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Quattro的画质退步了吗? [主题管理员:dwannawb]
正序浏览
主题图片汇总
主题内检索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4.658
主题: 37
帖子: 1496
注册: 2004年10月
寒冬中,山木和人搅动了一池春水,荡漾不已

1.要理解Sigma新一代芯片Quatrro,得先理解上面这幅图。而要理解上面这幅图,我们得先拿一块非MSK、非X3的芯片来说事。这块芯片就是莱卡的Monochrome。在这部划时代的相机中,莱卡将MSK芯片上的微滤镜统统地去除(红外截至滤镜还是存在的)形成了一层感光芯片,与X3对应,我们可以称他为X1。由于前方没有分色滤镜,因此它接受的是全色信息(还记得黑白胶片被称为全色胶片吧),即红绿蓝混色信息。相机然后从这一层中读取到数据。注意,这时它还不能成像,因为我们现在几乎所有的显示屏的像素都是由RGB三个分量构成的,因此,莱卡程序先要将获得的单层数据分别填充到RGB中。此时数据量已经增加到原始数据的3倍了(假定芯片是8位,则此时一个像素变成了8+8+8=24位了,这就是所谓24位色)。然后把填充完成的RGB数组对应地送到到显示器的RGB单元中,我们这才看见了图像。在这幅图像中,因为R=G=B,因此图片是黑白灰度图。莱卡的这款相机由于只有一层接受全色信息,因此得不到彩色图像。

2.现在我们拿3部莱卡相机的3块芯片进行叠加,这就是差不多类似于Sigma的X3了。然后第一层感受的是全色信息,这个不用再解释了。单层芯片很薄,它不能把所有波段的光全部吸收,因此必定有光线穿越第一层到达第二层,甚至到达第三层。我们知道,光线在穿越媒介时,波长越长(越靠近红外端),穿透力越强,波长越短(越靠近紫外端),穿透力越弱。因此到达第二层的光线中蓝光已经非常微弱了,这时主要是绿光和红光。在穿越第二层后到达第三层的,主要就是可见光中最长的波长红光了。所以第一层接受的是全色信息,第二层接受的是红绿信息,第三层接受的是红色信息。Sigma将第一层称为蓝色层,第二层称为绿色层,第三层称为红色层,是形象的说法,此时这种称呼是不正确的,什么时候正确呢?等到通过算法将三层数据计算后分出RGB三色分量来,这个称呼才正确。注意,Sigma现在已经不再用红层、绿层、蓝层这种称呼了,而是更加严谨地用顶层、中层和底层来称呼。

3.从全色、红绿色、红色三组原始信息如何计算得到RGB分量?算法多种多样,五花八门。适马的幕后人员一直在探索最佳算法,每一次他们认为的进步都会带来一次固件的更新。不过有些人不认可他们的努力,他们有时候认为老版本的固件似乎比新版本更好!但是注意这世上找不到一种最完美三原色分色算法,所有探索的算法可以无限接近三原色,但不能到达。因此所有的成像都不能绝对地还原到自然色彩。一个最原始最基础也是最糟糕的算法是,B=顶层-中层-底层,G=中层-底层,R=底层。有兴趣的去搜一下老顽童的帖子,他对此有过深入探讨。
4.然后我们再来探讨叠加的3层上下感光单元对等的芯片(4:4:4),它的实际分辨率是否等同。它的标称分辨率是相等的,因为上下物理像素单元是准确对应的。在得出结论之前,我们得理解和接受下述事实:第一、光线组成中频段越复杂,照射物体后分辨率越高。理解这一点并不难,我们肯定都看过动物世界夜晚的红外录影,这个红外灯(频段单一)照射得到的影像与白炽灯(频段复杂)相比,是很糊的(分辨率低)。第二、光线强度与分辨率成正比。夜晚总是比白天模糊。第三、离焦平面越远,成像越模糊。在X3结构中,第一层接受的频段最复杂,第三层最单一;第一层接受的光线最多,之后大幅衰减,第三层接受的光线最少;第一层在焦平面上,第三层离焦平面最远。接受和理解了这三点,结论当然就是从第一层到第三层,实际分辨率在依次降低。假设第一层实际分辨率为2千万、第二层1千5百万、第三层1千万,那我们安排3层的物理感光单元为2千万、2千万、2千万,是不是不经济呢?

