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Quattro的画质退步了吗? [主题管理员:dwannawb]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浏览:47591 回帖:51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9 14:50
你的这个问题我也有,很多人也有,这就导致了对Q的最大争议或好奇。
我的揣摩(没有根据):Q的顶层有两种设计可能:
1、顶层纯粹就是黑白全色域感光(不分颜色),只不过留下一小部分光线自己用来生成黑白图像,其它(不考虑损耗)穿过去给下两层。也就是它是半透明的(并非说肯定50%透光率,也许30%或70%透光率)。这丝毫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至于说顶层吸收绝大部分蓝光,只是形象化表述,我认为最大可能是:顶层生成的纯灰色图像结合底下生成的红绿两色完全可以计算出蓝色。理论上讲,有了灰色加红绿,根本没必要再来一个蓝光层--多此一举,除非由于受工艺水平局限,蓝色达不到理想值,要额外补充一点(类似的例子有:夏普。电视屏要额外加黄色发光条来补充红蓝混成的黄色不足)
第2种设计可能:类似你的表述:上层对红绿蓝光的透光率与黑白胶片有很大不同,所以它应该无法得到黑白胶片那样的全色黑白图。应该类似于黑白胶片加某种蓝色滤镜
这样的设计,理论上也没问题。因为,虽然顶层生成的图像不是纯灰阶而是夹带着蓝色,但只要事先测得它对蓝光的感应值,然后(有点啰嗦),先假设它生成的是纯灰阶图像,跟底下的红绿色算出“蓝色”,然后根据预先的蓝光感应预定值 ...
您说的这两种情况都需要中下层数据参与计算才能得到蓝色,而适马的宣传是上层既给出蓝色数据又给出明度数据,但一个像素不可能给出两个不同的数据,所以有可能是一数据两用了,或者就是虚假宣传。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19 12:07
但X3上层对各种色光的透光率不同,你无法知道上层某个像素的数据是来自哪种颜色的光,也就无法给这个数据配一个合适的透光率,也就无法得到黑白胶片或者leica mm那样的黑白影像,我认为X3上层获得的黑白影像应该类似于黑白胶片加某种蓝色滤镜后形成的黑白图效果。
黑白胶片或者leica mm对所有色光的透光率应该是一样的,或者是符合业界规定的固定比例,这样才能正确利用各种色光形成最终的全色黑白图。但X3上层对红绿蓝光的透光率与黑白胶片有很大不同,所以它应该无法得到黑白胶片那样的全色黑白图。


你的这个问题我也有,很多人也有,这就导致了对Q的最大争议或好奇。
我的揣摩(没有根据):Q的顶层有两种设计可能:
1、顶层纯粹就是黑白全色域感光(不分颜色),只不过留下一小部分光线自己用来生成黑白图像,其它(不考虑损耗)穿过去给下两层。也就是它是半透明的(并非说肯定50%透光率,也许30%或70%透光率)。这丝毫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
至于说顶层吸收绝大部分蓝光,只是形象化表述,我认为最大可能是:顶层生成的纯灰色图像结合底下生成的红绿两色完全可以计算出蓝色。理论上讲,有了灰色加红绿,根本没必要再来一个蓝光层--多此一举,除非由于受工艺水平局限,蓝色达不到理想值,要额外补充一点(类似的例子有:夏普电视屏要额外加黄色发光条来补充红蓝混成的黄色不足)
第2种设计可能:类似你的表述:上层对红绿蓝光的透光率与黑白胶片有很大不同,所以它应该无法得到黑白胶片那样的全色黑白图。应该类似于黑白胶片加某种蓝色滤镜
这样的设计,理论上也没问题。因为,虽然顶层生成的图像不是纯灰阶而是夹带着蓝色,但只要事先测得它对蓝光的感应值,然后(有点啰嗦),先假设它生成的是纯灰阶图像,跟底下的红绿色算出“蓝色”,然后根据预先的蓝光感应预定值,减去(比率减比率是不会有问题的),就得到了真正的蓝光。
纯粹猜测,可以探讨,不必拍砖。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4-9-19 15:0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19 12:07
那么我的问题是,形成的黑白影像的质量与感光器的透光率有关系吗?99%透光率的传感器与1%透光率的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形成相同的黑白影像吗?这是问题的关键。
我的看法是徕卡mm传感器的透光率应该比X3上层的透光率小很多,因此二者形成的黑白影像是不同的。
如果单层传感器对所有色光的透光率都是一样的,那么通过简单计算应该可以知道正确的光照强度,
......

