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Quattro的画质退步了吗? [主题管理员:dwannawb]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47596 回帖:51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dwannawb 发表于 2014-10-24 13:18
1.关于Q与M的主要争论焦点在二三层减少了像素后分辨力是否也跟着降低了,迄今为止依然有人认为就是如此,而且没有Q相机的人持这种观点的较多并且很坚决,另外众多拍摄者也坚实地证明了这种1:1:4的排列其画质的分辨力与M一样的好。有些人有一些误解,认为Q的分辨力只有超过M才算进步。Q的分辨力不可能超过M,因为M的分辨力已经到达极致,所以Q的分辨力只要和M一样的好,就已经是一种进步:减少感光像素但分辨力依旧!Q的像素总数比M多30%,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

2.Q比M明显进步的地方在于,白平衡更加准确了,X3一直让人诟病的偏色几乎不存在了;直出JPG和RAW内嵌JPG与SPP解析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除非追求极致,在大多数情况下适马相机终于可以直出高质量的JPG了。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况,至少我是,辛辛苦苦地折腾了半天的SPP,最后发现结果还不如直出的效果好。刚出的Q机内固件能够在机内调整RAW参数出图,速度比电脑SPP更快。电池也在进步中,它更耐用了。
独色引用的彩色分辨率测试数据中,蓝绿色分辨率下降明显,老x3各颜色分辨率数据一致,阿Q各颜色分辨率不再一致,这方面相对老X3来说是退步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658
主题: 37
帖子: 1496
注册: 2004年10月
allseasons 发表于 2014-10-23 23:23
有结论性意见了吗? 有没有总结?
我去试用了2Q, 拍室内,ISO性能和2M一样,根本没有提高,成像也没见比2M好.
没能到室外拍一些, 所以没法下结论.
1.关于Q与M的主要争论焦点在二三层减少了像素后分辨力是否也跟着降低了,迄今为止依然有人认为就是如此,而且没有Q相机的人持这种观点的较多并且很坚决,另外众多拍摄者也坚实地证明了这种1:1:4的排列其画质的分辨力与M一样的好。有些人有一些误解,认为Q的分辨力只有超过M才算进步。Q的分辨力不可能超过M,因为M的分辨力已经到达极致,所以Q的分辨力只要和M一样的好,就已经是一种进步:减少感光像素但分辨力依旧!Q的像素总数比M多30%,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

2.Q比M明显进步的地方在于,白平衡更加准确了,X3一直让人诟病的偏色几乎不存在了;直出JPG和RAW内嵌JPG与SPP解析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除非追求极致,在大多数情况下适马相机终于可以直出高质量的JPG了。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况,至少我是,辛辛苦苦地折腾了半天的SPP,最后发现结果还不如直出的效果好。刚出的Q机内固件能够在机内调整RAW参数出图,速度比电脑SPP更快。电池也在进步中,它更耐用了。 本帖最后由 dwannawb 于 2014-10-24 13:2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846
主题: 8
帖子: 252
注册: 2004年9月
为了速度牺牲了质量~不值得~越来越商业化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7.965
主题: 688
帖子: 22432
注册: 2005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有结论性意见了吗? 有没有总结?
我去试用了2Q, 拍室内,ISO性能和2M一样,根本没有提高,成像也没见比2M好.
没能到室外拍一些, 所以没法下结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418588326 发表于 2014-2-11 09:46
还是解释一下  
1:很多人说适马新的X3 第一层是全色彩也就是白像素 这点适马官方就和官方解释冲突。撇开不讨论 就算是WGR这种三层结构
根据你们的推导请看下面的图

原来四个像素色彩   12像素是 R192   G128    B64
                             34像素是R64     G128    B192     
你们推测的新X3结构 第一层是W也就是白像素
                            1像素应该是    (192+128+64)/3   的得到白像素    应该128
                            2像素同理                                                            也应该128
                            3像素应该是     (64+128+192)/3                               128
                            4像素                                                                          128     
换句话说从灰度上说 无反差
                            再看    R像素 因为四个共用一个R像素   R(64+64+192+192) /4也是128
                            G像素 (128+128128+128)/4                                           也是128