5.上下一一对应的物理感光单元不仅造成了不经济,因为下层的实际分辨率达不到物理感光单元的标称分辨率,而且还带来其他问题。伴随物理感光单元被分割的越来越小(高分辨率追求的结果),任何一个单元可接受的光子量也越来越少。这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是高感越来越差,第二是量子效应越来越显著。于是在高ISO以及低照度下跳跃性的随机荷电产生的噪声被放大,给画面造成的结果就是画面变脏、煤渣绿、煤渣灰,色彩纯净度降低。

6.这样我们就理解了4:1:1的结构安排。首先,这种排列接近于各层的实际分辨率(无法做到物理单元与实际分辨率完全相等,例如象4:2.5:1.1这类的安排是完全无法实现的,即使做出来,由此带来的混乱后期根本无法解决)。第二,这种安排是下层感光面积加大,使得它能接受更多的光照,因为下层光线越来越弱。更多的光照带来的好处就是可以使物理感光单元荷电增多而离开随机涨幅的量子区,因此噪声减弱,颜色纯净度增加。SD14/15芯片的优势是色彩,纯净而浓郁。我们也都还记得,那些年攻击和讽刺适马的都是拿低分辨率来说事的。Merrill芯片的优势是分辨率,经常挂在口头诟病的是色彩不如前代。Quattro芯片就是将二者进行结合,发挥二者的优势,去除二者的弊端。
(本图是由maggiemaya提供的图片修改而成,特此感谢)

7. 我们的眼睛对黑白灰度的分辨力高于彩色,所以Quattro芯片的4:1:1分层不仅与生理适应,也与物理感光适应。从第一层取得全色信息,决定像素的明度和对比度(分辨率),然后通过123层的数据与明度数据融合,就可以计算出高分辨的RGB值(再次申明:最后得到的RGB值并不是三层最初读到的原始数据,MSK最后得到的RGB更不是原初的数据。MSK更夸张,需要把一个像素中缺失的2个数据通过临近单元的数据进行计算填充,这会带来污染,就像在宣纸上写字画画一样)。理论上讲,Quattro既具有SD14/15的纯净色彩,又具有Merrill的高分辨率。适马又进一步,你既可以得到1:1的锐利图像(由第一层提取的黑白灰度图决定),又能以边长的1.414倍插值得到类似MSK的大画幅照片。所以Quattro是一部X3和MSK通吃的相机,你想得到什么照片,在SPP里都能任意驰骋!

******附加信息*******

1.Quatrro的发表激起了层层涟漪,在本论坛也有多个帖子进行热烈地讨论,有人认为这是一次传感器的革命之作,有人认为这是一次滑向MSK的妥协。独色通过PS进行了Quatrro的模拟,坚实地证明了一幅图片的分辨率是由其明度决定的,而色彩根本不需要如此高的分辨率(人眼辨识彩色的能力低于黑白)。独色的帖子在这里PS模拟DP2Q,大家能看出画质的区别吗?
yanhe在这个帖子里提到电视发展的※※,在由黑白电视机转向彩色电视机时,由于新发展的彩电制式必须兼顾黑白电视机,因此彩电的信号是在黑白信号的基础上附加彩色信号的。而在附加彩色信号时,采用了“大面积着色原理”(低分辩彩色信号)来进行上色。而在绘画教学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边缘轮廓最重要”,因此Quatrro的原理和彩电、绘画是一致的,它符合人类眼睛的生理特点!

2.山木和人在讲解Quatrro时说,新一代相机的分辨率是3650 LW/PH,而上一代Merrill的分辨率是3150 LW/PH。
(本图依然是由maggiemaya提供的,经PS修改而成,特此感谢)

————————————————————————————————————————————————————————————
该人员 发表于 2014-2-15 01:19
msk与老x3黑白分辨率及各种彩色分辨率测试数据。可以发现老x3各种颜色分辨率数据完全一致,因为老x3三层像素数完全一致。现在Qx3绿红像素少了,还能维持各种颜色分辨率完全一致的水平么?

