这个焦段的变焦镜头好多少。不过好在这种桶形变形很少有波折突变,比较均匀,容易通过图像处理工具予以纠正。上图的实际尺寸大约120X80cm
暗角
此镜是全幅镜头,在D200上因此可以取巧利用镜头成像圆中心品质最好的部分。但是,光圈大开时候还是有些问题,光损达1.35ev。这个虽然可以被纠正,但是还是让人印象深刻。从f/4开始,暗角受到良好的控制,而且此时和此焦段的变焦镜相比,也占有优势。

MTF(分辨率)
此镜分辨率在实验室里虽然不是完美无缺,但是还是良好。※※部分从大光圈开始就是明星。可是,边缘就不那么好了,尤其在f/2.8和f/4时,极边处比较软(可是极边对于超广角是重要的)。到了f/5.6以后,情形有了改善,有了非常好的极边画质(仅仅)。取巧点(最佳点)在f/8。此镜也有相当明显的像场弯曲(就平坦的对焦平面而言)
色差
边际色差(在对比度剧烈变迁处的染色阴影)在绝对意义上很高。但是对一枚超广角镜头而言,控制良好。在f/2.4-4和f/11的时候色差相对较高,而在两者之间色差相对温和。这种情形很不寻常。值得一提的是便宜的Nikkor AF-S 12-24mm f/2.8 ED在这里也是这样的。在f/2.8处,在某些高对比度的部分,也会有些紫边(请看样片)
评判
此镜是一枚好的超广角镜头,但是不是一枚终极杀手级镜头,特别是价格实在太高。技术上分辨率数字在※※是超级的,在边缘则在从f/2.8处的OK,到f/8时的(刚好)良好范围。在f/2.8时,暗角很重,但是其他时候暗角被控制的真是好。就变形而言此镜并不非常优秀,但是和许多变焦镜相比,其桶形变形没有波折,因此容易矫正。色差程度对一枚超广角镜头而言是适当的。你当然可以强调此镜的大光圈可以在较近的对焦距离上形成非常好的焦外散景,但是,如果你看看上面那些大光圈的样片,你却会发现它的焦外散景实际上是相当粗糙的。虽然其前部有巨大的玻璃组件,但是此镜似乎却能很好地抵抗反光。做工超级,虽然极端的前端组件容易碰伤。此镜无法安装滤镜。除非是你要在全幅机器上使用超广角镜头,否则在任何方面,Nikkor AF-S 12-24mm f/4G IF-ED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译者按,现在全幅也有了14-24,所以我个人的建议是,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广角端,尤其是35mm以下的广角端,变焦应该是好的选择——当然关于细腻度的感受,这些测评没有测,也不能否认细腻度上还是定焦的好)
光学品质       ★★★
做工:  ★★★★☆
性价比: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knifedge 发表
我其实是在说我自己较真了。。。有点没劲。。。
您别不安。。。我不安。。。


让我们像我排除“画幅裁切”概念一样忘记“较真”这个概念吧。这样也许会更有劲了。别觉得没劲,这样不是很好吗?热诚欢迎继续指教。

和你讨论对这个帖子的许多模糊点的澄清,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其实我觉得“透视”和“透视感”的明确分离这点灵感,是完全从和你的不断相互讨论之中才show出来的,所以相信阅读本贴的读者对于这点都是很清楚的,不容否认的,也是不能不感谢的

非常感谢你的辩难使有关问题得到澄清

(补充一些题外话,show这个词实际上在英语的数理逻辑中就是证明的一种意思之一—我读书的时候中文的数学几何往往是不区分show和verify、prove间的微妙的区别的,我认为这是不对的,导致一度对许多数学问题的理解一度是一团乱麻——这个我深有体会。所以进行概念的区分有时候还是有必要的)。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09-03-04 13:30]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96
主题: 2
帖子: 108
注册: 2007年12月
我其实是在说我自己较真了。。。有点没劲。。。
您别不安。。。我不安。。。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发表