这个公式大错特错:
错1:彩色三要素之一是亮度。为了避免颜色不同而亮度相同的情况下,转换的黑白图像灰度相同,不会采用上面这样愚蠢、简单且粗暴的算法。常用算法有:基于人眼对不同色彩的亮度有不同感知程度而得出的“心理公式”作为算法的源头:
灰度= 红*0.299 + 绿*0.587 + 蓝*0.114
各色在亮度中的权重并不一样,因此不同的单色会有这不同的对应灰度值。所以上图中,12和34不会灰度相同;
错2:算法是可逆的,同理,即使灰度相同,也不可能逆向转换成相同的颜色;
退一亿步,即使碰到某两个个颜色实在巧合了,转换成了相同的灰度,那么也是“千年等一会”,而且又恰好在上千万个像素里被你发现了,你可真是“火眼金睛”
错3:上述公式仅仅用于计算亮度值(明度),决定颜色的还有另两个要素:饱和度和色相,可是不受上述公式的影响。绝对不可能算着算着,色相变了,也就是说红的变绿了,绿的变蓝。
既然灰度是三个颜色加※※均来的,这三个加权系数又是预先固定的,那么怎么转换都不会改变颜色,亮度只会变绝对值而相对值也不会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21 09:16
......相对于点对点时期,四对一时期的明度信息显然是掺了水。但是适马又必须宣传画质无损甚至还超越,怎么办呢?因为只有上层获取的原始数据才能被称为高像素的明度信息,所以也就只能拿上层的明度信息(原始数据)大做文章了。

不管是点对点时期还是四对一时期,每层红绿蓝数据都是计算得到的结果,但是点对点的计算依据是真实的原始数据,所以计算结果可以更丰富更真实。四对一情况下,因为有了中下层低(大)像素的参与计算,所以红绿蓝每种颜色信息都掺了水。点对点时期你还可以说上层提供蓝色信息, ...


关键就在于:是否真的顶层单靠自己一层(而且不是靠猜)就可以获得全部明度信息(类似于徕卡MM)。如果是,那么,黑白分辨率就是实实在在近2000万,不受底下两层影响;
如果不是(全部明度信息要靠三层共同完成,那么,清晰度肯定受影响)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4-9-22 15:13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96
主题: 10
帖子: 477
注册: 2009年3月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20 15:53
几乎是总结性的,应该可以认为全面表达清楚了。至于具体参数、工艺,就没必要讨论了,要么属于机密,要么自己查专利。
但是末尾是不是有错:
将像素翻了一翻,从1533到2900了,----应该是从1533到1940
它的完整信息像素是2900/4=725,反而比M小了一半。不能这样简单算。人眼最敏感的亮度信息依然是1940,就是说,如果看黑白照,那是比M更清楚。色度信息只有490,但人眼不太敏感,可以“混淆视听”