呵呵,咱们一步一步来解决您的疑问,应该能够释然的

1.我们先来看下面这幅图,这是DP2M拍摄的一张照片的局部。左面是从PS中提取的高分辨黑白图,中间是以16合1合并的低分辨彩色图(减半缩小2次,再扩大到原来大小),右图是两张图融合后的高分辨彩色图。注意:Quatrro是4合1,我这里做的是16合1,融合后的效果与原图看不出丝毫差别!这就是“大面积着色原理”:人眼对黑白图像的细节有较高的分辨力,而对彩色图像的细节分辨力较低,这即所谓的“彩色细节失明”。(参见大面积着色原理)独色也做过一个ISO400的16合1的图,在这里
2.现在我们来研究融合后的高分辨彩色图。我们将这幅图的RGB提取出来放在下面,从左至右分别是红R、绿G和蓝B,你会惊奇地发现不管是哪个色层,全部都是高分辨的。
3.于是结论就是:
高分辨黑白+低分辨彩色=高分辨彩色。其中
(1)高分辨黑白+低分辨蓝色=高分辨蓝色(Quatrro的蓝色本来就是高分辨的)
(2)高分辨黑白+低分辨绿色=高分辨绿色
(3)高分辨黑白+低分辨红色=高分辨红色

4.我想到这里您的疑问应该能消除了,您提到的那个著名网站测试的X3照片,不管哪个色层的分辨率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用的图是已经融合后的图,这个已经不是最初的数据了,是经过相机处理器融合之后的图片数据(在上图中是经过了TRUE III处理过的数据),红绿蓝已经被融合成高分辨了。除非是生产厂家,否则我们任何人都拿不到这个原始数据。RAW文件也不是最原始的数据,也已经是经过相机处理器处理之后的数据,换言之,即使是RAW文件,融合过程也已经发生过了。
希望上述陈述能够解决您的疑惑……

————————————————————————————————————————————————————————————
海纳人:X3的发明者之一Dick Loyn在dpreview上有个关于X3Q的贴子(Re: What the imager has)。他认为X3M和X3Q的区别一般用人眼是很难感觉的到的。我尝试进行了全文翻译(亦见173楼)谢谢海纳人提供信息:

Goolge了一下:Dick, 全名Richard Francis Lyon (生于1952年,今年62岁),别称Dick Lyon,按中国的习惯大概是“莱昂伙计”的意思。光电鼠标的发明者,Foveon公司的创始人之一。Foveon公司还有一位我们更熟悉的Dick,就是Richard B. Merrill (1949–2008),别称Dicky Meriill,就是“梅林伙计”。Merrill相机就是为了纪念他。这个帖子很火,Dick有多次发言,这是Dick解释Quattro的其中一次。谢谢海纳人提供信息。本人英文水平很糟糕,前几天尝试翻过,进展很缓慢,放弃了。但是发现论坛里各种疑问与质疑很多,还是下定决心翻完它,毕竟是Foveon X3的大佬,听听人家怎么说应该会使人受益良多的。如遇错误,敬请指正和谅解,原文就不贴了,要看请点上面的链接。

你是对的,这不会导致更多的噪声走样。许多人认为不同采样点或采样密度会导致一些噪声差别(分辨率不同),就像拜耳那样。但这并不是主要问题。拜耳的问题是在一个采样空间内红色的获取从没有超过25%,因为红色采样孔径只有一半大小,在每一个方向的采样空间上都是如此。如果你用半口径进行傅里叶转换,你会发现它是非常不光滑的,以致响应远高于奈奎斯特频率。这就是为什么需要抗混叠滤波器用来将锯齿模糊的原因。假如使用AA滤波器足以消除红色的所有噪声信号,那么在双倍获得的绿色信号上的额外分辨率也将丢失。这是非常难以权衡的。

而在Fovoen传感器,没有什么理由需要AA滤波器,不是因为采样位置,也不是因为不同的空间采样密度。那是因为每一个采样孔的信号获取几乎是100%,换言之,样品投射与采样是一致的。不过,这个采样孔的傅立叶转换存在一个被称为低频波的无效空间频率;它连同更多来自于镜头的些微模糊噪声一起,通常保持在一个几乎不显现的水平上,但依然能保持图像的锐利和高解像力。

在1:1:4排列中,每一个采样层都有其自身的特性,但在不同的比率上——完全不同于拜耳的红色和蓝色。低像素大面积的设计理念就如同在本层安放了抗噪声滤波器;而顶层并不与下层的模糊妥协,因而它能为高分辨图像提供高频解析支持。