呵呵,我哪里和你“较真”啦,,不过,我对我的观点的坚持应该不能算较真吧?否则我就回一句话:“同意大家的说法”就够了,哪这么麻烦滔滔不绝写这么多东西。发帖子嘛,就是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请knifedge兄千万不要把我坚持和你不同的观点当成是和你在较真,这样我很不安的,可是我又不能不表达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cecf 发表
再来学习再来顶。

感谢cecf,再次感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6.579
主题: 12
帖子: 2709
注册: 2003年5月
再来学习再来顶。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knifedge 发表
这样说我当然没问题,我只是怀疑一下你的假设的合理性,两个机器像素一样。

另一个就是兼容性的问题。我引用你说的那句话也是在说FX镜头用在DX上,这时候比较就有欠公平。

其实是无所谓的问题,我不会向你那样理解画幅,我也不是试图在“纠正”你,反正就是理解不一样罢了,相机还不是该咋用咋用,较什么真阿。。。唉


呵呵,我哪里和你“较真”啦,,不过,我对我的观点的坚持应该不能算较真吧?否则我就回一句话:“同意大家的说法”就够了,哪这么麻烦滔滔不绝写这么多东西。发帖子嘛,就是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请knifedge兄千万不要把我坚持和你不同的观点当成是和你在较真,这样我很不安的,可是我又不能不表达我的观点对不对。否则我发这个帖子就没有意义了?我觉得就观点本身是否合理,有没有区别进行评论而不讨论发表这些观点背后的动机或者情绪比较好,让我们假设大家都是认真地为了发现真相在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岂不是很好?

关于两个机器像素一样,当然很少有这种可能,这里确实疏忽了,应该说两个机器“总像素数”相当,例如D3和D200/D300的情形。由于现在的芯片对于牛头而言,像素密度还没有达到镜头的水平,因此FX镜头用在DX机器上的“不公平”,实际上还显现不出来。就D3/D200/D300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都没有充分利用到FX牛头的总分辨能力,而且没有利用到的程度,如果不考虑不同取景位置可能导致的微弱影响的话,基本相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quicmous 发表

从几何光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答案,如果考虑到光的波粒二象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这里有许多假设,例如不考虑光的波动性造成的问题,假设单反系统的有效成像规律符合薄透镜成像和针孔成像情况……。
如果考虑到衍射极限的问题,那么我们都归入“镜头可能有的总分辨能力”一栏,以把我们的议题聚焦在不同幅面系统的影响上。
关于光学波动性和成像芯片ISO一类等等的影响,我想可以在“镜头可能有的总分辨能力”和“成像芯片可能有的总分辨率”这两个概念框架下进行讨论。这样,其讨论结果的影响可以通过“镜头可能有的总分辨能力”和“成像芯片可能有的总分辨率”这两个概念框架和本文所讨论的总体框架概念相隔离,并可以清晰地通过这两个概念的指标的变化来反映对我们讨论结果的影响,这样有助于逻辑体系的清晰建立和结果的明确表述。,以免在叙述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概念交叉,然后又陷入迷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96
主题: 2
帖子: 108
注册: 2007年12月
这样说我当然没问题,我只是怀疑一下你的假设的合理性,两个机器像素一样。

另一个就是兼容性的问题。我引用你说的那句话也是在说FX镜头用在DX上,这时候比较就有欠公平。

其实是无所谓的问题,我不会向你那样理解画幅,我也不是试图在“纠正”你,反正就是理解不一样罢了,相机还不是该咋用咋用,较什么真阿。。。唉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发表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无所谓公平不公平,我只是指出了这样的一种数学物理上的关系,至于这种关系对读者意味着什么,那应该有读者自己去判断。
至于你后面“裁切”的描述,又会导致混淆,我试图用我的概念体系来重新描述这个问题,看看是不是有助你的理解。