我的理解:
如果(抛开干扰因素不谈)对所有颜色的透光都相等--不管这个透光率是1%还是99%-相互间比例不会变,因此不影响生成的黑白影像--不会无辜产生有色图像。只能说,透光好的,给自己留下的光线少;但透过去的就多,给下层的光线就强。大不了,光线弱了,可能会影响信噪比。
好比,你通过一块不太透明(但不带颜色)的玻璃,虽然暗了,但不会把原本黑白的看出蓝色的,也不会把蓝色看成红色的。
根据这一理解,虽然徕卡mm传感器的透光率可能比X3上层的透光率小很多,但二者形成的黑白影像是相同的--都是灰度比值相同的灰度图像--除了可能两个产品在灰度分解的算法有人为设置的不同。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4-9-19 14:3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9 08:59
在仅有一个单层传感器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计算(其实不用计算,因为光照强度就可以影响输出电流大小),肯定可以知道黑白(灰度)影像,徕卡MM单色相机就是这个道理;
在仅有一个单层传感器的情况下,再怎么计算,肯定不可能知道彩色影像(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
--别急,别急着挑这句话的毛病----大多数拜尔传感器不都是单层的吗?为什么他们能?
因为拜尔芯片在每个光敏二极管上都加了不同颜色过滤器。好比给你两只眼睛分别带上不同颜色的眼睛,让你左右眼睛看到的是不同颜色。
那么我的问题是,形成的黑白影像的质量与感光器的透光率有关系吗?99%透光率的传感器与1%透光率的传感器,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形成相同的黑白影像吗?这是问题的关键。
我的看法是徕卡mm传感器的透光率应该比X3上层的透光率小很多,因此二者形成的黑白影像是不同的。
如果单层传感器对所有色光的透光率都是一样的,那么通过简单计算应该可以知道正确的光照强度,但X3上层对各种色光的透光率不同,你无法知道上层某个像素的数据是来自哪种颜色的光,也就无法给这个数据配一个合适的透光率,也就无法得到黑白胶片或者leica mm那样的黑白影像,我认为X3上层获得的黑白影像应该类似于黑白胶片加某种蓝色滤镜后形成的黑白图效果。

本帖最后由 该人员 于 2014-9-19 12:31 编辑

以下内容由 该人员 于 2014-9-19 13:04 补充
黑白胶片或者leica mm对所有色光的透光率应该是一样的,或者是符合业界规定的固定比例,这样才能正确利用各种色光形成最终的全色黑白图。但X3上层对红绿蓝光的透光率与黑白胶片有很大不同,所以它应该无法得到黑白胶片那样的全色黑白图。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18 22:03
我觉得您躲避了问题的重点,重点在于,在仅有一个单层传感器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穿过单层传感器的光信息数据,您认为这是可能的,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在仅有一个单层传感器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计算(其实不用计算,因为光照强度就可以影响输出电流大小),肯定可以知道黑白(灰度)影像,徕卡MM单色相机就是这个道理;
在仅有一个单层传感器的情况下,再怎么计算,肯定不可能知道彩色影像(就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
--别急,别急着挑这句话的毛病----大多数拜尔传感器不都是单层的吗?为什么他们能?
因为拜尔芯片在每个光敏二极管上都加了不同颜色过滤器。好比给你两只眼睛分别带上不同颜色的眼睛,让你左右眼睛看到的是不同颜色。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4-9-19 09:0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8 21:35
这有什么奇怪的,为什么要走极端----要么全透明要么一点也不透明?就不能70%透明度?70%的光线穿过去到达下一层。半透明的材料又不是没有。索尼微单相机里就有。
我觉得您躲避了问题的重点,重点在于,在仅有一个单层传感器的情况下,仅仅通过计算就可以知道穿过单层传感器的光信息数据,您认为这是可能的,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以下内容由 该人员 于 2014-9-19 07:54 补充
如果您是对的,那么多层传感器的上层应该做得越透越好,因为透过上层的光越多,中下层能利用的光就越多。但是楼主引用的x3权威人士的说法是“顶层不是白色的,不是亮色的,也不是蓝色的,是带一点青色的黑色”,这是为什么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8 21:30
该人员的误区在于:照在顶层的光线必须100%地加以利用。
难道就不能只利用其20%?蓝光在顶层虽然达到90%,那么完全可以只用其中20%转换成电信号,其它废掉不要;
红光、绿光只有20%被顶层感应,那么就全部利用这20%,这样,三种颜色在顶层被感应的数量值就相同了。

