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向capss致敬:几份专利文件探讨光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主题管理员:codasky]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19121 回帖:227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codasky 发表
好,向前辈大师学习,可惜其名不彰,实是遗憾。


USP3068108
蔡司旗下玻璃廠肖特
引用孫觀漢低色散玻璃

USP3508937
Leica引用孫觀漢專利
設計出超低色散玻璃

因為是孫觀漢首創
以上兩家世界名廠
都將Sun列引用首位

PS:
高橋泰夫=Yasuo Takahashi
在66年的設計是並列在第二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017
主题: 18
帖子: 3855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capss 发表

中國人在光學上
早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去年知名作家郭衣洞過世
(柏楊版資治通鑑作者)
連帶想起柏楊生前好友孫觀漢

蔡司首先發現
螢石有低色散特性
並且保守秘密數十年
即便後來螢石的秘密公開
但它的生產及使用都困難

1946年
孫觀漢首先完成低色散玻璃
雖然和今日的ED鏡片還差很遠
但此後經過Leica、Zeiss修改
才有今日的ED、APO等鏡頭


好,向前辈大师学习,可惜其名不彰,实是遗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0.093
主题: 10
帖子: 379
注册: 2009年1月
呵呵。说得不错。那些唯蔡司,唯德系是瞻的人可以好好看看。

楼下那么多位,其实此帖也没那么难明白的。只是楼主不想过于张扬灭那些大师面子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017
主题: 18
帖子: 3855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capss 发表
簡單說明一下世系

1896年
Zeiss旗下Paul Rudolph
發明Planar四群六片
但是最大光圈只到3.6

1920年
英國Taylor,Taylor & Hobson
將四群六片提升到f/2.0

從此英國在双高斯居於領導地位
直到30年代出現許多修改設計
如非球面超大光圈f/1.1
(修改後成為Leica 50/1.2)
以及五群七片f/1.4
也就是USP2019985 ......


收藏了,敢问capss大师,高橋泰夫是不是就是Tomokazu Kazamaki?日本人的名字实在复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017
主题: 18
帖子: 3855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Cyberbird 发表
佩服,能有这种程度的研究已经是另外一种境界了。


过奖,我只是搜集整理了些很容易得到的公开的资料,只是些索引工夫而已。绝不能算是研究。

比起我敬佩的史学前辈大师的史海钩沉工夫来说只是不入流的工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原文由 codasky 发表
5.此专利链将来还会继续下去,我多么希望将来有一天,在此专利链上能够看到中国人的名字,并且站在最关键的那个点上,让不管是欧洲还是日本厂商都要引用参考中国人的专利,


中國人在光學上
早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去年知名作家郭衣洞過世
(柏楊版資治通鑑作者)
連帶想起柏楊生前好友孫觀漢

蔡司首先發現
螢石有低色散特性
並且保守秘密數十年
即便後來螢石的秘密公開
但它的生產及使用都困難

1946年
孫觀漢首先完成低色散玻璃
雖然和今日的ED鏡片還差很遠
但此後經過Leica、Zeiss修改
才有今日的ED、APO等鏡頭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0.023
主题: 5
帖子: 5297
注册: 2007年7月
簡單說明一下世系

1896年
Zeiss旗下Paul Rudolph
發明Planar四群六片
但是最大光圈只到3.6

1920年
英國Taylor,Taylor & Hobson
將四群六片提升到f/2.0

從此英國在双高斯居於領導地位
直到30年代出現許多修改設計
如非球面超大光圈f/1.1
(修改後成為Leica 50/1.2)
以及五群七片f/1.4
也就是USP2019985

五群七片成為大光圈的標準
是各家30~60年代的基本設計

直到1966年
日本Pentax出現了一位強者
高橋泰夫修改為六群七片
這設計成為直到今日40年來
双高斯設計的標準

高橋泰夫也發明了最早的
Ultra Achromatic鏡頭
完全使用螢石和石英組成
蔡司並在70年代和Pentax合作
包含Distagon、Planar等等
現代名鏡都有高橋泰夫的影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禁言中
泡网分: -0.001
主题: 0
帖子: 159
注册: 2009年2月
佩服,能有这种程度的研究已经是另外一种境界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30.585
主题: 88
帖子: 3158
注册: 2003年6月
很严谨的文章,受教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陈年泡菜
泡网分: 281.445
主题: 56
帖子: 92966
注册: 2004年4月
内容贡献勋章
年内主力装备
★ OpticFilm 8200i
★ NIKON Z 7_2
M9 Digital Camera
记号
再慢慢学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017
主题: 18
帖子: 3855
注册: 2006年7月
原文由 firexl 发表
刚才搜了Paul Rudolph的专利,四项
1833593
1812717
1565205
1945570
有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引用其他的专利
然后我又随便查看了2,500,000号以前的一些专利,他们都没有引用其他的专利
于是我只好恶意地揣测,米国在1950年以前的专利申报要求不完善,不需要提供引用的其他专利;或者是,这个网站把这些专利的引用部分漏掉了