假如有一朵花,用不同幅面的相机拍摄这朵花,如果你的拍摄结果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96
主题: 2
帖子: 108
注册: 2007年12月
对呀,我也是这个意思。关注点不一样,理解了对方在说啥,就没什么可说了,呵呵。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发表

哈哈knifedge兄太喜欢帮我下结论
不存在达成不达成共识的问题。

准确地说,我和你关于透视问题的讨论是分别在两个方面,我关注的是对照片的透视感,而你关注的是相隔成像对象的透视关系。

对摄影师重要的是照片的整体透视感而不仅仅是相对透视关系

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这点,目的就是为了指出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knifedge 发表
透视我们达成共识了:)

后面我也认真看了大部分,你确实有唯像素论的倾向。

首先一块ccd或CMOS的感光元件密度是一定的,假设FX和DX是用相同的ccd或CMOS,那显然越大的ccd像素越高。。。不考虑d3先。所以你讨论的时候不应该假设DX和FX的像素数相同,而应该假设跟面积成正比。

然后这句

“如果对焦距离相同,焦距 ......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无所谓公平不公平,我只是指出了这样的一种数学物理上的关系,至于这种关系对读者意味着什么,那应该有读者自己去判断。
至于你后面“裁切”的描述,又会导致混淆,我试图用我的概念体系来重新描述这个问题,看看是不是有助你的理解。

假如有一朵花,用不同幅面的相机拍摄这朵花,如果你的拍摄结果是这朵花在不同的幅面的照片中所占的面积的百分比是一样的话(不管焦距和对焦距离是否相同),那么,再假如这两个系统的总像素数一样的话,那么这两朵花就拥有相同的像素数。

这样没有照片裁切和放大缩小的干扰,看问题是不是清晰一些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knifedge 发表
透视我们达成共识了:)

后面我也认真看了大部分,你确实有唯像素论的倾向。

首先一块ccd或CMOS的感光元件密度是一定的,假设FX和DX是用相同的ccd或CMOS,那显然越大的ccd像素越高。。。不考虑d3先。所以你讨论的时候不应该假设DX和FX的像素数相同,而应该假设跟面积成正比。

然后这句

“如果对焦距离相同,焦距 ......

哈哈knifedge兄太喜欢帮我下结论
不存在达成不达成共识的问题。

准确地说,我和你关于透视问题的讨论是分别在两个方面,我关注的是对照片的透视感,而你关注的是相隔成像对象的透视关系。

对摄影师重要的是照片的整体透视感而不仅仅是相对透视关系

我之所以反复强调这点,目的就是为了指出相同的焦距,相同的对焦距离,不同的幅面系统拍摄的照片,取景范围不同,因而就照片本身而言,形成了不同的透视

呵呵,请容许我保留和你的区别。我不反对你对于透视关系的坚持,但是我必须向摄友们指出我的侧重点和要说明的问题和你是有区别的,让他们在阅读我的有关论述时,头脑中想的是观察整幅画面时形成的关于透视的感觉,这样才能避免你说东来他说西的状况。

我反复强调的是,我不反对你对透视关系的表述(虽然我认为不完整周密,但这种不完整不碍事,我也就不强调了),但是我说的是对于整幅画面的透视感觉,这时候不同的取景范围在这里起作用了。

我和你没有矛盾,但是我们所强调的不是一个完全相同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27.393
主题: 30
帖子: 1200
注册: 2003年4月
原文由 knifedge 发表
透视我们达成共识了:)

后面我也认真看了大部分,你确实有唯像素论的倾向。

首先一块ccd或CMOS的感光元件密度是一定的,假设FX和DX是用相同的ccd或CMOS,那显然越大的ccd像素越高。。。不考虑d3先。所以你讨论的时候不应该假设DX和FX的像素数相同,而应该假设跟面积成正比。

然后这句

“如果对焦距离相同,焦距 ......