当然上面的数值只是打比喻的假设,真实数值多少,抱歉,我不知道。
问题在于,如果没有中下层,上层根本不知道某个像素的数据中,红绿蓝光各占多少。假设上层每个像素可以获得0到100的数据,上层a像素获得了一个数据20,在没有中下层数据参与的情况下请问你要怎么利用这个数据?
如果你让中下层低像素数据参与计算形成明度值,那就不能说只靠上层获取明度值了。当然,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直接把上层数据当做明度值来用。按照我的理解,上层形成的明度值应该相当于黑白胶片配某种蓝色滤镜的效果,因为大部分红绿光没有被上层利用到。这种明度值与没有彩色滤镜的明度值当然不一样。从阿Q的片子来看,所有片子都倾向于偏蓝,不知是否因为这个原因。 本帖最后由 该人员 于 2014-9-18 22:11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无限不循环 发表于 2014-9-18 21:19
老兄,你举的例子不恰当,和我所说的能量守恒没有说到同一个点子上。首先,你说的四两拔千斤,无线电波能量+电源能量=发出声音的能量,没错,光电传感器总的来说也是四两拨千斤,进去的是微弱的光,出来的是较大的电压供AD采样,但我讨论的重点不是它从光信号到最后强电信号的整体,我只是讨论光激发成电这个第一步,这一步肯定没有信号的放大,这一步只有能量相当的转换,放大还在下一级的运算放大器。这个转换仍然是小信号到小信号的过程,我说的能量损耗就发生在这一步,用你的话说,就是“四两撬四两再拨千斤”,我讨论的是四两撬四两这一步。四两撬四两是撬不起来的,四两只能撬三点九两,才撬得起来,然后再靠这三点九两来拔千斤。四两撬三点九两这一步,发生了损耗,损失了0.1两,明白了不?


明白你的意思。好吧,我引用你的例子:
如果光能有4两,但是我在第一层只需要其中1两就能拨千斤,我就只用1两;剩下3两留给下一层、再下一层用。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18 17:47
如果单层传感器连穿过自己的光信息数据也能得到,那么极端情况就是靠一块玻璃般透明的传感器可以获得黑白胶片般的画质,太不可思议了。


这有什么奇怪的,为什么要走极端----要么全透明要么一点也不透明?就不能70%透明度?70%的光线穿过去到达下一层。半透明的材料又不是没有。索尼微单相机里就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18 13:30
您是想说,知道了上层对各种色光的转换比率就可以准确放大或者还原颜色了么?假设每个像素能给出0到100之间的数据,已知上层a像素给出了一个数据10,且已知上层对红光的转换比率是10%,请问a像素应该是什么颜色?


该人员的误区在于:照在顶层的光线必须100%地加以利用。
难道就不能只利用其20%?蓝光在顶层虽然达到90%,那么完全可以只用其中20%转换成电信号,其它废掉不要;
红光、绿光只有20%被顶层感应,那么就全部利用这20%,这样,三种颜色在顶层被感应的数量值就相同了。

当然上面的数值只是打比喻的假设,真实数值多少,抱歉,我不知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496
主题: 10
帖子: 477
注册: 2009年3月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8 13:01
能量守恒定律是没错。但你为何非要死认理,传感器的能量只能来自经过它的光子?难道不能来自供给传感器的电流?
你没学过电气吧。我拿收音机和唱片机作比喻吧:可能我们这个年代都不知道那些老古董了:
早早年,收音机是没有电源的矿石收音机,全靠线圈感应的无线电波那微弱能量转换成声音;
早早年,唱机也没有电源,手摇的可不是用来发电的,仅用来转动转盘。仅仅靠唱针在唱片沟纹里摆动的能量转换成了声音。
要是你还不理解,那我就举个你肯定能明白的:当你吹号时,仅仅靠你发出气流的能量就使乐器发出了声音。
以上例子就是你所理解的“能量守恒”、“能量转换”

但是,现代收音机、唱机、电子乐器为什么会发出巨大声音?难道仅仅靠无线电波、唱针摆动、人嗓子里出来的气流这些能量就够了?当然不是。而是靠电源--用电源发出的强大能量!这时候,那些无线电波、唱针摆动、人嗓子里出来的气流就退居二线、三线了,只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推动作用而已。无线电波能量+电源能量=发出声音的能量。怎么样,这丝毫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吧。

现在明白了不?