这两点你是对的。Q的蓝色层像素应该是2000万左右,我搞错了。那它的完整信息像素只有2000/4=500万像素了。
仔细想想,由于有明度信息的加入,其信息含量肯定要高于500万,而低于2000万,取中间值是1250万,视觉效果上,应该比中间值还要偏上,大概可以看作是1600万吧,基本上可以认为是等同于M系列了,殊途同归,并没有明显超越M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颖川 发表于 2014-9-21 23:59
感谢楼主的辛勤劳动,这么专业的分析看得一知半解,是否结论就是『X3M和X3Q的区别一般用人眼是很难感觉的到的』?
那新出的Q系列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与M系列最大的不同就是机身设计和机器的操作性能了吧,那现在M系列真是性价比一流啊!
现在Q的片子已经一大把,m的片子就更多,楼主的问题已经从理论的问题转化为实践的问题。如果从画质上看不出区别,当然买便宜的,如果看得出区别,就选自己需要的画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7.909
主题: 10
帖子: 814
注册: 2009年8月
感谢楼主的辛勤劳动,这么专业的分析看得一知半解,是否结论就是『X3M和X3Q的区别一般用人眼是很难感觉的到的』?
那新出的Q系列对于普通用户来说,与M系列最大的不同就是机身设计和机器的操作性能了吧,那现在M系列真是性价比一流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zmz0427 发表于 2014-9-21 10:06
拫据厂家宣传..我猜可能.传感器集成了4个数码滤波器.1个明度.3个色彩.原理深奥不是学计
算杋的是不懂的.旦通过数码计算可得到精确的切除澡声的4个通道信号.组成RAW文件,
DPM杋是摸似
R.G.B.的.
我觉得您想多了。那个是msk的路子,而且比msk还复杂,msk并没有单独感知明度的像素,也没必要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658
主题: 37
帖子: 1496
注册: 2004年10月
umbolelar 发表于 2014-9-21 10:16
没事过来看看大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给自己找点乐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67
主题: 11
帖子: 2187
注册: 2014年1月
数码滤波器通过复杂计算可从顶层分离出明度.兰色信息.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249
主题: 9
帖子: 239
注册: 2014年1月
没事过来看看大家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给自己找点乐子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67
主题: 11
帖子: 2187
注册: 2014年1月
拫据厂家宣传..我猜可能.传感器集成了4个数码滤波器.1个明度.3个色彩.原理深奥不是学计
算杋的是不懂的.旦通过数码计算可得到精确的切除澡声的4个通道信号.组成RAW文件,
DPM杋是摸似
R.G.B.的.
登录后可直接显示原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逍遥仙2012 发表于 2014-9-20 18:28
我说的都是合并计算后的结果,你的脑子是不是固化了?无法更新了吧?
点对点时期,你把每层获得的原始数据叫做每层的明度信息,这没有问题。假设原始数据等于红绿蓝数据的和,知道每层的原始数据,也知道每层红绿蓝光的透光率,可以计算出每层原始数据中红绿蓝光各自的数据,这也没有问题。三层的红色数据加在一起就是最终照片的红色数据,绿蓝同理。三层原始数据加在一起,就是最终照片的明度信息。所以在点对点时期根本没有必要宣传“明度信息”这个概念。

四对一时期,最终照片的明度信息当然也应该是等于三层原始数据的和,具体到上层的a像素,中下层对应的不再是真实的“点”获取的原始数据,而是一个“面”(相当于上层四个点)获取的原始数据除以四得到的数值。相对于点对点时期,四对一时期的明度信息显然是掺了水。但是适马又必须宣传画质无损甚至还超越,怎么办呢?因为只有上层获取的原始数据才能被称为高像素的明度信息,所以也就只能拿上层的明度信息(原始数据)大做文章了。

不管是点对点时期还是四对一时期,每层红绿蓝数据都是计算得到的结果,但是点对点的计算依据是真实的原始数据,所以计算结果可以更丰富更真实。四对一情况下,因为有了中下层低(大)像素的参与计算,所以红绿蓝每种颜色信息都掺了水。点对点时期你还可以说上层提供蓝色信息,因为蓝色信息本来就包含在上层的原始数据里,而且你可以把它精确低计算出来(因为点对点),算出来的蓝色信息仍然是点对点的结果。四对一时期的蓝色信息就不是点对点的计算结果了(因为只有中下层数据参与才能算出蓝色,而中下层是低像素无法与上层点对点),尽管上层原始数据里包含了大量的蓝色信息,但是你无法把它精确到点对点的水平,也就是说上层每个像素的蓝色信息都没有点对点时期精确,红绿同理。