有可能,不过我不好随意揣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刚才搜了Paul Rudolph的专利,四项
1833593
1812717
1565205
1945570
有个共同的特点,没有引用其他的专利
然后我又随便查看了2,500,000号以前的一些专利,他们都没有引用其他的专利
于是我只好恶意地揣测,米国在1950年以前的专利申报要求不完善,不需要提供引用的其他专利;或者是,这个网站把这些专利的引用部分漏掉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0.74
主题: 65
帖子: 2555
注册: 2006年3月
原文由 legendzhu 发表
收藏看看,鼓励钻研.

只知道哪个taylor,taylor&hobson生产的cooke电影头很有名

[legendzhu 编辑于 2009-04-05 17:41]

taylor,taylor&hobson就是cooke的前身阿

Cooke Optics
From ※※※※※※※※※,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 search

Cooke Optics Ltd. is a camera lens manufacturing company based in Leicester, known earlier as Taylor, Taylor and Hobson (TTH) and then Taylor Hobson. T. S. Taylor, an optician, his brother W. Taylor, an engineer, and a Mr Hobson, a businessman, formed the company in 1888.

The name Cooke originally came from the company T. Cooke & Sons of York, a manufacturer of telescopes. The optical manager of that company, H. Dennis Taylor (no relation), devised the Cooke triplet lens in the 1890s. Cooke of York was not interested in the manufacture of camera lenses, and licensed this design and others to TTH. Subsequently many of TTH's own designs, though unconnected with Cooke of York, also carried the Cooke brand. The Cooke triplet lens was also made under licence by Voigtländer and other companies.

Throughout the twentieth century TTH produced a series of innovations, and supplied lenses for the (once large) UK camera industry, for photolithography in the printing industry in the USA and UK, and for cinematography. It provided a succession of technical solutions for Hollywood's evolving needs.

Notable products include:

    * a soft-focus 'portrait' lens favoured by Clarence White and Alfred Stieglitz,
    * the Aviar aerial survey lens, designed in World War I when German lenses and optical glass became unavailable to the RAF, and judged to be superior to the German designs,
    * the triple-convertible lens for 10×8 inch cameras, favoured by Ansel Adams and others (also see below),
    * the Opic and Speed Panchro large-aperture lenses, widely used by Hollywood and making possible deep focus photography,
    * the inverse telephoto (retrofocus) lens, created for use with the early Technicolor process, and now the standard design for wide-angle lenses in 35 mm and other small-format cameras,
    * high-quality zoom lenses for cinematography and television.

Bell & Howell took control of the company in 1930, but it was sold to Rank in 1946. In its later years, Taylor Hobson's main interest was metrology.

In 1998, Cooke Optics was a new company formed following a buy-out of the Optical division of Taylor Hobson. Chairman Les Zellan led the buy-out and Dave Stevens is Managing Director of the Leicester-based facility.

The company now designs and manufactures 35 mm lenses for the film industry. In a reversion to its previous markets, it has also made limited quantities of a redesigned Pinkham and Smith portrait lens and a redesigned triple-convertible lens for 10×8 inch. The company distributes to over 60 countries worldwide and exports 90% of its production.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017
主题: 18
帖子: 3855
注册: 2006年7月
非常感谢威尼叔和其他网友的支持,希望大家畅所欲言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6.788
主题: 6
帖子: 15499
注册: 2006年2月
收藏看看,鼓励钻研.