从几何光学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得到一种答案,如果考虑到光的波粒二象性,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96
主题: 2
帖子: 108
注册: 2007年12月
透视我们达成共识了:)

后面我也认真看了大部分,你确实有唯像素论的倾向。

首先一块ccd或CMOS的感光元件密度是一定的,假设FX和DX是用相同的ccd或CMOS,那显然越大的ccd像素越高。。。不考虑d3先。所以你讨论的时候不应该假设DX和FX的像素数相同,而应该假设跟面积成正比。

然后这句

“如果对焦距离相同,焦距相同,不同幅面全画幅系统的总像素数相同,从式九和式十一可知100mm标准焦距系统和50mm标准焦距系统相比,在单位面积取景圆上只有后者1/4的用于解析的像素,所以对于取景内容的分辨能力降低了”

你这么比是不公平的,这就像是在同一个相机上广角和长焦在相同距离上拍人,你要求把两个人都放大到10寸去比较看谁身上的像素多。
所谓单位面积取景圆上的像素数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样,你要求同一物体上的像素一样多,比如用同一种ccd只有大小不同,FX是10M像素,DX是5M像素,而同一个镜头在两个相机上取景圆面积的比例也是10:5,这样算下来两者都是一样的,就算放大到等大也是一样。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用裁切来理解。

如果你非说同一块ccd,FX和DX可以像素一样,那我无语了~呵呵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Z1P 发表

不是的不是的,楼主在主帖里有许多词汇用了一些新的叫法,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需要和传统的说法对应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本本和恩恩 发表
主题思想看懂了  
就是千万的全画副 是忽悠 还不如DX 画质水平 呵呵

啥叫分辨率画质?  画质中有分辨率因素 但没分辨率画质这一说吧

[本本和恩恩 编辑于 2009-03-03 23:08]

分辨率画质就是画质的分辨率指标的简称,这里为了打字方便,草率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Lebron 发表
满心欢喜进来以为LZ要讨论单反系统的工作原理,谁知道还在炒"等效焦距"的剩饭,就几个几何关系的式子,内容可能还不错,但题目起得太大了

呵呵,我理解的“单反系统工作原理”大概就是“针孔成像”和“薄透镜模拟”,似乎更没有讨论的余地了
也许题目应该加限定词:
单反系统的一些数学和物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红尘微距 发表
超长的帖子~~先慢慢消化

感谢点阅,欢迎指教。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Leonyon 发表
看了半天原来是唯像素论........

不是唯像素论,而是对于不同幅面的系统,分析其取景圆分辨率画质时,要考虑镜头的总像素数因幅面的增大而增大导致的对芯片的总像素数也要相应地以[大画幅标准焦距]/[小画幅标准焦距]的平方倍的程度增加,这样才能利用到镜头全部的分辨能力。
准确地说,应该是幅面、镜头总分辨能力和成像芯片总分辨能力匹配论。
像素密度太高,幅面太大,如果镜头达不到分辨率要求,也没有意义。——道理很简单,但是一、证明这个道理有效、在哪些范围有效;二、开发出这个道理会有哪些连锁影响,可能并不那么简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rambo121 发表
“使用DX画幅系统,在相同的对焦距离上,对相同对焦点,拍一张照片,和FX使用1.5倍焦距,在相同的对焦点合对焦距离上拍的拥有一样取景范围的照片,互相比较,如果FX和DX的总分辨数一样(例如都是10mp),那么,两张照片的取景范围,透视感,分辨率画质将是完全一样的”

---上面这个结论有点问题啊,两张照片的取景范 ......