老兄,你举的例子不恰当,和我所说的能量守恒没有说到同一个点子上。首先,你说的四两拔千斤,无线电波能量+电源能量=发出声音的能量,没错,光电传感器总的来说也是四两拨千斤,进去的是微弱的光,出来的是较大的电压供AD采样,但我讨论的重点不是它从光信号到最后强电信号的整体,我只是讨论光激发成电这个第一步,这一步肯定没有信号的放大,这一步只有能量相当的转换,放大还在下一级的运算放大器。这个转换仍然是小信号到小信号的过程,我说的能量损耗就发生在这一步,用你的话说,就是“四两撬四两再拨千斤”,我讨论的是四两撬四两这一步。四两撬四两是撬不起来的,四两只能撬三点九两,才撬得起来,然后再靠这三点九两来拔千斤。四两撬三点九两这一步,发生了损耗,损失了0.1两,明白了不?

本帖最后由 无限不循环 于 2014-9-18 21:2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67
主题: 11
帖子: 2187
注册: 2014年1月
如此说来,所谓穿过上中层的光衰减可以忽略不计了。但都说穿过上中层的光有衰减,是不是X3为了过滤色光而把上中层cmos故意做成了有色的?

穿过上中层的光有衰减,猜的可能1层前面加兰色滤镜.1层光电转换再吸收1些.2层用吸收绿光多的伸化镓光敏管光电转换吸收1些.3层用吸收红光多的管.最后4层红光反光层.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zmz0427 发表于 2014-9-18 18:17
CMOS传感器是绝缘栅场效应硅晶体光敏管.厚度可能十几微米.硅晶体就是纯石英.或叫纯氺晶.比玻璃透明度好.厚度只有3厘玻璃的几千分之1.比玻璃透明度好凢千倍.
如此说来,所谓穿过上中层的光衰减可以忽略不计了。但都说穿过上中层的光有衰减,是不是X3为了过滤色光而把上中层cmos故意做成了有色的?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267
主题: 11
帖子: 2187
注册: 2014年1月
如果单层传感器连穿过自己的光信息数据也能得到,那么极端情况就是靠一块玻璃般透明的传感器可以获得黑白胶片般的画质,太不可思议了。


CMOS传感器是绝缘栅场效应硅晶体光敏管.厚度可能十几微米.硅晶体就是纯石英.或叫纯氺晶.比玻璃透明度好.厚度只有3厘玻璃的几千分之1.比玻璃透明度好凢千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8 14:18
迄今为止我所理解的就是这样。以后要是有新的信息证明我错了或者理解不全面,则另说
至于具体参数(比如究竟有多少比重的光线被首层所感应),我不是Sigma的技术人员,当然不知道。
如果单层传感器连穿过自己的光信息数据也能得到,那么极端情况就是靠一块玻璃般透明的传感器可以获得黑白胶片般的画质,太不可思议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2-17 08:25
Qx3高分辨黑白是怎么来的?是靠第一层来的,第一层的高分辨黑白是怎么来的?是靠转换大部分蓝色信息和少部分红绿信息来的。如果场景中没有蓝色信息,只有红色信息,会是什么情况?蓝黑条纹画面中,黑白分辨率是通过转换95%光线(蓝色)信息得来的。红黑条纹画面中,黑白分辨率是通过转换20%光线(红色)信息得来的。转换了95%光线信息的黑白分辨率和转换了20%光线信息的黑白分辨率,能一样么?


用分辨率测试标版这正是“骗人”的高明之处,因为:要是蓝光,大部分亮度信息留在了顶层;要是红或绿色,毕竟最上层对红绿色多少还吸收了20%的亮度,这20%的亮度足够用来清晰地显示测试标版上的线条(因为没有中间阶层)。
要想证实或者推翻我的怀疑,不应该用分辨率测试标版,而应该用纯红和纯绿的色阶图,看看这两个颜色的色阶能否接近255?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dwannawb 发表于 2014-2-16 10:24
我认为你应该去读读适马关于Quattro的解释和陈述,中文的公告在这里,引用其中的几句话放在下面:
新一代X3传感器,采用了全新的1:1:4构造。明暗信息主要由上层记录,色彩信息则依旧由上中下三层分别撷取,既保留了Foveon传感器独有的韵味,也不忘追求更加细腻的画质。此特殊构造不仅将解析度提升了30%,同时成功地将数据文件的体积有效减小,为了呈献忠实色彩所需要的大量数据处理也得以高速化,并且能够抑制不必要的电量消耗。


这个原理我懂了,但,解析度提升了30%是以彩色解析度下降到950/1500=63.3%作为代价的。这个代价导致的整体效果如何,就要大家评判了,光听Sigma自己“吹嘘”不能作数。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18 14:04
意思是不是,阿Q的上层可以获得和LEICA MM一样的数据?