只知道哪个taylor,taylor&hobson生产的cooke电影头很有名

[legendzhu 编辑于 2009-04-05 17:41]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老坛泡菜
泡网分: 36.547
主题: 0
帖子: 2434
注册: 2002年1月
大大的鼓励这种钻研精神。。。。。。。。。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61
主题: 120
帖子: 5354
注册: 2003年6月
不知道此贴为何而开,但是这种精神值得鼓励,这才是调查研究嘛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
主题: 1
帖子: 110
注册: 2008年1月
如此钻研的精神可喜可贺,值得鼓励,向LZ学习致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6.017
主题: 18
帖子: 3855
注册: 2006年7月
无忌的capss大师虽然只是个泡菜,但是我纵观其在无忌的所有发帖,只能用西平英生评价宾得FA31的话来说就是“深不可测”,在次向capss大师致敬。但是西哲有云: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老师虽然是先行者,但是老师说的话对不对,还是要通过自己来验证。

capss曾经讨论过现代标头的流变,并且提供了一份莱卡厂的专利文件截图,我就从这份专利文件开始做起,将其串起一串专利链条,并且把资料提供给大家,以方便大家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我就光学结构的基础官方文件:专利文件,来就此问题进行探讨,为了避免引起争议,我仅仅给出截图和专利文件的PDF文件,指出其关联性,并不做评论,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此帖下载官方专利文件做更进一步的研究。

说明1:我这里提供的专利文件PDF皆是从http://www_freepatentsonline_com
处下载,对我提供的PDF文件有疑问的同学,可以自行输入专利号以查证。

说明2:为了不浪费大家时间(也是为了让我自己偷点懒),我只是截了和我们讨论有关的专利文件中的内容,正文部分省略,有兴趣的朋友请自行下载阅读。

说明3:专利文件并不代表特定的产品(在这里也就是镜头),亦不代表设计了此光学结构就一定会去或者说有能力生产相应的产品。向专利局申请专利只能是光学结构不能是某个产品。但是厂商是有可能用此专利来生产镜头的,只是并不一定找得到其中的关联。实际只要比较镜头的光学结构图和年代是可以推测出来的,但是我不想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过也不是全部没有,稍后我会给大家看资料的。

说明4:我这里提供的仅仅是我通过这个专利链找到的专利,其他没有提到的专利不代表和这些专利无关,也不代表有关。

A.我们先来看ZEISS的专利,美国专利号:3,874,771
说明1:可以看到Carl Zeiss字样

说明2:请注意我划红线的地方。references cited :被本发明引用的申请日以前的专利,即上游专利。其含义是该专利引用了References cited 列表内各专利的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专利需要有新颖性,也即不能和上游专利完全一致,要有自己的新颖性。这个References cited 列表证明了各专利之间的关系。

说明3:本专利所引用的是划红线的这些专利。

那么这些上游专利是哪些呢?我们继续来看

B。蔡司专利引用的第一个专利:美国专利号 3,451,745 Kazamaki et al

第一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注意各份专利光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第二页:
说明:请注意红线部分,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这个名字我查了很久,因为宾得的前身Asahi Kogaku Goshi Kaisha和其写法有差别,但是直译就是“旭光学工业株式会社”,并且我查到Tomokazu Kazamaki的另外一份专利文件中虽然写的是Asahi KogaKu Kogyo Kabushiki Kaisha,但是网页上写的是 ASAHI OPTICAL CO LTD (JP),地址如下:http://www_wikipatents_com/gb/1174123.html。但是我不懂日文,不知道这其中有什么问题,只能暂时存疑。不过我倾向于认为这是宾得的专利文件。

第三页:
说明:该专利的上游专利是美国专利 3,012,476。这是一份什么专利,我们待会儿再看。我们先把ZEISS那份专利号为3,874,771的专利的上游文件继续看下去。

C.蔡司专利引用的第二个专利:美国专利号 3,552,829
说明1:leitz,莱卡的前身。

[
说明2:也是引用了3,451,745这份专利。

D:蔡司专利引用的第三份专利:美国专利号 3,738,736
说明1:Nippon Kogaku K.K,尼康的前身,并且我注意到了这里的K.K的用法。

说明2:同样引用3,451,745这个专利。

E:蔡司专利引用的第四份专利:美国专利号 3,743,387
说明1:Olympus optical即奥林巴斯。

说明2:引用专利只有国外(这里指的“国外”是指美国以外)的一份英国专利号1,120,335。

这是机械设备的专利,应和我们讨论的内容无关了。

请看:
F:蔡司专利也引用了一份国外的专利:德国专利号 1,277,580
说明:也是一份机械设备专利。

以上就是蔡司的3,874,771专利引用的全部专利。

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刚才那份3,451,745专利引用的3,012,475专利:
说明:请注意光学结构
说明:是莱卡的一份专利。
这里又罗列了很多引用专利,我想读者们都已经有些头痛了吧(其实我也好累啊),我略偷个懒,就不一一截图了,着重指出其中两份专利文件,因为这两份关系到后面的一个内容。其他文件我也提供下载,方便需要的朋友阅读。简单介绍下,美国专利部分都是光学结构,国外专利都是机械专利。