“比如 DX 画幅的相机用 100 mm 焦距的镜头,而 FX 画幅的相机用 150 mm 焦距的镜头,等量的光线经过 150 mm镜头的还原后,其成像效果绝对要比 100 mm 镜头的成像效果要好,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想看清楚远处的景物,必须实用望远镜的原因”——你这个说法对于镜头是100%成立的,但是对于芯片未必,FX画幅的总像素数要比DX明显高的时候才成立。差不多,则就像素数而言,分辨率画质还是彼此彼此。如果芯片的总像素数不相应提高,镜头的分辨率还是没有被充分利用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neodeemer 发表
我觉得全副的优势就是卡口大小是适合FF像场的
APS镜头采用了相同的卡口有些浪费.....
所以才有全副优越论

在我这里都是全幅

是的,幅面越大,在成像芯片像素数足够的前提下,对镜头的总像素数的利用程度越高。相应的幅面和相应的镜头配合,能完全利用其总像素数,这的确是对FF镜头,FF在利用镜头总像素数方面是优越的。但是幅面大了,芯片的总像素数不提高,也许可以改善高ISO一类的画质,但是对于镜头全部的分辨能力的利用反而降低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三峰 发表
称得上是沤心沥血之作,学习了!

感谢老友点阅。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原文由 Z1P 发表

正确,我说的透视关系不变就是这个意思,这句话在我看到的镜头原理的书上也见到过.
这其实和楼主的观点不矛盾的,只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注意点不同.
这对于刚接触摄影的人来说不太好理解,35mm和200mm焦距的镜头拍出的照片透视效果怎么会一样呢???哈哈!!!这就应该再仔细理解一下透视的定义.
其实我觉得把这个问题吃的透一点 ......

呵呵,实际上我还把对画面的阅读形成的透视感和照相机记录的透视关系做了区别,引入了画面主体对肉眼形成的“距离感”的变化,这也就是我为什么要进行复杂的标准焦距变换的原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7.728
主题: 16
帖子: 6917
注册: 2007年4月


knifedge,quicmous两位摄友,其他摄友们,关于透视,透视关系和对画面的透视感(受),我统合答复如下,恕不一一回贴了:
======================================================================
没有耐心阅读论证的朋友,可以阅读结论:
透视或透视关系!=对画面的透视感受!
透视感是否变化除了通过不同距离对象的成像尺寸比例是否变化来判断以外,还必须透过被摄主体离读者的远近的感觉来判断!关于这点,请参阅http://www_photozone_de/focal-length-and-perspective。
这也就是为什么不能简单地用透视关系(透视关系只和对焦距离和两个物体的相隔距离——注意,除了对焦距离外和两者的相隔距离也有关系——有关)来描述画面的透视感的原因,也就是我为什么不过分强调这种“简单”原则的“简单”普适性的原因。因为这不仅不利于搞清画幅不同的影响,而且甚至会对“长焦透视压缩”的敏捷理解产生产生,这个在有些叙述中或许大家已经看到了。
======================================================================

为了便于其他网友注意到所谓的透视和照片的透视感之间的区别,免得他们陷入误区,我需要仔细辨析一下。
我发现在这里对概念边界的混淆又一次为意义不大争论开启了闸门(恩,不过这倒是一种很好的辩护技巧,律师界的朋友可以利用一下,谁说从疏忽之中不能发现有用的东西呢)。
首先,仔细阅读我主帖的朋友,可以发现我在不同的情况下大约用了四个词语来描述透视情形:1)透视感;2)透视;3)透视关系;4)透视特点。这四个词的运用虽然没有明确界定,但是在我的主帖中,使用范围还是不同的。
1)当表示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对象在不同条件下成像后的比例关系变化的时候,我用的是“透视关系”和“透视”这个词。
2)当表示成像画面给人透视感受的变化时,我基本上用的是透视感和透视特点。
为什么有这个区别,因为由式三十六和式三十七所描述的只是透视或者透视关系,而不是对相同大小的照片阅读的时候得透视感。
在我对透视感的描述中,透视感的变化,除了两个相隔一定距离的对象在不同条件下成像后的比例变化是发生透视感变化的因素外,在你读图的时候,对被摄主体距离你远了还是近了的感受,也是读片者对画面的透视感发生变化的原因。
我这种添加距离远近的做法还是符合潮流的,因为,photozone在做长焦透视压缩试验验证的时候,没有以不同成像对象的成像尺度的比值做指标,而是以“肉眼感觉上教堂离你更近了”做指标。显然,从下图可以看到。所以我在主贴中分析不同画幅透视感变化的时候,除了运用透视关系外,还强调保持取景范围的一致,也就是所,相对于画框比例尺寸不变,而这是把两张照片放到一样大小其细节处处重叠的前提条件,这也就是我所指的关于“透视感不变”的定义(当然你可以有不同的定义)。
可以把画框排除在透视规律关系之外,但是,当你形成透视感的时候,我想,应该是把两张不同幅面摄取的照片,未经裁切地放到相同大小,距离你肉眼相同距离来看的(就好比你通过在一面墙上的两扇并排的离你眼睛距离相同的窗户看出去),这时候照片周围的环境也参与了透视感的形成。就像下面的模拟图所表现的那样,那么,这两张图片中,你感觉被摄主体的距离离你一样近还是不一样近呢?主体所形成的距离远近的透视感是否一样呢?
现在再说说为什么用透视感而不是用取景范围来描述这种区别的原因。因为,按照我们对词汇的阅读理解习惯,取景范围不同很难明显给读者一个“距离远近感受”不同的感觉,而“距离远近的感受不同”正是透视感不同所蕴含的意义之一(至少photozone是这样认为的)。而如果在透视(注意,不是透视感)之外再用“主体距离感觉远近感觉不同”来描述这种现象,又太繁琐,不是已经有人在抱怨概念太多了吗。
大致如此。