迄今为止我所理解的就是这样。以后要是有新的信息证明我错了或者理解不全面,则另说
至于具体参数(比如究竟有多少比重的光线被首层所感应),我不是Sigma的技术人员,当然不知道。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8 13:51
本来,这里是相机论坛。但是由于很多人对Sigma的传感器技术发生了兴趣,变成了技术大讨论。有一个话题就是:当红、绿光线穿过Quattro首层,大部分穿过继续往下,只有少量被截留,这时,首层还能不能感知红绿光的全部信息。如果能全部感应到,是否与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在此,我“抄袭”一段科普,让有些“色友”消除知识上的误解:
光敏二极管也叫光电二极管。其管芯是一个具有光敏特征的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无光照时,只有很小的反向暗电流,此时光敏二极管可以看成截止。当光线照射PN结时,可以使PN结中产生电子一空穴对,使少数载流子的密度增加。这些载流子在反向电压下漂移,使反向电流增加,形成光电流。光的强度越大,反向电流也越大。这种特性称为“光电导”。因此可以利用光照强弱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光敏三极管和普通三极管相似,只是它的集电极电流不仅受基极电路和电流控制,同时也受光辐射的控制。当具有光敏特性的PN结受到光辐射时,形成光电流,由此产生的光生电流由基极进入发射极,从而在集电极回路中得到一个放大了相当于β倍的信号电流,因此光敏三极管还具有放大作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光敏三极管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
如果在外电路上接上负载,光电流在负载 ...
意思是不是,阿Q的上层可以获得和LEICA MM一样的数据?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本来,这里是相机论坛。但是由于很多人对Sigma的传感器技术发生了兴趣,变成了技术大讨论。有一个话题就是:当红、绿光线穿过Quattro首层,大部分穿过继续往下,只有少量被截留,这时,首层还能不能感知红绿光的全部信息。如果能全部感应到,是否与能量守恒定律相违背。
在此,我“抄袭”一段科普,让有些“色友”消除知识上的误解:
光敏二极管也叫光电二极管。其管芯是一个具有光敏特征的PN结,具有单向导电性。无光照时,只有很小的反向暗电流,此时光敏二极管可以看成截止。当光线照射PN结时,可以使PN结中产生电子一空穴对,使少数载流子的密度增加。这些载流子在反向电压下漂移,使反向电流增加,形成光电流。光的强度越大,反向电流也越大。这种特性称为“光电导”。因此可以利用光照强弱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
光敏三极管和普通三极管相似,只是它的集电极电流不仅受基极电路和电流控制,同时也受光辐射的控制,它的PN结跟光敏二极管一样具有光敏特性。当PN结受到光辐射时,形成光电流,由此产生的光生电流由基极进入发射极,从而在集电极回路中得到一个放大了相当于β倍的信号电流,因此光敏三极管还具有放大作用。不同材料制成的光敏三极管具有不同的光谱特性。
如果在外电路上接上负载,光电流在负载上就获得了电信号,而且这个电信号随着光的变化而相应变化。
CCD与CMOS传感器是当前被普遍采用的两种图像传感器,两者都是利用感光二极管进行光电转换,将图像转换为数字数据,


根据以上原理,光照所产生的反向电流,即光电流,不是光能转换来的,是加在二极管/三极管上的电源来的。
好比:我们拧动水阀,让水流过,也许水流很冲很急(能量很大),但并不能说,水流的能量是从我们手上的劲转换来的,我们只是在控制阀的开度大小。我们手用劲,仅仅是因为这个阀有点涩有点紧,跟水流能量几乎没关系。
因此,光能与电能转换并不是“你死我活”、“有我没你”的关系。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4-9-18 14:10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8 13:01
能量守恒定律是没错。但你为何非要死认理,传感器的能量只能来自经过它的光子?难道不能来自供给传感器的电流?
你没学过电气吧。我拿收音机和唱片机作比喻吧:可能我们这个年代都不知道那些老古董了:
早早年,收音机是没有电源的矿石收音机,全靠线圈感应的无线电波那微弱能量转换成声音;
早早年,唱机也没有电源,手摇的可不是用来发电的,仅用来转动转盘。仅仅靠唱针在唱片沟纹里摆动的能量转换成了声音。
要是你还不理解,那我就举个你肯定能明白的:当你吹号时,仅仅靠你发出气流的能量就使乐器发出了声音。
以上例子就是你所理解的“能量守恒”、“能量转换”