不够精确的颜色信息的集合可以得到不够精确的明度信息。适马为了宣传各种信息都足够精确,就把上层高像素的原始数据当做明度信息来大做文章,我不知道如何把上层原始数据当做最终照片的明度信息使用(因为我理解的最终照片的明度信息应该三层原始数据的和)。我发现阿Q所有照片都偏蓝,可能就是这样做的结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20 14:31
但每层只能提供原始数据,无法提供计算后的结果。所以你所说的“点对点的情况是每一层都提供明度和彩色信息,而四对一是用首层的明度与每一层的彩色信息结合。”是错误的。
我说的都是合并计算后的结果,你的脑子是不是固化了?无法更新了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20 15:53
几乎是总结性的,应该可以认为全面表达清楚了。至于具体参数、工艺,就没必要讨论了,要么属于机密,要么自己查专利。
但是末尾是不是有错:
将像素翻了一翻,从1533到2900了,----应该是从1533到1940
它的完整信息像素是2900/4=725,反而比M小了一半。不能这样简单算。人眼最敏感的亮度信息依然是1940,就是说,如果看黑白照,那是比M更清楚。色度信息只有490,但人眼不太敏感,可以“混淆视听”
m黑白图应该是集合三层点对点原始数据得出的结果。如果q的黑白图只用上层数据,那么就是一幅加了某种蓝色滤镜的黑白图,如果q想要得出无彩色滤镜效果的黑白图,那就必须也集合三层数据得出黑白图,那么这样的黑白图也只能是像彩色图那样是掺了水的照片。
目前还没有见到q的黑白图,与m的黑白图相比,估计也是像彩色图那样,有可见的质感区别。除非能证明m的黑白图也只是来自上层数据,那么m和q的黑白图就只有像素的差别了。 本帖最后由 该人员 于 2014-9-20 16:18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无限不循环 发表于 2014-9-20 10:28
这个讨论很有意思,现在我明白了, ......


几乎是总结性的,应该可以认为全面表达清楚了。至于具体参数、工艺,就没必要讨论了,要么属于机密,要么自己查专利。
但是末尾是不是有错:
将像素翻了一翻,从1533到2900了,----应该是从1533到1940
它的完整信息像素是2900/4=725,反而比M小了一半。不能这样简单算。人眼最敏感的亮度信息依然是1940,就是说,如果看黑白照,那是比M更清楚。色度信息只有490,但人眼不太敏感,可以“混淆视听”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逍遥仙2012 发表于 2014-9-20 13:39
没有人说是原始数据,原始数据是不分明度与彩色的。
但每层只能提供原始数据,无法提供计算后的结果。所以你所说的“点对点的情况是每一层都提供明度和彩色信息,而四对一是用首层的明度与每一层的彩色信息结合。”是错误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20 13:13
那就是说每个像素可以记录两个不同的原始数据,我认为这不可能。
没有人说是原始数据,原始数据是不分明度与彩色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逍遥仙2012 发表于 2014-9-20 13:08
点对点的情况是每一层都提供明度和彩色信息,而四对一是用首层的明度与每一层的彩色信息结合。理论上是可以达到4:4:4的效果,可是如果达到了就应该和M机没有区别了,现在看来Q机和M机区别很大,说明4:1:1还是无法还原4:4:4的效果,至少目前如此。
那就是说每个像素可以记录两个不同的原始数据,我认为这不可能。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20 06:57
能自圆其说就行,点对点时期的宣传没有说首层提供两种不同的数据,也就没有矛盾,四对一时期的宣传无法自圆其说了。
点对点的情况是每一层都提供明度和彩色信息,而四对一是用首层的明度与每一层的彩色信息结合。理论上是可以达到4:4:4的效果,可是如果达到了就应该和M机没有区别了,现在看来Q机和M机区别很大,说明4:1:1还是无法还原4:4:4的效果,至少目前如此。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96
主题: 10
帖子: 477
注册: 2009年3月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9 14:50
你的这个问题我也有,很多人也有,这就导致了对Q的最大争议或好奇。
我的揣摩(没有根据):Q的顶层有两种设计可能:
1、顶层纯粹就是黑白全色域感光(不分颜色),只不过留下一小部分光线自己用来生成黑白图像,其它(不考虑损耗)穿过去给下两层。也就是它是半透明的(并非说肯定50%透光率,也许30%或70%透光率)。这丝毫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至于说顶层吸收绝大部分蓝光,只是形象化表述,我认为最大可能是:顶层生成的纯灰色图像结合底下生成的红绿两色完全可以计算出蓝色。理论上讲,有了灰色加红绿,根本没必要再来一个蓝光层--多此一举,除非由于受工艺水平局限,蓝色达不到理想值,要额外补充一点(类似的例子有:夏普电视屏要额外加黄色发光条来补充红蓝混成的黄色不足)
第2种设计可能:类似你的表述:上层对红绿蓝光的透光率与黑白胶片有很大不同,所以它应该无法得到黑白胶片那样的全色黑白图。应该类似于黑白胶片加某种蓝色滤镜
这样的设计,理论上也没问题。因为,虽然顶层生成的图像不是纯灰阶而是夹带着蓝色,但只要事先测得它对蓝光的感应值,然后(有点啰嗦),先假设它生成的是纯灰阶图像,跟底下的红绿色算出“蓝色”,然后根据预先的蓝光感应预定值 ...