需要介绍的第一份专利文件是2,019,985(请注意这个专利号)

说明1:请注意“Lee”这个名字,我在其他地方提到过。

说明2:请注意光学结构。

说明3:这份专利是最早的,1935年,早于其他所有专利。
再看一份:专利号2,398,680
请注意划线内的Taylor,Taylor& Hobson

为何要注意这两份专利?请看下图:
一只莱卡镜:summarit 50/1.5,但这不是通常的版本
请注意,镜身标注 Taylor.Taylor & Hobson
另外一侧镜身标注 U.S Pat Nr.2019985,也即我在上面提到的第一份专利:H.W.LEE的专利

这代表什么呢?我不想做结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争吵,容各位自己探讨。

值得注意的是LEE和TTH这两份专利皆无上游专利文件列表,我也就不再上溯了。不过其他专利文件是有的,甚至上溯到1897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最后,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用上面的资料画了一个关系图,由于资料繁多,难免有错漏,还请斧正。
为了不占用论坛空间,我把专利文件放在网络硬盘中,请到如下地址下载:

http://cid-0dd3c947c77292a8_skydrive_live_com/self.aspx/Public/%e4%b8%93%e5%88%a9.rar

收集以上资料并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想就手头的这些资料和大家做有益的探讨。希望各位同学畅所欲言,并且由于内容繁多,难免挂一漏万,还请大家指正(好像说两遍了,呵呵)。非常感谢。

本贴法律咨询部分要感谢上海缤纷摄会(www_365photolife_com)缤纷美食区版主麦兜兜和他的同事们,在此鸣谢。

从最后那张关系图上,我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以下指的仅是此光学结构,不代表其他):

1.英国在光学工业中有重要地位,古典时代对光学工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并不仅仅是德国。

2.仅从此光学结构上来看从1966年(我这里提到的1966年是专利申请时间,图表上的1969年是专利审批时间)开始,日本人开始介入光学工业的发展。此离1945年日本战败仅仅21年,可见其科学技术贮备和发展之惊人。

3.仅从此光学结构上来看从1966年开始包括莱卡和蔡司这些顶级欧洲厂商开始参考日本人的专利。日本从向欧洲学习开始转为反哺欧洲。

4.此专利链历时几十年甚至超过百年(新一代的标准镜头也是在此基础上开发的,而上溯可以到1896年),绵延不绝,薪火相传,这是一段真实的光学发展的※※

5.此专利链将来还会继续下去,我多么希望将来有一天,在此专利链上能够看到中国人的名字,并且站在最关键的那个点上,让不管是欧洲还是日本厂商都要引用参考中国人的专利,甚至在莱卡蔡司这些厂商的镜头上不得不或者骄傲地刻上中国人的专利号。如此,清明祭祖之时我辈脸上也有荣光。

补充内容:

想不到发这个贴的意外收获就是从capss大师那里知道了孙观汉先生对于光学工业的贡献,查询了capss大师提到的几分资料,看到孙观汉先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依然能够潜心于学术,让中国人在整个光学工业史能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实在是非常令人欣慰和敬佩。

下面整理一下资料,以彰显孙先生的功绩。

蔡司旗下schott厂,美国专利3068108 (www_schott_com/jena/english/company/history.html
引用孙先生美国专利号:2430529
莱卡美国专利号:3508937
引用了两份孙先生的专利,分别是美国专利号2430539和2578325。
孙先生的专利,美国专利号:2430539。
孙先生的另外一份专利,美国专利号:2578325。
其实我也看不懂这几份专利讲什么,但是引用capss的解释:

“USP3068108
蔡司旗下玻璃廠肖特
引用孫觀漢低色散玻璃

USP3508937
Leica引用孫觀漢專利
設計出超低色散玻璃

因為是孫觀漢首創
以上兩家世界名廠
都將Sun列引用首位

capss 2009-04-06 15:07”

[codasky 编辑于 2010-04-01 16:34]
相关标签: 尼康 宾得 蔡司 Zeiss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向capss致敬:几份专利文件探讨光学结构之间的关系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