但是,现代收音机、唱机、电子乐器为什么会发出巨大声音?难道仅仅靠无线电波、唱针摆动、人嗓子里出来的气流这些能量就够了?当然不是。而是靠电源--用电源发出的强大能量!这时候,那些无线电波、唱针摆动、人嗓子里出来的气流就退居二线、三线了,只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推动作用而已。无线电波能量+电源能量=发出声音的能量。怎么样,这丝毫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吧。

现在明白了不?
您是想说,知道了上层对各种色光的转换比率就可以准确放大或者还原颜色了么?假设每个像素能给出0到100之间的数据,已知上层a像素给出了一个数据10,且已知上层对红光的转换比率是10%,请问a像素应该是什么颜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8 12:21
看来,你还不太懂得色彩学。建议再深入学学,如果你愿意深究这方面的话。

曲面反射回来的光线不同,跟色彩学并不矛盾。如果颜色相同(饱和度、色调、亮度都相同),那么不管位居哪个平面,颜色绝对相同。之所以在不同的位置、不同曲面/斜面,给人的感觉不同,不是因为色彩的构成要素里还要加入曲面之类的信息,而是因为:光线在空中传输时衰减不同、还有衍射、漫射、弯绕等复杂因素,使得眼球感应到的跟本来的有“误差”。而人是靠两只眼睛看的,同样的颜色,但到达人眼后,这些“误差”对左右两眼球是不同的,所以凭借这种不同的“误差”,人感觉到了立体感。

拿立体声做比喻(如果你对声音也感兴趣的话):同样的声音,为什么会给人以立体声感觉?因为同一声音但不同方向到达左右耳朵时间不一样、衰减不一样、耳廓对不同方向声音的“处理”不一样。

光和声音,从物理学讲,本质相同,都属于波动学范畴。建议你学学光学和波动学理论。

要想完整反映这些立体感,别说DPQ之类,现有技术下的所有相机都无法做到。也许最新发明的“光场相机”能解决。因为现有的相机只能捕获颜色信息,而不能捕获上面提到的光在空中传播途径中周围复杂的因素。
您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亮度、色调(又称为色相)、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只要其中一个要素的数值不同,就是颜色不同。”不同的平面会导致不同的光照条件,不同的光照条件会导致不同的亮度,不同的亮度会导致不同的颜色,对吧。那么平面越多的立体物,颜色就越丰富,对吧。照片只能靠这些丰富的颜色来表现立体感,对吧。阿Q只能靠上层数据表现细腻丰富的颜色过渡,M可以靠三层数据表现细腻丰富的颜色过渡,对吧。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午夜凉风 发表于 2014-9-18 12:57
你忽略了环境色对每个面的影响。


对,但是我说过的“光在空中传播途径中周围复杂的因素”当然包括环境色对每个面的影响,只是我没有一一写出来而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无限不循环 发表于 2014-5-5 21:46
详细阅读所有讨论,我觉得该人员的假设是有道理的。
......
2.根据能量守恒定律,进行光电转换必须消耗光子,或者说消耗了光的能量,总之就是消耗了光。也就是说,光电传感器捕获的信息,一定来自消耗掉的光,而不能来自路过该层进入了下层的光。
......


能量守恒定律是没错。但你为何非要死认理,传感器的能量只能来自经过它的光子?难道不能来自供给传感器的电流?
你没学过电气吧。我拿收音机和唱片机作比喻吧:可能我们这个年代都不知道那些老古董了:
早早年,收音机是没有电源的矿石收音机,全靠线圈感应的无线电波那微弱能量转换成声音;
早早年,唱机也没有电源,手摇的可不是用来发电的,仅用来转动转盘。仅仅靠唱针在唱片沟纹里摆动的能量转换成了声音。
要是你还不理解,那我就举个你肯定能明白的:当你吹号时,仅仅靠你发出气流的能量就使乐器发出了声音。
以上例子就是你所理解的“能量守恒”、“能量转换”

但是,现代收音机、唱机、电子乐器为什么会发出巨大声音?难道仅仅靠无线电波、唱针摆动、人嗓子里出来的气流这些能量就够了?当然不是。而是靠电源--用电源发出的强大能量!这时候,那些无线电波、唱针摆动、人嗓子里出来的气流就退居二线、三线了,只是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推动作用而已。无线电波能量+电源能量=发出声音的能量。怎么样,这丝毫不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吧。