这个讨论很有意思,现在我明白了,半导体的感光是不分颜色的,马赛克的颜色感光是有色滤镜的结果,而X3没有滤镜,所以X3每一层都是全色感光,它只是利用半导体对蓝绿红三种光的吸收率的不同,形成的天然分色滤镜,设计出不同厚度的三层,每层放一个光电传感器:
顶层光电传感器得到RGB三色光叠加起来的亮度值;
中层光电传感器得到RG两色光叠加起来的亮度值(含少量B光);
底层光电传感器得到R色光的亮度值(含光量BG光)。
所以,第一层是可以获得全色亮度信息的,蓝、绿、红三色是大体上是通过减法计算出来的,当然,真正的计算方程很复杂。
Q和M的区别在于,顶层中,
M只有1大块,只有1个光电传感器,得到1个全色亮度值;
Q却有4小块,共有4个光电传感器,得到4个全色亮度值;
计算B、G、R时,Q将顶层的4个全色亮度值相加,等于M顶层的值,然后采用和M一样的算法,计算出R、G、B三原色分量。这一步和M机是一样的。
然后,Q使用顶层的4个不同的全色亮度值加入计算,扩充像素,即1个大像素切割为4个小像素。所以,这4个小像素使用了相同的颜色值,而不同的明度值。这4个小像素中,单独每个像素并没有独立的RGB信源,所以这个*4的像素提升,是一种偷工减料的提升,半吊子的提升,完全的像素*4提升的做法应该是下面两层也切成4小块。
所以,理论上,即使Q的单个像素面积等于M的单个像素面积,Q的100%图像也肯定不如M的,何况现在Q的单像素面积小于M。但是,Q的这种设计使得用较小的成本,将像素翻了一翻,从1533到2900了,投机取巧的做法,不是实打实的像素提升,它的完整信息像素是2900/4=725,反而比M小了一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dwannawb 发表于 2014-9-20 02:31
1.这两张图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波长的光,第一层的吸收率是最大的,然后伴随深度的加深,吸收率依次下降。并不存在某种波长的光能不衰减地穿越第一层而被第二层感光。似乎有人并没有看懂迪克的那句话“从搞懂任何波长的光强度伴随硅层深度而呈指数式递减开始,我们逐渐地理解了各层的光谱响应”,这句话清晰地指出,光是伴随深度呈指数式递减的,就像第一层10^3,第二层10^2,第三层10^1一样快速衰减。即使是穿透能力较强的红光,其吸收率也是伴随深度的加深递减的,完全不存在纯绿光或纯红光可以完全穿越第一层这种情况。