这种安排的另一个好处是下层的一个采样可以获得相当于顶层四个采样的数据,那么就能以四合一的方式“聚合”或“联合”感光量。用Photoshop或其他软件,很容易以这种方式模拟生成高分辨图像。

四合一的方式能使晶体管在模数转换之前更加高效地收集光子。结果是同样的噪声,可以有四倍的有效信号与之抗衡,也就是说,有更好的4倍的信噪比。加之大象素有更少的触点、晶体管和线路等,与4个小象素相比,其面积更大,读出效率更高。因此,四合一的采样方式在各方面都是有明显优势的,但彩色分辨率除外。

布莱斯•拜耳的主要成功,也是大多数电视格式、图像和视频的压缩算法所依赖的,正是视觉系统并不在乎彩色分辨率与明度分辨率的一致。不幸的是,尝试开发的单层马赛克传感器具有令人尴尬的噪声问题。Foveon的1:1:4阵列工作的很好,不需要AA滤镜,没有滤波妥协。因此,是的,色彩分辨率低于明度分辨率,但是在图片中,你非常难以鉴别这种低分辨和高分辨色彩的差别。

如果你扔掉额外的明度分辨率,只留下500万像素的图像,你依然拥有比老DP2或SD15更锐利更清晰的图像。现在的图像分辨率在相同的尺寸的每一个方向上都增加了2倍,但只是在额外的明度细节上,就如一个典型的JPEG编码:彩色信息只有明度的一半。谁的眼睛好到可以将低于明度分辨率的彩色锐利度鉴别出来?当然,这不是不可能,但要鉴别它很难。

讲点旧事吧,Foveon的第一版SPP在JPEG输出时有一个小错误,可能你还记得:我们称为JPEG-6b的文件默认编码是输出1/2分辨率的彩色图像。它的处理需要一点时间,但一个用户最后发现与TIFF输出相比,JPEG图像看起来不怎么好,另外一位用户告诉我们如何修正它,所以我们这样做了。它使我们得到原初水平的JPEG高质量图片,即从SD9的500万级替代1000万级传感器和数据值,并且能获得如分辨率一样的清晰色彩,这会有什么问题?我不这样认为。除营销外,他们的问题足够多了。同样,我期待适马这个新东西。如果用30M可以得到一个实际效果与60M难以区别的图像, 并且还有干净的色彩,这会有人抱怨吗?

当然,这确实有些复杂。是的,减少色彩分辨率是一个妥协;但这是一个很好地匹配人类感知的好方法——但这完全不是马赛克用AA滤镜来对抗噪声和分辨率的那种妥协。

再来一段,劳伦斯和迪克讨论到光的吸收和顶层的颜色

劳伦斯:
之前Foveon成像系统的每一层都能侦测色彩。“过滤”发生在硅层中,并且过滤过程真实地计数每一个分立位点。电子是失效光子的“尸体”。因为光子携带自身的能量频率,所以强者穿透的更深,而弱者穿透的很浅。因此“蓝色”层仅仅是一个计数有多少死亡光子遗体躺在这里的设备,对与“红色”层和“绿色”层也是如此。
是的,这就是简单的解释。也许某位工程师能够解释的更好。呵呵,我只是来打酱油的哟。

迪克:
搜索dpreview时发现这则消息,把我给逗笑了,原来这么些年你一点都没变。
你这种莎士比亚的描述蛮好。收集到的电子正是这些被吸收的光子的尸体,多数人在讨论滤波器在这一点上有错误:吸收、过滤和侦测被认为是同一回事。
但是你的“强者”和“弱者”的认识是不对的。高频率的蓝光是强者(拥有更多能量),但在与硅相互作用中在表面被很快吸收。含有较少能量的光子,例如红外线,能够穿透到深层。低频,波长大于1100纳米,这种光非常弱,不能把电子从硅层中踢出,因此硅对于他们来说是完全透明的。在这两者之间,存在一个精确比例的吸收值。

迪克:
从搞懂任何波长的光强度伴随硅层深度而呈指数式递减开始,我们逐渐地理解了各层的光谱响应。……顶层不是白色的,不是亮色的,也不是蓝色的,是带一点青色的黑色,它们能足够好地获取高频亮度信号。我们做了一些试验,让我们惊奇地发现1:1:4工作的居然这样好。当时看来并不那么明显的这个好东西,结果证明真是棒极了!
本帖最后由 dwannawb 于 2014-9-20 09:25 编辑