现在明白了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957
主题: 13
帖子: 1182
注册: 2006年4月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8 12:21
看来,你还不太懂得色彩学。建议再深入学学,如果你愿意深究这方面的话。

曲面反射回来的光线不同,跟色彩学并不矛盾。如果颜色相同(饱和度、色调、亮度都相同),那么不管位居哪个平面,颜色绝对相同。之所以在不同的位置、不同曲面/斜面,给人的感觉不同,不是因为色彩的构成要素里还要加入曲面之类的信息,而是因为:光线在空中传输时衰减不同、还有衍射、漫射、弯绕等复杂因素,使得眼球感应到的跟本来的有“误差”。而人是靠两只眼睛看的,同样的颜色,但到达人眼后,这些“误差”对左右两眼球是不同的,所以凭借这种不同的“误差”,人感觉到了立体感。

拿立体声做比喻(如果你对声音也感兴趣的话):同样的声音,为什么会给人以立体声感觉?因为同一声音但不同方向到达左右耳朵时间不一样、衰减不一样、耳廓对不同方向声音的“处理”不一样。

光和声音,从物理学讲,本质相同,都属于波动学范畴。建议你学学光学和波动学理论。

要想完整反映这些立体感,别说DPQ之类,现有技术下的所有相机都无法做到。也许最新发明的“光场相机”能解决。因为现有的相机只能捕获颜色信息,而不能捕获上面提到的光在空中传播途径中周围复杂的因素。
你忽略了环境色对每个面的影响。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9-18 11:52
曲面上每个点的光线都不同,大部分立体物都是由无数个角度不同的平面组成,严格来讲每个平面的亮度或者色彩都不同。所有细微的不同,就是色彩过渡和立体感的基础。把细微的不同表现为相同,就会出现真人变成塑胶人的效果。


看来,你还不太懂得色彩学。建议再深入学学,如果你愿意深究这方面的话。

曲面反射回来的光线不同,跟色彩学并不矛盾。如果颜色相同(饱和度、色调、亮度都相同),那么不管位居哪个平面,颜色绝对相同。之所以在不同的位置、不同曲面/斜面,给人的感觉不同,不是因为色彩的构成要素里还要加入曲面之类的信息,而是因为:光线在空中传输时衰减不同、还有衍射、漫射、弯绕等复杂因素,使得眼球感应到的跟本来的有“误差”。而人是靠两只眼睛看的,同样的颜色,但到达人眼后,这些“误差”对左右两眼球是不同的,所以凭借这种不同的“误差”,人感觉到了立体感。

拿立体声做比喻(如果你对声音也感兴趣的话):同样的声音,为什么会给人以立体声感觉?因为同一声音但不同方向到达左右耳朵时间不一样、衰减不一样、耳廓对不同方向声音的“处理”不一样。

光和声音,从物理学讲,本质相同,都属于波动学范畴。建议你学学光学和波动学理论。

要想完整反映这些立体感,别说DPQ之类,现有技术下的所有相机都无法做到。也许最新发明的“光场相机”能解决。因为现有的相机只能捕获颜色信息,而不能捕获上面提到的光在空中传播途径中周围复杂的因素。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4-9-18 12:2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3.535
主题: 45
帖子: 15059
注册: 2009年9月
年内主力装备
SIGMA DP1 Merrill
RICOH GR III
好色无悔 发表于 2014-9-18 10:00
色彩转换成灰度,有不同的公式(或叫算法)。有的公式简单粗暴,的确会把不同颜色转换出相同的灰度值,但现在绝大多数优秀的算法都要极力避免这种情况,例如最常用的是根据人眼生理特点发明的算法:
灰度= 红*0.299   绿*0.587   蓝*0.114

所以,不同的颜色被换成相同的灰度这种撞车现象极难发生(几率极低)

此外,亮度、色调(又称为色相)、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只要其中一个要素的数值不同,就是颜色不同。
这时,万一ab两点恰好共用同一个下层大像素,只要亮度不同(前面已经说了:颜色不同,它的亮度极难也相同),还原出来的颜色就是不同。

总结地说:感应的颜色是由三层共同决定的,任何一层不同都会感应成不同的颜色。而三层感应到了完全相同信号的情况只能是:照在芯片上的光线原本就是颜色相同的,换句话说:你想要遇到不同颜色却被芯片感应成了相同信号,只能是  要么“千年等一回”,要么你练就了“火眼金睛”
曲面上每个点的光线都不同,大部分立体物都是由无数个角度不同的平面组成,严格来讲每个平面的亮度或者色彩都不同。所有细微的不同,就是色彩过渡和立体感的基础。把细微的不同表现为相同,就会出现真人变成塑胶人的效果。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6-22 20:39
详细阅读所有讨论,我觉得该人员的假设是有道理的......