2.第二张图是一个简化的图,只显示了三种波长的光。请允许我啰嗦地描述一下,旨在加深光线伴随深度的增加而快速衰减这个事实:
(1)实线是450nm的蓝光,在1um深度就已经衰减到20%以下(80%的蓝光被吸收),2um时差不多2~3%(17%的蓝光被吸收),3um时基本上就是0了(2~3%的蓝光被吸收)。
(2)中间的划线是550nm的绿光,在1um时衰减到50%(吸收50%),2um时衰减到约25%(吸收25%),3um时衰减到约16%(吸收约9%)。
(3)最上面的点划线是650nm的红光,在1um时衰减到约74%(26%的红光被吸收),2um时衰减到55%(21%的红光被吸收),3um时衰减到40%(15%的红 ...
黑白胶片配了蓝色滤镜,照出来仍然是黑白片,这个没有问题。您说的意思是配了某种蓝色滤镜的黑白胶片出片接近理想程度的全色。x3的上层与中下层相比,当然上层的数据更接近全色。x3的上层与不配滤镜的黑白胶片或者leica mm比,那只能是后者更接近理想的全色了。总之x3的上层形成的黑白图与leica mm不同,正如加了某种蓝色滤镜的黑白片不同于无滤镜的黑白片一样。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逍遥仙2012 发表于 2014-9-20 06:03
那是最终计算的结果,而非原始数据。如果你是适马,你怎么宣传?
能自圆其说就行,点对点时期的宣传没有说首层提供两种不同的数据,也就没有矛盾,四对一时期的宣传无法自圆其说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dwannawb 发表于 2014-9-20 02:31
1.这两张图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波长的光,第一层的吸收率是最大的,然后伴随深度的加深,吸收率依次下降。并不存在某种波长的光能不衰减地穿越第一层而被第二层感光。似乎有人并没有看懂迪克的那句话“从搞懂任何波长的光强度伴随硅层深度而呈指数式递减开始,我们逐渐地理解了各层的光谱响应”,这句话清晰地指出,光是伴随深度呈指数式递减的,就像第一层10^3,第二层10^2,第三层10^1一样快速衰减。即使是穿透能力较强的红光,其吸收率也是伴随深度的加深递减的,完全不存在纯绿光或纯红光可以完全穿越第一层这种情况。

2.第二张图是一个简化的图,只显示了三种波长的光。请允许我啰嗦地描述一下,旨在加深光线伴随深度的增加而快速衰减这个事实:
(1)实线是450nm的蓝光,在1um深度就已经衰减到20%以下(80%的蓝光被吸收),2um时差不多2~3%(17%的蓝光被吸收),3um时基本上就是0了(2~3%的蓝光被吸收)。
(2)中间的划线是550nm的绿光,在1um时衰减到50%(吸收50%),2um时衰减到约25%(吸收25%),3um时衰减到约16%(吸收约9%)。
(3)最上面的点划线是650nm的红光,在1um时衰减到约74%(26%的红光被吸收),2um时衰减到55%(21%的红光被吸收),3um时衰减到40%(15%的红 ...
太棒了!终于找到了依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19 12:07
那么我的问题是,形成的黑白影像的质量与感光器的透光率有关系吗?99%透光率的传感器与1%透光率的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形成相同的黑白影像吗?这是问题的关键。
我的看法是徕卡mm传感器的透光率应该比X3上层的透光率小很多,因此二者形成的黑白影像是不同的。
如果单层传感器对所有色光的透光率都是一样的,那么通过简单计算应该可以知道正确的光照强度,但X3上层对各种色光的透光率不同,你无法知道上层某个像素的数据是来自哪种颜色的光,也就无法给这个数据配一个合适的透光率,也就无法得到黑白胶片或者leica mm那样的黑白影像,我认为X3上层获得的黑白影像应该类似于黑白胶片加某种蓝色滤镜后形成的黑白图效果。

黑白胶片或者leica mm对所有色光的透光率应该是一样的,或者是符合业界规定的固定比例,这样才能正确利用各种色光形成最终的全色黑白图。但X3上层对红绿蓝光的透光率与黑白胶片有很大不同,所以它应该无法得到黑白胶片那样的全色黑白图。
三层感光芯片不是三层玻璃,如果透光率像玻璃那样好,X3的高感早就不是问题了!而实际上它的透光率非常差,无论什么颜色的光都衰减得非常厉害,就是说大多数光子都留在了首层,包括红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962
主题: 2
帖子: 957
注册: 2012年8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19 17:01
您说的这两种情况都需要中下层数据参与计算才能得到蓝色,而适马的宣传是上层既给出蓝色数据又给出明度数据,但一个像素不可能给出两个不同的数据,所以有可能是一数据两用了,或者就是虚假宣传。
那是最终计算的结果,而非原始数据。如果你是适马,你怎么宣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658
主题: 37
帖子: 1496
注册: 2004年10月
dwannawb 发表于 2014-9-20 01:24
贴两张图,这是Foveon的研究报告和Q专利里的,对于理解X3芯片的光吸收是有益的。