相关标签: SD14 SMILE 适马 Sigma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浏览:47590 回帖:511
游客没有回帖权限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5.134
主题: 18
帖子: 5344
注册: 2009年7月
森林中的蘑菇 发表于 2016-3-3 16:55
相对来讲,X3红色是最扎实的,所谓的全红色容易溢出,那要看配X3的镜头、光线以及所拍红色的对象。比如,如果拍国旗,近拍的话,那就连布的纹理都拍的很清楚,而且红色纯正,扎实,自然。但要拍红玫瑰、茶花之类全红色的,估计没那个厂的能拍出不溢出的红色。


阳光下拍全红色花卉,所有MSK与X3一样溢出,只不过人家不拿鸡蛋往石头上碰。

本帖最后由 第二名 于 2016-3-3 17:3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35
主题: 21
帖子: 1114
注册: 2014年4月
宾得啊 发表于 2016-3-3 02:54
模特不错 手机拍也差不多
x3 全红色容易溢出
相对来讲,X3红色是最扎实的,所谓的全红色容易溢出,那要看配X3的镜头、光线以及所拍红色的对象。比如,如果拍国旗,近拍的话,那就连布的纹理都拍的很清楚,而且红色纯正,扎实,自然。但要拍红玫瑰、茶花之类全红色的,估计没那个厂的能拍出不溢出的红色。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702
主题: 14
帖子: 7379
注册: 2008年1月
森林中的蘑菇 发表于 2016-3-2 20:22
二者差异太大了,一眼就看得出来。


玉米碴子面与小麦特粉面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47
主题: 24
帖子: 1345
注册: 2009年9月
花工 发表于 2016-3-2 17:56
M43论坛的帖子,DP3M能拍出这种效果吗?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http://pan.baidu.com/s/1qX1XFGC
模特不错 手机拍也差不多
x3 全红色容易溢出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47
主题: 24
帖子: 1345
注册: 2009年9月
我明白适马的意思了。的确 明暗灰度对分辨率影响很大,同一张照片 拉了光线 体积可以大很多。
适马取巧 目的就这几个
1降低成本 提高良品率
2既然放下矜持后在黑白标版上还有便宜占 不占白不占
3省电加快处理速度
4附加好处是后面2层开口加大 偏色减小,高感进步,后面显得干净

但是 老x3其实是彩色分辨率爆表 后相当于溢出了,所以往往有油画立体感。
对新x3 411不满的用大部分户图的就是彩色分辨率溢出后的油画立体感,适马忘了x3用户本来就是口味重的。

结论 尝试 411是可行的,但后果就是得到部分新用户的同时引起部分老用户的不满。
       希望适马在赚钱后 继续创新,搞844 或842或全幅,你可以把底1层搞高,但不要把后面降太凶了。附带 后面2层错开半个像素,也许是更加取巧的方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35
主题: 21
帖子: 1114
注册: 2014年4月
ngzxm 发表于 2016-3-1 17:21
Q出来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SPP也优化更新了好几轮了。老用家仍然可以轻松分辨出444与411之间的画质区别。
二者差异太大了,一眼就看得出来。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135
主题: 21
帖子: 1114
注册: 2014年4月
花工 发表于 2016-3-2 17:56
M43论坛的帖子,DP3M能拍出这种效果吗?

不合规外链图片,不直接显示,谨慎点击

http://pan.baidu.com/s/1qX1XFGC
镜头焦距和光圈不同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2.979
主题: 67
帖子: 15159
注册: 2014年5月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435
主题: 1
帖子: 425
注册: 2013年11月
Quattro成像太毛噪了啊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6.95
主题: 16
帖子: 6181
注册: 2013年4月
a85 发表于 2016-3-1 19:49
别忘了相机的曝光时长的可变的,对感光芯片来说,不存在光线强度问题。当然,你要说风吹手抖会影响分辨率那也没错。

焦平面难道不能在第二层?再说了,第三层频谱最单一,那么相对来说第三层的色分辨率最高,因为没有其他颜色串扰。那么按理应该把第三层改成4才合理,即1:1:4。

其实不管怎么说,4:1:1分辨率都不可能等于更不可能超过4:4:4,只有更差没有更好。

至于能不能接受,就看自己的了。


看来DPM代是个费钱费计算量的方法, 还卖那么便宜,福利机居然没有人要?!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5
主题: 5
帖子: 137
注册: 2015年10月
a85 发表于 2016-03-01 11:49
焦平面难道不能在第二层?再说了,第三层频谱最单一,那么相对来说第三层的色分辨率最高,因为没有其他颜色串扰。那么按理应该把第三层改成4才合...