最后,如果网友感觉下面两张图中被摄主体离你一样近的,那就当我是“上帝派来玩”的,如果感觉还是有区别的,那么,建议在构图取景的时候考虑这个特点,也许会对根据不同幅面的系统选定合适的焦距,拍出有更好的画质和更符合你构图需要的照片有帮助。
下图来自photozone,如果有兴趣,请仔细体会灯塔尺寸不变对于画框的相对意义

连接

[ideaarchitect 编辑于 2009-03-04 09:52]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2.812
主题: 10
帖子: 1141
注册: 2008年4月
主题思想看懂了  
就是千万的全画副 是忽悠 还不如DX 画质水平 呵呵

啥叫分辨率画质?  画质中有分辨率因素 但没分辨率画质这一说吧

[本本和恩恩 编辑于 2009-03-03 23:08]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Z1P
资深泡菜
泡网分: 19.622
主题: 84
帖子: 3015
注册: 2006年4月
原文由 knifedge 发表
楼主。。。你不是上帝派来玩我们的吧。。。我真的觉得你就是在搅浑水:(


不是的不是的,楼主在主帖里有许多词汇用了一些新的叫法,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思考方式,需要和传统的说法对应一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8.789
主题: 9
帖子: 135
注册: 2009年3月
满心欢喜进来以为LZ要讨论单反系统的工作原理,谁知道还在炒"等效焦距"的剩饭,就几个几何关系的式子,内容可能还不错,但题目起得太大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96
主题: 2
帖子: 108
注册: 2007年12月
我以为大家的表达方式都是:透视一样。。。

原文由 Z1P 发表

哈哈,这就对了,你的这两张图用我和quicmous的表达方式就是:透视效果一样!!

无妨无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596
主题: 2
帖子: 108
注册: 2007年12月
楼主。。。你不是上帝派来玩我们的吧。。。我真的觉得你就是在搅浑水:(

另外,公式一的所谓“对焦焦距”是啥?是不是标定焦距?这里对于透镜成像的话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这个应该是像距,不是透镜的标定焦距

原文由 ideaarchitect 发表

呵呵,关键是此前是不是有人像我一样按照成像比例关系研究透视关系,如果有,这个结果很自然,在我的推导过程中早存在了:

看式三十六和式三十七

式三十六、[被对焦主体的小画幅成像高度]/ [比被对焦主体远x的被摄对象的小画幅成像高度]= [被对焦主体的高度]* ([对焦距离一]+[x])/([对焦距离一]* [比被 ......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题针孔成像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