我已经全明白了上面的话

arthur999 发表于 2014-2-13 09:44
还是有点误解,我们需要认识到衰减是被动的而感应是主动的,也就是说不管光线是否穿透,CMOS底片都感应到了信号,比如X3的第一层,实实在在地感应到了全部光谱,它就实实在在地感应出全光谱的电平强度信号,尽管它让绿色以上波长的光谱透过,透过了也能感应到,衰减是材料本身造成的,与感应信号无实质上的关系。
打个不一定准确的比方,将X3的三层比喻成三个筛子,......

这个比喻很好。劳伦斯和迪克讨论光的吸收和顶层的颜色这段话可能跟明确一些:

劳伦斯:
......“蓝色”层仅仅是一个计数有多少死亡光子遗体躺在这里的设备,对与“红色”层和“绿色”层也是如此。

迪克:
你这种莎士比亚的描述蛮好。收集到的电子正是这些被吸收的光子的尸体,多数人在讨论滤波器在这一点上有错误:吸收、过滤和侦测被认为是同一回事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1、“收集到的电子正是这些被吸收的光子的尸体”就形象化地说明了光电在能量转换----有部分光(如红、绿的10%)在穿过首层时,因“力气不够倒地身亡变成了“尸体”;2、虽然还有90%的红绿光继续往下走,但首层已经把他们的“人数记录在案”,加上已经“死亡”的,照样知道全部红光和绿光的“人数”。

sunny07 发表于 2014-2-12 14:53
说的很对。我之前的发言不够准确,用了X3的方式来思考徕卡MM了。......
因此,也应该请楼主不要用徕卡MM的方式去推论X3,这两者真的是完全不同的。

... ...
用单层去比喻三层中的一层,不太恰当,容易误导,但也是为了直观、简便,类似的比喻经常会有,不能钻牛角尖。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4-9-18 11:59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6-23 22:00
那么,q机的解析度也像msk一样随着色彩的变化而变化了。当紧邻的两种颜色传递给上层的光强相似时,q机的解析度就会下降,锐度就会下降。我这个判断对么?


因为亮度、色调(又称为色相)、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只要其中一个要素的数值不同,就是颜色不同。
这时,万一ab两点恰好共用同一个下层大像素,只要亮度不同(前面已经说了:颜色不同,它的亮度极难也相同),还原出来的颜色就是不同。
解析度是一幅图像整体概念,不存在局部模糊就说整体都模糊的说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766
主题: 19
帖子: 1269
注册: 2014年9月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6-23 22:00
想象这样一种情况,上层ab像素紧邻,二者收到的光强一样,但实际上a像素应该是红色,b像素应该是蓝色,ab像素就在红蓝色的分界线上。但由于ab像素收到的光强一样,且对应ab像素的下层是同一个大像素,它提供给ab像素用来计算颜色的数据只能是一样的,所以ab像素反应出来的颜色也只能是一样的。那么这个分界线的解析度,其实不是由上层决定的,而是由中下层决定的了,也就只有相当于500万像素的解析度而已。


色彩转换成灰度,有不同的公式(或叫算法)。有的公式简单粗暴,的确会把不同颜色转换出相同的灰度值,但现在绝大多数优秀的算法都要极力避免这种情况,例如最常用的是根据人眼生理特点发明的算法:
灰度= 红*0.299 + 绿*0.587 + 蓝*0.114

所以,不同的颜色被换成相同的灰度这种撞车现象极难发生(几率极低)

此外,亮度、色调(又称为色相)、饱和度是色彩的三要素,只要其中一个要素的数值不同,就是颜色不同。
这时,万一ab两点恰好共用同一个下层大像素,只要亮度不同(前面已经说了:颜色不同,它的亮度极难也相同),还原出来的颜色就是不同。

总结地说:感应的颜色是由三层共同决定的,任何一层不同都会感应成不同的颜色。而三层感应到了完全相同信号的情况只能是:照在芯片上的光线原本就是颜色相同的,换句话说:你想要遇到不同颜色却被芯片感应成了相同信号,只能是  要么“千年等一回”,要么你练就了“火眼金睛” 本帖最后由 好色无悔 于 2014-9-18 10:02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Quattro的画质退步了吗?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