物理结构无法超越

本帖由 [url="https://itunes.apple.com/cn/app/wu-ji-lun-tan/id516883320?mt=8"]无忌论坛V3.1.0[/url] iPhone5/5s iOS9.2.1 客户端发布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a85
泡菜
泡网分: 11.16
主题: 31
帖子: 6874
注册: 2012年4月
第二、光线强度与分辨率成正比。夜晚总是比白天模糊。
别忘了相机的曝光时长的可变的,对感光芯片来说,不存在光线强度问题。当然,你要说风吹手抖会影响分辨率那也没错。
第三、离焦平面越远,成像越模糊。在X3结构中,第一层接受的频段最复杂,第三层最单一;第一层接受的光线最多,之后大幅衰减,第三层接受的光线最少;第一层在焦平面上,第三层离焦平面最远。

焦平面难道不能在第二层?再说了,第三层频谱最单一,那么相对来说第三层的色分辨率最高,因为没有其他颜色串扰。那么按理应该把第三层改成4才合理,即1:1:4。

其实不管怎么说,4:1:1分辨率都不可能等于更不可能超过4:4:4,只有更差没有更好。

至于能不能接受,就看自己的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444
主题: 10
帖子: 2433
注册: 2016年1月
适马不给x3,你也不能自己造不是?接受就玩,不接受就玩马赛克,就这么简单,一个普通用户关心这些技术细节有何意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5.173
主题: 16
帖子: 5159
注册: 2014年8月
多层堆叠,过一层光子衰减一定幅度。可见光经三层rgb滤光片,红逛波长最长(穿透力最强),自然可以放到最下层,绿光偏中间,蓝光最短(在此三者中穿透力最弱),自然只能放在最上层,否则到过这层滤光片捕捉的光子会严重衰减,对最后合成不起作用。由于这种特性,采用411结构有利于蓝光发挥作用。 本帖最后由 urin1010 于 2016-3-1 18:46 编辑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5.06
主题: 39
帖子: 3737
注册: 2004年9月
Q出来已经有不短的时间了,SPP也优化更新了好几轮了。老用家仍然可以轻松分辨出444与411之间的画质区别。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12
主题: 0
帖子: 12
注册: 2013年11月
要么就是人们不会用牛逼的 Quattro,要么就是退步了,反正眼见为实,目测的效果确实不能满意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2.92
主题: 20
帖子: 1756
注册: 2005年5月
虹桥梧桐 发表于 2016-2-29 21:43
烧友是期望适马有能力开发一款全新真的X3大幅芯片,是小众而不必担心是高成本的产品,满足高像素密度的X3镜头应该不便宜,适马高阶产品定位高价,出好片的单机2w+起步都可以考虑买单。

适马开发Q也不主要是因为成本,而是因为在像素大战中远远落后了,只能用马赛克的方式来增加点尺寸,从SDQH来看,还不至于在像素上输太惨。但你要同样尺寸的真X3,解决不了的难题太多了。m应该就是X3的最后一代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26.702
主题: 14
帖子: 7379
注册: 2008年1月
qingjun 发表于 2015-1-21 23:17
本来X3文件就大,12BIT与14BIT的数据量差很多,即使有高速处理器,电池也是问题,开发一款全新X3芯片对于小众产品势必造成高成本产品,满足高像素密度的X3镜头也不便宜,dp镜头如果没有机内校正也不会便宜,适马产品定位高价,用户就很难买单