1.不同波长的光伴随晶片深度的光吸收率,来自Eyeing the Camera: Into the Next Century – Richard F. Lyon and Paul M. Hubel(foveon网站,打开它可能需要翻墙)
2.Q专利里的一张图,更加直观地表明了不同深度光的响度强度(地址忘了,坛子里有,有兴趣的可以搜搜)
1.这两张图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不管是什么波长的光,第一层的吸收率是最大的,然后伴随深度的加深,吸收率依次下降。并不存在某种波长的光能不衰减地穿越第一层而被第二层感光。似乎有人并没有看懂迪克的那句话“从搞懂任何波长的光强度伴随硅层深度而呈指数式递减开始,我们逐渐地理解了各层的光谱响应”,这句话清晰地指出,光是伴随深度呈指数式递减的,就像第一层10^3,第二层10^2,第三层10^1一样快速衰减。即使是穿透能力较强的红光,其吸收率也是伴随深度的加深递减的,完全不存在纯绿光或纯红光可以完全穿越第一层这种情况。

2.第二张图是一个简化的图,只显示了三种波长的光。请允许我啰嗦地描述一下,旨在加深光线伴随深度的增加而快速衰减这个事实:
(1)实线是450nm的蓝光,在1um深度就已经衰减到20%以下(80%的蓝光被吸收),2um时差不多2~3%(17%的蓝光被吸收),3um时基本上就是0了(2~3%的蓝光被吸收)。
(2)中间的划线是550nm的绿光,在1um时衰减到50%(吸收50%),2um时衰减到约25%(吸收25%),3um时衰减到约16%(吸收约9%)。
(3)最上面的点划线是650nm的红光,在1um时衰减到约74%(26%的红光被吸收),2um时衰减到55%(21%的红光被吸收),3um时衰减到40%(15%的红光被吸收)。红光在三种光里穿透能力最强,依然是伴随深度的增加,吸收值依次下降!

3.不管是MSK,还是X3,RGB数值都是解方程得到的,并不是三层的直接读数。假如每个像素的三层厚度和面积相等,并且假定是一束白光照射在上面,那么直接读出来的第一层最大,然后依次降低,例如100,10,1,如果将它直接赋值给B=100,G=10,R=1,那么这个点在屏幕上还原出来的将是一个蓝色,而不是白色。适马只是为了使人容易理解,形象地将三层称为BGR,如果按照实际情况列出一个方程组出来,会吓到很多人的。郑重申明:100,10,1只是假设,实际数字不会是这样的,但一定是递减的。

4.关于黑白图,所谓的全色黑白图是假想出来的,根本就不存在。因为第一,任何相机都不能转换全色光,MSK用了三色滤片把大部分色光都过滤掉了,只感受了三种颜色的光,X3因为没有滤色片相对感光比MSK更“全”;第二,我们的眼睛由于是彩色成像的,并不能直接生成黑白图像(全色盲的人应该是黑白的),因此我们通过RGB等比例或不同比例明度混合形成的黑白图像带有明显的个人心理色彩。因此,X3的第一层尽管不同波长的光吸收值不同,但是它确实吸收了所有波长的光,在这个意义上确实是全色光,形成黑白明度图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基于指数式衰减,尽管泄露到第二层第三层的光使第一层的的全色打了折扣,但第一层的感光总量远大于其下层,因此它是接近理想程度的全色。 本帖最后由 dwannawb 于 2014-9-20 02:37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658
主题: 37
帖子: 1496
注册: 2004年10月
贴两张图,这是Foveon的研究报告和Q专利里的,对于理解X3芯片的光吸收是有益的。

1.不同波长的光伴随晶片深度的光吸收率,来自Eyeing the Camera: Into the Next Century – Richard F. Lyon and Paul M. Hubel(foveon网站,打开它可能需要翻墙)
2.Q专利里的一张图,更加直观地表明了不同深度光的响度强度(地址忘了,坛子里有,有兴趣的可以搜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Quattro的画质退步了吗?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