烧友是期望适马有能力开发一款全新真的X3大幅芯片,是小众而不必担心是高成本的产品,满足高像素密度的X3镜头应该不便宜,适马高阶产品定位高价,出好片的单机2w+起步都可以考虑买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155
主题: 5
帖子: 137
注册: 2015年10月
实际的结果看,Q确实退步了,噪点是大问题!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4
主题: 17
帖子: 865
注册: 2014年3月
大胆预测,下一代又改回去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408
主题: 6
帖子: 346
注册: 2014年6月
退步得利害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001
主题: 0
帖子: 1
注册: 2015年5月
本文精华在于“Dick Loyn(X3的发明者之一)在dpreview上关于X3Q的贴子”的译文。“数值孔径、傅立叶变换、奈奎斯特频率、滤波器、分辨率、信号、噪声”,想理解摄影器材的感光芯片却不懂通信原理的人,就只能称为爱好者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59.217
主题: 2
帖子: 14322
注册: 2006年3月
年内主力装备
★ SIGMA SD1 Merrill
wangseying001 发表于 2015-1-21 22:34
哈,”人眼难以区分“,原来真的是用质量换速度。操控,直出,机身的改善全是好事,可惜,人眼难以区分,机器轻易区分。真不明白,处理器每隔一年研发,处理能力都会大幅度增长,即使继续用旧1500WX3的C幅感光件,处理速度应该会成倍提高。Q的像素处理量只有3900W,M却有4600W,处理的东西少了,处理器性能高了,出来的结果提升不成正比。只能叹适马的程序员火候不到,新时代,缺的是人才。想方法招一个天才程序员比硬件升级更靠谱,编写过程序的人都懂得。

至于“5.上下一一对应的物理感光单元不仅造成了不经济,因为下层的实际分辨率达不到物理感光单元的标称分辨率,而且还带来其他问题。伴随物理感光单元被分割的越来越小(高分辨率追求的结果),任何一个单元可接受的光子量也越来越少。”这一段,真的无语,多么冠冕堂皇的歪理。
      木星、土星反射到地球的光子量够少了吧,我在屋企用70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可以清晰的看到木星、土星,相机无非就是物理光学的应用,难道死马搞镜头研发就不知道增大口径可以增大通光量么!就知道用屁~眼大的镜片做镜头,看看2M那镜片,比小型DC大点点,比长焦DC又小那么点点,这就是良心!用好点的光学玻璃,好点的镀膜工艺,做一个超高分别率的镜头,再小的感 ...

本来X3文件就大,12BIT与14BIT的数据量差很多,即使有高速处理器,电池也是问题,开发一款全新X3芯片对于小众产品势必造成高成本产品,满足高像素密度的X3镜头也不便宜,dp镜头如果没有机内校正也不会便宜,适马产品定位高价,用户就很难买单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0.309
主题: 6
帖子: 236
注册: 2015年1月
哈,”人眼难以区分“,原来真的是用质量换速度。操控,直出,机身的改善全是好事,可惜,人眼难以区分,机器轻易区分。真不明白,处理器每隔一年研发,处理能力都会大幅度增长,即使继续用旧1500WX3的C幅感光件,处理速度应该会成倍提高。Q的像素处理量只有3900W,M却有4600W,处理的东西少了,处理器性能高了,出来的结果提升不成正比。只能叹适马的程序员火候不到,新时代,缺的是人才。想方法招一个天才程序员比硬件升级更靠谱,编写过程序的人都懂得。

至于“5.上下一一对应的物理感光单元不仅造成了不经济,因为下层的实际分辨率达不到物理感光单元的标称分辨率,而且还带来其他问题。伴随物理感光单元被分割的越来越小(高分辨率追求的结果),任何一个单元可接受的光子量也越来越少。”这一段,真的无语,多么冠冕堂皇的歪理。
      木星、土星反射到地球的光子量够少了吧,我在屋企用70口径的天文望远镜可以清晰的看到木星、土星,相机无非就是物理光学的应用,难道死马搞镜头研发就不知道增大口径可以增大通光量么!就知道用屁~眼大的镜片做镜头,看看2M那镜片,比小型DC大点点,比长焦DC又小那么点点,这就是良心!用好点的光学玻璃,好点的镀膜工艺,做一个超高分别率的镜头,再小的感光单元也不会成为颈瓶。
       说到“这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第一是高感越来越差,第二是量子效应越来越显著。于是在高ISO以及低照度下跳跃性的随机荷电产生的噪声被放大”。先说说题外话,1,当年Intel的P4买的如火如荼,Intel声称,单核一直提高频率才是正道,P4将会跨越4GHz,一直奔向10GHz;结果呢AMD的双核一出,P4到4GHz时因功耗发热问题无法再提高,被打到满地爬,P4从高高在上的价格一泻千里,Intel不但转投多核研发,更是转向CPU架构开发,完全抛弃成熟的P4架构,2,CPU的制作工艺到28nm时遇到颈瓶,将会难以继续缩减体积,工程人员不再把硅作为唯一原料,成功用新型材料,把CPU的工艺推进到22nm。以上的事实说明,数码时代,遇到大问题,是要转变,不能靠吃老本。 ”噪声被放大“甚至是很大很大的时候,COMS是不会继续沿用老一套的工艺,自然会有新的方法他改进。
      死马不想再大量投入资料,仅想用旧技术赚钱是事实,也是市场行为,不要说成是为了消费者好。真正值得悲哀的是有那么笨的马粉。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1.447
主题: 24
帖子: 1345
注册: 2009年9月
dwannawb 发表于 2014-2-11 14:02
说得有道理 尤其是这句X3的发明者之一Dick Loyn在dpreview上有个关于X3Q的贴子(Re: What the imager has)。他认为X3M和X3Q的区别一般用人眼是很难感觉的到的。
但是玩x3的基本都不是正常人。
还说了q的好处是不降低最终分辨率,减少躁点,简化线路 减少发热 ,加快处理速度等等。
我认为主要好处是加大了2层的开口,减少深井带来的杂光。
m的开口面积/井深 是小了,q有2层开口面积/井深 又太大了。所以每层1600-2400w,3x做成全幅面积就合适了,秒单层5000w以下的。
m和q都是适马试水的东西。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4.169
主题: 2
帖子: 476
注册: 2010年9月
       除了适马讲的,其他关于X3的感光的说法都只是臆想,虽然长篇大论了很多,看起来很是那么回事。实际上自己都解释不了自己。如果拿他做理论根据,你就会发现四处碰壁。
       比如最基础的问题:光线是按照你假定的方式穿过X3传感器吗?如果不是,计算方式可能就不对了。如果是,每层的损耗怎么计算。
       在很多时候可见光是有点琢磨不定的东西,不能细究。
       

适马也别光忽悠马帮,来点进步的东西,图像再好点再发布,延期发布对你来讲不是问题。图像好了买的人多了,价格也就上去了。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32.884
主题: 84
帖子: 3997
注册: 2005年11月
马克一下,回家慢慢看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泡菜
泡网分: 23.569
主题: 145
帖子: 6563
注册: 2008年9月
一楼的两张鸟图,左边的明显发灰,色纯度略低。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资深泡菜
泡网分: 67.965
主题: 688
帖子: 22432
注册: 2005年12月
内容贡献勋章
dwannawb 发表于 2014-10-24 13:18
1.关于Q与M的主要争论焦点在二三层减少了像素后分辨力是否也跟着降低了,迄今为止依然有人认为就是如此,而且没有Q相机的人持这种观点的较多并且很坚决,另外众多拍摄者也坚实地证明了这种1:1:4的排列其画质的分辨力与M一样的好。有些人有一些误解,认为Q的分辨力只有超过M才算进步。Q的分辨力不可能超过M,因为M的分辨力已经到达极致,所以Q的分辨力只要和M一样的好,就已经是一种进步:减少感光像素但分辨力依旧!Q的像素总数比M多30%,这当然也是一种进步。

2.Q比M明显进步的地方在于,白平衡更加准确了,X3一直让人诟病的偏色几乎不存在了;直出JPG和RAW内嵌JPG与SPP解析的差距已经非常小了,除非追求极致,在大多数情况下适马相机终于可以直出高质量的JPG了。很可能碰到这种情况,至少我是,辛辛苦苦地折腾了半天的SPP,最后发现结果还不如直出的效果好。刚出的Q机内固件能够在机内调整RAW参数出图,速度比电脑SPP更快。电池也在进步中,它更耐用了。


多谢.看来像质还是没有退步的. 个人对2Q的造型很不喜欢, 这也是要考虑的一个因素.
如果下一代SD1能用佳能EF镜头就好了,这样一定买个机身来玩一玩.
(0)
(0)
只看该作者
不看该作者
加入黑名单
举报
返回顶部
个人图文集
个人作品集
回复主题: Quattro的画质退步了吗?
功能受限
游客无回复权限,请登录后再试